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汉服以外,汉族还有什么可以引以为傲的文化特色?

沈孟栋


清朝服饰

清朝时期,由图可以看出当时的女性的服装的颜色风格十分深重,女性都把头发盘起来盘成一个髻,这样显得更加的温婉贤惠。清朝时期,这个其实跟之前的衣服的款式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只是她的颜色更加的清新淡雅,而且这个时期女性的头型发饰都别在右边耳朵的旁边,这是改变了以前女性的发饰,不再总是把头发盘起来,这个时候女性还身处于裹足的水深火热之中。

民国服饰


民国,这个时期女性已经可以露少许的身体部位了,而且这个时期女性的服装并不像之前那样的繁重冗杂,而是更加的单薄干练,显得十分的可爱贤惠。但是虽然女性的衣服没有之前那样太多的讲究,但是裹足并没有解除禁令。

民国,这个时期汉人开始穿起了源自于满人的服装——旗袍,这时候服装开始从上下装转变为连体的,上身紧身下身宽松,这是服装事业的重大改变,代表着中国女性的服装从此诞生,这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

旗袍



民国,这个时期是一个历史最重要的时期,因为这个时候中国正式的解除了缠足这个陋习,女性的旗袍的下身变为紧身,这更能体现出女性的妖娆多姿,头型也更加的简洁干练。

六十年代末,女性一直讲旗袍作为日常的装束可见人们是有多么的喜欢旗袍,从之前到现在旗袍的做工愈发的精良,女性愈发的性感,这也是最能体现女人味的时期。

21世纪,近代的女性的服装,可以看出服装中添加了纱之类轻薄的饰品,讲旗袍这个服饰更加的精良,将袖口变得更加的好看,更能体现女性的身姿。上述小编对于从清代到现代女性的服装款式详细的描述了一遍,可以看到服装行业在不断地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地提升,因此对于女性服装的款式做法更加的讲究,做工更加的精良,而且服装的款式也逐渐的增多,可以从朴素中看到惊艳。


青云舍


汉族有五千多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文化典籍极其丰富。几千年间,无论政治、军事、哲学、经济、史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众多的具有深远影响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汉族的语言为汉语,使用汉字书写。汉语属汉藏语系,按学术界较常见的划分方法,可分北方方言(官话方言)、吴语、湘语、赣语、客家话、闽语、粤语七大方言(有许多不同的划分方法,参见汉语方言)。对汉语标准语的规定,汉族所在的不同地区各有不同,中国大陆、台湾、新加坡定为标准官话(以官话区的北京话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语言,其称谓因所在地的不同而分别称为普通话、国语、华语),香港定为标准粤语(广州话)。中文的书写表达方式分别有繁体中文(或称正体中文)和简体中文。汉语作为世界特有的象形文字语言,文字高度的统一与规范,现代汉语有统一和规范的语法,尽管方言发音差异特别大,但是书面语言规范,没有地方语言差异造成的书面交流障碍。汉语的超方言性对维系中华民族的统一起了巨大的作

  汉语分为北方、吴、湘、赣、客家、闽北、闽南、粤等八大方言。现代汉语普通话以北方方言为基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汉文起源于远古,现行的方块字是从4000多年以前的殷商甲骨文和商周金文演变而来。 几千年来,提倡以仁为中心,重视伦理教育,由孔子、孟子思想体系形成的儒家学说对汉族产生着常常深刻的影响。

汉语的语音汉语有4个声调:55(阴平声)、35(阳平声)、214(上声)、51(去声)。研究汉语语音系统的科学,是“汉语音韵学”,建立于公元5世纪,迄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汉语的词汇汉语的词汇特点,一是单音成义,即一字一音表达一个意思,构成了一个语素(词素),独立使用。二是语素的构词能力极强,有包含原意的合成词构成,有不包含原意的联绵词构成。三是注重词中的字序,字序不同,表达的意思也不同。

