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深刻理解“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封護勝463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這兩句詩是出自唐代杜牧的一首《江南春.千里鶯啼綠映紅》,全詩描繪的是春天時的江南的景色。我們先了解一下整首詩歌的含義: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這裡的“南朝四百八十寺”不是一個確切的數量,而是形容寺廟數量之多,南朝的時候佛法盛行,所以寺廟林立,主要集中在現在的南京一帶。據相關的資料考證,當時的寺廟具體的數量大致為700餘座。

整首詩的大意是:

廣袤的江南,春天來臨,嬌豔殷紅的杏花映襯在一片新綠中,燕語鶯聲。

被小河環繞的村莊,掩映在山間的城鎮,到處都飄揚著酒旗。

一幢幢林立的寺廟,浸潤在朦朧一片的煙雨之中。

這是典型的江南春天的景色,寥寥幾句,寫出了江南春天的安寧,深邃和迷離之美。

瞭解詩人杜牧

杜牧是唐代著名的詩人和散文家,宰相杜佑的孫子,考中進士。

他的詩歌以七言絕句而著稱。他的詩風華流美,神韻梳朗,又精緻婉約。他善於捕捉自然景物中美的形象,比如在這首《江南春》中短短四句,寫出了一個唯美而浪漫的江南風景,宛如一幅江南的水墨畫。

除了這首《江南春》,杜牧還有很多詩句為人們所熟知,比如那首《赤壁》:“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江南春一直都是文人墨客吟詠的對象

向來以江浙為代表的江南一帶,雨水豐沛,河道交織密佈,不要說唐朝時期,就是現在,江南也是魚米之鄉,富足之地,尤其是江南的景緻更是以婉約迷離著稱,依河而建的古鎮現在也更是成為江南的主要景點。

在江南眾多的景色中,煙雨江南始終是深入人心,煙雨朦朧中會滋生出許多惆悵,而古鎮的墨色建築又增添了幾分詩意的情懷,所以才有了戴望舒的那首著名的《雨巷》,而那個撐著油紙傘徘徊在悠長悠長雨巷的丁香一樣的姑娘,成了江南讓人無法忘卻的化身。

江南的煙雨,會帶來一種淡淡的迷離感,而迷離有讓人聯想的不真實的夢境,所以江南似夢似真的春景是獨特的。

除了杜牧的這首《江南春》,古人吟誦江南春天的詩句也做事不少。意境也絲毫不遜色杜牧這首《江南春》。

比如:蘇東坡的《望江南》“春未老,風細雨斜斜。試上超然臺上看,半豪春水一城花,煙雨暗人家”。以及李煜的:“閒夢遠,南國正芳春。船上管絃江面綠,蘆花深處泊孤舟。笛在月明樓....”

結束語

杜牧雖然離我們遠去了,但是他的這首《江南春》卻把江南那個花紅柳綠,燕語鶯聲的春天留給了我們,那些已經逝去的樓臺廟宇,似乎還矗立在一片煙雨之中,讓人們懷念感傷。


春城花草香


“李杜文章在,光芒萬丈長”李白和杜甫的詩篇隨手一寫,就是整個盛唐。與大李杜齊名的還有小李杜,這便是杜牧和李商隱。從小學開始就學過杜牧很多首詩,比如“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二十四橋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當然了還有我們今天要提到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這不僅是一句簡單的詩,更是佛教的興衰滅亡歷史的真實寫照。

一、佛教的傳入與興盛

佛教與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並稱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有著眾多的信徒。他最初創立於我國南部的印度大陸,由喬達摩悉達多所創立,也就是今天我們所尊稱的釋迦牟尼佛祖。之後經過阿育王等人的努力發展壯大,並且在印度形成了各種派系。

後來由南傳佛教和北傳佛教進入我國,這是在西漢末期,並且由漢明帝建了白馬寺,在如今的千年古都洛陽,具有巨大的參觀遊覽價值。漢明帝將僧人請入白馬寺之後,是中國有佛僧、佛寺、佛教之始。亦為我國學者所公認佛教傳入中國之始。

