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推薦幹部失敗後有什麼說法?

沙漠人參


組織推薦幹部失敗後有什麼說法?根據我多年組織人事工作經驗,下級黨組織推薦的幹部未獲得上級黨組織認可而落選的情況屢見不鮮,組織上不可能給當事人說法,也沒義務給當事人說法。

但是,這些未被選上的幹部並非就沒有東山再起的機會,靜待時機依然可以如願提拔,所以這時反而應該誠摯感謝組織和領導的厚愛與支持,雖然落敗了但知恩感恩的人才能在官場上走得遠,找組織討說法絕非明智之舉,千萬不可犯這種低級錯誤。

我在市委機關工作時的老科長,提拔到縣裡任副縣長後,很快便以擅長抓經濟和招商引資而嶄露頭角,在任三年時間裡,主導引進了多家全國知名的企業,推動全縣經濟連年上新臺階,很受縣委書記和縣長的賞識和器重。

不久,縣裡的常務副縣長職位空缺,這個職務屬於市管,其選配必然是市委說了算。但按照慣例,縣委也可以向市委推薦合適人選,以往縣委推薦的副縣處級人選獲得市委同意並順利提拔任用的也不在少數。

但這次縣委的推薦卻未奏效,市委否決了縣委的推薦人選,而是將市府辦副主任平級交流任常務副縣長。組織選人用人向來不簡單,方方面面的考慮和博弈自然是少不了的,市委領導站在全市層面來思考用人問題,與縣委的意見有出入是很正常的事,這也並不意味著老科長從此就被打入了“冷宮”。

當然,老科長未獲市委重用,內心的失落鬱悶不可避免,但他依然對縣委書記和縣長表示了真誠謝意,並表態不會受此事的影響,會繼續當好縣長的副手,全力以赴抓好分管工作。

半年後,老科長又迎來了一次機會,這次是縣委常委、縣委辦主任出現空缺,縣委再次推薦老科長接任此職。雖然,副縣長與縣委常委均為副縣處級,但縣委常委畢竟屬於縣委領導,黨內地位還是要比副縣長高一截,今後在仕途上的發展也會更有利,因此從非常委副縣長提任為縣委常委無疑也是組織重用。正常情況下,這種提拔任用難度並不大,市委一般都會尊重縣委的意見,給予支持、表示同意。

但令人意外的是,或許是老科長的能力和表現確實贏得了市委領導的認可,市委直接把老科長提拔為正處級的市府副秘書長,一步到位由副縣處級升任為正縣處級。這個結果顯然比提任縣委常委、縣委辦主任好太多了,下一步市府副秘書長轉任縣長或是市府實權部門正職都是順理成章之事,可以說出口出路更廣,發展空間大,對於老科長來說稱得上是意外之喜。

講這個事例的目的,就是想告訴題主,組織推薦失敗沒什麼大不了的,討個說法大可不必,提拔晉升機會還有很多,關鍵是要沉住氣、會做人,一如既往把工作幹好,遲早還會有出頭之日。

歡迎關注職場李論,更多精彩內容期待與您分享!


職場李論


組織推薦幹部沒有失敗一說,至多是沒有完成組織意圖。

幹部選拔任用的基本程序一般有六個環節:

首先是動議,由組織部門篩選整理出職位空缺情況,向書記彙報,然後由書記組織政府主官、專職副書記、組織部長、紀委書記召開五人小組會,根據崗位和工作需要確定意向人選,形成初步方案,交由組織部門負責考察。

其次是推薦考察。由組織部門組成幹部考察組,到單位開展考察推薦,召開全體幹部大會,說明來意後開展會議推薦,確定初步考察人選,然後進入談話推薦環節。談話推薦結束後,確定擬提拔人選。其中,會議推薦如出現推薦結果與組織意圖不符的情況,一般會終止考察,由考察組向上級彙報,研究討論是否繼續考察。

