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推荐干部失败后有什么说法?

沙漠人参


组织推荐干部失败后有什么说法?根据我多年组织人事工作经验,下级党组织推荐的干部未获得上级党组织认可而落选的情况屡见不鲜,组织上不可能给当事人说法,也没义务给当事人说法。

但是,这些未被选上的干部并非就没有东山再起的机会,静待时机依然可以如愿提拔,所以这时反而应该诚挚感谢组织和领导的厚爱与支持,虽然落败了但知恩感恩的人才能在官场上走得远,找组织讨说法绝非明智之举,千万不可犯这种低级错误。

我在市委机关工作时的老科长,提拔到县里任副县长后,很快便以擅长抓经济和招商引资而崭露头角,在任三年时间里,主导引进了多家全国知名的企业,推动全县经济连年上新台阶,很受县委书记和县长的赏识和器重。

不久,县里的常务副县长职位空缺,这个职务属于市管,其选配必然是市委说了算。但按照惯例,县委也可以向市委推荐合适人选,以往县委推荐的副县处级人选获得市委同意并顺利提拔任用的也不在少数。

但这次县委的推荐却未奏效,市委否决了县委的推荐人选,而是将市府办副主任平级交流任常务副县长。组织选人用人向来不简单,方方面面的考虑和博弈自然是少不了的,市委领导站在全市层面来思考用人问题,与县委的意见有出入是很正常的事,这也并不意味着老科长从此就被打入了“冷宫”。

当然,老科长未获市委重用,内心的失落郁闷不可避免,但他依然对县委书记和县长表示了真诚谢意,并表态不会受此事的影响,会继续当好县长的副手,全力以赴抓好分管工作。

半年后,老科长又迎来了一次机会,这次是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出现空缺,县委再次推荐老科长接任此职。虽然,副县长与县委常委均为副县处级,但县委常委毕竟属于县委领导,党内地位还是要比副县长高一截,今后在仕途上的发展也会更有利,因此从非常委副县长提任为县委常委无疑也是组织重用。正常情况下,这种提拔任用难度并不大,市委一般都会尊重县委的意见,给予支持、表示同意。

但令人意外的是,或许是老科长的能力和表现确实赢得了市委领导的认可,市委直接把老科长提拔为正处级的市府副秘书长,一步到位由副县处级升任为正县处级。这个结果显然比提任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好太多了,下一步市府副秘书长转任县长或是市府实权部门正职都是顺理成章之事,可以说出口出路更广,发展空间大,对于老科长来说称得上是意外之喜。

讲这个事例的目的,就是想告诉题主,组织推荐失败没什么大不了的,讨个说法大可不必,提拔晋升机会还有很多,关键是要沉住气、会做人,一如既往把工作干好,迟早还会有出头之日。

欢迎关注职场李论,更多精彩内容期待与您分享!


职场李论


组织推荐干部没有失败一说,至多是没有完成组织意图。

干部选拔任用的基本程序一般有六个环节:

首先是动议,由组织部门筛选整理出职位空缺情况,向书记汇报,然后由书记组织政府主官、专职副书记、组织部长、纪委书记召开五人小组会,根据岗位和工作需要确定意向人选,形成初步方案,交由组织部门负责考察。

其次是推荐考察。由组织部门组成干部考察组,到单位开展考察推荐,召开全体干部大会,说明来意后开展会议推荐,确定初步考察人选,然后进入谈话推荐环节。谈话推荐结束后,确定拟提拔人选。其中,会议推荐如出现推荐结果与组织意图不符的情况,一般会终止考察,由考察组向上级汇报,研究讨论是否继续考察。

第三是会议研究。考察推荐确定拟提拔对象后,报组织部部务会研究,形成人事方案报常委会研究。在此之前,首先要对拟提拔对象的”三龄两历一身份”(三龄:年龄、工龄、党龄,两历:学历和工作经历,一身份:干部身份)进行查核,并函询纪检监察、计生、综治等部门的意见,部分岗位还将征求生态环境部门的意见,涉及到双重管理的单位,原则上改需要征求单位上级部门的意见,各方确认没有问题后,才形成最终的人事方案报组织部部务会研究。

