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是怎樣解決家畜豬與皇室朱姓這樣的尷尬問題的?

有趣靈魂伴侶


其實所謂明朝不能殺豬不吃豬肉這種說法,與唐朝不能吃鯉魚一樣,都只是一種誤傳而已。自古以來中原文化之中都有“避諱”的傳統,但古人對了應對生活上的不便,也有的是辦法。

古代奉行“避諱”,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尤其是帝王,古人說話或者在生活中的很多事物為了避開君主的名諱,通常都要改稱呼。當然,避諱通常都是“諱名不諱姓”,避的都是君主的名字,而不避其姓氏。

明朝皇帝姓朱,朱與豬同音,所以如果說“殺豬”、“硃砂”之類的詞彙當時是不允許的。因此明朝時期,將硃砂改名丹砂,而“豬”則改名為“彘”或者“豕”,這麼一來就避開了在言語上冒犯帝王的可能。

明朝從太祖朱元璋時期開始,規制是皇家若有喪事,天下禁屠宰,按照《明會典》之中的記載,孝慈高皇后崩時,朝廷頒令京城之中禁止屠宰四十九日,而京城之外禁止三天。也從此開始,皇家有喪事禁屠就逐漸成為了規定。不過民間卻出現了誤傳,逐漸產生了所謂明朝不準殺豬的說法,然而實際上,這是不存在的。

古代的避諱,通常都是避名而不用去諱姓氏,實際上明朝從建立之初,就沒在乎這方面的問題,民間殺豬吃豬肉依舊,百姓們的日常生活也沒受到多少影響。明朝諸多的皇帝們都沒在這方面影響百姓,真正搞事情的只有一人,那就是明武宗朱厚照。

朱厚照曾經正式下令,禁止民間畜養豬,也不準殺豬,曾一時之間明朝人普遍都不養豬。然而當初明武宗禁豬,並非因為其姓豬,而是因為其屬豬。《明武宗實錄》記載:“但當舟本命,既而又姓,雖然字異,實乃音同,況兼食之隨生疾,宜當禁革,如若故違,本犯連並當房家小發遣極邊衛。”這是明朝真正有禁止殺豬、養豬與吃豬肉的唯一明文記錄。

其實古代的中國並不太吃豬肉,先秦與秦漢時期,不同等級的人群能夠吃的食物也都完全不同,大牲的肉類只有天子貴族才能吃,平民最多也就吃些雞鴨。而後來,牛肉因為用於農耕,歷代普遍禁止屠宰,中國人主要吃的肉類是羊肉,而不是豬肉。宋朝宮廷每年吃的豬肉,還不到羊肉的零頭。直到明朝時期,豬肉才正式興盛起來,逐漸成為國人餐桌上的主要肉類。

從先秦時代開始,豬與牛羊宮共稱為“太牢”,是祭祀必須要用的,由於明武宗的禁令,祭祀之時卻找不到豬成為了非常重大的問題。所以武宗朱厚照的禁令頒佈沒多久,就遭到了普遍的反對,朝廷中反對聲不絕於耳,而朱厚照鑑於實際,沒多長時間就廢除了禁令。所以,其實在明朝,“豬”與“朱”的稱呼之間並沒有多少事實上的衝突,沒什麼尷尬的。


澹奕


草根出生的朱元璋,在位期間十分愛惜民力,提倡節儉,作為明朝開國皇帝,他有很多事情要做,對於“豬”的叫法其實並不是特別在意。

這從明朝《御製大明會典》裡記載就可以看出:“是日、內官於奉先殿陳設牲醴祝帛訖。每廟豬一、羊一、帛二、缸一篚。”會典裡對於皇家奉先殿的陳設,也是直接寫豬字,並沒有什麼避諱。這個會典可是御製的,雖然不是皇帝親自寫的,但肯定也是皇帝的官方意見了。

再看慶成宴的菜單:“郊祀慶成:永樂二年、……果子四般。湯三品。雙下饅頭。馬豬羊肉飯。” 慶成宴是指古代皇帝祭祀﹑封禪禮畢時,慶賀成功的筵宴。在這樣的筵宴上,菜單也是直接用“豬”字,毫不避諱。

