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孩子表現好,父母應該怎麼做?

kidding521


題主好,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所有的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好的表現,但是好壞本身就是相對的,我們自己首先要有一個客觀的衡量標準,要清楚,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所謂好的表現,並非是跟別的孩子比,而是如何讓自己的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

基於這個前提,作為一個新手爸爸,我認為要想孩子表現好,父母應該做好下面三點

一、以身作則。古人說,上樑不正下樑歪;現在都說家長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所以,要想孩子表現好,首先家長自己得表現好,這是前提。愛玩手機的家長,是不可能培養出一個愛看書的孩子。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要注意規範自己的生活習慣,行為準則,道德標準,處處給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至少是在孩子面前。比如,實在想玩手機,儘可能不當著孩子面玩。

二、鼓勵引導。鼓勵是孩子進步的動力。只有自己的某種行為得到了家長的鼓勵和獎勵,才會讓孩子覺得這種行為是值得複製和堅持的。但是家長對於孩子的鼓勵,一定要落到具體的事情上,即寶寶做出來某種好的表現之後,家長不能單純的以“寶寶真乖”、“寶寶真棒”去鼓勵小孩,而是要把什麼樣的表現說出來,比如說“寶寶今天自己把飯吃完了,真厲害”、“寶寶一個人睡覺也不害怕,真勇敢”,要大聲、重複的說,不斷的給寶寶灌輸什麼樣的表現才是好的表現,什麼樣的表現能得到鼓勵。

三、獎罰分明。有鼓勵就得有批評,有獎勵也得有懲罰。當寶寶表現不好時,必須要通過懲罰讓他知道這個表現不對,不能再犯。要注意的是,批評和懲罰不是目的,所以在這個過程中,家長首先要控制自己的情緒,要明確,批評和懲罰不是對小孩發火,更不是家暴。


安吉哼哼


轉自網絡

去餐廳吃早飯,旁邊坐著一家三口,媽媽一邊催促孩子,一邊狼吞虎嚥的啃包子,那架勢,好像三分鐘不吃完,天就能塌下來。

可是孩子卻不隨她願,吃一口,就停一下。

媽媽急了:快,要來不及啦!

看孩子無動於衷,爸爸改換模式:女兒真乖,你看這不是在吃了嗎,已經很不錯了。

說完,突然抄起一勺餛飩就往孩子嘴裡送,孩子猝不及防,本能的吐了出來:我不吃了!

故事演到這裡,和諧告破,媽媽批評女兒磨蹭,父親說女兒不識好歹,女兒一邊抹著眼淚,一邊慢吞吞的被兩個大人駕著走了。

店老闆入戲了,說:現在的孩子真是祖宗,吃頓飯都不自覺,這對夫妻夠不錯了,父親還換著花樣表揚孩子,要是我,早就上手了。

我只能一聲嘆息,為什麼大家只看到父母做了什麼,而沒有人關心孩子的感受是什麼,如果表揚是萬能的,那麼為什麼這個孩子會沒有感覺?

1 . 什麼情況下,我們的誇獎是無效的?

在中華文化中,頌揚的一直是謙虛和內斂,視驕傲為輕浮。而西方文化卻將表揚孩子看做是教育的本能,小到獨立行走,大到外出工作,都會無一例外的給孩子讚美和掌聲。

因此有教育家開玩笑說,你看看老外穿那麼少還不怕冷,為什麼?

因為他們民族的自信度整體比我們高,而自信就是一份能量,可以讓他們活力四射,不怕寒冷。雖然說得有些誇張,但又不無道理。

所以,在認識到表揚的意義後,父母們開始反思,從打擊教育中懸崖勒馬,開始練習表揚孩子,但是,卻像那個父親一樣,卻屢屢不得要領,那麼是什麼在阻礙賞識教育的效果呢?

第一:當你把表揚當成一種手段

我最近有個覺察,發現很多父母學習親子教育,不是要提升自己,而是要去搞定孩子。

比如當他們聽說表揚可以讓孩子更加自信,更加配合,就盲目的去表揚,每天都對孩子說“你好棒啊”,“你好厲害啊”,其實背後的意思,就是覺得你現在不夠棒和厲害,希望你做得更好一點。

有個父親為了讓孩子快寫作業,當孩子拿出紙筆的時候,就開始猛誇:我兒子好棒,開始要寫作業啦。

孩子聽了不但沒有加快速度,還表現出煩躁,朝他揮手說:你安靜一會吧,讓我自己做。

這就是無效的誇獎,是帶著某種目的的策略,甚至是一種交換:你看看我都表揚你了,你就好好做吧。背後還藏著對孩子很深的不信任。

孩子在識穿父母的伎倆之後,當然會不配合。

第二:沒有找到讚美的落腳點

我的孩子是奶奶帶大的,老人不善言辭,但為了和孩子互動,她會絞盡腦汁誇孩子:孩子一睜開眼,她就說:寶寶醒來啦,真棒!