第三是會議研究。考察推薦確定擬提拔對象後,報組織部部務會研究,形成人事方案報常委會研究。在此之前,首先要對擬提拔對象的”三齡兩歷一身份”(三齡:年齡、工齡、黨齡,兩歷:學歷和工作經歷,一身份:幹部身份)進行查核,並函詢紀檢監察、計生、綜治等部門的意見,部分崗位還將徵求生態環境部門的意見,涉及到雙重管理的單位,原則上改需要徵求單位上級部門的意見,各方確認沒有問題後,才形成最終的人事方案報組織部部務會研究。

第四是常委會票決。由書記召集常委會開會研究人事方案,對擬提拔對象進行研究討論,通過後形成最終名單。

第五,談話公示。任職前公示。公示期為七個工作日。公示前後,按照組織程序,一般會由組織部門對擬提拔對象進行談話。公示期間,接到舉報投訴,立即開展調查,確認屬實後取消提拔,交相關部門處理。沒有問題,按照幹部管理權限報批下任命文。

第六,任命到崗。接到任命文後,根據組織安排擇日報到,走馬上任。以前一般都會由組織部門安排幹部送幹部到位,現在簡化程序,除了一定級別的幹部,比如黨政正職,重要崗位的幹部,由組織部門安排人員到單位宣佈外,其餘的均由單位聯繫對接安排報到到崗相關事項。

以上說的是等額考察,如果是差額考察,最後因為票決等原因沒有提拔,考察在一年內有效。也就是說,在一年內如有其他崗位出缺,原考察對象經組織部門報上級黨委研究後可直接提拔到崗,不需要再走考察程序。

這就是幹部考察的基本流程。整合過程下來,基本上都能保證組織意圖。少部分出現意外,及時修正後一般也能正常完成考察推薦、提拔使用,不可能出現幹部考察失敗的情況。


80後小公


組織推薦幹部失敗就暫時放棄,待有機會再推薦,不管怎樣,最後一般都要實現組織意圖。

1.什麼情況會導致推薦幹部失敗?

推薦幹部失敗,也就是推薦幹部過程中沒有完全實現組織意圖,出現這種結果一般有以下幾種原因,下面就分析一下。

第一,幹部自身的檔案有問題。

在推薦幹部之前,上級組織部門一般都會劃定一些考察人選範圍,在這個範圍內,組織部門也會有一定的期待,然後再去相關單位進行考察推薦,經過考察、推薦以後,形成的結果如果恰好是他們預設的那個人選,那就是實現了組織意圖。如果這位推選出的幹部檔案有問題,按照要求,可能這個幹部就無法實現順利的提拔,這種情況就屬於沒有實現組織意圖。

第二,票選結果與組織設想的人員不一致。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組織部門工作人員去相關單位進行考察推薦,票選結果與他們預設的人選不一致,這個時候他們也會放棄推薦,這也是一種沒有實現組織意圖的情況。

2.失敗了怎麼辦?

如果經過考察推薦,確實沒有實現組織意圖,那麼他們要麼是另外選時間、選機會進行推薦,要麼直接就放棄這一個名額,因為放棄一個名額對於組織部門的工作人員來說沒有太大的影響,對於上級的領導也沒有太大的影響,如果確實沒辦法,只好按照法律按照規定放棄名額。

3.怎麼看待推薦幹部?

推薦幹部其實是一個幹部成長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時間節點,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人生路並不長,關鍵處只有那麼幾步”,這就是關鍵的那麼幾步,怎麼才能把這關鍵的幾步走好呢?