所以不管是明朝的宮廷資料還是民間卷集,都有“豬”這個字存在,也都有關於豬肉的各種做法的記載。上至皇帝,下至百姓,對於豬、豬肉並沒有特別的忌諱。這可能有兩方面的原因,第一個原因是豬自古以來就是家畜,吃豬肉也是再尋常不過的事情了。

因此,朱元璋登基以後,也並沒有特別在意這個事情,人們該吃豬肉吃豬肉。另一個原因,古時所說的“避諱”,避的是“名諱”,而不是姓氏。明朝的皇帝是姓“朱”,但“豬”和皇帝的名諱並不衝突。朱元璋的名是元璋,如果和名相諱就要避開了,比如當時有個開元縣,因為要避諱朱元璋的元,就改名為開原縣了。

當然了,不避諱不代表就可以不尊重。畢竟人家是皇帝,他雖然不在意,但人們也不能隨意冒犯。“豬”與皇帝姓同音,如果尋常販夫走卒說一句“殺豬了”,很有可能被認為要造反。於是就有人提出來,用其他字來代替。所以就用了“彘”(zhi)和“豕”(shi)來替“豬”字。

明朝總共有16個皇帝,大部分皇帝對“豬”都沿襲了朱元璋的傳統,並不是很在意,但也有一位皇帝比較特殊,那就是第10個皇帝——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朱厚照在中國歷史上是有名的荒唐皇帝,在位16年,荒唐事也是做了不少,“禁豬令”就是其中一件了。

據《明實錄》記載:“正德十四年十二月乙卯,上至儀真。時上巡幸所至,禁民間畜豬,遠近屠殺殆盡,田家有產者,悉投諸水。是歲,儀真丁祀,有司家羊代之。”這裡說的就是,正德十四年(1519),朱厚照遊巡江南,因為自己姓朱又屬豬,吃了豬肉容易生病,就頒佈了“禁豬令”,禁止民間養豬殺豬吃豬肉,違反的人,全家充軍流放。這是相當嚴厲的處罰法令,我們經常可以從電視裡看到,被充軍流放的人,要麼客死他鄉,要麼終身不得返鄉。所以,這個禁令也引得百姓恐慌不已,把家裡的豬都吃光、殺光、有些甚至埋掉。

“禁豬令”導致大家都吃不到豬肉,弄得各地怨聲載道,當時的內閣首輔大學士楊廷和知道了這件事,於1520年2月上了一道《請免禁殺豬疏》。與此同時,禮部也上奏朝廷,稱國家舉行祭典要用牛、豬、羊“三牲”。如今沒有豬肉,就不合禮法,是對先祖的不敬,請求更改常例。朱厚照受不了各方的壓力,3個月後,取消了“禁豬令”,但是“豬”字還是要用“豕”。不過朱厚照所到之處,還是要避諱一下,但是朱厚照一年以後,就死了。


一米時光


其實明朝初期對“豬”並不避諱,因為朱元璋從小生活清貧,也沒那麼多的避諱。直到朱照厚登基後,下了禁豬令後,才有這個避諱,禁豬令在實行幾個月後就廢止了,但豬也改名叫“豕”。



天馬大叔


封建社會一直有一個忌諱那就是皇帝的姓氏問題,就是不能和皇家一個姓,不能出現諧音字,不少人因為沒有避諱導致喪失性命的。

因為明朝是皇家姓氏是朱,和“豬”字諧音了,豬在中國一直不是什麼名聲好的動物除了能吃沒有什麼其他的作用了,堂堂一國之君不能和豬一個名字吧,這一件事情一直困擾著朱元璋。

後來朱元璋想了一個辦法,那就是給豬改名字,一開始把豬改名居然叫“肥肥”,不過後來一位大臣建議改成“豕”,朱元璋欣然接受了這個提議,一直沿用到後世。

不過在明朝有的皇帝不想朱元璋一樣豁達,比如朱武宗的時候,他甚至一度覺得別人殺豬就是在殺自己,別人吃豬就是吃自己所以他下了一個命令,那就是全國不能吃豬,不能殺豬。不過這個這個禁令並沒有持續多久,因為在明朝不吃豬肉太困難了。人們的主要肉食都是來自豬肉,牛肉在農業時代是想都不敢想的,因為牛是主要生產力,很長時間都有禁止殺牛的命令。那隻剩羊肉了,明朝的羊肉產量實在是太低了,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

這朱武宗後來仔細想想,禁止殺豬實在是太不合適了,再說自己那麼多先祖也沒有這麼做,後來也就解除了這個禁令,不過皇宮中除了祭祀的時候還是很少見到豬肉的,可見朱氏對豬肉的怨念之深了。



高高在下喲


謝謝題主。

“朱”與“豬”同音,這個姓對普通百姓沒什麼,但是對一國之君就有些尷尬。明朝如何避諱“豬”的尷尬呢?