之後由於佛教的理論吸引了眾多的信徒,尤其是經過著名的佛教大師鳩摩羅什對佛經的翻譯,擴大佛教在中國的影響力。在魏晉時期南北朝我國長期處於戰亂狀態,佛教的思想成功的引起了人們的注意,得到了中國人民的認同,經過我國人民對佛教的改造使佛教完完全全的成為了本土化的佛教。

同時還出現了僧肇,竺道生等一些佛法高深的僧人,佛教推向了頂峰,在全國各地紛紛修建起了寺廟,石窟等比如雲岡石窟,龍門石窟都是這一時期的傑作,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當時佛教經濟也成為了全國經濟的頂樑柱,佔到了全國經濟的1/3,南朝四百八十寺寺絕非浪得虛名。

讓人哭笑不得的一件事情,就是梁武帝蕭衍入佛,大臣用一億金將其贖回,可見佛教的影響力自王侯將相到尋常百姓,南朝四百八十寺是我國佛教發展的見證,鼎盛的見證。

二、三教合流

佛教在亂世的時候經過我國人民的改造得以在中國佔據了一席之地;但是另一方面,從董仲舒以來,漢武帝確立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方針,大漢的鼎盛也印證了儒家在治世時期的可行性與有效性,隋唐進入了又一個大一統時代,儒家文明再次興盛起來,也成為了官方的統治文化;

唐朝是李唐的天下,自稱是道家鼻祖老子李耳的後人,因此道教在這一時期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公主入道已經不是什麼罕見的事情,比如李白入皇宮就和玉真公主有著很深的淵源。再加上盛唐之下包容開放的胸襟,多元文化交流並濟,三教合流之勢呈現了出來,但是接下來佛教的命運顯然是那麼流離。

三、武宗滅佛 多少樓臺煙雨中

三教合流當然並不是只是表面上的欣欣向榮,為了爭奪主流地位也是相互碰撞,在憲宗時期爆發了一次大的矛盾,這就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諫迎佛骨表,當時的皇帝信仰佛教,有識之士為了國家的更好發展,爆發了儒佛矛盾,然而憲宗沒有聽取韓愈的話,反而因此差點喪失了性命,寫出了“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漳江邊”絕唱。

到了唐武宗時期,佛道矛盾再次成為了爭論的焦點,佛教勢力日益膨脹。很多人為了逃避賦役,出家為僧。而寺廟土地不用納稅,僧人靠農民供養,形成了當時社會上的一大問題。恰逢武宗是一個信仰道教的皇帝,於是發生了“會昌法難”,佛教經歷了近乎毀滅性的打擊,從此一蹶不振,佛教寺院大部分都被拆毀,僅存的一些寥寥無幾,便出現了詩人杜牧寫下這樣的詩歌“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曾幾何時,還被煙雨中的樓臺寺院這樣朦朧的場景深深的吸引,直到長大之後再次讀到這首詩,再加上了解了會昌法難以及佛教在中國的一次次成長,一次次衰落,一次次興盛,一次次跌落,一次次崛起,“多少樓臺煙雨中”正是佛教在當時的真實寫照,一句簡單的詩句道出了佛教的興衰。


微光人文


《江南春》(唐.杜牧):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此詩的前兩句是描寫千里錦繡江南一片鶯鳴宛轉、桃紅柳綠、水環山繞、春風駘蕩、酒旗招展的繁麗景象,後兩句是描繪煙雨迷濛之中的南朝遺留下來的佛寺群落。前兩句與後兩句都運用了“納千里於咫尺”的典型化藝術手法,色調繁複,層次豐富,營造了聲音與色彩、動態與靜物、鮮豔與深邃、明朗與朦朧、空間與時間等交相映襯的多彩意境。



《江南春》本來是寫景的詩,因為加了“南朝”二字就增添了悠遠、滄桑的歷史色彩,“四百八十”是概數,言佛寺之眾多,“多少樓臺”更是懷古之唱嘆語氣,激起了讀者對歷史的感慨與遐思。



歷來有研究者認為此詩是借古抒懷、諷刺佞佛之作。此說也是有些由來的,因為杜牧自入仕後一直過著宦遊的生活,在遊覽山水之間寫下了大量懷古詠史之作,借史事以抒其胸中傷時諷今之塊壘,這在他的主要詩文中如《阿房宮賦》《泊秦淮》《赤壁》等有深刻體現,《江南春》的寫作也沿襲了借古抒懷的風格。另外,“諷刺說”的來源也與此詩的時代背景有關。