我覺得最主要的就是把功夫用在平時,因為推薦幹部其實考察的是一個人的綜合素質,德、能、勤、績都要考察,只有你平時把這些方面都做好了,在關鍵時刻群眾才能把你選出來,領導才會推薦你,如果平時你沒有做好一些基礎性的工作,在這個關鍵時刻也許你就並不能被選出來。

除了在平時做好該做的事情以外,更重要的是要與具有決定權的主要領導搞好關係,因為在很大程度上來說,主要領導可以決定本單位幹部的提拔工作,如果說你與主要領導的關係不好,那麼在這種關鍵時刻,他就有可能考慮不到你,最終你就錯失了提拔的機會。

總之,幹部推薦失敗對於當事人和其所在的單位來說都是一次機會的損失,要想提高成功的幾率,只有把功夫用在平時,經營好各方面的因素,才能夠促成這件事的成功。

歡迎從評論區發表你的觀點。

作者:體制內公開課,用工匠精神專注分享體制內生存底層套路。


體制內公開課


“呵呵”!組織推薦的幹部就是由五人組會議所確定下來的意向人員,交由組織部門去完成一個流程過程而已,通常不會存在組織推薦幹部失敗的可能。

現在組織提拔任用幹部儘管有六大環節,其實真正起著決定性作用的,還是在組織動議的環節。組織推薦幹部其實在這裡便已經有了一個初步定調。

因此從某種角度來說人員提拔時,在動議之初領導便定下了意向人選,然後交由組織部門去完成整個提拔的流程,組織推薦幹部它其實只是為了完成領導意圖而已。

組織部門並不會對五人小組會議定下的領導意向人員產生決定性作用。它只是對意向人員進行一些具體情況的審查和了解,並最終形成一個意向人員的具體報告。只要定下的意向人員沒有問題,那麼他都會被提拔任用。

當然如果組織推薦的幹部,個人確實存在問題,在組織考察時候就有可能被發現,或者是在組織公示的時候,被人舉報調查屬實,組織便會取消其推薦資格,然後交由五人組會議確定新的意向人選,再交由組織部門來具體完成。

若是等額提拔任用,只要是領導意向人選,通過組織流程之後,沒有任何問題都是可以成功走馬上任的!因此這種情況下的組織推薦幹部,只要走完了整個流程,不存在失敗的可能。

如果是差額組織推薦幹部,則在五人領導小組所定下的意向人選,便將是組織推薦的重點與核心,其他人員便只是配合組織制度需要來做綠葉和陪襯,並不是組織部門推薦的重點所在。

這種情況,通常都是領導意向人選勝出而被提拔任用,如果真有什麼意外情況出現,沒有能夠實現提拔任用,只要此人選沒有任何問題,最終都有可能會臨時調整到那些空缺職位,從而實現提拔任用。

所以那些經組織推薦幹部真的如果失敗,通常都是由於被推薦人自已的問題所致。若是被推薦者沒有任何問題,也會及時調整到空缺的職位,如果是差額推薦,則有些被組織推薦的人選,本來就不是領導意向人選,他們只是組織流程的需要而已。

當然組織推薦幹部在走馬上任的時候,很多地方只要是縣管正職都會由組織部長送任,並向新工作單位宣佈!如果只是普通的提拔任用,通常就是由上級部門領導和組織部門人員送任,並向新單位宣佈。

所以新提拔任用領導的送任,很多時侯是由其級別決定送任人選。有些需要當地組織部長送任,而有些則由上級單位領導直接送任!這將視具體情況而定。

好了,我就簡單的分析到這裡,希望我的回答能夠給你幫助。

以上分析,僅供參考。若有興趣,可以關注【視職場】,將會帶給你更多的職場知識,幫助你解決職場困惑。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發表你的看法與觀點!

