《孙子兵法》中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且看历史上的那些误解


《孙子兵法》上有一句名言,叫做"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句话用现在的解释就是:了解自己和对方,百战不败。要注意的是,在这里这句话是没有任何限定条件的。


《孙子兵法》中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且看历史上的那些误解


《孙子兵法》原文是"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因为它的叙述是没有任何限定条件的,所以很有意思的是,留给有些后世人的解读就成了:"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怎么打都不会失败......。"这个......


这种理解不知道是怎么来的,也许这些人缺乏辩证思维的能力。我们举一个近代比较明显的例子来证明:1989年的巴拿马战争中,出于对国家主权完整的渴望,巴拿马的首脑诺列加决定率先对美国展开全面军事对抗。


诺列加早年曾在美国接受过训练,对美国的实力和其军队都非常了解,其知己知彼程度应该颇深。但大家都知道结果:在实力碾压面前,巴拿马肯定没有任何"不殆"的希望。美军入侵八个小时后,诺列加就只能投降。

《孙子兵法》中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且看历史上的那些误解

诺列加


作为诺列加,他是如此了解了美国和自己的实力的差距,他竟然去对美国发动军事进攻,结果就是使美国在巴拿马运河条约上权益更加巩固,其扶植的傀儡政府让国家失去更多的权益。


在这里,我们不谈什么精神,只谈结果。在国家这个概念上实际利益才是最重要的。相信他的出发点是好的,某些判断也是有道理的,他希望像古巴一样,为自己国家争取更多的利益。但巴拿马不是古巴,诺列加手中握有一条对老美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水道,美国是绝对不会放弃的。面对实力上强大的差距,诺列加只能使用军事以外的办法,而不是去相信所谓真的会"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所以,孙子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其实还应该有层意思,就是真正了解自己和对方后,更应该采取理性而正确的策略。


《孙子兵法》中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且看历史上的那些误解


还有种对"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理解更可笑,那就是只去了解对方自己愿意了解的方面,著名的二战苏德战争中德方的最高领导人希特勒就是如此。


当年德国对苏联发动的侵略战争,本来是两个大国内讧的结果。这次入侵完全是希特勒和最高统帅部几个人就决定了的。他们是怎样对待关于苏联的情报呢?


英国人写的《苏德战争》中有这样描述:"很多真实的情报对元首来说则毫无价值,因为他只接受他愿意相信的情报,他凭空制订战略战术计划。他根本不懂逻辑推理与制订计划的基本常识,也不懂得进行力量对比,更对时间、空间和后勤学更是一窍不通。"


《孙子兵法》中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且看历史上的那些误解


那么,希特勒又是如何了解认识苏联的呢?古德里安曾回忆说,1937年,苏德战争还未爆发的时候,当时古德里安的那本著名的《注意!装甲车!》中保守估计了苏联坦克数量有一万辆,记住还是保守估计,实际上情报部门据推测应该有一万七千辆。但是希特勒不相信,认为这些情报对统帅部的决心只会起干扰作用。这只是其中一例,充分代表了当时德方对苏联方面情报的态度。


当后来苏德战争陷入泥潭后,形势越来越不妙,希特勒后来曾对古德里安说过:"假使我早相信你那本书里面所列举的苏联战车数字,那么也许我就不会发动这场战争了。"


但一切都已经晚了,希特勒在自己的很多重大决定方面,都总喜欢学鸵鸟遇到危险把头埋进沙子的办法,不去面对,这反倒将面临更大的危险。可是在许多真实的情报面前,希特勒和他的那些高级顾问们,却都非常喜欢用这个办法装睁眼瞎不去理会,他们对精神力量绝对盲信,而不去考虑这些客观的真实数据,而最后背锅的却是那些拼杀在第一线的德军优秀士兵。


《孙子兵法》中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且看历史上的那些误解


古德里安还回忆道,莫斯科战役前夕,尽管无数德军军官向上报告冬季寒冷天气的恶劣,但是住在遥远的东普鲁士的领袖和高官们,对于这次冬季作战的真正残酷,士兵们所正在遭受的苦难都完全装作不知道。他们是那样的傲慢和无知,认为精神能决定一切,所以才会向在冰天雪地里作战的那些优秀德军部队提出那样完全不合理的要求。最后导致莫斯科战役的大惨败。


这里还引用句德军著名三大元帅之一曼施坦因的原话:"希特勒虽然尽量强调他过去所具有的前线军人身份,但是我却从来感觉不到他的心灵是属于战斗部队的。部队的损失对于他而言,只不过是数字的减少而已。他从来是不曾把他们当作人类看待。"


