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偶像的 30 年之70後

朱莉,70 後,榮迷


我是廣州人,我成長的八九十年代是比較開放的。


因為身在珠三角地區的關係,和港澳的聯繫特別多,一般家庭都能收到香港的電臺和電視,那時候接觸的明星也都是香港明星。


那個時代樂壇最引人注目的事件要算「譚張之爭」了。


我和偶像的 30 年之70後

■ 張國榮與譚詠麟 圖/來自網絡


張國榮雖然是後輩,但短短數年間聲望直追譚詠麟。兩派歌迷經常惡意對抗,再加上傳媒的煽動,最終演變成勢同水火的局面。


「譚張爭霸」我沒有經歷到,那個時候才上小學低年級。高年級的學長姐比較參與其中,還曾為他們兩個大打出手。


等我念中學的時候,知道追星是怎麼一回事了,張國榮已經退出歌壇了,那個時候成了「四大天王」的時代,班上都是黎明和劉德華的粉絲在「打架」。


我和偶像的 30 年之70後

■ 「四大天王」:劉德華、郭富城、張學友和黎明 圖/來自網絡


我那個時候已經開始聽歐美音樂了,所以哪派都不站。


1994 年還是 1995 年,我和一個好朋友,坐在學校操場上看人打籃球,然後就隨便聊聊喜歡哪個明星,小孩子也沒什麼可聊的。


他說,「講出來你可不要笑我。我喜歡張國榮,從 8 歲開始我就喜歡他了。」


我當時一聽,兩眼一翻,你怎麼會喜歡他呢?


80 年代的張國榮形象太模範了,穿西裝打領帶,沒有什麼特別的,我覺得很老土。


後來等我自己也喜歡上張國榮,去這位朋友家一看,不得了:他家的收藏可以從地板一直堆到天花板,都是香港的親戚幫他帶的。


你現在看到肯定會很驚歎,但當時這就是一個粉絲應該做的事情。


我和偶像的 30 年之70後

■ 朱莉收藏的張國榮各種類型的作品


1995 年張國榮復出歌壇,第二年發行了專輯《紅》。


這張專輯在當時其實引起了不小的討論,現在看來都有一些些踩界。當時專輯的宣傳廣告不能在黃金時段播出,裡面有一些畫面出現了針筒、鮮血,表演也特別大膽。


我看到立刻覺得不一樣了,特別想知道唱片裡到底有什麼。


90 年代資訊真的很匱乏,追星的方式和現在比起來又笨拙又低效。


那個時候一盤正版 CD 可能要上百塊,根本買不起,只能去音像店摸一摸專輯,然後把歌曲名都記住。


只要在家,就聽電臺。一聽到前奏很熟悉,或者是我喜歡的歌,馬上用空白卡帶錄下來。


我和偶像的 30 年之70後

■ 當時在中國家庭非常流行的「燕舞」牌雙卡錄音機,廣告詞「一曲歌來一片情」也廣為人知


那時候想要見到明星,可以說是難如登天。


不過好在香港明星大多影視歌多棲發展,今天聽了他的歌,明天說不定就能在電視或者電影院看到他。


八九十年代,也是傳媒和藝人相對融洽的黃金歲月,社會容忍度也比現在要高,對藝人的表達或者表演留有一定的空間。


就算偶像帶頭做了一些踩界的事情,只要是有藝術上的創新,粉絲還是會想辦法跟上,不會反感。


現在回過頭來看,我當時喜歡的明星有很多,但只有張國榮的作品無論過了多久,我還是會沉浸其中。


他永遠是我心中的第 1 位。


我和偶像的 30 年之70後

■ 張國榮,熱·情演唱會 圖/來自網絡


1995 年,張國榮復出的時候,恰逢香港傳媒被「狗仔」文化全面攻陷的年代,客觀專業的評論被獵奇報道所替代。而張國榮當時前衛、野性的風格正好成為低俗文化的祭品。

長期受到隱私侵害和抑鬱症的折磨,2003 年 4月 1日,張國榮從中環文華東方酒店 24 樓躍下身亡。

但張國榮生前引起的爭論,並沒有因為他的亡故而消失,反而激發了更多的抨擊和不實報道。

而張國榮的粉絲們,默默守護著和偶像的約定,珍惜他留下的聲譽和美德 。

像朱莉一樣的榮迷,習慣了在作品中一遍遍追憶,即使遇到誤解和誹謗,她們也相信,時間會證明一切。

娛樂史小貼士


我當時和一個北方的朋友一起去香港辦事,那天正好是 2012 年 3 月 31 日。


他肯定是不瞭解張國榮的。應該只看過他的一些電影,不知道他的生命是怎麼結束的,也完全不瞭解他的同性伴侶和他是怎麼回事。


突然就和我說起了張國榮,反正講的沒有一個字是對的。


我沒想要反駁他,因為每個人接受的東西不一樣,這是他的理解,我不可能每個人都去糾正。


我們辦完事以後,我和他說,我正好要去一下港島,你要不要一起過海?


然後差不多到文華酒店的時候,我又和他說,我要去做一件事。


他覺得很奇怪,因為他不知道那是什麼地方。


到了以後,隔了很遠就看到好多好多的花牌、花束,上面寫著「紀念張國榮」「想念哥哥」類似的文字,每一束上面都有寫。


我和偶像的 30 年之70後

■ 某一年文華酒店的紀念花束


他就站在那裡問我,「你來這裡幹什麼?」


我說,「我來給我的偶像獻花。」


從他臉上我能看到他內心的變化,非常震驚,大概有 20 分鐘,他就一直站在那兒。


等他緩過神來,問我,「這張國榮到底是怎麼回事?這都多少年了?」


我說,「整整 9 年了。」


他說,「你能不能重新介紹張國榮給我認識?」


去年我還問他,經我介紹以後有沒有去聽他的歌?他說聽了,但有一些真的欣賞不了,不過對這個人的看法完全改變了,根本不是那麼一回事。


我心裡覺得很安慰。


2003年,張國榮去世後,屬於香港巨星的時代,正式走向歷史。

新千年的到來,伴隨著互聯網的興起,一陣韓流開始吹向中國大地。

電視劇像《藍色生死戀》《冬季戀歌》、電影《我的野蠻女友》,還有綜藝節目《情書》《X-man》都給當時的 80 一代帶來了完全不同的文化衝擊。

2003 年,對於很多韓流粉絲來說,同樣是一個載入歷史的年份。

這一年的年末,韓國著名偶像製作公司 SM 推出了一個五人男子組合,東方神起,以超群的唱跳技術和酷炫的曲風,受到了全亞洲少女的喜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