【視職場】青雲計劃獲獎者,優質職場創作者,一個有著20年職場生涯的老司機,專注分享職場知識,解決職場困惑,建構職場關係。

~~~分享職場知識,快樂職場人生,感謝你點、評、分、轉、收!


視職場


組織推薦幹部失敗,最好不要有什麼說法,如果有說法,那就是大麻煩。

其他小夥伴的回答已經指出了“失敗”這個說法是不確切的,組織推薦幹部確實沒有失敗一說,但對於被推薦的幹部來說,可能就是一個失敗。

為什麼題主要問推薦幹部失敗有什麼說法呢?我個人認為,是因為在推薦過程中,出現了非常大的阻力,導致組織推薦幹部沒有完全達到意圖。

至於說法,那麼就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了:

01,內部不團結,有人使絆子。

這種情況是比較常見的,例如兩人有著相似的履歷,資歷也差不多,能力也差不多,但組織經過前期的工作,推薦了其中一人,另一人如果格局較小,在背後使陰招,在考察或者公示環節,提出了一些影響力較大的意見,甚至是個人的黑材料。

這種情況下,組織推薦幹部可能就不會達到意圖。

說法有兩種:

一是經查,情況不完全屬實,或者說不影響推薦,那麼可能會擇機再次推薦;

二是經查,情況屬實,且情況較為嚴重,那麼這就麻煩了,很有可能會推薦不成,被推薦的人還要因為相關情況被調查。

02,小團體爭鬥。

小團體在很多單位都存在著,推薦幹部,也是多方協商出來的一個結果。如果這個被推薦的人不是多方協商的結果,且各方有都想要這個名額,那麼就可能出現“我不好你也別想好”的心態。

這種情況下,如果失敗了,只能靜待下次機會了。

總結來說,只要自身過硬,一般來說,組織推薦不會出現失敗的情況,如果失敗,只要自己是沒有問題的,就不會有什麼說法。


公門爬山虎


推薦、提點了很多幹部,卻又不搞小圈子,在古代官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歷史上一代名臣范仲淹卻做到了這一點。詳讀《宋史》中相關故事,頗為感慨,也頗有啟發。

1

說范仲淹之前,先說其他幾位同時代的名人。

狄青,北宋一代名將,出身貧寒,驍勇善戰,在對西夏戰爭中,他每戰披頭散髮,戴銅面具,衝鋒陷陣,立下卓越戰功;平定南方儂智高一役,率軍夜襲崑崙關,大敗叛軍,追擊五十里,斬了數千首級,取得關鍵勝利。他還富有戰略遠見,當初交趾人請求出兵幫助北宋朝廷討伐儂智高,朝廷同意,但狄青以避免引狼入室為由,竭力阻止了這一計劃,事後人人佩服他有遠略。

富弼,北宋一代名相,為政清廉,好善嫉惡,歷仕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四朝,官居宰相,除了治理朝政、關心民瘼外,他還是一個傑出的外交家,遼國屯兵北境,要求遣使談判,劃地與遼,當時無人敢擔當使臣之責,富弼挺身而出,兩度出使遼國,表現了高超的談判技巧,致使遼帝自知理虧,遂息兵寧事,宋遼由此數十年不見戰事,天下稱善。

張載,北宋一代名儒,關學學派創始人,尊稱“張子”,封先賢,奉祀孔廟西廡第38位。他用一生大部分時間和精力著書立說,教書育人,在關中興教,使“關學”大盛,以德育人,使學者輩出,關中民風為之一變。他的名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浩然大氣,歷代傳頌不衰。

一代名將,一代名相,一代大儒,他們之間有什麼交集?都是范仲淹發現和推薦的人才!

