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中的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且看歷史上的那些誤解


《孫子兵法》上有一句名言,叫做"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這句話用現在的解釋就是:瞭解自己和對方,百戰不敗。要注意的是,在這裡這句話是沒有任何限定條件的。


《孫子兵法》中的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且看歷史上的那些誤解


《孫子兵法》原文是"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因為它的敘述是沒有任何限定條件的,所以很有意思的是,留給有些後世人的解讀就成了:"瞭解敵人又瞭解自己,怎麼打都不會失敗......。"這個......


這種理解不知道是怎麼來的,也許這些人缺乏辯證思維的能力。我們舉一個近代比較明顯的例子來證明:1989年的巴拿馬戰爭中,出於對國家主權完整的渴望,巴拿馬的首腦諾列加決定率先對美國展開全面軍事對抗。


諾列加早年曾在美國接受過訓練,對美國的實力和其軍隊都非常瞭解,其知己知彼程度應該頗深。但大家都知道結果:在實力碾壓面前,巴拿馬肯定沒有任何"不殆"的希望。美軍入侵八個小時後,諾列加就只能投降。

《孫子兵法》中的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且看歷史上的那些誤解

諾列加


作為諾列加,他是如此瞭解了美國和自己的實力的差距,他竟然去對美國發動軍事進攻,結果就是使美國在巴拿馬運河條約上權益更加鞏固,其扶植的傀儡政府讓國家失去更多的權益。


在這裡,我們不談什麼精神,只談結果。在國家這個概念上實際利益才是最重要的。相信他的出發點是好的,某些判斷也是有道理的,他希望像古巴一樣,為自己國家爭取更多的利益。但巴拿馬不是古巴,諾列加手中握有一條對老美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水道,美國是絕對不會放棄的。面對實力上強大的差距,諾列加只能使用軍事以外的辦法,而不是去相信所謂真的會"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所以,孫子的"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其實還應該有層意思,就是真正瞭解自己和對方後,更應該採取理性而正確的策略。


《孫子兵法》中的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且看歷史上的那些誤解


還有種對"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理解更可笑,那就是隻去了解對方自己願意瞭解的方面,著名的二戰蘇德戰爭中德方的最高領導人希特勒就是如此。


當年德國對蘇聯發動的侵略戰爭,本來是兩個大國內訌的結果。這次入侵完全是希特勒和最高統帥部幾個人就決定了的。他們是怎樣對待關於蘇聯的情報呢?


英國人寫的《蘇德戰爭》中有這樣描述:"很多真實的情報對元首來說則毫無價值,因為他只接受他願意相信的情報,他憑空制訂戰略戰術計劃。他根本不懂邏輯推理與制訂計劃的基本常識,也不懂得進行力量對比,更對時間、空間和後勤學更是一竅不通。"


《孫子兵法》中的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且看歷史上的那些誤解


那麼,希特勒又是如何瞭解認識蘇聯的呢?古德里安曾回憶說,1937年,蘇德戰爭還未爆發的時候,當時古德里安的那本著名的《注意!裝甲車!》中保守估計了蘇聯坦克數量有一萬輛,記住還是保守估計,實際上情報部門據推測應該有一萬七千輛。但是希特勒不相信,認為這些情報對統帥部的決心只會起干擾作用。這只是其中一例,充分代表了當時德方對蘇聯方面情報的態度。


當後來蘇德戰爭陷入泥潭後,形勢越來越不妙,希特勒後來曾對古德里安說過:"假使我早相信你那本書裡面所列舉的蘇聯戰車數字,那麼也許我就不會發動這場戰爭了。"


但一切都已經晚了,希特勒在自己的很多重大決定方面,都總喜歡學鴕鳥遇到危險把頭埋進沙子的辦法,不去面對,這反倒將面臨更大的危險。可是在許多真實的情報面前,希特勒和他的那些高級顧問們,卻都非常喜歡用這個辦法裝睜眼瞎不去理會,他們對精神力量絕對盲信,而不去考慮這些客觀的真實數據,而最後背鍋的卻是那些拼殺在第一線的德軍優秀士兵。


《孫子兵法》中的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且看歷史上的那些誤解


古德里安還回憶道,莫斯科戰役前夕,儘管無數德軍軍官向上報告冬季寒冷天氣的惡劣,但是住在遙遠的東普魯士的領袖和高官們,對於這次冬季作戰的真正殘酷,士兵們所正在遭受的苦難都完全裝作不知道。他們是那樣的傲慢和無知,認為精神能決定一切,所以才會向在冰天雪地裡作戰的那些優秀德軍部隊提出那樣完全不合理的要求。最後導致莫斯科戰役的大慘敗。


這裡還引用句德軍著名三大元帥之一曼施坦因的原話:"希特勒雖然儘量強調他過去所具有的前線軍人身份,但是我卻從來感覺不到他的心靈是屬於戰鬥部隊的。部隊的損失對於他而言,只不過是數字的減少而已。他從來是不曾把他們當作人類看待。"