一个把麾下忠诚的士兵根本没有看作是人的指挥官,最终结果可想而知。那些今天赞扬希特勒的人,几乎可以肯定都是些疯子和可怜虫。可曾知道你在他心目中也只是一个数字而已,也仅此而已!你没有鲜活的生命,没有复杂的情感,没有亲人,没有朋友,你只不过是那具由希特勒驾驶的纳粹战车上的一颗螺丝、一个零件。踩着你的白骨最后成就的是他的丰功伟绩。


从这些经历过侵苏战争著名德军将领的描述来看,德国对苏联的了解程度可以想见的。事实也证明,德国这帮领导者完全低估了苏德战争的残酷性,苏联人强大的国民动员能力,后方强大的恢复能力和苏联人那种抵抗侵略的意志。

《孙子兵法》中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且看历史上的那些误解

所以可以说,在整个苏德战争中,德国一方并未做到真正的"知己知彼",他们只是选择性的"知彼",而对一些不利于战争动员的情报却选择遗忘,这样的战争焉能不败。


说点题外话,今天,总有些经常为纳粹惋惜的某些人,不断地事后诸葛亮想出什么新主意:什么德国先击败英国后,再侵略苏联就成功了云云。那其实是痴人说梦。


英国的海军在欧洲占绝对优势,当时全世界没有任何国家超过。而且海军的建造,周期很长,就算两个希特勒的生命周期都无法完成的。英国的海军的声纳技术和雷达技术当时更远远把德国抛在后面。


确实,英国的空军完全不如德国,但借助雷达技术,取得了不列颠空战的胜利。德国想发动两栖登陆作战的先决条件就根本不存在了。如果德国冒险发动侵略英国的战争,英国海军肯定会像扫落叶一样将入侵的德国军队全歼在滩头。并且很多人还根本不知道的一点是:万一事态危急,英国甚至早就决心动用毁灭性毒气弹,将滩头阵地上德国军队全部消灭。

《孙子兵法》中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且看历史上的那些误解


其实在二战中轴心国中,还是有一个人比较"知己知彼"的,那就是日本的山本五十六大将,二战前期时,山本就曾在美国留学多年,并在美国各地进行了广泛游历,他对美国的了解确实比较深刻。当日本军令部咨询他的意见的时候,他表示,和美国开战,半年内压住美国,还是有把握的;一年以上就完全没有把握了。


事后的历史发展也证明了他的判断的惊人的准确,当他指挥的日本海军对珍珠港进行了突然袭击后,这段时间确实压制住了美国。但后来的中途岛海战惨败。此时距离开战刚好6个月。之后就是美军完全占据上风,开始碾压日本。山本一代将才,可惜只是生错在了这个国家和那个疯狂的时代。

《孙子兵法》中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且看历史上的那些误解


说到这里,还有一个有意思的事例,当年美国攻打伊拉克。小布什当时声称:"我们国家真是太强大了。"而小布什所谓的强大是指武器摧毁目标和杀人技术这些先进的军事力量和强大的国力而言的。


他可能很知己,但知彼方面就差了很多了。他完全不知道穆斯林的桀骜和信仰的力量是多么的强大。他完全不知道把一个宗教国家改变成另一个制度的国家的艰难。不过,当时小布什可能是这样想的:我们不是曾成功改造了日本吗?


然而,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时期,生搬硬套是绝对行不通的,事后也证明了小布什判断上的巨大失误, 当美军的军队如滚瓜切菜一般杀进伊拉克,随后便陷入这个大泥潭。今天伊拉克的现状大家都知道,这个烂摊子让川普耗死无数脑细胞,撤也不是,不撤也不是。估计今天的川普一说起小布什气就会不打一处来。

《孙子兵法》中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且看历史上的那些误解


在今天看来,孙子的这句话真正到底想表达什么意思呢?,个人认为,应该是指:在军事行动上,指挥作战的人,了解双方,是非常重要的。百战不殆不是所谓的百战不败,而是自己不会陷于危险之中,能努力使事态发展向好的方向发展。这样解释的话,应该是比较合理的。


《孙子兵法》今天已经享誉世界,曾经在国外的某个大书店里,竟同时发现有十三个版本的英文《孙子兵法》。有豪华版本,画面特别精美。还有袖珍版,甚至都可以放到口袋中,随时翻阅。其中,国内翻译出版的仅有两种,其余的都是外国人翻译的版本。


其中由托马斯·克莱利翻译的版本个人觉得最完美, 在这里译者把"百战不殆"译为:you will not be imperiled。其中的imperil 是put in danger ,就是"使危害,处于危险中"的意思。经过这样的修饰,国外人就可以这样来理解这句话:了解敌我双方,百战之中都不会使自己处于危险中。这已经是一句非常有智慧的经典语录了。


《孙子兵法》中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且看历史上的那些误解


《孙子兵法》,一部人类历史上的辉煌遗产,即便放到今天,仍让我们穷思其解,食不甘味,着迷其中,其伟大之处可想而见。所以说,我们的文化真的很强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