汉语的语法汉族的语法特点,第一是词序固定,一般按“主语——谓语——宾语”的词序构成句子。在现代汉语典型句型中,定语一般置于它所修饰的名词前面,状语一般置于它所修饰的动词前面。 第二是虚词的应用,在汉语语法中占有重要地位。 第三是汉语在习惯上的表达与理解,常常不受近代以来从西方引进的语法理论中形态成份的约束,而受“意合法”原则制约。 所谓“意合法”,就是语意合乎逻辑的法则。

汉字汉字是独立发明、逐步演进、由笔划结构而成的方块字。目前所知原始的汉字是大汶口文化陶尊上的图形文字,以及河南龙山文化陶器上的刻划文字,称为陶文。以后,商周时代有甲骨文、金文、战国时秦有大彖(又称籀文),六国有简帛文字,秦汉时有小彖、隶书,汉以后有揩书(又称真书)、草书和行书。

姓氏

  和其他民族不同,汉族的姓氏多为单字。如张、陈、李、王、杨、黄、吴、刘、周、徐、朱、林、孙、马、高、胡、郑、郭、萧。在春秋战国时期,一般平民只有名没有姓,贵族才能有姓。战国后,姓氏制度瓦解,姓氏慢慢合而为一。

饮食

  汉族主食以稻米、小麦为主,辅以蔬菜、肉食和豆制品。稻米的吃法以米饭为主,另有粥、米粉、米糕、汤圆、粽子、年糕等各种不同的食品;小麦则有馒头、面条、花卷、包子、饺子、馄饨、油条、春卷、炸糕、煎饼等吃法。汉族讲究并善于烹饪,有鲁菜、川菜、淮扬菜和粤菜享称为“四大菜系”,不同地区的汉族以炒、烧、煎、煮、蒸、烤和凉拌等烹饪方式,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风味。

主食

汉族主食以稻米、小麦为主,辅以蔬菜、肉食和豆制品,茶和酒是汉族的传统饮料。稻米的吃法以米饭为主,另有粥、米粉、米糕、汤圆、粽子、年糕等各种不同的食品;小麦则有馒头、面条、花卷、包子、饺子、馄饨、油条、春卷、炸糕、煎饼等吃法。汉族讲究并善于烹任,不同地区的汉族以炒、烧、煎、煮、蒸、烤和凉拌等烹饪方式,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风味。汉族菜一般被分为的川、粤、闽、皖、鲁、湘、浙、苏等八大菜系。

  饮茶

  酒和茶是汉族主要的两大饮料。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中国也是世界上发明酿造技术最早的国家之一。酒文化和茶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数千年来,构成汉族饮食习俗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世界上也发生了广泛影响。

  汉族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现在,中国汉族同胞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汉族对茶的配制是多种多样的:有太湖的熏豆茶、苏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盐茶、成都的盖碗茶、台湾的冻顶茶、杭州的龙井茶、福建的乌龙茶等等。

  汉族以粮食作物为主食,以各种动物食品、蔬菜作为副食的基本饮食结构。这与西方诸民族和中国藏、蒙等民族的饮食结构形成了鲜明的差别。此外,在长期的民族发展中形成了一日三餐的饮食惯制。一日三餐中主食、菜肴、饮料的搭配方式,既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又因不同的地理气候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生产生活条件等原因,形成一系列的具体特点。

  中国是茶的故乡,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历史,名品荟萃,主要品种有绿茶、红茶、乌龙茶、花茶、白茶、黄茶。中国茶艺在世界享有盛誉,在唐代就传入日本,形成日本茶道。

  汉族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凡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当有客来访,可争求意见,选用最合来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时,对茶叶适当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饮茶时,要注意客人杯、壶中的茶水残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开水,随喝随添,使茶水浓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水温适宜。在饮茶时也可适当佐以茶食、糖果、菜肴等,达到调节口味和点心之功效。

  茶文化在汉族的生活中,非常重要。 武王伐纣,茶叶已作为贡品。原始公社后期,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战国,茶叶已有一定规模。先秦《诗经》总集有茶的记载。 又如在汉朝 ,茶叶成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魏晋南北朝,已有饮茶之风 。隋朝,全民普遍饮茶。 唐朝,茶业昌盛,茶叶成为“人家不可一日 无”,出现茶馆、茶宴、茶会,提倡客来敬茶。宋朝、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等等。