第四是常委会票决。由书记召集常委会开会研究人事方案,对拟提拔对象进行研究讨论,通过后形成最终名单。

第五,谈话公示。任职前公示。公示期为七个工作日。公示前后,按照组织程序,一般会由组织部门对拟提拔对象进行谈话。公示期间,接到举报投诉,立即开展调查,确认属实后取消提拔,交相关部门处理。没有问题,按照干部管理权限报批下任命文。

第六,任命到岗。接到任命文后,根据组织安排择日报到,走马上任。以前一般都会由组织部门安排干部送干部到位,现在简化程序,除了一定级别的干部,比如党政正职,重要岗位的干部,由组织部门安排人员到单位宣布外,其余的均由单位联系对接安排报到到岗相关事项。

以上说的是等额考察,如果是差额考察,最后因为票决等原因没有提拔,考察在一年内有效。也就是说,在一年内如有其他岗位出缺,原考察对象经组织部门报上级党委研究后可直接提拔到岗,不需要再走考察程序。

这就是干部考察的基本流程。整合过程下来,基本上都能保证组织意图。少部分出现意外,及时修正后一般也能正常完成考察推荐、提拔使用,不可能出现干部考察失败的情况。


80后小公


组织推荐干部失败就暂时放弃,待有机会再推荐,不管怎样,最后一般都要实现组织意图。

1.什么情况会导致推荐干部失败?

推荐干部失败,也就是推荐干部过程中没有完全实现组织意图,出现这种结果一般有以下几种原因,下面就分析一下。

第一,干部自身的档案有问题。

在推荐干部之前,上级组织部门一般都会划定一些考察人选范围,在这个范围内,组织部门也会有一定的期待,然后再去相关单位进行考察推荐,经过考察、推荐以后,形成的结果如果恰好是他们预设的那个人选,那就是实现了组织意图。如果这位推选出的干部档案有问题,按照要求,可能这个干部就无法实现顺利的提拔,这种情况就属于没有实现组织意图。

第二,票选结果与组织设想的人员不一致。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组织部门工作人员去相关单位进行考察推荐,票选结果与他们预设的人选不一致,这个时候他们也会放弃推荐,这也是一种没有实现组织意图的情况。

2.失败了怎么办?

如果经过考察推荐,确实没有实现组织意图,那么他们要么是另外选时间、选机会进行推荐,要么直接就放弃这一个名额,因为放弃一个名额对于组织部门的工作人员来说没有太大的影响,对于上级的领导也没有太大的影响,如果确实没办法,只好按照法律按照规定放弃名额。

3.怎么看待推荐干部?

推荐干部其实是一个干部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时间节点,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人生路并不长,关键处只有那么几步”,这就是关键的那么几步,怎么才能把这关键的几步走好呢?

我觉得最主要的就是把功夫用在平时,因为推荐干部其实考察的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德、能、勤、绩都要考察,只有你平时把这些方面都做好了,在关键时刻群众才能把你选出来,领导才会推荐你,如果平时你没有做好一些基础性的工作,在这个关键时刻也许你就并不能被选出来。

除了在平时做好该做的事情以外,更重要的是要与具有决定权的主要领导搞好关系,因为在很大程度上来说,主要领导可以决定本单位干部的提拔工作,如果说你与主要领导的关系不好,那么在这种关键时刻,他就有可能考虑不到你,最终你就错失了提拔的机会。

总之,干部推荐失败对于当事人和其所在的单位来说都是一次机会的损失,要想提高成功的几率,只有把功夫用在平时,经营好各方面的因素,才能够促成这件事的成功。

欢迎从评论区发表你的观点。

作者:体制内公开课,用工匠精神专注分享体制内生存底层套路。


体制内公开课


“呵呵”!组织推荐的干部就是由五人组会议所确定下来的意向人员,交由组织部门去完成一个流程过程而已,通常不会存在组织推荐干部失败的可能。

现在组织提拔任用干部尽管有六大环节,其实真正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在组织动议的环节。组织推荐干部其实在这里便已经有了一个初步定调。

因此从某种角度来说人员提拔时,在动议之初领导便定下了意向人选,然后交由组织部门去完成整个提拔的流程,组织推荐干部它其实只是为了完成领导意图而已。

组织部门并不会对五人小组会议定下的领导意向人员产生决定性作用。它只是对意向人员进行一些具体情况的审查和了解,并最终形成一个意向人员的具体报告。只要定下的意向人员没有问题,那么他都会被提拔任用。

