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守夜人”全天候“戰鬥”築起“安全牆”

胡濤,1987年8月出生,本科學歷,現任太原市興華街道荔梅社區團支部書記。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胡濤帶領全體社區工作人員當起“守夜人”,用日以繼夜的辛勞堅守換來市民的健康和安全,以最堅決的態度、最嚴格的措施、最果斷的行動、最“硬核”的推進,做起了這場戰“疫”的逆行者,用堅守和付出構築起一道“疫情防控牆”,守衛更多的生命和健康。

“換崗了,你去休息一下。”晚上8點多,在太原市萬柏林區興華街道荔梅社區內,胡濤接替了同伴的崗位,值守在小區大門前。

這裡,是社區居民安全的“最後一道防線”。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這樣無休息日的全天候“戰鬥”,胡濤和她的小夥伴們堅持了一個月。

啃下“硬骨頭”

荔梅社區是太原市的老舊小區,出入口較多,而且沒有物業公司管理,這給疫情防控期間的社區基層工作帶來了許多困難。“沒有物業人員幫助我們進行封閉社區的管理工作,也沒有物業承擔消毒消殺等工作,成為我們社區的‘無責地帶’,也給居民們帶來了安全隱患。”胡濤向記者介紹小區情況時說。

作為一名基層社區團支部書記,胡濤沒有猶豫,她下決心要啃下這些“硬骨頭”。她同社區工作人員一起承擔起了荔梅社區26個樓院110個單元的早晚消殺毒工作。這個工作量,無異是非常巨大的,但胡濤卻說:“無非就是犧牲一些休息時間。只要社區居民能安全生活,我就覺得值得。”

針對荔梅社區四通八達的交通現狀,胡濤在社區的安排下,和其他工作人員一起封閉了所有的輔路和出口,只留下主幹道讓居民們通行。在採用新的交通辦法後,荔梅社區難以實行封閉政策的狀況得到了很大改善。

沒有物業人員的幫助,意味著社區工作人員需要24小時全天候工作,成為社區的“守夜人”。為此,胡濤決定開展夜間輪崗制度,工作人員分成六組,承擔起了“守衛安全大門”的責任。

談起胡濤時,工作人員都對她讚賞有加。“她經常會多給自己排幾班崗,讓我們去休息。我們勸她多休息,她卻總是想著多為居民乾點實事。”社區工作人員李大姐說。

動員團員青年

隨著疫情防控的逐步推進,2000多戶的出入證登記與發放工作也落到了胡濤與“戰友”身上。

針對轄區內四通八達、沒有物業的現狀,為了使社區工作者形成合力,胡濤制定出暫時封閉個別出入口的方案,由社區工作人員在通行口設卡執勤,登記外來人員的詳細信息並禁止外來車輛、快遞、外賣進入小區,保障人民群眾的安全生活環境。

“這項工作的任務很重。”胡濤說,“在第一天的工作中,社區有許多黨員同志與熱心青年前來幫忙。我覺得這也是群防群控、做好出入證發放工作的一條路子”。

就這樣,胡濤利用基層共青團工作優勢,動員更多社區青年志願者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中來。雖然參與人數很多,但是在胡濤的倡導下,青年們遵守“無接觸登記”“無接觸發放出入卡”的工作原則,在確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僅用2天時間就完成了所有工作。

正是因為有了這樣一群社區“守夜人”,才換來了社區居民的安全與健康。

化身抗“疫”衛士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胡濤帶領著社區工作人員,全員化身抗“疫”安全衛士,按照網格化管理實行摸排、宣傳、服務一體化責任制。

胡濤清晰地記得:在樓院地毯式摸排中,她看到幾名沒戴口罩的居民聚在小廣場聊天、下棋,趕忙上前向大家說明疫情的嚴重性,希望他們能儘快回家,確保自身和家人的安全和健康。但有些居民對此表示很不理解,認為他們並非從湖北迴來,這種事情和他們沒有關係。

面對這種情況,胡濤能做的只有耐心勸解,在說明了病毒傳播性極強,一旦感染會對整個家庭都造成不可逆轉的悲劇後,老人們才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願意配合社區儘量不外出,外出必戴口罩。

這樣的摸排,社區一直在持續。每天,胡濤他們戴著紅袖章,穿著紅馬甲、揹著小喇叭,穿梭在背街小巷、樓院中,成為特殊時期行走在小區裡的特殊風景。

主動申請晚班

由於處在特殊時期,居民對進入小區登記管理還是支持的,但當遇到不耐煩的居民時,胡濤始終微笑面對耐心說明,希望得到居民的理解,居民看到這寒冷的時節中工作人員為了大家的安全,守在寒冷的路口時,也消除了那份不耐煩。在執勤中,聽到最多的還是“你們辛苦了”,這句話勝過千言萬語,抵過寒風襲身。

不過,在進行執勤排班時,胡濤也遇到過困難。單位大部分是女同志,家裡都有需要照顧的孩子。此時,胡濤主動要求將自己的班排到中午和晚上,“我現在還沒有孩子,也還年輕,我可以的。”她誠懇地對大家說。

而這個決定,也得到了愛人的支持,“他說:‘你安心工作,不用擔心我。’”這話時,胡濤臉上揚起甜蜜的笑容。

胡濤始終相信,只要萬眾一心、堅定信心,眾志成城、守望相助,就一定能贏得疫情防控阻擊戰的勝利,風雨過後必將迎來美麗晴空。本報記者 陳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