  汉族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现在,中国汉族同胞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汉族对茶的配制是多种多样的:有太湖的熏豆茶、苏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盐茶、成都的盖碗茶、台湾的冻顶茶、杭州的龙井茶、福建的乌龙茶等等。

  汉族以粮食作物为主食,以各种动物食品、蔬菜作为副食的基本饮食结构。这与西方诸民族和中国藏、蒙等民族的饮食结构形成了鲜明的差别。此外,在长期的民族发展中形成了一日三餐的饮食惯制。一日三餐中主食、菜肴、饮料的搭配方式,既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又因不同的地理气候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生产生活条件等原因,形成一系列的具体特点。

  酒

  米酒,又叫酒酿,甜酒。旧时叫“醴”。用糯米酿制,是汉族传统的特产酒。

  酒不仅是能满足提神、解除疲劳、医用等生理需要的饮品,而且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媒体,它在汉族长期的饮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封建社会,它是祭祀神灵和祖先的不可缺少的重要供品,在这种仪式中它起着沟通人神的媒体作用。在汉族的重要节日中,酒是不可或缺的必备品。汉族有句俗话,无酒不成宴。酒可以助兴,可以增加欢乐的气氛,至今还在不少地区流行的饮酒时的“猜拳”、酒令”、“酒曲”等活动,既是一种饮酒习俗,又是一种民族游艺和民间智慧,它具有活跃气氛,消除酒力,显示和锻炼智力等多种功能。有些饮酒活动形成独特的文化习俗,例如汉族中广泛流传的除夕饮屠苏酒,端午节饮雄黄酒,重阳节饮菊花酒等等,蕴含着汉族人民深厚的自然天道和人文观念,至今仍为人们称道。酒是汉族在日常生活和各种社会活动中传达感情,增强联系的一种媒介。在汉族许多地区,姑娘出嫁临行前要饮别亲酒,新郎新娘入洞房要饮交杯酒等等。所有这些饮酒习俗,都是汉族过去和现在饮食和生活习俗的有机组成部分。

  节日食品

  节日食品是丰富多彩的。它常常将丰富的营养成分,赏心悦目的艺术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巧妙地结合起来,成为比较典型的节日饮食文化。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是用作祭祀的供品。在旧时代的宫廷、官府、宗族、家庭的特殊祭祀、庆典等仪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当代汉族的多数地区,这种现象早已结束,只在少数偏远地区或某些特定场合,还残存着一些象征性的活动。

  二是供人们在节日食用的特定的食物制品。这是节日食品和食俗的主流。例如春节除夕,北方家家户户都有包饺子的习惯,而江南各地则盛行打年糕、吃年糕的习俗,另外,汉族许多地区过年的家宴中往往少不了鱼,象征“年年有余”。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千百年来传承不衰。中秋节的月饼,寓含了对人间亲族团圆和人事和谐的祝福。其他诸如开春时食用的春饼、春卷,正月十五的元宵,农历十二月初八吃腊八粥、寒食节的冷食,农历二月二日吃猪头、咬蚕豆、尝新节吃新谷,结婚喜庆中喝交杯酒,祝寿宴的寿桃、寿桃、寿糕等,都是节日习俗中的特殊的食品和具有特殊内涵的食俗。

  饮食中的信仰、禁忌 

  汉族多在正月初一、二、三日忌生,即年节食物多于旧历年前煮熟,过节三天只需回锅。以为熟则顺,生则逆,因而有的地方在年前将一切准备齐备,过节三天间有不动刀剪之说。再如,河南某些地区以正月初三为谷子生日,这天忌食米饭,否则会导致谷子减产;过去在妇女生育期间的各种饮食禁忌较多。如汉族不少地区妇女怀孕期间忌食兔肉,认为吃了兔肉生的孩子会生兔唇;还有的地方禁食鲜姜,因为鲜姜外形多指,唯恐孩子手脚长出六指。过去汉族未生育的妇女,多忌食狗肉,认为狗肉不洁,而且食后容易招致难产等。

