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整治】無定河鎮奮力描繪“鄉村底色”

【環境整治】無定河鎮奮力描繪“鄉村底色”

鄉村美不美,乾不乾淨,事關廣大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色和成色。今年以來,無定河鎮深入貫徹落實上級關於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部署要求,以村容村貌提升、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等為主攻方向,突出抓好清“髒”、治“亂”、理“差”為重點工作任務,在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中持續發力,奮力描繪“鄉村底色”。

“結合聯動”讓環境提升“實”起來

【環境整治】無定河鎮奮力描繪“鄉村底色”

【環境整治】無定河鎮奮力描繪“鄉村底色”

無定河鎮始終把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作為“一把手”工程,鎮黨政領導班子成員親自包片,親力親為,當好“施工隊長”。在拆除私搭亂建的現場,在清理髒、亂、差的現場,在旱廁改造的現場,在集中整治的現場......都能看見他們的身影。鎮、村二級多次召開專題會議,充分發揮黨員帶頭作用,無定河婆姨的示範引領作用,敢於動真碰硬,下足“繡花功夫”,做細做實“施工圖”。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量大面廣,摸清底數是重要的基礎性工作。連日來,無定河鎮建立精準摸排機制,對標對點摸“底子”。圍繞沿路沿線環境整治、河道整治、垃圾箱建設、環境管控等工作任務,鎮黨委開展村級自己查、領導督促查、村民幫著查方式,對人居環境整治的重點、難點、盲點進行認真摸排,對群眾反映強烈的未列入整治任務清單的,及時補充、完善臺賬,為整治工作提供全面、詳實、可靠的第一手資料。同時,工作推進中做好“結合聯動”文章,將人居環境整治與疫情防控、產業發展、社會保障等工作相結合相聯動,既打好攻堅戰,又打好總體戰,突出重點,相互促進,有效推動工作落地見效。

“宣傳引導”讓整治行動“活”起來

【環境整治】無定河鎮奮力描繪“鄉村底色”

【環境整治】無定河鎮奮力描繪“鄉村底色”

無定河鎮按照“以點串線帶面”的工作思路,由鎮主要領導牽頭,成立工作組,壓實“鎮領導幹部包村帶面、村“兩委”及監委會包社抓線、鎮網格幹部包戶帶點”的“點線面”網格化責任,將全鎮14個村2個社區細化為142個農村環境衛生網格,責任網格包保到位,建立起各方參與、全面覆蓋、人人有責的管理模式。通過有效發揮黨員、網格幹部“宣傳員”“引導員”“督導員”作用,充分利用大喇叭、發放宣傳單、張貼標語、懸掛橫幅和微信群“線下”和“線上”等多形式加大宣傳教育與動員引導,營造加強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助力疫情防控家喻戶曉濃厚氛圍,以群防群治推動整治措施落實到位。巴圖灣村根據“五戶聯包”原則,村“兩委”及監委會成員、網格幹部、黨員、村民代表主動擔責,每個人包五戶,並與每個人簽訂環境整治責任書,全村群眾公開亮諾,先行完成自家門前屋後的“五堆”清理。

“典型選樹”讓庭院環境“靚”起來

【環境整治】無定河鎮奮力描繪“鄉村底色”

美麗鄉村始於“栓整人家”。為充分響應開展愛國衛生運動號召,擴大美麗庭院“栓整人家”創建活動的影響力,近日,無定河鎮結合“百日攻堅”專項行動,全面開展了“栓整人家”評選創建活動,按照“五美”、“五淨”評定標準,共評定出栓整人家32戶,以先進典型戶帶動全民參與,以“美麗庭院”建設為抓手,以整治庭院環境、提升庭院質量為根本,通過氛圍發動、活動帶動、培訓推動、亮曬促動,引領更多家庭出謀劃策美庭院、齊心共創庭院美,助力“人居環境整治”。線上,利用幸福無定河微信公眾號,推送典型;線下,張貼宣傳標語、舉辦家庭微課堂、用好各村(社區)“小喇叭”等,在全鎮營造建設“栓整人家”的濃厚氛圍。同時,根據各村環境衛生整治情況,隨時亮曬各村垃圾亂堆等髒亂差情況,及時傳導壓力,促進整改落實,形成典型帶動、合力攻堅的協作態勢。

“群眾自清”讓農家院落“淨”起來

【環境整治】無定河鎮奮力描繪“鄉村底色”

【環境整治】無定河鎮奮力描繪“鄉村底色”

春種秋收是農村生活的特點,農村牧區人居環境整治也需要立足農村的特點,充分發揮群眾的主體作用,堅持環境整治的過程讓群眾參與、效果讓群眾檢驗、成果讓群眾受益,才會讓群眾更有獲得感、幸福感。近年來,無定河鎮堅持將群眾為主體的基層治理模式貫穿始終,從政府出資、群眾投勞、鋪就田間作業路到積壓多年的矛盾糾紛調處,從無處不在的“志願紅”到自清髒、亂、差的群眾,無一處不體現著群眾的主體作用。在人居環境整治這一項長期“戰”中,無定河鎮將群眾思想觀念以及生活習慣的轉變作為主攻方向,各村(社區)採用大喇叭循環播放、責任書發放到戶、召開社員會宣傳到人等“線上”“線下”活動有效結合的形式,幫助群眾轉變思想,自覺樹立“主人翁”意識,主動參與到人居環境整治自清工作中來。同時,加強實地督導檢查,採取隨機抽查、黨員評議、片區分組現場觀摩、村委班子後進督導,逐村督促落實、逐村整改到位。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實施人居環境整治就是要讓農村變美、環境變好,讓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下一步,無定河鎮將進一步鞏固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成果,完善長效機制,努力讓整治成果不變質,讓衛生好習慣深入人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