范仲淹比富弼大15歲,兩人認識後,范仲淹對富弼的才華大加讚賞,認為他是“帝王的輔佐之才”,把他的文章推薦給當時的宰相晏殊。晏殊可不是一般人,不到20歲就考中進士,成為大家,“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即出自他的手筆。晏殊一讀富弼的文章,立馬刮目相看,認定他前景無量,於是問范仲淹:這位帥哥還單身不?范仲淹說:還單著呢。他做媒,讓富弼成為晏殊的東床快婿。

范仲淹比狄青大19歲,狄青本是一個代替兄長去坐牢的小青年,臉上被刺了字,後來參軍到邊境打仗,很勇猛,積累了軍功,得到提拔。當他還是一個低級軍官時,認識了范仲淹,後者不但不嫌棄他有“前科”,反而厚禮相待,教他讀《左氏春秋》,對他說:“將帥不知古今歷史,就只有匹夫之勇。”狄青從此改變志趣,讀起書來,終於精通兵法,如虎添翼,後以武官任樞密使,相當於今天的國防部長。

范仲淹比張載大31歲,兩人首次見面時,張載是個渴望到戰場立功的儒生,喜歡談兵,還試圖拉一支隊伍去邊境收復失地。范仲淹看人眼光何等獨到,告訴張載:“儒者自有名教,何事於兵?”勸他走儒生治學之路,一定可成大器,不必去研究軍事,勉勵他去讀《中庸》,在儒學上下功夫。果然,張載創立關學,與宋代二程的洛學、周敦頤的濓學、王安石的新學、朱熹的閩學齊名,共同構成了宋代儒學的主流。

在宋朝,范仲淹識才愛才薦才是出了名的,他既有地位,又有名望,還有“伯樂”之美譽,所以官員能否得他的推薦、提點,自是大不一樣。他在任杭州知府時,城中文武官員,很多得到過他的推薦,唯有蘇麟,因在外縣擔任巡檢,不在城裡,未得提拔。於是,蘇麟就向范仲淹獻詩一首,其中有兩句為:“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范仲淹何等聰明,瞭解到蘇麟人不錯,為他寫了一封推舉信,後來蘇麟也得到升遷。

2

古代官場,最講關係,誰是誰的靠山,誰在誰的圈子,很關鍵,入圈子,拜把子,拉關係,搞宗派,結下人身依附的官場病根。范仲淹如此熱衷於推薦、提拔官員,歷史上形成了“範黨”否?

有人曾指責范仲淹搞“山頭”“小圈子”——1036年,仁宗景祐三年,當朝宰相呂夷簡就上奏彈劾范仲淹,指出他三宗罪:“越職言事、勾結朋黨、離間君臣”,引發了一場官場動盪。

這事其實是范仲淹挑起來的:當時宰相呂夷簡執掌朝政,朝廷內外官僚的升遷往往都掌握在他手中,一些士大夫因巴結呂夷簡而得晉升。范仲淹因不滿呂夷簡把持朝政,培植黨羽,任用親信,向仁宗皇帝進獻《百官圖》,對宰相用人制度提出尖銳批評,勸說皇帝制定製度、親自掌握官吏升遷之事。

呂夷簡自然怒不可遏,“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既然你範某人說我用人唯親,我就攻擊你拉幫結派,於是在仁宗面前拼命攻擊范仲淹。范仲淹說話以“大炮”著稱,連上四章,論斥呂夷簡狡詐,因言辭激烈,遂被罷黜,從首都貶到饒州去了。

但這場風波並未平息:當時懾於宰相淫威,很多人都不敢為范仲淹說話,唯獨秘書丞(管理國家圖書的官員)餘靖打抱不平,上書陳述范仲淹是無辜的,不應被貶。結果餘靖被打成範黨,也給趕出首都,貶到江西高安去收稅了。

這事還沒完,又有一個太子中允(給太子服務的官員)尹洙跳出來,上書陳述:給范仲淹加上朋黨罪名是完全沒有根據的,他還說:餘靖與范仲淹私人關係極為一般,如果冠之以朋黨的罪名而被貶,那麼,尹某作為范仲淹的朋友,就難逃其責了,因而請求朝廷發落。呂夷簡大怒,又把尹洙貶到湖北鍾祥去收稅了。