汉族的民族服饰是世界上历史最古老的民族服饰之一,从华夏族传说中的黄帝一直延续到1644年清军入关后。1645年,清朝政府发出残暴的“剃发易服”政策,下令强制中国更改新制。于是汉族被迫接受了清朝满人的服饰。在200多年的清朝长期统治之后,满族的服装默认地成为了中国汉族的服饰。旗袍马褂也成为了汉族的服饰。中国改革开放后,少数人发起的汉服运动,他们倡导恢复汉族的传统服饰,并实行中国传统的冠礼、笄礼、射礼等等传统礼仪。汉族传统服饰充分体现着汉民族的清新淡雅的气质和儒雅内敛的性格,同时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汉服的发展伴随着我国纺织以及刺绣等等手工艺的进步,汉服不仅仅是一个服饰体系,而且是人类艺术和汉民族精神的化身。汉族服饰几千年来的总体风格是以清淡平易为主。汉族古代的袍服最能体现这一风格,这种袍服的主要特点是宽袍大袖,褒衣博带,形制虽然简单,但一穿到人身上便各人各一样,神采殊异,可塑性很强。我们现在虽然不能见到这种服装的千姿百态的原型,但我们还是可以从汉代的帛画和魏晋隋唐遗留下的一些人物画中窥其神貌之一二——形制简单的汉装大衣附着在不同体态的人物身上顿时具有了一种鲜活的生命力,线条柔美流畅,令人浮想联翩。朴素平易的装束反而给他们增添了一种天然的风韵。袍服充分体现了汉民族柔静安逸和娴雅超脱、泰然自若的民族性格,以及平淡自然、含蓄委婉、典雅清新的审美情趣。

建筑

  汉民族在中国漫长的文明史长河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主要角色,其中汉族传统的中国古建筑文化更是中国文化的一朵奇葩,它与服饰一样,在各个细节上充分体现着汉民族对哲学和对宇宙对世界的理解,更体现着独特的民族审美情趣。

  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不少汉字就借用两坡顶的建筑形象来造字,现代汉字中偏旁部首中的“宝盖头”就是建筑形象的直接表现。相对于西方文明,中国的古建筑充分发挥的木材这种建筑材料的优势,以四角起翘的大屋顶和斗拱为象征;同时,沿着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绵延几千公里,从战国时代就开始修筑的长城,在失去了防御北方游牧蛮族的历史作用之后,已经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在封建社会中发展成熟,它以汉族木结构建筑为主体,也包括各少数民族的优秀建筑,是世界上延续历史最长、分布地域最广、风格非常显明的一个独特的艺术体系。中国古代建筑对于日本、朝鲜和越南的古代建筑有直接影响,17世纪以后,也对欧洲产生过影响。

  从春秋战国开始,中国就有了建筑环境整体经营的观念。《周礼》中关于野、都、鄙、乡、闾、里、邑、丘、甸等的规划制度,虽然未必全都成为事实,但至少说明当时已有了系统规划的大区域规划构思。《管子·乘马》主张,“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说明城市选址必须考虑环境关系。中国的堪舆学说起源很早,除去迷信的外衣,绝大多数是讲求环境与建筑的关系。古代城市都注重将城市本体与周围环境统一经营。秦咸阳北包北坂,中贯渭水,南抵南山,最盛时东西达到二三百里,是一个超级尺度的城市环境。长安(今陕西西安)、洛阳(北魏)、建康(今江苏南京)、北京(明清)等著名都城,其经营范围也都远远超过城墙以内;即使一般的府、州、县城,也将郊区包容在城市的整体环境中统一布局。重要的风景名胜,如五岳五镇、佛道名山、邑郊园林等,也都把