当然如果组织推荐的干部,个人确实存在问题,在组织考察时候就有可能被发现,或者是在组织公示的时候,被人举报调查属实,组织便会取消其推荐资格,然后交由五人组会议确定新的意向人选,再交由组织部门来具体完成。

若是等额提拔任用,只要是领导意向人选,通过组织流程之后,没有任何问题都是可以成功走马上任的!因此这种情况下的组织推荐干部,只要走完了整个流程,不存在失败的可能。

如果是差额组织推荐干部,则在五人领导小组所定下的意向人选,便将是组织推荐的重点与核心,其他人员便只是配合组织制度需要来做绿叶和陪衬,并不是组织部门推荐的重点所在。

这种情况,通常都是领导意向人选胜出而被提拔任用,如果真有什么意外情况出现,没有能够实现提拔任用,只要此人选没有任何问题,最终都有可能会临时调整到那些空缺职位,从而实现提拔任用。

所以那些经组织推荐干部真的如果失败,通常都是由于被推荐人自已的问题所致。若是被推荐者没有任何问题,也会及时调整到空缺的职位,如果是差额推荐,则有些被组织推荐的人选,本来就不是领导意向人选,他们只是组织流程的需要而已。

当然组织推荐干部在走马上任的时候,很多地方只要是县管正职都会由组织部长送任,并向新工作单位宣布!如果只是普通的提拔任用,通常就是由上级部门领导和组织部门人员送任,并向新单位宣布。

所以新提拔任用领导的送任,很多时侯是由其级别决定送任人选。有些需要当地组织部长送任,而有些则由上级单位领导直接送任!这将视具体情况而定。

好了,我就简单的分析到这里,希望我的回答能够给你帮助。

以上分析,仅供参考。若有兴趣,可以关注【视职场】,将会带给你更多的职场知识,帮助你解决职场困惑。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发表你的看法与观点!