其一,朱元璋下旨改字,變“豬”為“豕”“彘”

明朝皇帝的姓與“豬”同音,而豬的形象也實在不很體面,蠢、笨、懶、髒集於一身,而黃帝又不能改姓,這讓天子情何以堪?再說,民間要養豬、殺豬、吃豬肉,這就不能不讓人聯想到“殺朱”“吃朱”,是不是有誅殺黃帝、顛覆朝廷、吞沒朱家王朝的意思?於是,朱元璋與大臣商議後,下旨將“豬”字改為“豕”或“彘”。

“豕”,為甲骨文的象形字,象豬形,本義就是豬。而“彘”,亦為象形字,為豬形,下方的“矢”和兩邊的符號表示箭射入了野豬。故,其本義指野豬、大豬,後泛指一般的豬,《孟子•梁惠王上》:“雞豚狗彘。”《小爾雅》:“彘,豬也。”《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故明主表信,如曾子殺彘也。” 《史記•項羽本紀》:“賜之彘肩。” 《說文》:“彘,豕也。後蹏廢謂之彘。”

朱元璋雖沒多少文化,但在這件事上卻顯得極為智慧,改“豬”為“豕”“彘”,既保留和繼承了豬的原義、本義,叫起來不突兀,老百姓不覺得彆扭,又巧妙地避開了“豬”的發音,以後的兩百多年曆史中,“豬”再也沒使用過,而養豬、殺豬、吃豬照樣。

其二,明武宗朱厚照下《禁豬令》

明武宗朱厚照,一次微服私訪,沿途的官員把好玩好吃的都如數呈上,誰知吃的東西里竟有豬肉,小皇帝不開心了,以頑劣的方式下了《禁豬令》:“照得養豕宰豬,固尋常通事。但當爵本命,又姓字異音同。況食之隨生瘡疾,深為未便。為此省諭中央,除牛羊等不由外,行將豕牲不許餵養,及易賣宰殺,知若故違,本犯並當房家小,發極邊永遠充軍。”

禁令很嚴苛,但是,上到皇族,下至黎民,以豬為食、以豬謀生,豬又是祭品,這一禁,如何了得?所以,沒過多久,朱厚照又廢除了荒唐的《禁豬令》。

其三,《大明律》較嚴苛,但是朱元璋也能網開一面

《大明律》規定:“凡上書,若奏事誤犯御名及廟諱者,杖八十。”臣們上書若用詞冒犯了皇室宗廟名諱,要被杖打80下,要不了命,也會被打個半死。不過明朝法律也有規定:“其所犯御名及廟諱,聲音相似、字樣個別,及有二字止犯一字者,皆不坐罪。”就是說同音字,便不會被懲罰。

有個故事說,過年的一天,朱元璋看到一戶人家沒貼春聯,一問才知這家是屠戶。朱元璋隨即為屠夫家寫了一副對聯:“雙手劈開生死路 ,一刀割斷是非根”。叫花子出身的朱元璋,為殺豬的倒是網開一面,值得讚許。


作家劍鋒的園子


封建社會一直有一個忌諱那就是皇帝的姓氏問題。

就是不能和皇家一個姓,不能出現諧音字,不少人因為沒有避諱導致喪失性命的。

因為明朝是皇家姓氏是朱,和“豬”字諧音了,豬在中國一直不是什麼名聲好的動物除了能吃沒有什麼其他的作用了,堂堂一國之君不能和豬一個名字吧,這一件事情一直困擾著朱元璋。

後來朱元璋想了一個辦法。那就是給豬改名字,一開始把豬改名居然叫“肥肥”,不過後來一位大臣建議改成“豕”,朱元璋欣然接受了這個提議,一直沿用到後世。

不過在明朝有的皇帝不想朱元璋一樣豁達,比如朱武宗的時候,他甚至一度覺得別人殺豬就是在殺自己,別人吃豬就是吃自己所以他下了一個命令,那就是全國不能吃豬,不能殺豬。不過這個這個禁令並沒有持續多久。