  环境经营放在首位;帝王陵区,更是着重风水地理,这些地方的建筑大多是靠环境来显示其艺术的魅力。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政治伦理内容,要求它表现出鲜明的性格和特定的象征涵义,为此而使用的手法很多。最重要的是利用环境渲染出不同情调和气氛,使人从中获得多种审美感受;其次是规定不同的建筑等级,包括体量、色彩、式样、装饰等,用以表现社会制度和建筑内容;同时还尽量利用许多具象的附属艺术,直至匾联、碑刻的文字,来揭示、说明建筑的性格和内容。重要的建筑,如宫殿、坛庙、寺观等,还有特定的象征主题。例如秦始皇营造咸阳,以宫殿象征紫微,渭水象征天汉,上林苑掘池象征东海蓬莱。清康熙、乾隆营造圆明园、避暑山庄和承德

  外八庙,模拟全国重要建筑和名胜,象征宇内一统。明堂上圆下方,五室十二堂,象征天地万物。某些□嘛寺的构图象征须弥山佛国世界等。

汉族艺术

  汉族在古代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无论政治、军事、哲学、经济、史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都拥有众多具有深远影响的代表人物和作品。西周时期,就形成了完善的文化成就,这就是礼乐文化,周礼非常繁缛,据《周礼》有吉、凶、军、宾、嘉五礼,乐在西周很重视,有专门职官管理,金文中也记有乐官。周代乐舞如《大武》为周武王克商所作。周代的已有比较完善教育制度,如“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就是周代贵族的文化教育内容,中国最早的经典如《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乐经》(已佚)、《春秋》都产生这个时期,以及春秋时期的诸子学说等。

唐诗

  在春秋战国时期,华夏各诸侯国出现过百家争鸣的生动活泼的局面,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大体同时的古希腊文明东西辉映。至汉武帝时(前141~前87在位)推行“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政策,于是以孔子、孟子代表的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统治汉族古代思想与文化近2000年,同时,程度不同地影响着其他少数民族,甚至影响到中国相邻的国家。在古代军事理论方面,早在春秋末就有军事名著《孙子兵法》问世。西汉初年整理出182家兵法,特别是宋朝以来一直作为武学必读的《武经七书》,集中了古代军事著作的精华。注重史学也是汉族文化史的一个突出的特点。自司马迁撰《史记》,历代都有纪传体史书,至清代已形成著名的《二十四史》;编年体以《春秋》、《左传》、《资治通鉴》为代表;其他各种纪事本末体史书及古史、杂史、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等官私撰述,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古代历史文献最丰富的国家,其中绝大多数出于汉族学者的手笔。在自然科学方面,天文学与数学的成就,一向为世人所瞩目, 其中如张衡(78~139)、祖冲之(429~500)、一行(俗名张遂,683~727)、郭守敬(1231~1316)等已被举世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古代农学往往包括古代科学技术的多方面成就,据不完全统计,2000多年间,包括已经散佚与流传至今的农书达370余种,其中如《汜胜之书》、《齐民要术》、《王祯农书》、《农政全书》,是古代农学著作的代表作。

  在古代汉文文学发展中,诗歌的发展占显著地位,如诗经、楚辞、乐府、唐诗、宋词等都有许多艺术成就极高的作家与作品,而屈原(约前340~前278)、李白(701~762)、杜甫(712~770)、柳永(约987~约1053)、 苏轼(1037~1101)、陆游(1125~1210)、辛弃疾(1140~1207)等人的名字与作品,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大放异彩,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公认的名家。散文有著名的秦汉古文,至唐中晚叶,由韩愈(768~824)、柳宗元(773~819)等倡导恢复秦汉古文运动,到欧阳修(1007~1072)、苏洵(1009~1066)、 曾巩(1019~1083)、王安石(1021~1086)、苏轼、苏辙(1039~1112)时,古文运动大获全胜,号为“唐宋八大家”。小说创作,到明清时获得很大发展,长篇巨著如:《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儒林外史》;短篇集如:《聊斋志异》均素负盛名。还有不少少数民族作家也运用汉语进行创作,产生了许多名家与名著,而《红楼梦》,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作。 其他在绘画、书法、工艺美术、音乐、 舞蹈、戏剧、曲艺等方面,都有不少蜚声中外的名家,他们获得了令人赞叹的艺术成就。在这些艺术的发展中,尤其表现了汉族人民善于学习和吸收其他各民族之长,以发展其艺术,形成了特有的风格。在一些类书巨著的编纂方面,也是由来已久。唐、宋时的《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等,特别是明清的《永乐大典》、《图书集成》可称世界上著名的古老的百科全书,不仅显示了以汉族文化为主体的中国古代文化的光辉成就,也显示了古代汉族学者与少数民族学者合作与互相学习的精神。文房四宝