【视职场】青云计划获奖者,优质职场创作者,一个有着20年职场生涯的老司机,专注分享职场知识,解决职场困惑,建构职场关系。

~~~分享职场知识,快乐职场人生,感谢你点、评、分、转、收!


视职场


组织推荐干部失败,最好不要有什么说法,如果有说法,那就是大麻烦。

其他小伙伴的回答已经指出了“失败”这个说法是不确切的,组织推荐干部确实没有失败一说,但对于被推荐的干部来说,可能就是一个失败。

为什么题主要问推荐干部失败有什么说法呢?我个人认为,是因为在推荐过程中,出现了非常大的阻力,导致组织推荐干部没有完全达到意图。

至于说法,那么就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了:

01,内部不团结,有人使绊子。

这种情况是比较常见的,例如两人有着相似的履历,资历也差不多,能力也差不多,但组织经过前期的工作,推荐了其中一人,另一人如果格局较小,在背后使阴招,在考察或者公示环节,提出了一些影响力较大的意见,甚至是个人的黑材料。

这种情况下,组织推荐干部可能就不会达到意图。

说法有两种:

一是经查,情况不完全属实,或者说不影响推荐,那么可能会择机再次推荐;

二是经查,情况属实,且情况较为严重,那么这就麻烦了,很有可能会推荐不成,被推荐的人还要因为相关情况被调查。

02,小团体争斗。

小团体在很多单位都存在着,推荐干部,也是多方协商出来的一个结果。如果这个被推荐的人不是多方协商的结果,且各方有都想要这个名额,那么就可能出现“我不好你也别想好”的心态。

这种情况下,如果失败了,只能静待下次机会了。

总结来说,只要自身过硬,一般来说,组织推荐不会出现失败的情况,如果失败,只要自己是没有问题的,就不会有什么说法。


公门爬山虎


推荐、提点了很多干部,却又不搞小圈子,在古代官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历史上一代名臣范仲淹却做到了这一点。详读《宋史》中相关故事,颇为感慨,也颇有启发。

1

说范仲淹之前,先说其他几位同时代的名人。

狄青,北宋一代名将,出身贫寒,骁勇善战,在对西夏战争中,他每战披头散发,戴铜面具,冲锋陷阵,立下卓越战功;平定南方侬智高一役,率军夜袭昆仑关,大败叛军,追击五十里,斩了数千首级,取得关键胜利。他还富有战略远见,当初交趾人请求出兵帮助北宋朝廷讨伐侬智高,朝廷同意,但狄青以避免引狼入室为由,竭力阻止了这一计划,事后人人佩服他有远略。

富弼,北宋一代名相,为政清廉,好善嫉恶,历仕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四朝,官居宰相,除了治理朝政、关心民瘼外,他还是一个杰出的外交家,辽国屯兵北境,要求遣使谈判,划地与辽,当时无人敢担当使臣之责,富弼挺身而出,两度出使辽国,表现了高超的谈判技巧,致使辽帝自知理亏,遂息兵宁事,宋辽由此数十年不见战事,天下称善。

张载,北宋一代名儒,关学学派创始人,尊称“张子”,封先贤,奉祀孔庙西庑第38位。他用一生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著书立说,教书育人,在关中兴教,使“关学”大盛,以德育人,使学者辈出,关中民风为之一变。他的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浩然大气,历代传颂不衰。

一代名将,一代名相,一代大儒,他们之间有什么交集?都是范仲淹发现和推荐的人才!

范仲淹比富弼大15岁,两人认识后,范仲淹对富弼的才华大加赞赏,认为他是“帝王的辅佐之才”,把他的文章推荐给当时的宰相晏殊。晏殊可不是一般人,不到20岁就考中进士,成为大家,“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即出自他的手笔。晏殊一读富弼的文章,立马刮目相看,认定他前景无量,于是问范仲淹:这位帅哥还单身不?范仲淹说:还单着呢。他做媒,让富弼成为晏殊的东床快婿。

范仲淹比狄青大19岁,狄青本是一个代替兄长去坐牢的小青年,脸上被刺了字,后来参军到边境打仗,很勇猛,积累了军功,得到提拔。当他还是一个低级军官时,认识了范仲淹,后者不但不嫌弃他有“前科”,反而厚礼相待,教他读《左氏春秋》,对他说:“将帅不知古今历史,就只有匹夫之勇。”狄青从此改变志趣,读起书来,终于精通兵法,如虎添翼,后以武官任枢密使,相当于今天的国防部长。