然後孩子就茫然的看著她。

要吃飯了,她又給孩子戴高帽子:寶寶最厲害了,知道餓啦。

眼看孩子吃了第一口,她又立馬開口誇:寶寶就是聰明,知道一口一口吃飯。

聽到這些,我當場有被雷倒的感覺:這完全不是在誇孩子,而是在貶損他的價值好嗎?

吃一口飯都要被誇聰明,那吃一碗飯是不是變成了天才了?

看孩子那副無奈的表情,顯然是在抗議:奶奶,你能不能別那麼誇張,實事求是一點?

這其實不是個別問題,是社會的通病,在大人的認知裡,提到誇獎和讚美,無非就是概括性的:你很棒,很厲害,很聰明等等。

最後的結果是,孩子非但不會認同這些表揚,還會覺得父母很膚淺和無知。

第三. 我們表裡不一,誇的連自己都不信

孩子是有天眼的,父母的情緒,以及欲言又止的話,他們都能感受得到,只是還不具備大人的表達能力,去描繪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而已。

讀者吳女士說,她對孩子無論是學習還是生活習慣都很不滿,以前經常罵她,孩子就和她對著幹。

後來認識到責罵對孩子的成長不利,就調轉車頭去表揚孩子。可是問題來了,明明孩子只考了六十分,她卻要誇孩子認真了,努力了。

我問她:你真的覺得她認真努力了嗎?

她說:哪有,簡直是差勁,不過我不是為了找機會誇她嗎?

我說:你可以找她真正的優點去誇,而不是盯著他的不足去誇,那隻會引來孩子反感。

果然,女兒在聽她誇完以後,說:哼,你是在挖苦我吧!讓她瞬間接不了話,愣在了原地。

2. 如何誇,才能誇到孩子的心坎裡

教育專家說,孩子好比種子,父母的讚美和鼓勵就猶如空氣和水,孩子得此滋養,才能茁壯成長。

但是,如何誇才能真正滋養到孩子心靈,讓他們成長得更好呢?

首先:切實找到孩子的優點

有個來訪者問我:我孩子一身的臭毛病,我怎麼誇他啊?

我提醒他:你別總盯著他的缺點,請列舉他三個優點。

對方犯難了,居然一個都想不出。這就是問題的癥結,當我們根本都不欣賞孩子,那如何能誇得出來呢?

其實仔細觀察,每個孩子都是有優點的,他或許內向,但很專注。或許動作慢,但卻很認真,或許成績不好,但愛運動,或許頑皮,但熱情開朗,或許和你頂嘴,但思維活躍。

總之,找到孩子切實的優點,讚美才能有效的展開。

第二:肯定好的行為,而不是整個人格

心理學家說,任何一個行為都不代表整個人,因為人是多面的,有很多種可能性。

所以,在讚美時,要就事論事,肯定他做的好的,而不是一言以蓋之,上升到讚美他整個人。

比如孩子按時起床,我們說:孩子,你能夠準時起床,證明你很自律,也很有時間觀念。

當他攻克了某項難題,我們說:這麼難的題目你都做出了,證明你解決問題的能力很強,而且有迎難而上的品質!

當孩子主動做家務,我們說:寶貝很勤勞啊,也懂得為我們分擔了,我好欣慰啊。

以此類推,抓住孩子每一個做的好的客觀事實進行肯定,就能說到孩子心裡去,並且為了能留住被讚美的感覺,他們會重複以上行為,來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好。