  汉族的用具,不少独具一格,它既表现了汉族不同于其他民族的风俗,又为世界文化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其最典型的是被称为“文房四宝”的书写工具:纸、笔、墨、砚。

文房四宝

  纸,是汉族的一个伟大发明,现在世界上纸的品种虽然以千万计,但“宣纸”仍然是供毛笔书画用的独特的手工纸,宣纸质地柔韧、洁白平滑、色泽耐久、吸水力强,在国际上“纸寿千年”的声誉。

笔,是古代汉族与西方民族用羽毛书写风采迥异的独具特色的书写、绘画工具。当今世界上虽然流行铅笔、圆珠笔、钢笔等,但毛笔却是替代不了的。据传毛笔为蒙恬所创,所以至今被誉为毛笔之乡的河北衡水县侯店每逢农历三月初三,如同过年,家家包饺子,饮酒庆贺,纪念蒙恬创毛笔。自元代以来,浙江湖州生产的具有“尖、圆、健”特点的“湖笔”成为全国最著名的毛笔品种。

  墨,是书写、绘画的色料。唐代制墨名匠奚超、奚廷父子制的好墨,受南唐后天李煜的赏识,全家赐国姓“李氏”。从“李墨”名满天下。宋时李墨的产地安徽歙县改名徽州,“李墨”改名为“徽墨”。

  砚,俗称砚台,是汉族书写、绘画研磨色料的工具。汉代时砚已流行,宋代则已普遍使用,明、清两代品种繁多,出现了被人们称为“四大名砚”的端砚、歙砚、洮砚和澄泥砚。古代汉族文人对砚十分重视,不仅终日相随,而且死后还用之殉葬。

  除“文房四宝”外,珠算盘也是汉族祖先发明创造的一种简便的计算工具。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中赵太丞家药铺柜就画有一架算盘。由于珠算盘运算方便、快速,几千年来一直是汉族普遍使用的计算工具,即使现代最先进的电子计算器也不能完全取代珠算盘的作用。

书法

  汉字书法——汉族独创的表现艺术,被誉为:

  无言的诗,无行的舞

自强不息·蒙汉良书法

  无图的画,无声的乐

  汉字的点画、结构和形体与外文不同。它变化微妙,形态不一,意趣迥异。"通过点画线条的强弱、浓淡、粗细等丰富变化,以书写的内容和思想感情的起伏变化,以字形字距和行间的分布,构成优美的章法布局,有的似玉龙琢雕,有的似奇峰突起,有的俊秀俏丽,有的气势豪放,这些都有使书写文字带上了强烈的艺术色彩。"书法己是民族艺术中一枝永开不败的鲜花,世人赏以欣慰,可从中领略其精神风度,心灵意境,生活情趣,审美追求。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诸体,书法一直散发著艺术的魅力。

  情操是感情和思维的综合,书法是一门学问,一种艺术。其美感来源于大自然,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社会实践,与其他事物有着密切的互为表里联系。书法的特点、技巧、理论、表达意境极其广泛。“胸中有书,下笔不俗。”学习书法,对文学、哲学、美学、天文、地理、历史等知识无所不及。

国画

青山无尽图·蒙妍 范曾杨仁恺蒙汉良合作

   汉族传统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这种画种被称为“中国画”,简称“国画”。许多少数民族也擅长国画,而且不乏名家。 国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和审美情趣,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融化物我,创制意境,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由于书画同源,两者在达意抒情上都强调骨法用笔、因此绘画同书法、篆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近现代的中国画在继承传统和吸收外来技法上,有所突破和发展。

汉族的文化真的很多,上下5000年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如果想简单了解汉族文化,建议读一下(上下五千年)这本书。当然如果有不同看法,评论区留言一起探讨


