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孤獨漫步者的遐想》有感

不像小說能讓人產生一種閱讀快感,通過跟著情節推進而欲罷不能;散文更多就是通過文字本身的魅力以及文字所包含的哲思來吸引讀者,不過這種加工需要使用更多的腦細胞,所以大概率上散文比小說看起來更費勁;然後同哲學一比較,又覺得散文容易看多了。不過看書有時候就是要多費點勁,可能越是費勁收穫越大吧。

這是法國作者雅克盧梭晚年的作品,盧梭的代表作是懺悔錄,就是將自己細細的解剖開來,各種批判,同樣的在這本書中也有類似的文字,畢竟同一個作者同一個思路,即便在不同的作品中。所以本書中盧梭在獨自漫步時,能通過反思自己的行為,彷彿靈魂出竅一般彈出另一個靈魂對肉體盧梭進行各種批判,類似於中國古代的吾日三省吾身。不過古代人並沒有和盧梭一般將自己的內省形成一本書出版,也是中外的區別吧。

一個人獨自散步的行為,其實挺好的,且不說對身體產生的好處,就是在獨自一個人的時候才能讓心放空。當內心真空了,才能返璞歸真,真正的將自己當成一個獨立的靈魂,客觀的看待自己和這個世界,進而通過思考的出來的結論,充滿了真理的味道。開福寺中觀音堂有一個走十三圈的規矩,在煙霧繚繞甚至誦經聲聲中,一大幫人不停的繞著觀音轉,地方並不大,人也特別多,但走在其中的人真的很能靜心,心靜了再來想想自己要求菩薩的事情,可能福至心靈就想明白了,然後歸之於拜菩薩的緣故,也是有的。

遐想中讓筆者印象深刻的是關於幫助的遐想。在散步過程中盧梭偶遇一個小男孩然後舉手之勞幫助了他,之後好幾天小男孩都在同一個地方出現,同樣的情節反覆上演,從最開始的心甘情願幫助小男孩,到最後讓盧梭感覺到幫助小男孩變成了一種義務,而這個改變讓盧梭十分厭惡,最終盧梭選擇了原來小男孩。舉手之勞幫助他人對大多數人而言都是願意的,既然是幫助自然要心甘情願,而當這種幫助成為一種義務,大多數人都會選擇漠視。正因為如此,對於社會上的好心人,應該給與保護,如果扶老人最終會讓好心人付出代價,這種成為義務的幫助只會讓人望而卻步。

隨後,盧梭記錄了兩種不同的幫助,一種是給接受幫助的人同等待遇的幫助,另一種是將接受幫助的人當成取樂對象的幫助,對於這兩種幫助,盧梭認為前一種幫助能得到的快樂超過後一種幫助。每個人的人格都生而平等,但每個人掌握的個人資源是不同的,因此幫助是存在,但提供幫助的人和接受幫助的人的人格是平等的。如果提供幫助的人因為自己能給與幫助而將自己放在更高的地位上,這種幫助有另外一個定義施捨。施捨能帶來快樂,幫助也能帶來快樂,但這兩種快樂應該是不相同的,在心靈的稱上計重是不同的。

盧梭的晚年其實並不太如意,書中有很多細節記錄了盧梭受到了周圍各種人的差別待遇,不是往好的差別而是往壞的差別。周圍的人都將盧梭當成一個病毒來對待,盧梭生生承受了下來。有一次盧梭在路上碰到一個老人,將自己作為一個普通人來正常交流,這讓盧梭十分感恩,甚至願意給與老人很多金錢。而之後盧梭馬上反應過來這個老人可能才回國,並不知道國內對自己的惡評,所以才能像對待正常人一般對待盧梭,何其可憐。

可能就是這樣艱難的生活,才能讓盧梭產生深刻的思想,因而在漫步者遐想中有很多不同的思考。不過,與得到這些思想上的智慧相比,普通人還是過著普通凡世幸福生活更好罷,畢竟留存在人類思想史又如何,比不上順遂幸福的生活。

讀《孤獨漫步者的遐想》有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