第三:用“重複”去牟定孩子的優點

根據潛意識的原理,我們越聚焦什麼,就越是在放大什麼。

而當我們發現了孩子某個優點時,不妨也通過重複去聚焦,讓這個優點不斷放大,直到成為孩子終身的品德。

我們不僅當面肯定,也可以在伴侶和朋友面前去提及孩子這個優點,直到這個優點先是紮根在我們心裡,最後成了孩子閃耀的人格特質。

比如那個對孩子一萬個不滿意的來訪者,在找到女兒畫畫好,和愛整潔的優點後,先是把女兒的畫貼到牆壁上,給親友看。

後來每次女兒整理了房間,她都去抱抱女兒,並由衷的表達欣賞:女兒你這麼關注整潔,證明你是一個條理清晰,而且自我管理能力很強的人哦。

起初女兒不習慣她的改變,但當母親每天都持續在關注她的優點時,她慢慢的將畫畫的功力用在了學習上,整理的能力用在作業規劃上,一步步的,各方面的能力都越來越強。

李子勳老師說過,其實做父母哪有那麼難,只要看得見孩子的優點,並嚴加利用,孩子的一個優點就會裂變成兩個,兩個會變成四個,慢慢的,過去你想都不敢想的養育目標,都會逐漸隱現出來,其實你並沒有做多少,僅僅是學會了如何讚美孩子而已。

而那些在教育上得心應手的父母們,無非就是比我們早一天看到孩子優點,並利用槓桿原理,撬動了孩子的未來。

其實,你也同樣可以。

閒暇時間可以利用手機教寶寶學漢字哦!推薦一款幼兒識字軟件【貓小帥識字】,課程以冒險故事為主,寶寶使用時有一種聽人講故事的體驗,不僅可以培養寶寶的閱讀能力,而且還有各種小遊戲作為複習環節,可重複學習,加深寶寶的記憶,讓孩子開心地學習漢字。擔心寶寶眼睛的家長也可在設置中設置學習休息時間。

更多孕產、育兒的資訊可以關注一下【4399小評菓快樂育兒】


笨點點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家庭教育可以影響孩子的一生,甚至還會影響孩子以後教育他的孩子。在我們中國,一直存在著一種“不打不成才”的教育誤區,家庭教育中缺乏民主,沒有尊重孩子的人格。

第一:尊重。

孩子和父母之間,只有年齡上的大小,但是並沒有人格上的大小。所以在教育孩子時,一定要先學會尊重孩子的人格。不要經常對著孩子進行心靈上的施暴或者體罰,爭取用平緩的心態與孩子交流。在發現孩子有缺點時,不要一味的去否定孩子的做法,儘量去慢慢的告訴孩子,採用鼓勵、表揚的方法來糾正孩子的缺點,當然這不是讓家長去表揚孩子的缺點。

在教育孩子時,不要一直襬著自己是家長的權威,害怕自己做家長的威嚴消失。雖然大人是家庭的主導地位,但不能因此抹掉孩子的那份地位。當某一件事情,家長與孩子持不同意見時,要提出具體的方案來說服孩子,要允許孩子提意見。在教育孩子時,最忌諱的便是“我是家長,我說的算。”

第二:自私。

都說父母是偉大的,但也有很多家長為了面子好看,以孩子的成績或者行事好看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這是非常自私的表現。首先,孩子是單獨的個體,擁有自己的思想,不是家長的附屬品。孩子的成績也並不是父母拿來炫耀的資本,不要告訴孩子,好好學習是為了父母,也不好給孩子說“我們這麼累都是為了你。”孩子一旦認為學習是為了父母之後,學習的動力也會發生偏差,尤其是當孩子學習不好時,想到父母的那句“我們都是因為你”,會加大心靈壓力。家長應該學會分享孩子獲得進步的快樂,應該為了孩子的進步而快樂,不是因為孩子使我臉上有光才開心。

還有一種父母,會覺得孩子還小,不會記仇,所以便拿孩子發洩自己的怒氣。任何人都會有情緒上的不開心,但這絕不是用孩子發洩的理由。孩子不應該成為被攻擊的對象。身為成年人,尤其是在面對孩子的時候,更應該學會剋制自己的情緒,無論如何都不能拿孩子撒氣。這是對孩子心靈與身體的雙重摧殘。

第三:教育片面。

現在到處都是各種的興趣班、輔導班、藝術班。大多數家長都會咬著牙供孩子去學習各種加分技能,只為了讓孩子再多學點東西。但仔細想一下,這種幾乎已經是覆蓋式的教育模式真的好嗎?適合孩子嗎?注重知識傳授,輕視智力開發,物質滿足,精神缺乏。硬性灌輸多。啟發誘導少,腦力勞動多於體力勞動。

沒有人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龍成鳳,但在讓孩子掌握更多知識的同時,也不能忽視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尤其是心理健康和全人格的養成。

第四:盲目。

有很多家長都不允許別人說自己孩子的缺點,但自己有經常說別人家孩子的不是,甚至刻意的貶低別人家的孩子來抬高自己的孩子,認為孩子一直都是自己的好。如果哪天,老師批評了自己的和孩子,這種家長也不會先去了解孩子做錯了什麼,只會東西奔走替孩子尋找開脫的原因。

