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凡响“积盛和”

通化历来为长白山之门户,中药材自然资源十分丰厚,有野生动植物资源数干种,其中药用动植物一千多种,地道中药材漫山遍野。武安人很早便瞄准了这块宝地,早在清光绪元年(1875年),同会村杨家的“永成庆”药店便在东昌街开业。光绪十三年(1887年),3月,“积盛和”药店在震阳街开业。此事被写入《通化县县志》的“大事记”。

“积盛和”属于武安大远村“五福堂”,是武安商帮中的后起之秀。

尹家最早先到辽阳县,与人合办“崇盛东”药店,获得了经营药材的经验,也获得了独家开店的资本,然后来到通化。创业初期,尹家人曾钻进长白山老林去收购和采集药材,那地方虎骨鹿茸人参多,但山高林密草深,恶狼毒蛇出没。人参在山里收购两个银元一棵,而到了县城,装上纸盒就变成了十几元,若再拿到市里省里装上锦盒就能卖到几十元,利润十分可观。

生意到了尹懿堂手上,更是不同凡响。与别的商人相比,尹懿堂不仅懂得生意,而且注重与官府的关系。他与先后担任过吉林长春府知府、长白府知府和兴京府知府的张凤台(安阳县人,袁世凯的儿女亲家,同为彰德府老乡)过从甚密。官府开发长白山,张凤台并不熟悉情况,需要借助尹懿堂的见识,尹懿堂扩大生意,也需要仰仗张凤台的庇护,于是二人成为至交。在东北开发的过程中,尹懿堂参与了修筑公路、营建村镇等许多重大事务,经张凤台报朝廷,朝廷赏赐尹懿堂五品顶戴。同时,尹懿堂借助消息灵通的优势,在准备开发的地方提前圈占土地,建成房屋出租或出售,盈利不少。

不同凡响“积盛和”

今日的大洺远新村


尹懿堂大胆出手,广建分号,大肆扩张,时间不长,“积盛和”的分号便烈火干柴一般达到数十家之多,包括长春“积盛和”,西丰县“积盛兴”,柳河县“积盛丰”,东丰县“积盛隆”,抚松“积盛广”,金川“积盛长”,西安县“积盛寿”,蒙江“积盛德”,海伦“积盛庆”伊通“积盛宏”,公主岭“积盛义”,以及老家武安城里“积盛会”等等。

尹懿德高瞻远瞩,在经营上有许多过人之处。他不仅像其它药店一样从事药材的加工、批发和零售,还把长白山的大宗药材收购起来向外贩运。他不仅买药卖药,还在抚松开办养鹿厂和种植药材,使药材这一产业链条越伸越长。据中国科技养蜂网、中共通化县委网等网站载文:

1915年9月,“积盛和”药店代表通化县,以霜蜜1斤、雪腊 10斤送往北京商品陈列所展出……为了事业扩大的需要,1928 年他把总柜移至沈阳,还在北京购买了公馆,一方面方便关内关外的来往和联系,一方面让尹家的子女在北京读书。他自己往来于老家武安、药市安国、北京和关外各地。

尹懿堂穿着讲究,谈吐不凡,作派儒雅,他对店员的要求也别具一格。他要求店员注重服饰,鼓励他们穿长袍,穿西装,而且订下规矩:店员们买长袍,买西装皮鞋,由药店给予补助。他要求店员学习日语和朝鲜语的日常会话,以便和日本、朝鲜客户打交道。“积盛和”的伙计上街,手持文明棍,坐洋车,因此在当地,“积盛和”的伙计一出门,从穿衣打扮上很容易被人认出来。大家都羡慕“积盛和”的店员,“积盛和”的店员也以此为荣。

暴富了的尹懿堂名满东北商界和家乡武安,在药都安国同样享有盛誉,是呼风唤雨的人物。九一八事变以后,尹懿堂居留北京不再出关,主要将精力放在教育子孙上,把“积盛和”的事务交给了长子尹大本,担任大掌柜的是尹懿堂的妻侄李向宸。在日寇铁蹄下的“积盛和”同样命运多舛,但仍然勉强维持经营,解放后在东北驰名的名医彭静山就曾在沈阳“积盛和”做坐堂医生20年。

“积盛和”的名字一度沾有污溃。在国共双方争夺东北的过程中,积盛和”做了一些不能被共产党容忍的事情。国民党的赵家骥是河南极县人,他1945年由昆明防守司令部中将参谋长调任东北保安司令部参谋长兼沈阳警备司令,1946年任国民党第六兵团副司令官、东北剿总参谋长,到东北后他又担任河南同乡会的会长,既然认作河南同乡,“积盛和”自然与其来往较多。国民党为了搞乱共产党解放区的经济,印制假币投放市场,赵家骥把这些假币弄了一些给“积盛和”,通化“积盛和”放到楼上没敢用,柳河“积盛丰”使用被发现,自此牵连到整个“积盛和”。东北解放过程中,不少“积盛”分号被当作官僚资本没收(未没收的仅有沈阳、长春少数几处)。

通化解放后,“积盛和”被政府没收后改组为“济生药房”。设在抚松县之“积盛广”,1947年政府将其改造为“鸿记药房”,成为一家地方国营药店。1954年7月,经辽东省卫生厅批准,抚松县地方国营药店正式命名为抚松制药厂,成为浑江市(现白山市)第一家制药厂。

不同凡响“积盛和”

东北中医药店

按照“积盛和”一位老药商提供的名字,在网上逐一搜索,发现“积盛广”的名字出现在一家著名制药公司的介绍上:公司位于美丽富饶的长白山腹地抚松县境内,长白山素有“世界资源宝库”之称,是中国“三大”中药材基因库之一,自然资源十分丰厚…·..始建于

1901年的“积盛广”中药房就是本公司的原始築形,在清末年间就享有盛誉,已经走过了百年的历史沧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