一個把麾下忠誠的士兵根本沒有看作是人的指揮官,最終結果可想而知。那些今天讚揚希特勒的人,幾乎可以肯定都是些瘋子和可憐蟲。可曾知道你在他心目中也只是一個數字而已,也僅此而已!你沒有鮮活的生命,沒有複雜的情感,沒有親人,沒有朋友,你只不過是那具由希特勒駕駛的納粹戰車上的一顆螺絲、一個零件。踩著你的白骨最後成就的是他的豐功偉績。


從這些經歷過侵蘇戰爭著名德軍將領的描述來看,德國對蘇聯的瞭解程度可以想見的。事實也證明,德國這幫領導者完全低估了蘇德戰爭的殘酷性,蘇聯人強大的國民動員能力,後方強大的恢復能力和蘇聯人那種抵抗侵略的意志。

《孫子兵法》中的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且看歷史上的那些誤解

所以可以說,在整個蘇德戰爭中,德國一方並未做到真正的"知己知彼",他們只是選擇性的"知彼",而對一些不利於戰爭動員的情報卻選擇遺忘,這樣的戰爭焉能不敗。


說點題外話,今天,總有些經常為納粹惋惜的某些人,不斷地事後諸葛亮想出什麼新主意:什麼德國先擊敗英國後,再侵略蘇聯就成功了云云。那其實是痴人說夢。


英國的海軍在歐洲佔絕對優勢,當時全世界沒有任何國家超過。而且海軍的建造,週期很長,就算兩個希特勒的生命週期都無法完成的。英國的海軍的聲納技術和雷達技術當時更遠遠把德國拋在後面。


確實,英國的空軍完全不如德國,但藉助雷達技術,取得了不列顛空戰的勝利。德國想發動兩棲登陸作戰的先決條件就根本不存在了。如果德國冒險發動侵略英國的戰爭,英國海軍肯定會像掃落葉一樣將入侵的德國軍隊全殲在灘頭。並且很多人還根本不知道的一點是:萬一事態危急,英國甚至早就決心動用毀滅性毒氣彈,將灘頭陣地上德國軍隊全部消滅。

《孫子兵法》中的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且看歷史上的那些誤解


其實在二戰中軸心國中,還是有一個人比較"知己知彼"的,那就是日本的山本五十六大將,二戰前期時,山本就曾在美國留學多年,並在美國各地進行了廣泛遊歷,他對美國的瞭解確實比較深刻。當日本軍令部諮詢他的意見的時候,他表示,和美國開戰,半年內壓住美國,還是有把握的;一年以上就完全沒有把握了。


事後的歷史發展也證明了他的判斷的驚人的準確,當他指揮的日本海軍對珍珠港進行了突然襲擊後,這段時間確實壓制住了美國。但後來的中途島海戰慘敗。此時距離開戰剛好6個月。之後就是美軍完全佔據上風,開始碾壓日本。山本一代將才,可惜只是生錯在了這個國家和那個瘋狂的時代。

《孫子兵法》中的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且看歷史上的那些誤解


說到這裡,還有一個有意思的事例,當年美國攻打伊拉克。小布什當時聲稱:"我們國家真是太強大了。"而小布什所謂的強大是指武器摧毀目標和殺人技術這些先進的軍事力量和強大的國力而言的。


他可能很知己,但知彼方面就差了很多了。他完全不知道穆斯林的桀驁和信仰的力量是多麼的強大。他完全不知道把一個宗教國家改變成另一個制度的國家的艱難。不過,當時小布什可能是這樣想的:我們不是曾成功改造了日本嗎?


然而,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時期,生搬硬套是絕對行不通的,事後也證明了小布什判斷上的巨大失誤, 當美軍的軍隊如滾瓜切菜一般殺進伊拉克,隨後便陷入這個大泥潭。今天伊拉克的現狀大家都知道,這個爛攤子讓川普耗死無數腦細胞,撤也不是,不撤也不是。估計今天的川普一說起小布什氣就會不打一處來。

《孫子兵法》中的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且看歷史上的那些誤解


在今天看來,孫子的這句話真正到底想表達什麼意思呢?,個人認為,應該是指:在軍事行動上,指揮作戰的人,瞭解雙方,是非常重要的。百戰不殆不是所謂的百戰不敗,而是自己不會陷於危險之中,能努力使事態發展向好的方向發展。這樣解釋的話,應該是比較合理的。


《孫子兵法》今天已經享譽世界,曾經在國外的某個大書店裡,竟同時發現有十三個版本的英文《孫子兵法》。有豪華版本,畫面特別精美。還有袖珍版,甚至都可以放到口袋中,隨時翻閱。其中,國內翻譯出版的僅有兩種,其餘的都是外國人翻譯的版本。


其中由托馬斯·克萊利翻譯的版本個人覺得最完美, 在這裡譯者把"百戰不殆"譯為:you will not be imperiled。其中的imperil 是put in danger ,就是"使危害,處於危險中"的意思。經過這樣的修飾,國外人就可以這樣來理解這句話:瞭解敵我雙方,百戰之中都不會使自己處於危險中。這已經是一句非常有智慧的經典語錄了。


《孫子兵法》中的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且看歷史上的那些誤解


《孫子兵法》,一部人類歷史上的輝煌遺產,即便放到今天,仍讓我們窮思其解,食不甘味,著迷其中,其偉大之處可想而見。所以說,我們的文化真的很強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