作為家長,要用正確的心態對待他人的孩子,不能護短。對於有些人指出了自己孩子的缺點,只要對方不是胡說八道故意找茬,那還是要虛心接受,查清原委,這樣才能夠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哪方面做得不夠好,才能對孩子進行針對性教育。認不清楚事實,只盲目地覺得自己的孩子沒有錯,放棄教育的後果是非常嚴重的。

第五:喪失自我。

很多家長都喜歡把自己沒能完成的夢想都寄託到孩子身上,放棄了自我努力,拿自己的孩子去賭明天。家長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如果身為家長的你都喪失了自我奮鬥的意願,那孩子又怎麼能夠從家長的身上學到努力?家長的行為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是孩子們成長的榜樣,行為的表率。孩子的品德是否高尚,頭腦是否聰明,體檢是否強健,內心是否美好都源於父母所做出的表率。

大部分孩子的一切,都源於家長的身上。教育孩子時要首先教育自己。要想孩子講文明,懂禮貌,首先父母就要以身作則。想讓孩子多看書多學習,那父母也要多看書。

教育孩子,絕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要經歷過一個漫長的過程。這個過程結束後,最後你的孩子發展成什麼樣子,是否是你理想中的結果,都需要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慢慢摸索。


孕期育兒小貼士


如何緩解學業焦慮 初三學生學業焦慮主要表現為考試焦慮和學習動力不足。 學生考試焦慮體現在對考分的過分看重,說到底是對自己未來前途的焦慮。之所以如此,原因有三:一是由於群體效應,將分數作為衡量學生能力的惟一指標。

二是不自覺地將獲取高學歷等同於自己的人生價值。三是學生渴望自我實現與現實學業成績的不理想而導致的認知不協調。 只有減輕心理負擔與學習負擔,才能減輕學習上和精神上的壓力,才能健康愉快地成長。為了緩解和消除考試焦慮,可以嘗試以下幾個策略: 選擇適合自己的目標動機水平,過強或過弱的動機水平都容易使自己產生失敗體驗而導致心理壓力。

未來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都是一個未知數,不要過多地擔憂將來的事情,而應將自己的精力和時間投入到現實的生活和學習中去。 考前作好知識準備以及應付考試突發事件的對策和心理準備,有備才能無患。 不妨採用“極限思維法”,想像你所焦慮的事件可能的最壞結果。

你就會發現現狀還是值得樂觀的。 學習動力不足(即學習動機問題)也常常令學生苦惱。一方面學生都有提高成績的需要,而另一方面,又容易產生浮躁、厭煩情緒,導致學習無動力或動力不足。學習動機分內在(具有持久性)和外在(具有短暫性)兩種,學習者只有“知學”、“好學”並且“樂學”,從價值上給自己的學習以較高的評價,才會產生持久的學習動機。

當然,學習的外在動機也是必要的,只有二者和諧作用,才會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二、正確看待信心問題 一些同學由於付出的努力短時間內看不到效果,就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出現這種情況是由於沒有樹立正確的歸因理念。

精神分析者阿德勒在《超越自卑》一書中說:“事實上,每一個人都是自卑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因為我們發現我們所處的現狀都是可以進一步改善的。”從這個意義上說,自卑也可成為一個人進步的動力,人生正是在對自卑的不斷超越中而漸入佳境的。

但是,持久的、過分的自卑感則容易造成心理疾患。在遭遇挫折時,建議同學們不妨嘗試以下策略: 1。對自己有一個客觀、全面的評價。 2。善於將成功歸結為自己的能力。 3。體驗內心的喜悅感和成就感,要相信之所以失敗是由於自己努力不夠或無效努力。

4。不妨制定階段性目標。 5。在不斷達到目標的過程中體驗成就感。 6。增強自信心。 7。樂觀、平靜地對待挫折,因為挫折對於成功同樣是必要的。 三、如何改善人際溝通 有許多學生因在生活、學習中存在與父母、與老師、與同學溝通困難而感到苦惱,究其根源在於人與人之間彼此立場、觀點的差異。

為了改善這種狀況,不妨學會“換位思維法",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將心比心”,畢竟人與人之間需要相互理解。 當然,最好還要有一些溝通的技巧,它會進一步改善你的人際關係。 四、怎樣克服精力分散? 中學生在學習中常常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精力分散,“走神兒”現象。

