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孤独漫步者的遐想》有感

不像小说能让人产生一种阅读快感,通过跟着情节推进而欲罢不能;散文更多就是通过文字本身的魅力以及文字所包含的哲思来吸引读者,不过这种加工需要使用更多的脑细胞,所以大概率上散文比小说看起来更费劲;然后同哲学一比较,又觉得散文容易看多了。不过看书有时候就是要多费点劲,可能越是费劲收获越大吧。

这是法国作者雅克卢梭晚年的作品,卢梭的代表作是忏悔录,就是将自己细细的解剖开来,各种批判,同样的在这本书中也有类似的文字,毕竟同一个作者同一个思路,即便在不同的作品中。所以本书中卢梭在独自漫步时,能通过反思自己的行为,仿佛灵魂出窍一般弹出另一个灵魂对肉体卢梭进行各种批判,类似于中国古代的吾日三省吾身。不过古代人并没有和卢梭一般将自己的内省形成一本书出版,也是中外的区别吧。

一个人独自散步的行为,其实挺好的,且不说对身体产生的好处,就是在独自一个人的时候才能让心放空。当内心真空了,才能返璞归真,真正的将自己当成一个独立的灵魂,客观的看待自己和这个世界,进而通过思考的出来的结论,充满了真理的味道。开福寺中观音堂有一个走十三圈的规矩,在烟雾缭绕甚至诵经声声中,一大帮人不停的绕着观音转,地方并不大,人也特别多,但走在其中的人真的很能静心,心静了再来想想自己要求菩萨的事情,可能福至心灵就想明白了,然后归之于拜菩萨的缘故,也是有的。

遐想中让笔者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帮助的遐想。在散步过程中卢梭偶遇一个小男孩然后举手之劳帮助了他,之后好几天小男孩都在同一个地方出现,同样的情节反复上演,从最开始的心甘情愿帮助小男孩,到最后让卢梭感觉到帮助小男孩变成了一种义务,而这个改变让卢梭十分厌恶,最终卢梭选择了原来小男孩。举手之劳帮助他人对大多数人而言都是愿意的,既然是帮助自然要心甘情愿,而当这种帮助成为一种义务,大多数人都会选择漠视。正因为如此,对于社会上的好心人,应该给与保护,如果扶老人最终会让好心人付出代价,这种成为义务的帮助只会让人望而却步。

随后,卢梭记录了两种不同的帮助,一种是给接受帮助的人同等待遇的帮助,另一种是将接受帮助的人当成取乐对象的帮助,对于这两种帮助,卢梭认为前一种帮助能得到的快乐超过后一种帮助。每个人的人格都生而平等,但每个人掌握的个人资源是不同的,因此帮助是存在,但提供帮助的人和接受帮助的人的人格是平等的。如果提供帮助的人因为自己能给与帮助而将自己放在更高的地位上,这种帮助有另外一个定义施舍。施舍能带来快乐,帮助也能带来快乐,但这两种快乐应该是不相同的,在心灵的称上计重是不同的。

卢梭的晚年其实并不太如意,书中有很多细节记录了卢梭受到了周围各种人的差别待遇,不是往好的差别而是往坏的差别。周围的人都将卢梭当成一个病毒来对待,卢梭生生承受了下来。有一次卢梭在路上碰到一个老人,将自己作为一个普通人来正常交流,这让卢梭十分感恩,甚至愿意给与老人很多金钱。而之后卢梭马上反应过来这个老人可能才回国,并不知道国内对自己的恶评,所以才能像对待正常人一般对待卢梭,何其可怜。

可能就是这样艰难的生活,才能让卢梭产生深刻的思想,因而在漫步者遐想中有很多不同的思考。不过,与得到这些思想上的智慧相比,普通人还是过着普通凡世幸福生活更好罢,毕竟留存在人类思想史又如何,比不上顺遂幸福的生活。

读《孤独漫步者的遐想》有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