乱世小乞丐


衣服作为一种御寒遮体的生活必须品,其重要位置从古至今都无法取代。汉服作为一种有代表性的服装流行了很多年,它象征的也是一种文明进步和创新,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发挥了特殊的作用。它的最大特点是给人营造了视觉美。我另外要说的是汉字的重要性,汉字作为中华五千年文朋史的代表文字,它发挥了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记事、叙事、交流、沟通都离不开它。它不仅在国内作用突显,而且在国际舞台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邻国日本、韩国都崇尚汉字,把汉字引入他们国家的文字使用当中。近年来欧美一些发达国家也建立了孔子学院学习汉文化,这充分说明汉文化是传达文明,沟通友谊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我们为汉文化骄傲!


苦舟之行


要说什么文化可以令汉族引以为傲的,中医应该算一个。在全世界确实有很多医疗体系,在国外和国内的很多地区名族确实都存在着和中医一样以草药为治疗药品的的医疗文化,比如藏医有藏药,蒙医有蒙药,在国外的很多原始部落都有用植物,动物,甚至是矿物来治疗疾病的名族。但是和咱们汉族的中医相比,中医的独到之处在于系统化,理论化的辩证体系。中医在神农氏时期,确实也是采用单方,就是指某位药有什么作用,但到后期的东汉末年的《伤寒杂病论》,就已经形成了体系化,精准的辩证体系,通过辩证后,组合药物,使其药效更加精准,副作用更加小,效果立竿见影。一直沿用至今,庇佑着中华民族蓬勃发展,延绵不绝。

国外也有过很多文明古国,但多都由于烈性传染病,比如鼠疫,霍乱而消失。只有中医在面对一次次重大挑战时,力挽狂澜,阻断了疫情的传播,使的中华文化流传至今。

所以中医可以算的上是汉族引以为傲的文化。


观囸


论语、道德经,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棋、琴、书、画,中医、茶,万里长城等等,等等,都是汉族引以为傲的文化表征,而最为神奇,引以为傲者,还是汉字汉语。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断脉、传承至今的文明。汉字的诞生,造就了华夏文明,记录了民族的起源,传承了古老的哲学。先民的智慧传至后世,中国的汉语,可尽述世间的美丽,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的向往,对未来的期待,对文化的认同,绽放艺术奇葩。汉语有音韵,且富于意境,蕴藏在背后数千年的文化底蕴,层次远高于其他单纯的交流工具,在人文领域,对于抽象的主观感情的描述,世界上的语言文字,只有汉语能做到完美,一个汉语成语,等于外文几个句子包含的意思。


汉字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字,文字的稳定性,是智慧传承的基础,保持汉字汉语,才能读懂历史文明。古人的作品,历经几千年风雨流传至今,不仅因优美的文辞,使人获得阅读的愉悦,更因为深刻的哲学思维,生命灵性的光芒,为一代又一代人,提供了丰足的心灵滋养,提供了战胜困难的精神和勇气。文化以语言为基础,中国的智慧呈现在汉语中。汉语声音种类多,有声有调,是世界上先进的语言,国人的思维速度快,与使用汉语相关。传统文化的光辉,始终照耀后世,华夏文明生生不息。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四大自源文字之一,也是全球唯一从远古沿用至今的文字。中国方块字,是世界上最独特、最神奇的文字,每一个汉字,都有独特的意境,闪耀着诗意的光芒,散发着生命的气息,蕴藏着生活的哲理与奥秘。比如汉字中的“明”字,以日月组成,先有日,再有月,一看到明字,就令人想起太阳的光芒,月光的和光,一阴一阳,朗空绝配,共成一个和谐的世界。再如“媚”字,女性之眉,置于惠目上,状如弯月,美丽尽显,构成一个美好的形象和意境。