造成注意力分散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因單調刺激而引起的厭倦感,如學習材料重複、枯燥;否定注意對象的價值導致意志努力失敗或放棄努力;還有一種情況是由於精神疲勞而引起的疲勞效應。 “注意緊張狀態”理論提出學習單元時間概念。

由於個性差異,每個人的學習單元時間可能不盡相同,有人認為一個人的最佳學習單元時間約為25分鐘,通俗地講,一個學習單元時間即是一個注意緊張狀態,學習者應避免在一個既定學習單元時間內分心。 可以嘗試以下克服注意力分散的三步控制法:第一步,當出現某種滯澀情緒時,學習者應敏感地意識到,並提醒自己不能成為情緒的俘虜。

第二步,儘快著手按已定的複習計劃學習。第三步,繼續學習,直到完成。 明白了上述道理,學習者就應該克服在一個學習單元時間內注意力分散的不良習慣,從而提高學習的效率。 五、正確理解應試與備考 社會呼喚素質教育,學生呼喚素質教育。

一些初三學生認為目前很多學校“應試教育”嚴重,因而對片面追求升學率的應試教育有逆反心理,這樣的情緒在客觀上影響了初三階段的複習和備考。 首先,我們應當肯定,學生強烈希望推行素質教育,這是積極進步的表現。

老師在教學中應積極實施素質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特別要滿腔熱情地幫助後進生,而不是隻把目光投向升學有望的學生;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整體素質,而不是隻注重智育;要積極啟發學生的思維,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而不是搞滿堂灌、題海戰術。

其次,我們應指導學生正確看待備考和應試。“應試”與“應試教育”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不管是應試教育還是素質教育,目前來講,都需要考試。雖然中考制度還不夠完善,有待於進一步改革。但在市場經濟競爭激烈的今天,中考仍不失為一種較公平的選拔人才的手段。

目前,我們國家還不可能普及重點中學教育,中考的競爭必然是很激烈的,我們應客觀地面對這個現實,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質,使自己早日成才。 六、擺脫苦悶自卑心理 中考前,我們不主張搞題海戰術,但適當的備考複習還是需要的。

有些學生由於幾次考試成績不好,就認為自己不行了,因而也容易產生苦悶自卑的心理。 欲勝人,先勝己。複習備考,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如何消除苦悶自卑的心理,增強自信心呢? 第一,要正確看待自己。

充分看到自己的實力,不要求每次考試成績都能十分理想,不要因一兩次考試成績不好而否定自己。不要總拿自己的成績跟班上成績拔尖的同學比。你在這個班成績是中下的,在全校也許是中等的,在全省也許就是中上等的了。

第二,要認真分析考不好的原因。也許是沒有複習好,也許是心理緊張沒有發揮出應有的水平,也許老師出題太難。 第三,要經得起失敗的考驗。就算自己學習基礎較差,接連考試成績都不理想,也不應自卑。

正確的態度是趕快找出原因,改變方法,調整計劃,補缺補漏,再接再厲,爭取中考發揮出自己的最高水平。兩軍相戰勇者勝,“鹿死誰手”,還未可知,沒有理由輕視自己。 七、學會緩減心理壓力 初三階段,隨著中考的臨近,同學們進入到緊張的複習備考狀態,你追我趕,於是有些同學感到競爭激烈,壓力大,心情緊張。

對此,教師和家長必須及時地給予疏導,學生自己也必須學會緩減心理壓力。 心理研究發現,保持適度的心理壓力有利於中考複習、備考。但壓力過大,會造成緊張、急躁心情;沒有壓力,也不利於學習效率的提高。

所以,考生必須學會調節自身的心理壓力。 首先,我們應當認識到,隨著中考的臨近,同學們抓緊時間複習,積極備考是正常的,正如軍隊臨戰前要練兵,運動員比賽前要訓練一樣。有了這樣的認識,就能把壓力變為動力。

其次,要在老師的指導下制定自己的複習計劃,做到以“我”為主,緊而不亂,不要盲目地跟著別人跑。要把平時當考時,考時當平時,儘量以平靜的心情來複習備考。 再次,還要注意搞好團結。同學間既競爭,又友好,互相幫助,共同進步。

不要怕同學超過自己,你幫助了同學,也會得到同學的幫助,並會贏得同學的友誼。在一種寬鬆友愛的氛圍中複習,會收到更好的效果,中考中也會發揮出自己的最高水平。 八、家長應支持理解孩子 初三學生大多數是獨生子女。