杜牧生活的晚唐時代,唐王朝已走向沒落。唐憲宗妄想長生不老,一心佞佛,後繼的穆宗、敬宗、文宗依然任由佛教惡性發展,僧尼日益增多而勞動力減少,寺院圈佔土地愈廣而不納稅,大大削弱了政府的實力,加重了國家的負擔。後來才有唐武宗推行的“會昌毀佛”運動。



事實上,雖然杜牧站在國家統治的立場反對佞佛行為,但他並不厭惡佛教本身,他常常去寺院遊玩,還和僧人交過朋友,詩中更有“倚遍江南寺寺樓”、“閒愛孤雲靜愛僧”等名句,可見他對佛寺樓臺的景緻還是喜歡的,至於對歷史的感慨就是此詩文學意象的一個深層側面了。



我認為《江南春》主要是寫江南春景的豐富多彩和幽邃迷離,次要是寫對歷史的感慨。此詩主旨在於表達對人間美景的欣賞流連,而相對於作者其他一些懷古之作來說,其諷刺意味不是很濃。此詩字裡行間透露著一縷含蓄蘊藉的情思,給人一種超越時空的審美感受和思想啟迪。



由於文學意象的模糊性與多義性,對文學作品的解讀一直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認為解讀詩歌不能膠柱鼓瑟,不應以一己之臆測為古人立論,動輒刻意抽象、拔高,而沒有從藝術形象出發來賞析,反而忽略了對詩歌意象的美感體驗。



明倫書院


晚唐詩人杜牧(公元803-公元約852年)寫有著名的絕句《江南春》——

千里鶯啼綠映紅, 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樓臺煙雨中。

唐詩中的佛教

一提唐詩和佛教,很多人會想起“詩佛”王維。今天我要說的是晚唐詩人杜牧,他是“小李杜”之一。杜牧的絕句《江南春》:”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短短28個字,就把佛教在南朝的興盛表現了出來:自西邊傳入中土的佛教,到了南朝連江南都佈滿了佛教寺院。南朝是唐朝的“前朝”,一般而言,本朝人對前朝都是鄙視和批評的,杜牧也不例外。唐憲宗當政後,一心事佛。憲宗被太監殺死後,後繼的穆宗、敬宗、文宗繼續提倡佛教,僧尼之數繼續上升,寺院經濟持續發展。

寺廟經濟的發展

晚唐時期,經濟社會在走下坡路,幾個皇帝都信仰佛教,佛教盛極一時。僧尼不事生產,出家人多了,就會給國家造成負擔。韓愈《諫迎佛骨表》向佛教開炮——

事佛求福,乃更得禍。由此觀之,佛不足事,亦可知矣。

文中,韓愈舉了南朝的例子來做說明——

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後三度捨身施佛,宗廟之祭,不用牲牢,晝日一食,止於菜果,其後競為侯景所逼,餓死臺城,國亦尋滅。

教訓是很慘痛的。但是唐憲宗不但沒有聽他的,還貶了他的官,差點殺了他。這一事件中國文化史上非常有名。

南朝佛教與國祚

作為唐朝的前朝,南朝佛教十分興盛,韓愈《諫迎佛骨表》這樣說:

宋、齊、梁、陳、元魏已下,事佛漸謹,年代尤促。

把佛教和國運連起來說,幾乎就是將佛教和國家敗亡畫了等號。杜牧在對待佛教的態度上,和韓愈是一致的,他寫《江南春》是想告訴當權者,佛教的流行,對國家不利,想一想當年南朝衰敗於寺廟,這可是前車之鑑。


慈善文化研究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這是唐代詩人杜牧的名句,這絕非詩意的表達,也沒有誇大其詞,而是中國南方梁帝國,也就是梁朝的開國皇帝,諡號為梁武帝蕭衍統治期間的首都建康(現在的南京),最客觀真實的寫照。

南朝的建康為什麼會寺廟林立,僧伽煙雲,燔香頂禮?這跟梁武帝蕭衍極度崇佛有必然的關係。

一、梁武帝為什麼如此用力的弘揚佛法?

