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申名”再傳捷報!同安白交祠村和翔安金柄村列入省級傳統村落

>>開欄的話

  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對於提升廈門城市精神與內涵,提振引領文化創意產業、旅遊產業發展,提高城市綜合競爭力,優化城市營商環境,促進建設高素質高顏值現代化國際化城市具有重要意義。當前,我市各部門圍繞“申名”工作計劃正實施一系列保護規劃編制、文物及歷史風貌建築的公佈、掛牌、保護、修繕、活化等相關舉措。為進一步提高市民的知曉率和參與性,提升市民的獲得感、幸福感,本報今起推出專欄,在聚焦我市“申名”舉措和成效的同時,為您介紹廈門歷史上的一些人物、軼事,講述一系列文物、歷史風貌建築和街區的故事,展示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等,不斷挖掘廈門歷史文化遺存和底蘊,促進歷史文化的傳承和弘揚。


廈門市已公佈省級傳統村落

  2016年

  翔安區新圩鎮雲頭村

  集美區後溪鎮城內村

  海滄區青礁村院前社

  2020年

  同安區蓮花鎮白交祠村

  翔安區新圩鎮金柄村

廈門“申名”再傳捷報!同安白交祠村和翔安金柄村列入省級傳統村落

同安白交祠村航拍圖。

廈門“申名”再傳捷報!同安白交祠村和翔安金柄村列入省級傳統村落

翔安金柄村航拍圖。

廈門“申名”再傳捷報!同安白交祠村和翔安金柄村列入省級傳統村落

白交祠村的傳統建築。

廈門“申名”再傳捷報!同安白交祠村和翔安金柄村列入省級傳統村落

金柄村非遺:布袋戲。

廈門“申名”再傳捷報!同安白交祠村和翔安金柄村列入省級傳統村落

金柄村的翔安傳統面線製作工藝。

  同安區蓮花鎮白交祠村、翔安區新圩鎮金柄村——這兩個廈門市民耳熟能詳的村落,於近期正式列入福建省第三批省級傳統村落名錄,為我市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添上重要一筆。

  傳統村落是傳承歷史文脈、保留城市記憶的一個重要載體,保護傳統村落與經濟發展同等重要。習近平總書記曾在《〈福州古厝〉序》提出“發展經濟是領導者的重要責任,保護好古建築,保護好傳統街區,保護好文物,保護好名城,同樣也是領導者的重要責任,二者同等重要。”

  為貫徹落實中央、省關於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系列部署,市資源規劃局積極推進我市歷史文化名城申報、世遺大會相關工作,通過全面調查摸底、推薦申報,推動我市白交祠村、金柄村列入省第三批省級傳統村落名錄,為廈門更長遠、更系統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奠定堅實基礎。同時,藉此申報之機遇,加強我市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傳統村落的保護,促進歷史建築的合理利用,進一步提升廈門的文化自信、文化魅力,展現高素質、高顏值的城市風采。

解密

  白交祠村和金柄村得分最高

  從1000多個自然村中脫穎而出

  此次成功列入省級傳統村落名錄的,為什麼是白交祠村和金柄村?在廈門所有傳統村落的調查梳理及價值評估中,這兩個村落“得分最高”。它們有何特殊之處?

  白交祠村:傳統建築保存完好

  聲名響亮的白交祠村,海拔1000米左右,村落依山就勢,風景秀麗。部分傳統建築世代林立於此,有建於清代的靈應亭遺址、楊氏祠堂和建於明代的楊六郎廟。村內現存數十棟石厝建築,部分建築保存完好,傳統建築保留閩南“燕尾脊”,且多就地取材用石砌基礎和石頭砌築外圍牆——這種“石頭房”冬暖夏涼、抗風擋雨,極具閩南地域特色。

  據考察,白交祠村尚留有2處古寨址、10株古樹、1座古橋、1個古河道,當地人民在勞動中創作的傳統民歌“蓮花褒歌”傳承至今,村內也還保留著百家“齊醮”“進香”等民俗活動。

  金柄村: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

  翔安新圩鎮金柄村流傳著一句俚語:“未有廈門,先有同安;未有同安,先有金柄”。據考證,金柄村建村至今已有1300餘年歷史,村內有一棵存在1200多年的古樟,雖然樹頭內部早已中空,但依舊參天而立、枝繁葉茂,是翔安區最早最大的古樹之一,有“活文物”的美稱。

  金柄村的特殊之處,在於其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集國家級和省、市、區級非遺於一村:高甲戲、拍胸舞、布袋戲、翔安傳統面線製作工藝,這些非遺項目均能在金柄村找到歷史傳承。村內保留了部分傳統紅磚古厝,現存有4棵古樹、1處古驛道、1處墓葬、3處古井和4座古碑刻。