其實,尹洙確實是范仲淹的朋友,但餘靖與範就扯不上什麼關係了。餘靖此人頗有意思,不修邊幅,作為諫官,說起話來很激動,有一次,盛夏季節,他在皇帝面前滔滔不絕地說某件事,唾沫飛濺到皇帝臉上,皇帝進後宮休息時,鬱悶地說:“被一個臭漢薰煞,噴唾在吾面上。”這麼一個耿直人,跳出來給范仲淹打抱不平,純屬眼睛裡揉不得沙子,見不得范仲淹這麼好的人受委屈。

事實證明,范仲淹確實不是個搞小圈子的人,更不會以識才薦才之名讓下屬、學生對己人身依附,蘇軾的弟弟蘇轍後來評價范仲淹說:“范文正公篤於忠亮,雖喜功名,而不為朋黨。”

這麼一個細節頗能說明問題:某一次因為剿匪之事,富弼不同意范仲淹的意見,情緒激動,拍桌子摔凳子,臉紅脖子粗地跟自己的恩師吵起來了,別人都說:你小子太過分了,範先生可對你恩重如山啊。富弼回答說:我和範先生是君子之交,先生舉薦我,並不是為了讓我什麼觀點都跟他保持一致,我難道因為要報答他而放棄自己的主張嗎?

對那些在“老大”面前慣於唯命是從、唯唯諾諾的“圈中人”來說,富弼的獨立人格,確實令人讚歎。當然,更值得讚歎的是范仲淹的氣量。史載,他一點都沒因為富弼頂撞他而生氣,反而開心得很:富弼不同俗流,我欣賞他,就是因為這呀。

培養只效忠自己的家臣,還是培養國家棟梁?在選拔幹部方面,自私與無私的關鍵區別,就在於此。范仲淹是個無私的人,所以他沒有自己的朋黨,沒有自己的山頭。

3

范仲淹欣賞富弼,因為他自己也是這樣的人——他一直沒有丟失說真話的勇氣,多次因諫被貶謫,他的朋友梅堯臣還特地作文《靈烏賦》,力勸他少說話、少管閒事、自己逍遙就行,范仲淹回作《靈烏賦》,強調自己“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沒有人否認,范仲淹是個流芳千古的好官,無論得勢還是失意,無論在朝主政還是出帥戍邊,均系國之安危、時之眾望於一身,為國為民,忠心耿耿。後人論宋朝人物,甚至“以范仲淹為第一”。他所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代表了中國古代士大夫精神追求之大境界,傳誦千古。但范仲淹並不只會說大話,他是個言行如一的人,誠如歐陽修所言:范仲淹“每以天下為己任”,他真性情說話行事,不懂見風使舵、左右逢源,認為對的,就去堅持。

1036年范仲淹與呂夷簡交惡,其實源於三年前“廢皇后”一事:宋仁宗的郭皇后是一名悍婦,嚴密監視皇帝行蹤,使他不得親近其他宮女妃嬪,可憐堂堂皇帝,只能“偷情”,他喜歡後宮尚氏、楊氏二妃,郭皇后就常常跑去這兩個美女的居所破口大罵。某次仁宗臨幸尚氏,尚氏趁機發了幾句關於郭皇后的牢騷,恰好郭皇后殺來,撲上去就打尚氏,皇帝自然拉架,結果郭皇后收不住手,一把抓在皇帝脖子上,女人打架,全憑指甲,頓時把皇帝脖子撓出血來。

實事求是說,宋仁宗是歷史上少有的厚道君王,但這回遭遇家暴,顏面無存,勃然大怒,要廢掉郭皇后。廢皇后可是一件大事,呂夷簡因為與郭皇后有隙,揣摩上意,落井下石,竭力推動廢后一事,堅定了仁宗的決心。

消息傳出,群臣議論紛紛,都認為廢后不合適,范仲淹帶頭向皇帝進言勸阻。皇帝不聽,又架不住范仲淹這大炮筒子,便派呂夷簡與范仲淹辯論,呂夷簡理屈詞窮,辯不過,約好翌日再辯。結果第二天,詔書下來,貶范仲淹出京任職了。郭皇后還是被廢了,過了幾年,宋仁宗特後悔。那是後話了。