梁武帝蕭衍,原本是一位文學達人,他與沈約、謝眺等人,並稱為“西邸八友”,他著有《周易講疏》《春秋答問》等書,甚至他對陰陽占卜都頗有研究。

這樣一位睿智博學之人,怎麼就迷上了佛學?不得不說,從一位文化學者到黃帝身份的轉變,更多是思維方式的轉變,他不僅僅想要詩書帝王傳家,還想要功德傳世,輪迴永生。

所以,作為黃帝,他有權也有能力建造寺院,幾年時間,整個建康城大大小小的寺廟,建了幾百座,成了地地道道的人間佛國。

二、梁武帝為什麼與達摩禪師的會晤不歡而散?

梁武帝崇佛聲名遠播,域外高僧相聞而來,達摩大師於普通八年來與梁武帝會晤。但是,兩人卻話不投機。因為:

1.兩人對福報承兌有了分歧。梁武帝建了那麼多寺廟,親自抄了那麼多經文,還施於寺廟不計其數的贖身費用,就想得到福報。但是,達摩禪師回答:淨智妙圓,體自空寂,沒有福報可承兌。這樣的佛解,梁武帝怎麼也不能接受。

2.兩人對“我”有了不同理解。梁武帝說,“我”在做功德,“我”總能有福報吧?達摩大師說,對不起,“諸法無我,諸行無常”,哪裡有具體誰的福報?

其實,梁武帝對佛法,還是沒有領會根本要義,他是按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思維,來看待佛法的。最終兩人言不及義,分走天涯。

三、梁武帝信佛後留下的清規戒律有哪些?

梁武帝自從信佛後,不吃葷,不近女色,不錦衣美食,簡樸之極,一件衣服穿二年,一頂帽子戴三年,堪與顏回比貧困,無愧於“先天下之苦而苦”之典範帝王。

佛門弟子本來是不戒吃肉的,“豬牛羊肉穿腸過”,是百無禁忌的,要戒的是葷和殺生。

“葷”,是草字頭,本意指有辛辣氣味的食物,如大蒜大蔥香菜之類的,而梁武帝的不食肉,以至於演變成了出家人不準食肉的戒律,至今還約束著佛門弟子。

現在的南京城,曾經的江南佛土,如今成為佛教聖地的雞鳴寺,以及紀念占卜術士寶誌大師的靈谷寺,都是梁武帝的傳世之作,也許,這就是梁武帝當年心心念念期待的福報吧!



烏咪愛讀書


這就是南北朝時期佛法的興盛之相。中華文化的儒佛道,其中佛一支就是由南北朝時期輸入,然後興盛。後來在唐代正式成為佛法運脈最強的國家。成為龍象之氣。這是中國最強大的時候。

後來此風入日本,唐密傳到日本成為東密,像日本的妙義山,金剛山,心齋橋,都是此風化現。後來禪宗也傳到日本,講究以心印法,所以日本那個飛機叫做心神。

當然,日本還有一半的氣象是宋帶來的仁氣,這個之後再說。


師長366


此句是說世間萬像無一不在生滅變幻之中。


白白1973


要深刻理解“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這句詩,需要從杜牧寫詩的背景出發。


杜牧是我國古代著名詩人,生活於晚唐時期,與李商隱有“小李杜”之稱。他的詩詞氣質與神韻共存,受杜甫和韓愈影響較多,詩歌題材非常廣闊。他本人除了是詩人,還進入仕途。因為家中本身就是官宦世家,因此對時政、軍事較為關注。杜牧這首《江南春》中提到的南朝,即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南方政權,先後有宋、齊、梁、陳四個政權,這個時期佛教在中原地區傳播的非常廣泛。


廣泛到什麼程度?現存的雲岡石窟、龍門石窟都建於北魏孝文帝時期;南梁政權的建立者梁武帝篤信佛教,晚年三次捨身入寺廟,讓親貴大臣用國庫資金三次贖他出寺廟。因此,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在位統治者於全國各處修建佛教寺廟,至於究竟有多少佛教寺廟,這很難去說清。


