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顧命大臣命運悽慘:配享太廟的漢臣張廷玉雖受打壓得以倖免


清朝顧命大臣命運悽慘:配享太廟的漢臣張廷玉雖受打壓得以倖免

張廷玉是清朝唯一配享太廟的漢臣。

清朝歷史上,曾數次任用顧命大臣,但基本沒有取得成功,絕大多數顧命大臣結局非死即貶,命運悽慘。

清朝設立的顧命大臣,第一位輔政大臣是攝政王多爾袞,他生前大權獨攬,是沒有名份的皇帝,死後被尊為“義皇帝”,廟號“成宗”。從他死後被揭露的“逆節皆實”可推斷,若非其暴死,順治親政極難。順治吸取宗室輔政的教訓,臨終前令鰲拜等大臣輔佐幼子,宗室在旁監督。這是第二次設立顧命大臣,豈料事與願違,康熙通過“政變”才扳倒鰲拜這個大權臣。第三次是清朝後期咸豐設立的顧命大臣肅順等八位大臣因為與慈禧太后發生衝突而被殺。

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帝病危。遺詔大學士張廷玉與莊親王允祿、果親王允禮、大學士鄂爾泰等同為顧命大臣。乾隆帝即位後,奉大行皇帝遺命,也許是顧忌前朝顧命大臣結局不好的緣故,四人懇辭不就,以總理事務王大臣稱職。

顧命大臣是指帝王臨終前託以治國重任的大臣。主要在新皇帝即位之初,穩固朝廷權力,輔佐引導新皇帝,往往是先帝治國政策和理念的維護者。顧命大臣和新皇帝是天然的政治矛盾體,在新皇帝幼小不能親政時,顧命大臣成為朝廷權力的實際掌控者,廢立和篡權時有發生。在新皇帝長大親政後,顧命大臣則是遭受打擊的首要目標。

清朝顧命大臣命運悽慘:配享太廟的漢臣張廷玉雖受打壓得以倖免

清朝顧命大臣多數命運悽慘

乾隆即位時雖已成年,但他在父親雍正這位清朝最勤勉的皇帝的陰影下,是沒有多少接觸朝政的機會,還是需要仰仗這些顧命大臣。可是莊親王允祿在乾隆四年(1739年)十月,因與康熙朝廢太子胤礽長子理親王弘皙往來詭秘而受到牽連,罷官去職。果親王允禮乾隆三年(1738年)去世。

大學士張廷玉是顧命大臣中唯一的漢臣,雍正遺詔他日配享太廟。張廷玉是清朝唯一配享太廟的漢臣。

父子宰相,為官清廉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28歲的張廷玉考中進士,授為翰林院庶吉士,此時他的父親張英已官至文華殿大學士、禮部尚書。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張廷玉授翰林院檢討,開始擔任《親征平定朔北略》的纂修官。後入值南書房,身居內廷,承襲父業,“久持講握,簡任機密”。張廷玉成為康熙皇帝秘書班子成員,接觸朝廷軍國機密大事。多次隨康熙南巡及巡行蒙古諸部。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五月,授刑部左侍郎。次年授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士。

雍正即位後,張廷玉因才幹出眾再加上父親張英是雍正老師的緣故,深受雍正信任。張廷玉不僅成為軍機大臣,又兼理吏部、戶部要職。雍正設立軍機處,張廷玉製定軍機處制度,完善奏摺和保密制度。張廷玉文思敏捷,雍正口述上諭,他“跪奏筆錄”,片刻擬就,從不出錯。“精敏詳瞻,悉當聖意”。

清朝顧命大臣命運悽慘:配享太廟的漢臣張廷玉雖受打壓得以倖免

清朝顧命大臣多數命運悽慘:配享太廟的漢臣張廷玉雖受打壓得以倖免

張廷玉曆任禮部尚書、戶部尚書、吏部尚書,拜保和殿大學士(內閣首輔)、首席軍機大臣等職。成為清朝漢臣官職最高者,與父親張英成就“父子雙宰相”的佳話。

張英和張廷玉父子,雖位及宰相,但都是為官清廉,德績優先。張英勸誡家人的詩句“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雙方各讓三尺,形成“六尺巷”的故事,至今仍在故居安徽桐城流傳,為人欽佩。