今人說古人,最親切的往往不是古人的豐功偉績,而是他說過的真性情的話、做過的真性情的事。范仲淹曾三次因直言被貶,深得時人之敬佩,每貶一次,時人稱“光”(光耀)一次,第一次稱為“極光”,第二次稱為“愈光”,第三次稱為“尤光”。

但范仲淹跟明末清流不一樣,逞口舌之快去博一虛名,他每遇國家大事,總是慷慨直言,完全不考慮一己之私利。第一次被貶是因為諫言太后還政,他的朋友晏殊特別緊張,批評他過於輕率,不僅有礙自己的仕途,還會連累舉薦之人。范仲淹凜然回覆:“絕不遜言遜行、阿諛奉承,有益於朝廷社稷之事,必定秉公直言,雖有殺身之禍也在所不惜。”

范仲淹之無私,改良了當時的政治生態,培養了一批好乾部,拼命做事、為國分憂的多,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少,范仲淹一手提拔的富弼臨終前,還親手封存遺奏,讓兒子敬獻給朝廷,批評皇帝用奸臣敗壞官場,提醒皇帝在選拔幹部時要分清楚君子和小人。當時的宋神宗閱畢,深感震撼,落下熱淚。

4

1057年,從四川第一次來到首都的蘇軾中了進士,此時范仲淹已去世,蘇軾讀了范仲淹的碑文,熱淚長流,後來他在《蘇軾私識范仲淹》一文中不無感慨地寫道:“吾得其為人,蓋十有五年,而不一見其面,豈非命也歟?”意思是說:他知道範仲淹的為人已經十五年了,卻沒有見到他一面,難道是命中註定的嗎?

沒有遇到范仲淹,確實是蘇軾人生的巨大損失,他倆是同一類真性情之人,可惜范仲淹已逝,沒法推薦蘇軾,讓他成為第二個富弼。

在蘇軾的時代,宋朝的官場生態已經迅速惡化了,朋黨之爭,愈演愈烈,用今天的話來說,幹部隊伍出了大問題。1101年,蘇軾病逝,而此時,一顆政治新星正冉冉升起,他名叫蔡京。

宋徽宗剛登基時,蔡京已被貶出京城,他搭上了太監童貫這條線,極力巴結,日夜陪伴,二人開始結成同盟,凡是蔡京畫的屏障、扇帶等物,童貫每天都送到宮中,並附上自己的評論,於是文藝愛好者徽宗開始留意蔡京,他得以逐漸進入權力核心,開始排除異己、陷害忠良,培植個人勢力,最終自己的黨羽遍佈朝廷,賣爵鬻官,肆無忌憚,蔡京家的僕役有做大官的,陪嫁的婢女有封為夫人的……

《水滸傳》中有一個細節,說的是童貫征討梁山,大敗而歸,回京後不去朝廷稟報,而是徑直去了高俅高太尉那裡密謀,然後兩人又去找蔡京,蔡京道:“明日只奏道天氣暑熱,軍士不服水土,權且罷戰退兵……”果然,如此軍機大事,居然就被蔡京翌日輕描淡寫掩飾過去了。

一個多麼可怕的小集團!

蔡京與童貫、王黼、梁師成、朱勁、李彥結狼狽為奸,時人稱為“六賊”,在這六賊折騰之下,官場齷齪,國家糜爛,終於導致了靖康之恥,北宋滅亡,與其說北宋亡於金國鐵騎,不如說亡於腐敗官僚團伙。此時距離范仲淹逝世,正好75年。

天崩地裂之際,蔡京逃過一劫,但是他在赴儋州貶所時,雖然身上攜帶大量金錢,沿途百姓恨他入骨,不願意賣任何食物給他,他最終餓死在半路上,天下人仍以沒處死他為恨。相形之下,范仲淹備受愛戴,“死之日,四方聞者,皆為嘆息”,甚至“羌酋數百人,哭之如父”。

他也澤被後世,範氏家族創造了中國的一個家族傳承奇蹟,近千年而不衰,人才輩出,家風純良,在中國歷史上,像這樣有洪福大德的人家並不多。史書記載或民間流傳有多種關於范家子孫的故事,或即將被皇帝問斬,或遭遇強盜剪徑,但危險之際,被對方得知是范仲淹之後時,均得以脫離困境,可見范仲淹的美譽度。

這就是自私與無私的區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