發展至唐朝,佛教就更不得了了。佛教寺廟經濟的發展,嚴重破壞了唐朝的土地制度,所以武則天在位時期嚴厲打擊寺廟經濟,強制要求剃度者還俗,以遏制有些人用“出家人”的身份逃脫賦稅徭役,約束寺廟兼併老百姓的土地。


綜上所述,晚唐時期的杜牧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這句詩,不僅是歷史的映射,更是對歷史的反思。歷史的存在就是為了讓我們吸取教訓,但是,我們很難不遺忘歷史。


高覃


瀅月齋,以女性視角解讀古今文化,為你詮釋不一樣的世界。

如何深刻理解“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這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說:

一、“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出自何處?

正如題主所說,“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出自於杜牧的《江南春·千里鶯啼綠映紅》。杜牧本人是唐朝政治家杜佑的親孫子,出身於京兆杜氏,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漢御史大夫杜周。杜牧的出身如此高貴,自幼在長安的杜陵附近長大,見慣了京城的繁花似錦,早年仕途又十分順遂,可以說是個蜜罐里長大的孩子。

但在會昌二年(842年),一生順遂的杜牧卻被外放到烽煙四起的黃州(今武漢市新洲區邾城街)做刺史,在這裡做官,就等同於被朝廷流放,此後又被改派為池州、睦州刺史。或許就是在這一時期,杜牧寫下了這首《江南春·千里鶯啼綠映紅》。

此時杜牧剛剛遭遇了仕途上的波折,卻仍然懷著一顆希望興利除弊之心,因此他在黃州、池州、睦州等地擔任刺史時,不僅推崇儒學,擴建孔廟,設立學堂,還為官清廉,這說明他還是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百姓過得更好。

在《江南春·千里鶯啼綠映紅》中,他也描繪了江南美麗的景色,這也體現出他本人對自己的仕途和生活抱有希望,因此才能有閒心欣賞江南地區的美麗春景。

二、為什麼杜牧這樣寫?

被朝廷外放到江南的杜牧,為什麼要在《江南春·千里鶯啼綠映紅》中寫出“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這樣的句子呢?其實這與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佛教文化有關。

眾所周知,魏晉南北朝是一個亂世。當時各地軍閥混戰,匈奴、鮮卑、羯、羌、氐等族趁亂進入中原,使得中原百姓每日夜不能寐,不得安定。此時,東漢時期來到中原的佛教就開始成為人們心中的慰藉,不僅是北方的前秦、北魏等政權推崇佛教,南方的梁朝也開始順應百姓的需求,將佛教這種信仰推至頂峰。

南朝梁王朝的締造者——梁武帝蕭衍為了維護當時的統治秩序,因此開始推崇佛教,但在晚年也開始篤信佛教,還在曾多次在同泰寺舍身出家,舉行“四部無遮大會”,親自為百姓講解《大般涅槃經》,並規定僧人必須吃素。

在他的推動下,全國興起了修建佛寺的風潮,據統計,這次修建的佛教寺院共有五百多座,這些宏偉華麗的寺院中居住著十幾萬的僧人和尼姑,擁有鉅額的財產,朝廷還不能輕易徵稅,因此給梁王朝帶來了極大的經濟負擔,梁武帝自己也被困在寺廟中活活餓死。梁武帝本人推崇佛教,本為加強自己的統治,自己卻深陷其中,不免有些得不償失。

三、杜牧的這首詩歌,與當時晚唐的時局有何關聯?

杜牧之所以提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南方建造的佛寺,既是因為他本人在遊覽江南風景時,看到了這些古老的寺院,也是因為唐朝中晚期的社會形勢。唐朝在歷經安史之亂後,雖然大半疆土猶存,但已經是殘垣斷壁,無力應對來自外族的挑戰,由於土地兼併的加劇,百姓們的生活也日益艱難。