范仲淹比张载大31岁,两人首次见面时,张载是个渴望到战场立功的儒生,喜欢谈兵,还试图拉一支队伍去边境收复失地。范仲淹看人眼光何等独到,告诉张载:“儒者自有名教,何事于兵?”劝他走儒生治学之路,一定可成大器,不必去研究军事,勉励他去读《中庸》,在儒学上下功夫。果然,张载创立关学,与宋代二程的洛学、周敦颐的濓学、王安石的新学、朱熹的闽学齐名,共同构成了宋代儒学的主流。

在宋朝,范仲淹识才爱才荐才是出了名的,他既有地位,又有名望,还有“伯乐”之美誉,所以官员能否得他的推荐、提点,自是大不一样。他在任杭州知府时,城中文武官员,很多得到过他的推荐,唯有苏麟,因在外县担任巡检,不在城里,未得提拔。于是,苏麟就向范仲淹献诗一首,其中有两句为:“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范仲淹何等聪明,了解到苏麟人不错,为他写了一封推举信,后来苏麟也得到升迁。

2

古代官场,最讲关系,谁是谁的靠山,谁在谁的圈子,很关键,入圈子,拜把子,拉关系,搞宗派,结下人身依附的官场病根。范仲淹如此热衷于推荐、提拔官员,历史上形成了“范党”否?

有人曾指责范仲淹搞“山头”“小圈子”——1036年,仁宗景祐三年,当朝宰相吕夷简就上奏弹劾范仲淹,指出他三宗罪:“越职言事、勾结朋党、离间君臣”,引发了一场官场动荡。

这事其实是范仲淹挑起来的:当时宰相吕夷简执掌朝政,朝廷内外官僚的升迁往往都掌握在他手中,一些士大夫因巴结吕夷简而得晋升。范仲淹因不满吕夷简把持朝政,培植党羽,任用亲信,向仁宗皇帝进献《百官图》,对宰相用人制度提出尖锐批评,劝说皇帝制定制度、亲自掌握官吏升迁之事。

吕夷简自然怒不可遏,“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既然你范某人说我用人唯亲,我就攻击你拉帮结派,于是在仁宗面前拼命攻击范仲淹。范仲淹说话以“大炮”著称,连上四章,论斥吕夷简狡诈,因言辞激烈,遂被罢黜,从首都贬到饶州去了。

但这场风波并未平息:当时慑于宰相淫威,很多人都不敢为范仲淹说话,唯独秘书丞(管理国家图书的官员)余靖打抱不平,上书陈述范仲淹是无辜的,不应被贬。结果余靖被打成范党,也给赶出首都,贬到江西高安去收税了。

这事还没完,又有一个太子中允(给太子服务的官员)尹洙跳出来,上书陈述:给范仲淹加上朋党罪名是完全没有根据的,他还说:余靖与范仲淹私人关系极为一般,如果冠之以朋党的罪名而被贬,那么,尹某作为范仲淹的朋友,就难逃其责了,因而请求朝廷发落。吕夷简大怒,又把尹洙贬到湖北钟祥去收税了。

其实,尹洙确实是范仲淹的朋友,但余靖与范就扯不上什么关系了。余靖此人颇有意思,不修边幅,作为谏官,说起话来很激动,有一次,盛夏季节,他在皇帝面前滔滔不绝地说某件事,唾沫飞溅到皇帝脸上,皇帝进后宫休息时,郁闷地说:“被一个臭汉薰煞,喷唾在吾面上。”这么一个耿直人,跳出来给范仲淹打抱不平,纯属眼睛里揉不得沙子,见不得范仲淹这么好的人受委屈。

事实证明,范仲淹确实不是个搞小圈子的人,更不会以识才荐才之名让下属、学生对己人身依附,苏轼的弟弟苏辙后来评价范仲淹说:“范文正公笃于忠亮,虽喜功名,而不为朋党。”

这么一个细节颇能说明问题:某一次因为剿匪之事,富弼不同意范仲淹的意见,情绪激动,拍桌子摔凳子,脸红脖子粗地跟自己的恩师吵起来了,别人都说:你小子太过分了,范先生可对你恩重如山啊。富弼回答说:我和范先生是君子之交,先生举荐我,并不是为了让我什么观点都跟他保持一致,我难道因为要报答他而放弃自己的主张吗?

对那些在“老大”面前惯于唯命是从、唯唯诺诺的“圈中人”来说,富弼的独立人格,确实令人赞叹。当然,更值得赞叹的是范仲淹的气量。史载,他一点都没因为富弼顶撞他而生气,反而开心得很:富弼不同俗流,我欣赏他,就是因为这呀。

培养只效忠自己的家臣,还是培养国家栋梁?在选拔干部方面,自私与无私的关键区别,就在于此。范仲淹是个无私的人,所以他没有自己的朋党,没有自己的山头。

3

范仲淹欣赏富弼,因为他自己也是这样的人——他一直没有丢失说真话的勇气,多次因谏被贬谪,他的朋友梅尧臣还特地作文《灵乌赋》,力劝他少说话、少管闲事、自己逍遥就行,范仲淹回作《灵乌赋》,强调自己“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没有人否认,范仲淹是个流芳千古的好官,无论得势还是失意,无论在朝主政还是出帅戍边,均系国之安危、时之众望于一身,为国为民,忠心耿耿。后人论宋朝人物,甚至“以范仲淹为第一”。他所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代表了中国古代士大夫精神追求之大境界,传诵千古。但范仲淹并不只会说大话,他是个言行如一的人,诚如欧阳修所言:范仲淹“每以天下为己任”,他真性情说话行事,不懂见风使舵、左右逢源,认为对的,就去坚持。

