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腰間風雅

以帶鉤連接的腰帶,是古代中國的特有發明,也是中國傳統服飾中歷史最長、持續最久的腰帶樣式之一。

古人的腰間風雅


帶鉤,是古代貴族和文人武士所繫腰帶的掛鉤,古又稱“犀比”。多用青銅鑄造,也有用黃金、白銀、鐵、玉等製成。

自西周至漢晉,男性貴族服飾中,皮帶主要是憑藉帶鉤繫結,所謂“帶約其要(腰),鉤掛於帶”。帶鉤是身份象徵,帶鉤所用的材質、製作精細程度、造型紋飾以及大小都是判斷帶鉤價值的標準。

古人的腰間風雅


宋·白玉鏤雕松鹿紋帶飾

略呈扁平長方體,正面微弧凸,以多層鏤雕技法刻畫松溪雙鹿圖景,畫面滿密緊湊,主次分明。值得注意的是,此器在下層紋飾的磨製上相當講究,這是很多同類作品所不能比擬的。背面為四邊粗框,側邊有長方穿孔,以供革鞓穿插。下部有一橢圓形環,可系掛什物。

古人的腰間風雅


白玉五蝠捧壽帶扣

大致到北朝時代,與今日皮帶的樣式基本一致的腰帶“蹀躞帶”興起,一躍而成最為主流的款式。帶鉤的角色不再像往日那麼風光,不過,它也並未就此絕跡,而是逐漸轉變成男子便服上的配件。與之相連的也不再是皮帶,改與織物或繩編的軟帶構成組合。

古人的腰間風雅


銅鍍金嵌玻璃珍珠帶扣表

表鑲帶扣上,銅鍍金質地,正面用銅絲鑲出花葉紋樣,再在花紋中嵌珍珠和紅綠藍色料石。小表放在帶扣主體中間的凹槽中,上面用中空的蓋扣緊固定,打開蓋,可以將小表取出。小表為單針,從錶盤上上弦。帶扣後面有兩個穿孔,可以將其穿附在帶子上,是一件實用性的小表。

古人的腰間風雅


金鑲紅寶石帶頭

古人的腰間風雅


金鏨雲龍團壽紋帶頭

古人的腰間風雅


碧璽帶扣

這些嵌寶石的帶頭、帶鉤,寶石材質多樣,可大多采用隨形鑲,可底座的黃金紋飾卻雕琢得極為精巧,展現出中國古代手工藝的精細。金、玉、瑪瑙、以及各色寶石互相映襯,展現出沉甸甸的文化積澱。

帶鉤應用於軟帶上的方式,乃是在一條軟帶的兩端各裝配一個繩環,一環扣在帶鉤背部的鈕柱上,另一環則在繫結時扣入鉤首的彎鉤之內。元明墓中屢屢出土玉、翠等質地的華美帶鉤,說明這一系帶方式在現實生活中確實廣泛採用。

古人的腰間風雅


銅鍍金鑲寶石帶頭

古人的腰間風雅


銅鍍金鑲寶石帶鉤

古人的腰間風雅


銅鑲瑪瑙鉤環

清代乾隆時期,曹行棟於《養生經》中談道:“有用鉤子聯絡者,不勞結束,似亦甚便。”直接提及,入清以後,帶鉤依然是服飾中的常用之件。到清代中後期,“用鉤子聯絡”的繫帶方式不僅得到延續,而且帶鉤還向大尺寸發展,形象更為張揚。

古人的腰間風雅


銅鑲藍晶帶瓦

古人的腰間風雅


銅鍍金嵌玉帶環

似乎,在今日的時裝中,腰帶的樣式並不豐富,無非是兩種路數:一種是織物製成的軟帶,使用者把它繞在腰間,自己動手打個花結;一種是所謂“皮帶”,一端排列著一排扣眼,另一端裝著金屬的皮帶扣。相比之下,中國傳統服飾中,腰帶的款式反而更為豐富。其中,帶鉤這一古老而優美的服飾元素使得傳統腰帶在形式與形象上都自成一格,屬於真正意義上的“民族特色”,似乎值得設計師們來考慮一下它的潛能。

古人的腰間風雅


銅鍍金玉帶環

古人的腰間風雅


銅鍍金鑲紅寶石松石帶環

古人的腰間風雅


古人的腰間風雅


古人的腰間風雅


古人的腰間風雅


古人的腰間風雅


古人的腰間風雅


古人的腰間風雅


古人的腰間風雅


古人的腰間風雅


古人的腰間風雅


古人的腰間風雅


古人的腰間風雅


古人的腰間風雅


古人的腰間風雅


古人的腰間風雅


古人的腰間風雅


古人的腰間風雅


古人的腰間風雅


古人的腰間風雅


古人的腰間風雅


古人的腰間風雅


古人的腰間風雅


古人的腰間風雅


古人的腰間風雅


古人的腰間風雅


古人的腰間風雅


古人的腰間風雅


古人的腰間風雅


古人的腰間風雅


古人的腰間風雅


古人的腰間風雅


古人的腰間風雅


古人的腰間風雅


古人的腰間風雅


古人的腰間風雅


古人的腰間風雅


古人的腰間風雅


古人的腰間風雅


古人的腰間風雅


古人的腰間風雅


古人的腰間風雅


古人的腰間風雅


古人的腰間風雅


古人的腰間風雅


古人的腰間風雅


古人的腰間風雅


古人的腰間風雅


明,福建明德出土

古人的腰間風雅


古人的腰間風雅


古人的腰間風雅


古人的腰間風雅


古人的腰間風雅


古人的腰間風雅


古人的腰間風雅


古人的腰間風雅


清,安徽安慶出土

古人的腰間風雅


古人的腰間風雅


古人的腰間風雅


清,黑龍江納河出土

古人的腰間風雅


清,昆明劉家山出土

古人的腰間風雅


清,江西上饒出土

古人的腰間風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