張廷玉為官五十年,手握重權,但戒貪拒腐。他三次任充會試同考官,門生故吏遍佈朝野,他堅持塀絕送禮,不受重金。他寢處皇帝賜居戚畹舊園十餘年,生活非常儉樸,連日用器具都不齊全,“所有者皆粗重樸野,聊以充數而已”,以致王公同僚或親戚朋友“多以儉嗇相譏嘲”。

君臣嫌隙,固執好名

隨著乾隆皇位穩固,逐漸掌握朝廷權力,乾隆對待顧命大臣的態度開始發生變化。乾隆遠比不上他的父親雍正勤理政務,朝廷政務還要依靠僅存的顧命大臣張廷玉和鄂爾泰來處理,但又要

避免顧命大臣權力過大,形成尾大不掉之勢。顧命大臣和皇帝的矛盾逐漸顯現,顧命大臣固執的以慣例舊例來治國理政,皇帝則希望以自己的意志來管理國家。

乾隆開始打壓顧命大臣。乾隆三年(1738年),張廷玉因反對皇帝被罷總理事務大臣,以大學士掌機要。乾隆採取各種辦法,加劇張廷玉和鄂爾泰滿漢臣僚之間的矛盾,使他們很難協調,以致明爭暗鬥、互不尊服,皇帝從中調停,左右取利。以至於張廷玉和鄂爾泰共事十餘年,竟常常相互譏諷,或數日不理對方。

乾隆十年(1745年),鄂爾泰病故。乾隆任用訥親代替了他的職位,訥親的排名放在了三朝元老張廷玉的前面,確定“嗣後內閣行走列名,訥親在前。吏部行走列名,張廷玉在前”滿滿的挑撥打壓之意。

張廷玉心中苦澀,上疏乞求告老還鄉,乾隆以“卿受兩朝厚恩,且奉皇考遺命,將來配享太廟。豈有從祀元臣歸田終老之理?”

,拒絕讓他退休。

乾隆十四年(1749年),張廷玉再次乞求離職養病,乾隆批准以原官致仕。可惜的是,年近八旬,一生以“氣度端凝、應對明晰”為傲,謹小慎微、廉潔自律從政的張廷玉,在面對名聲時失去了從容,失當行為給乾隆有了理由連施重手,造成晚景淒涼。

清朝顧命大臣命運悽慘:配享太廟的漢臣張廷玉雖受打壓得以倖免

清朝顧命大臣多數命運悽慘:配享太廟的漢臣張廷玉雖受打壓得以倖免

張廷玉進宮感謝乾隆帝允許他退休時,以“雍正遺詔他日配享太廟”為由,請求乾隆出個憑證。乾隆很不高興,但還是擬了手詔,申明雍正帝的成命,並賜詩以安其心。次日,張廷玉遣兒子張若澄入宮謝恩。乾隆因張廷玉不親自謝恩頗為惱火,傳旨令他明白回奏。旨意還未下達,翌日黎明,張廷玉即來內廷謝恩。乾隆認為這是軍機處洩露消息的原故,切責了汪由敦漏言。乾隆下令削去張廷玉的伯爵爵位。

乾隆十五年(1750年),皇長子永璜剛去世不久,張廷玉再次請求歸鄉,激怒了乾隆帝,罷配享,免治罪,隨後歸鄉。不久因姻親枉法被連坐,幾乎籍沒張的全部財產,後從輕改為罰金,並責令盡繳任官50年來所得各項御賜物件。

乾隆二十年(1755年)三月二十日,張廷玉卒於家中,享年八十四歲。乾隆最終仍遵雍正遺詔,命配享太廟。是清朝唯一配享太廟的漢臣。

清朝顧命大臣命運悽慘:配享太廟的漢臣張廷玉雖受打壓得以倖免

清朝顧命大臣多數命運悽慘:配享太廟的漢臣張廷玉雖受打壓得以倖免

張廷玉最終沒有逃脫名利的羈絆,但只是小恙而已。但乾隆藉此故作文章,則是敲山震虎,以儆效尤,發洩對顧命大臣的怨懟,這就是所謂“帝王心術”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