  落實部署:多年調查沉澱,推動列入名錄

  白交祠村、金柄村順利列入福建省第三批省級傳統村落名錄,背後有著多年基礎調查工作的積澱。

  早在2016年,我市就對廈門所有傳統村落組織開展全面摸底調查及評估,排查梳理有價值的傳統村落。2019年,市資源規劃局響應中央、省關於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系列部署,統籌推進傳統村落的保護利用,積極推薦申報,在妥善處理傳統村落保護和城市發展關係的基礎上,編制形成《廈門市傳統村落保護名錄推薦》,從我市1000餘個自然村中挑選出10餘個村落推薦予以重點保護利用,白交祠村、金柄村就在其中。

  “此次白交祠村、金柄村列入省級傳統村落名錄,對於完善我市歷史文化保護體系有著重要意義,也能進一步助推我市申報歷史文化名城。”市資源規劃局二級調研員施忠敏說。下一步,市資源規劃局將著手組織編制白交祠村、金柄村的保護與發展規劃,促進歷史建築及特色建築的保護,積極探索傳統村落保護和發展新路徑,助力鄉村振興;同時,督促落實屬地責任,引導公眾參與保護工作。

鏈接

  統籌規劃保護利用

  我市歷史文化遺產煥發新風采

  白交祠村、金柄村列入省級傳統村落名錄,只是我市歷史文化保護工作成果的一抹剪影。1986年,時任廈門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的習近平主持編制《1985年-2000年廈門經濟社會發展戰略》時就明確指示:“很有必要視鼓浪嶼為國家的一個瑰寶,並在這個高度上統一規劃其建設和保護。”自1986年開始,廈門以鼓浪嶼為起點,陸續開展全市域文保單位、歷史建築、歷史文化街區、歷史風貌區、傳統村落等歷史文化保護要素的調查梳理、價值評估以及名錄認定,並開展一系列歷史文化保護規劃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

  體系梳理

  建立歷史文化保護空間規劃體系

  自1986年來,我市有關部門全面深入調查摸底,系統梳理我市歷史街區、風貌道路、傳統街巷、村莊、歷史建築等保護對象,構建完整的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傳統村落和歷史建築保護體系。在市資源規劃局的統籌推進下,目前我市已形成包括歷史文化街區、歷史風貌區、文保單位、歷史風貌建築以及傳統村落等多類型、多級別、相對完整的歷史文化保護空間體系,並納入全市國土空間規劃和規劃管理一張圖,指導全市規劃編制和管理工作。

  摸清家底

  建立歷史文化全要素保護名錄

  近年來,我市組織開展各類文化遺產普查,各部門積極行動,摸清家底,建立歷史文化全要素保護名錄。經梳理,目前我市有世界文化遺產1處:鼓浪嶼;已批覆的歷史文化街區3處:國家級歷史文化街區鼓浪嶼,省級歷史文化街區中山路、集美學村;待公佈市級歷史風貌區2處:廈港、同安舊城。認定且公佈、掛牌的歷史風貌建築有391處,集中在鼓浪嶼。其中重點保護歷史風貌建築117處,一般保護歷史風貌建築274處。

  規劃先行

  完善歷史文化保護體系

  在基礎調研和家底梳理的基礎上,我市陸續編制《廈門市歷史風貌建築保護規劃》《鼓浪嶼歷史風貌建築保護規劃》等單項規劃,明確名錄認定標準、保護範圍、管理方式、開發利用的規劃及控制;其次,制定《鼓浪嶼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中山路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等控制規劃,梳理、評價街區價值,明確街區的保護要素和保護方法、區域歷史文化保護的重點內容;同時還編制《廈門市歷史風貌保護規劃》《廈門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等專項規劃。目前,市資源規劃局進一步完善保護規劃,健全全市歷史文化保護體系。

  項目帶動

  實現保護修繕與活化利用並舉

  保護修繕和活化利用並重,才能讓歷史文化遺產煥發新價值、新風采。近年來,我市各級各有關部門切實推動歷史文化遺產項目的保護利用,以實踐探索保護利用的新路徑。例如,對八卦樓、海天堂構、黃榮遠堂、四落大厝等有代表性的文物保護單位進行修繕和活化利用,突出展示鼓浪嶼多元文化交流和閩南文化的包容特徵,助力鼓浪嶼申遺;推動我市歷史建築保護與活化利用納入國家試點,結合歲修工程對延平戲院、黃氏小宗、黃家花園等歷史建築開展保護與活化利用,在功能改變、產權問題和資金來源等方面進行積極嘗試。

  立法保障

  制定專項管理法規和技術規定

  為完善立法保障,我市陸續制定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專項管理法規,出臺《廈門經濟特區鼓浪嶼歷史風貌建築保護條例》《廈門市鼓浪嶼文化遺產核心要素保護管理辦法》《廈門經濟特區歷史風貌保護條例》等多部有關城市歷史文化保護的專類法律法規,作為歷史文化保護和活化的法律依據;同時進一步完善技術規定,針對具體業務頒佈《鼓浪嶼風貌建築保護修繕技術規程》《廈門市歷史建築保護修繕技術規程》等修繕技術規程。


(文/廈門日報記者 黃語晴 圖/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