此外,由於官僚集團的黨爭日益加劇,皇帝開始逐漸失去權威,因此他們開始藉助宦官之手奪回自己的權力,卻又造成了宦官的專權,最終導致唐朝覆滅。

唐朝中晚期的混亂局面,雖然不及魏晉南北朝,但也給佛教的興盛提供了不錯的土壤。因此在這一時期,有很多民眾選擇皈依佛教,但唐朝的當政者卻不是梁武帝,他們還是希望自己能有一番大作為,以恢復大唐盛世。會昌五年(845年)七月,為了減少佛教僧眾所帶來的巨大經濟負擔,唐武宗下詔禁燬佛教。

作為一位尊孔大家,杜牧自然和韓愈一樣,反對佛教在民間的盛行,當他得知唐武宗開始滅佛時,他還特意寫了一篇《杭州新造南亭子記》,以示對這一政策的支持。由於這篇文章寫於唐宣宗時期,因此杜牧寫作這篇文章,也有勸諫唐宣宗不要盲目推崇佛教之意。

作為一位臣子,杜牧也是從維護國家秩序的角度上反對推廣佛教。因此《江南春·千里鶯啼綠映紅》中出現“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也是意在諷刺梁武帝因信奉佛教而荒廢政事,最終身死國滅之事。

回答完畢,請採納。


瀅月齋


“江南春景,描寫莫盡,能以簡括,勝人多許”,這是清代文人宋宗元在《網師園唐詩箋》中,對杜牧這首《江南春》所作的高度評價。這首七言絕句以寥寥二十八字,寫盡了江南春色的無限生機與風情。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這首詩寫於公元833年,杜牧拜訪淮南節度使牛僧孺的途中。杜牧在牛僧孺的推薦下擔任推官一職,後轉為負責節度使府的公文往來的掌書記。這首《江南春》,從一定程度上,成為杜牧“十年一覺揚州夢”的詩意開端。

尤其結尾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被歷代所傳頌。詩人將莊嚴肅穆的南朝古寺籠罩在朦朧迷離的江南煙雨之中,傳達出一種幽靜深邃之美。在煙雨的籠罩下,這份穿越歷史風塵的滄桑之感,變得更加深婉綿長。

清代範大士就曾評論,“‘四百八十寺’,無景不收入結句,包羅萬象,真天地間驚人語也。”因此,“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並不是單純的歌詠江南春景之作,而是蘊含了豐富的思想內涵。

要充分理解“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的深刻內涵,必須要掌握以下相關歷史背景:

其一,“南朝四百八十寺”,始於先後四次“捨身入寺”的梁武帝。

作為南北朝時期梁朝的創立者,梁武帝蕭衍歷來以明智神武的文武全才流傳於後世,更因沉溺佛教而名聞於古今。為了皈依佛門,梁武帝曾先後四次“捨身入寺”,不僅身體力行遵守清規戒律,而且頒發《斷酒肉文》約束僧侶。

在梁武帝對佛教的大力推崇下,佛寺如雨後春筍般湧現。郭祖深曾雲,“都下佛寺五百餘所,窮極宏麗。僧尼十餘萬,資產豐沃。所在郡縣,不可勝言。”而據後世統計,南朝蕭梁時期佛寺數量達到鼎峰,多達2846所。

梁武帝如此大興土木,造成的惡劣後果遠不止勞民傷財那麼簡單,甚至到了殃民禍國的悲慘境地。杜牧在散文《杭州新造南亭子記》中,就曾一針見血地指出,梁武帝“捨身為僧奴,至國滅餓死不聞悟”。

事實上,也正因為梁武帝潛心修佛,不問政事,導致了公元548年“侯景之亂”爆發。被囚於建康臺城之後,年事已高的蕭衍憂憤交加,從此臥床不起,於公元549年撒手人寰。足以見得,杜牧筆下的“四百八十寺”,飽含了興衰之感。

其二,“多少樓臺煙雨中”,感於晚唐皇帝的佛教誤國。

作為晚唐時期的代表詩人,杜牧目睹了唐王朝的逐漸衰落。不僅有宦官專權、藩鎮割據,還有皇帝們對於佛教的一味沉迷。從唐憲宗開始,到唐穆宗、唐敬宗和文宗幾任皇帝,佛教成為他們尋求長生的寄託之地。

因為先後幾任的虔誠事佛,以韓愈和杜牧為代表的封建知識分子對國運的衰落充滿了憂慮。唐憲宗時期,韓愈因為《諫佛骨表》,險些喪命。杜牧後來在《杭州新造南亭子記》中,藉助唐武宗之言深痛惡絕地指出,“窮吾天下,佛也”。