山高水也长,林深叶亦茂,古老的国度,文明厚重芬芳,枝繁叶茂,灿烂辉煌的文明,林林总总,令人目不暇接!文化基因,种植于文字之中,中华汉字,富于古雅的美学价值。汉字蕴藏相当的潜力,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能启发人心灵的感应。字里乾坤大,汉字间架方正,代表国人的审美意趣和精神追求,乃至社会理想,其神奇来自天意,中通人气,下惊鬼蜮。古来汉字,讲究一字传神,一个字就像一首诗,人的心意,可以通过短短三五字表现出来,百字巧妙组合,更能将意愿完全表达。


汉字以象指物,以象建造精神之形,在发展的过程中,汲取历史文化精神,奇妙的汉字,象形、形声、形意、会意四类俱全,其艺术美感,海外文字望尘莫及。汉字象形表意的特色,使她在追求形象美感方面,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深微高远,光华璀璨,本身蕴含诗意,学习把握文字的结构,语言的作用,自我开悟,行文作诗,上天入地,写出一个境界,真是一片神行!汉字的四声音调,阴平和缓稳重,阳平欢快轻扬,上声婉转上举,去声低沉利落,诵读起来,如同手弹变奏曲,极富音乐性,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循环往复,错落有致,音韵和美,意境尽显。


从远古仓颉造字,到近古许慎发展完善,汉字近十万,常用三五千,表情达意无所不畅。这是世界上极具魅力的文字,本身有一种奇特的美感。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的汉字千变万化,在表情、表意的过程中,形成各种书体。汉字由象形——篆体——隶体——楷书——行书——草书,通过对用笔、结体、造型等不断衍生和美化,构成汉字多种形式的美。文化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有无需提醒的自觉,大家之作,风云襟怀,苍莽雄奇,包孕乾坤灵气,气韵畅通,行云流水。几千年来,中华墨光神采不绝,胸中星斗文,笔下蛟龙字,造化功成秋毫,落笔满纸烟云。心有灵犀,情动于心,手行于笔,把握汉字特性,笔力千钧,飞龙走凤……


本文摘自我的系列回忆性散文《西去流云东逝水·文化艺术传承》片段,请网友赏析!



我在此重申“汉服”只是中式服装的一句现代含有中国元素的“服装名称”,不希望让不是从事服装行业的人进入误区?也不希望从事服装行业的人被引入误区?因为“汉服”的汉和汉朝的服装没有名称上的关联性,中式服装元素几千年都有延续传承的!中华民族的文化应该是研究民族文化专业者的工作。如果是经营服装的专业人士,我希望你能做好传统与时尚完美演绎的服饰,美化人的生活;不要把故弄玄虚不一件服装演绎成古文化的教科书!给大家享有思考的空间。


张忠祥4S唐装


多乎哉?生活有茶、酒、诗、文、琴、棋、书画、石、香、花、木,有南甜北咸、东辣西酸,有南北大菜,满贯全席,有蒸羊羔……住有中式园林体系,有青砖灰瓦,小桥流水,也有辉煌庙宇宫殿……思想有百家争鸣,上可谈玄,下可言兵,有儒释道千年交织思辨,有禅,有心学……社会关系,有浩浩周礼……在人文精神层面,汉文化什么没有?所缺的是踏踏实实地研究探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真相很简单


兵车,斩马刀,连弩,钩镰枪,马槊


我意痴狂1


中国的汉民族文化,展现了灿烂辉煌的艺术成就,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汉族有五千多年实物考证的历史,四千多年文字考证的历史,文化典籍极其丰富。几千年以来,无论政治、军事、哲学、经济、史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众多的、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代表人物和经典作品。

从秦国始皇统一六国,为拒抗外奴侵略,随为劳命伤财,缺为后人留下瑰宝一一万里长城。

随着诗经和离骚,古文化的发展到唐朝,宋朝,诗,词,画,赋和文言简短的小说鼎盛时期。

唐宋八大家,以诗歌及散文为主的。

韩愈,柳宗元和宋朝的苏洵,苏轼,苏辙(合称三苏)鸥阳修,王安石,曾巩八人。

诗,词,最为杰出的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陆遊等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接着四大发明的出现。

更不讲了,神五,神六的伸天,5G实现,祖国曰新月异,科学枝术领跑世界的前列!






雪里红4326


再就是道教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