因為在明朝不吃豬肉太困難了。人們的主要肉食都是來自豬肉,牛肉在農業時代是想都不敢想的,因為牛是主要生產力,很長時間都有禁止殺牛的命令。

那隻剩羊肉了,明朝的羊肉產量實在是太低了,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

這朱武宗後來仔細想想,禁止殺豬實在是太不合適了,再說自己那麼多先祖也沒有這麼做,後來也就解除了這個禁令了。

瞭解不。



語言觀改變你的格局


這個問題提的很有價值,有利於糾正一些常識化的誤區,所以在下不請自來,嘗試著回答一下。

首先就是在姓氏避諱這個問題上。題主覺得皇家“朱”姓與家畜“豬”同音是一個尷尬的問題。其實在明朝這並不是一個尷尬的問題,中國古代確實有姓名避諱的傳統,其中就有避免與帝王重名的“避聖諱”,但是這種避諱主要避的是名字而不是姓。明朝的避諱一直很嚴格,規定也有很多,但是同時也規定“ 二名不偏諱 , 嫌名不諱 ”(《昭代王章》四卷 ,《大明會典》卷七十七。 ) 就是說天子及其父祖的名字為兩個字的 , 其中間的一字不必迴避 , 如太祖朱元璋的“ 元” 字 , 可 不避諱 ; 聲音相近的字亦不避 , 如英宗朱 祁鎮的 “ 鎮” 字 , 它的近聲“ 振”、“陣” 等都不須迴避 。顯然,姓名不必因為同音而避諱是明朝的國策,“朱”與“豬”同音並不是一個尷尬的問題。

其次我想解答一下為什麼會有明朝因“朱”與“豬”諧音要避諱這個說法流傳。因為明朝確實有一個皇帝很討厭“豬”這個東西,所以採取了針對它的措施。這個皇帝就是明武宗朱厚照。朱厚照是明朝出名的不靠譜皇帝,他平時不理政務,下的命令也是隨性而發,他在位的時候就曾下過一道“禁豬令”,原文如下:

“ 兵部左侍郎王 ( 即王 憲 ) , 抄奉欽差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總兵官後軍都督府太師鎮國公朱壽帖 , 照得養採宰豬固尋常通事 , 但當爵本命 , 又姓字異音同 , 況食之隨生 疙疾 , 深為不便 , 為此省諭地方除牛羊等不禁外 , 即將東不許餵養及易賣宰殺 , 如若故違 , 本犯並當房家小發極邊永遠充軍 。”(《萬曆野獲編 》卷 一)

這是朱厚照用網名下的令,而不是以皇帝的名義下聖旨,可見他當時的兒戲心態。朱厚照禁豬的理由就是“豬”與“朱”諧音,要避諱。但是明朝國策對避諱早有規定,這個理由在就是站在封建禮制的角度上也站不住腳。其實主要的原因就是朱厚照生於朱厚照生於 1 4 9 1 年,也就是辛亥年,他自己就是屬豬的。他覺得民間養豬殺豬是對的“大不敬”。所以以“避諱”為名,下了一個禁豬令,也就有了明朝覺得“豬”和“朱”同音很尷尬的說法流傳。

最後就是禁豬令下發以後的事情了,因為只有朱厚照一個人覺得尷尬,所以禁豬令並沒有存在多長時間。人們的日常生活是離不開豬的,養豬賣豬吃豬肉還有祭祀早已將豬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相連接,禁豬令下發不久,

“ 村市居民畏避重罪 , 隨將所養之 採盡行殺賣 , 減價賤售 , 甚至 將小採掘地棄。” (《 明武 宗毅 皇帝實 錄 》卷之 一百 八十三)

有著近 5 0 0 0 年畜 養史的豬很快在全國消聲匿跡 , 百姓無肉可食 , 連朝廷祭典 、 宴享膳羞也無豬可用,嚴重影響到了國家祭祀,太常寺不得不上奏皇帝放禁。內閣首輔楊廷和也上奏說:

“ 古者嫌名不諱 , 蓋以文字之 間 , 雖當諱者尚且不諱嫌名 , 今乃因其字之音而並諱其物之同者 , 其可乎? " (《 明武宗毅皇帝實 錄 》卷之 一百 八十三)

多方施壓之下,小皇帝不得不“內批仍用豬”禁豬令頒行前前後後只有幾個月的時間。

綜上所述,其實明朝為避諱而折騰豬都只是謠傳。國家從來沒有強行規定什麼,只是民間自發流傳著“豬”和“豕”兩種說法,官員上奏大多用“豕”,因為大家都很自覺,所以皇帝並不覺得尷尬,也沒有采取什麼強行的措施。


悠言春秋


明朝只有朱壽同學(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在正德十四年(1519年),禁止過殺豬。

朱厚照的理由很簡單,有三個:

第一,他姓朱,又屬豬。

第二,據《楊文忠公三錄》記載:“十四年冬上在揚州有上曰禁民間養豬雲食豬肉病瘡又云音同國姓葢為回夷於永寫亦虎仙輩所惑也”。 翻譯一下,就是說幾個“回夷”(有一人叫虎仙)經常陪著朱厚照玩。他們跟朱厚照說,豬肉有毒,吃豬肉生瘡。

《萬曆野獲錄》:照得養豕宰豬,固尋常通事。但當爵本命,又姓字異音同。況食之隨生瘡疾,深為未便。

第三,朱厚照經歷江西寧王朱宸濠叛亂,他身邊“豹房”大管家錢寧也牽扯其中。這讓朱厚照感到不安,沒有安全感。他看到豬肉,就聯想到自己會被殺。

於是,朱厚照下旨不讓殺豬養豬了,史稱“禁豬令”。

《武宗實錄》記載,“正德十四年十二月乙子卯,上至儀真。時上巡幸所至,禁民間蓄豬,遠近屠殺殆盡;田家有產者,悉投諸水。是歲,儀真丁祀,有司以羊代之”。

不過,古代牛屬於“勞動力”,受朝廷保護。老百姓吃的最多的就是豬肉了。朱厚照這麼搞,老百姓肯定受不了。有老百姓趁著朱厚照經過的時候,往街上扔綠色豬頭。

《明實錄武宗實錄》:有物,狀如豬頭,墮於上前,其色綠。。。

而且,朝廷官員也不幹了。率先發難的禮部,你不讓養豬殺豬,怎麼祭祀啊?祭祀的三牲(豬、牛、羊),必須有豬頭啊!朝中大臣楊廷和,在正德十五年(1520)二月也上書《請免禁殺豬疏》。

沒多久,朱厚照就覺得這麼搞不好,就准許宮裡祭祀用豬。宮裡沒地方養豬,就需要宮外人養殺。也就是說,老百姓可以養豬殺豬。沒過多久(正德十六年),朱厚照就死了,禁豬令也就徹底失效了。

明朝其他皇帝都很正常,吃飯也吃豬肉。例如:蒸豬蹄肚、荔枝豬肉、豬耳脆,等等,都是御廚拿手好菜。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一般認為明朝避諱比較寬疏,如開國皇帝朱元璋,初名興宗,字國瑞,但據不完全統計,明初李善長、宋濂等人編纂的《元史》中,“元”字出現了6700多次,“璋”字出現了40多次,“瑞”字也出現了260多次,所以《萬曆野獲編》說“唯本朝則此禁稍寬”不是沒有道理的。

明朝國姓為朱姓,與“豬”同音,則“朱”與“豬”屬嫌名,嫌名就是指名字聲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但一般避諱原則中有“不諱嫌名”之說,所以一般情況下並不需要避諱,如在地方誌中可見大量使用“豬”字的情況。

此外,還有“諱名不諱姓”之原則,如《孟子·盡心下》有“諱名不諱姓,姓所同也,名所獨也”,所以明朝歷史上不乏朱姓名人,如跟隨朱棣靖難起兵的將領成國公朱能。

不過,“豬”在明朝尚有“豕”之稱呼,如此也算避諱的一種形式。

當然,也有奇葩的皇帝——正德皇帝,曾下令禁止民間養豬及貨售、宰殺,重臣楊廷和不得不趕緊上書請求收回成命,使用的理由就是“不避嫌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