1036年范仲淹与吕夷简交恶,其实源于三年前“废皇后”一事:宋仁宗的郭皇后是一名悍妇,严密监视皇帝行踪,使他不得亲近其他宫女妃嫔,可怜堂堂皇帝,只能“偷情”,他喜欢后宫尚氏、杨氏二妃,郭皇后就常常跑去这两个美女的居所破口大骂。某次仁宗临幸尚氏,尚氏趁机发了几句关于郭皇后的牢骚,恰好郭皇后杀来,扑上去就打尚氏,皇帝自然拉架,结果郭皇后收不住手,一把抓在皇帝脖子上,女人打架,全凭指甲,顿时把皇帝脖子挠出血来。

实事求是说,宋仁宗是历史上少有的厚道君王,但这回遭遇家暴,颜面无存,勃然大怒,要废掉郭皇后。废皇后可是一件大事,吕夷简因为与郭皇后有隙,揣摩上意,落井下石,竭力推动废后一事,坚定了仁宗的决心。

消息传出,群臣议论纷纷,都认为废后不合适,范仲淹带头向皇帝进言劝阻。皇帝不听,又架不住范仲淹这大炮筒子,便派吕夷简与范仲淹辩论,吕夷简理屈词穷,辩不过,约好翌日再辩。结果第二天,诏书下来,贬范仲淹出京任职了。郭皇后还是被废了,过了几年,宋仁宗特后悔。那是后话了。

今人说古人,最亲切的往往不是古人的丰功伟绩,而是他说过的真性情的话、做过的真性情的事。范仲淹曾三次因直言被贬,深得时人之敬佩,每贬一次,时人称“光”(光耀)一次,第一次称为“极光”,第二次称为“愈光”,第三次称为“尤光”。

但范仲淹跟明末清流不一样,逞口舌之快去博一虚名,他每遇国家大事,总是慷慨直言,完全不考虑一己之私利。第一次被贬是因为谏言太后还政,他的朋友晏殊特别紧张,批评他过于轻率,不仅有碍自己的仕途,还会连累举荐之人。范仲淹凛然回复:“绝不逊言逊行、阿谀奉承,有益于朝廷社稷之事,必定秉公直言,虽有杀身之祸也在所不惜。”

范仲淹之无私,改良了当时的政治生态,培养了一批好干部,拼命做事、为国分忧的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少,范仲淹一手提拔的富弼临终前,还亲手封存遗奏,让儿子敬献给朝廷,批评皇帝用奸臣败坏官场,提醒皇帝在选拔干部时要分清楚君子和小人。当时的宋神宗阅毕,深感震撼,落下热泪。

4

1057年,从四川第一次来到首都的苏轼中了进士,此时范仲淹已去世,苏轼读了范仲淹的碑文,热泪长流,后来他在《苏轼私识范仲淹》一文中不无感慨地写道:“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意思是说:他知道范仲淹的为人已经十五年了,却没有见到他一面,难道是命中注定的吗?

没有遇到范仲淹,确实是苏轼人生的巨大损失,他俩是同一类真性情之人,可惜范仲淹已逝,没法推荐苏轼,让他成为第二个富弼。

在苏轼的时代,宋朝的官场生态已经迅速恶化了,朋党之争,愈演愈烈,用今天的话来说,干部队伍出了大问题。1101年,苏轼病逝,而此时,一颗政治新星正冉冉升起,他名叫蔡京。

宋徽宗刚登基时,蔡京已被贬出京城,他搭上了太监童贯这条线,极力巴结,日夜陪伴,二人开始结成同盟,凡是蔡京画的屏障、扇带等物,童贯每天都送到宫中,并附上自己的评论,于是文艺爱好者徽宗开始留意蔡京,他得以逐渐进入权力核心,开始排除异己、陷害忠良,培植个人势力,最终自己的党羽遍布朝廷,卖爵鬻官,肆无忌惮,蔡京家的仆役有做大官的,陪嫁的婢女有封为夫人的……

《水浒传》中有一个细节,说的是童贯征讨梁山,大败而归,回京后不去朝廷禀报,而是径直去了高俅高太尉那里密谋,然后两人又去找蔡京,蔡京道:“明日只奏道天气暑热,军士不服水土,权且罢战退兵……”果然,如此军机大事,居然就被蔡京翌日轻描淡写掩饰过去了。

一个多么可怕的小集团!

蔡京与童贯、王黼、梁师成、朱劲、李彦结狼狈为奸,时人称为“六贼”,在这六贼折腾之下,官场龌龊,国家糜烂,终于导致了靖康之耻,北宋灭亡,与其说北宋亡于金国铁骑,不如说亡于腐败官僚团伙。此时距离范仲淹逝世,正好75年。

天崩地裂之际,蔡京逃过一劫,但是他在赴儋州贬所时,虽然身上携带大量金钱,沿途百姓恨他入骨,不愿意卖任何食物给他,他最终饿死在半路上,天下人仍以没处死他为恨。相形之下,范仲淹备受爱戴,“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甚至“羌酋数百人,哭之如父”。

他也泽被后世,范氏家族创造了中国的一个家族传承奇迹,近千年而不衰,人才辈出,家风纯良,在中国历史上,像这样有洪福大德的人家并不多。史书记载或民间流传有多种关于范家子孙的故事,或即将被皇帝问斩,或遭遇强盗剪径,但危险之际,被对方得知是范仲淹之后时,均得以脱离困境,可见范仲淹的美誉度。

这就是自私与无私的区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