從唐文宗時期就曾發覺的“吾民尤困於佛”,到了唐武宗才開始大刀闊斧的毀佛行動。從《杭州新造南亭子記》可以看出,杜牧反對這種佛教誤國的荒唐行為,支持唐武宗“拆寺廟而建南亭”的行動。

因而杜牧寫下這首《江南春》的時候,已經看透了皇帝佛教誤國的本質。從“天下所拆寺四千六百餘所,還俗僧尼二十六萬五百人”,可以看出杜牧筆下的“四百八十寺”,絕非誇張之辭,事實上有過之而不及。

所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包含以下深刻內涵:

其一,借古諷今,表達了詩人對皇帝佛道誤國的憂慮。

作為“竟陵八友”之一,梁武帝蕭衍文武雙全,創建了南梁,親自書寫《春秋答問》。在建立政權的初期,梁武帝也可謂兢兢業業,五更天就起來批改奏摺。而晚年沉迷於佛教之後,大興土木,廣建寺廟,弄得民不聊生。

杜牧面對晚唐皇帝的佞佛之舉,對王朝的興衰充滿了憂慮,對百姓的苦難飽含同情,從“古者三人共食一農人”,到“今加兵、佛,一農人乃為五人所食”,杜牧深陷“民尤困於佛”的焦慮之中。

在杜牧詩意的筆觸之下,將這種憂國憂民的深情,隱匿在江南的煙雨之中。“南朝四百八十寺”,是前世不忘,後世之師。“多少樓臺煙雨中“,則把這份沉重的家國情懷,化為朦朧迷離的煙雨,讓人感傷,令人沉迷。

其二,以史為鑑,抒發了詩人的歷史興亡之感。

“六朝舊事隨流水”,南朝歷來是文人墨客寄予歷史興亡之感的感興之物。杜牧趕往揚州途中看到繁花似錦的江南春景,難免想起昔日南朝的曇花一現。這些在煙雨籠罩中的四百八十寺,就是曾經輝煌與衰落的見證。

“多少樓臺煙雨中”,將穿越時空的歷史厚重之感,演繹得蘊藉而悠長。這四百八十寺在煙雨的籠罩之下,多了幾分朦朧,少了幾分肅穆。如清代黃生所言,“曰‘煙雨中’,則非真有樓臺矣,感南朝遺蹟之湮滅而語,特不直說。”

杜牧在這煙雨迷濛的江南春色中,聯想到了晚唐的低迷之氣。那是宦官專權的無奈,那是藩鎮割據的憂傷,那是佛教誤國的痛恨。諸多感情夾雜在一起,彙集成“繁華事散逐香塵”的興亡之嘆,湮沒在樓臺煙雨之中。

其三,寓情於景,傳達了詩人深婉蘊藉的江南情結。

江南,是古往今來無數文人墨客思想審美化和人生理想化的詩意載體。此次杜牧奔赴揚州,即將開啟“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的風流人生。在《江南春》的字裡行間,洋溢著江南美景特有的萬種風情。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從動靜結合和色調錯綜的角度,描摹出江南春日裡的燦爛旖旎。山水相繞,鶯啼酒香,頗有白居易“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的繁華綺麗,讓人心神盪漾。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則抓住了江南春景裡最富特色的景物特徵,描摹出令無數人神往的朦朧之境。這種深邃幽美的境界,也只有江南煙雨才能傳達地如此深婉別緻,勾起文人墨客的歸隱懷舊之思,正是其江南情結的流露。

總之,“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在朦朧迷離的江南春景背後,蘊含了對佛教誤國的憂患和對歷史興亡的慨嘆。而經過歲月的洗禮,這句詩已經成為江南美景的代表詩句,傳達了與無數古代文人共有的江南情結。

“清時有味是無能,閒愛孤雲靜愛僧”,只有對江南美景飽含深情的人,才能寫出被歷代所傳誦的經典詩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搖曳的不只是杜牧的浪漫深情,還有穿越歷史而歷久彌新的寫意詩情——能不憶江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