父母望子成龍,都期望自己的孩子能考上重點中學,考上好重點中學。這樣一來,免不了經常嘮叨,有意無意地給孩子造成了壓力,使學生感到家庭壓力大,煩躁苦惱。 家長們希望孩子能上重點中學,能成才,這種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教導要得法。

父母既要關心孩子的學習和生活,也要關心孩子的心理健康。 初三階段,孩子們學習緊張,心理壓力大,容易煩躁,因此家長對孩子的學習不宜施加過多的壓力。家長應做到內緊外鬆,不防抽點時間帶孩子上街購物,或到公園遊玩,調節一下孩子的心理,溝通和孩子的情感。

初三階段,考試會多一些,家長要正確看待孩子考試的分數。有時孩子考試成績不好,父母也不要大驚小怪,更不能責罵孩子,應心平氣和地同孩子分析考不好的原因。 對孩子心中的煩惱,家長應和老師配合,給予及時的疏導和消除。

對孩子的每一個優點、每一次進步,家長都應給予鼓勵和讚揚,以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家庭應是孩子學習和生活的平靜港灣,家長應給孩子營造一個寬鬆愉悅的家庭環境,使孩子能有一個健康的心理進行復習備考。 教師和家長都應及時發現初三學生存在的各種心理障礙,及時給予關心和疏導,幫助學生消除心理疾患,使他們能以一種自信健康向上的心理狀態複習備考,迎接中考,走向更廣闊的人生之路


梁錯錯


首先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古人云,愛子而不教,尤為不愛也。教而不以善,尤為不教也。家長給予孩子良好的教育。就是對孩子真正的愛的體現。但要想孩子表現的好。家長也要起一個言傳身教的作用。你若想讓自己的孩子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首先你自己就要做到。答應孩子的事情一定要做到。你若想讓自己的孩子做一個懂得感恩善待親人的人。那就請你善待自己的老人吧。生活中你很多的行為都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孩子。


偶家有三寶


1. 首先要告訴孩子什麼是正確的。引導孩子有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

2.當孩子出現好的行為的時候,我們應該及時誇獎,把誇獎落在具體的點上,而不是說你好棒,你真厲害呀,你是好樣的。適當的時候不僅僅是語言上的誇獎,還要有物質上的獎勵。

3.與孩子建立良好的相處方式,讓孩子在大人面前願意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呈現出來。


開口吧寶貝


首先我認為家長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孩子出生時是一張白紙,雖然有不同的天性,但是在父母潛移默化的影響下,身上或多或少留下了父母的烙印。

如果父母認真工作,孩子看到了,會慢慢的向父母看齊,主動學習。這就是榜樣的力量。

我們是孩子的鏡子,總之要想孩子表現好,起碼父母不能表現的太差。


kidding521


一個孩子應該如何學會排隊?只要讓他看到的人人都排隊、人人都守禮,久而久之他就會知道需要排隊。而不是在他還沒有學會的時候,一個成人跑過來指責孩子,而媽媽朝那個人大吼“他還只是個孩子”。

“教育”並不等同於“教訓”,它需要每一個成年人的以身作則,更需要理解與包容。


普媽二娃


首先要明確,什麼稱之為“表現好”?這個概念是籠統的,每個人理解這個詞都不一樣,同樣的,你確認孩子能理解你所說的“表現好”好麼?

所以,先把話說具體、說清楚是第一步。比方說,孩子聽話是表現好,那你對他“表現好”的期待是什麼呢?

舉例我們可以這麼表達:“這周都能準時7點起床,按時到學校。”

“孩子主動幫媽媽收拾。”

“孩子完成作業後,還背了20分鐘英語。”

……………

讓孩子知道清楚,你對他的期待是什麼,而不是隻是籠統的,“你這樣就是不好”,那到底什麼才是好?這個要表達清晰。

其次,父母的言傳身教也很重要。讓孩子回到家就做作業,不給買這個那樣,而自己卻回家手機不離手,東西看到喜歡就買………

你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自己先成為什麼樣。


親子關係導師吳米奇


家裡有兩個一歲半的寶寶,初為人父,也是在和寶寶一同成長,苦樂酸甜,只有經歷了才明白,現在兩個寶寶聰明可愛,給家庭帶來了歡樂和希望。我認為第一個,孩子的表現是直接受父母影響的,父母應該做好孩子的表率,特別是孩子成長關鍵期,父母應該保持良好的感情和有效的溝通,營造充滿愛的家庭氛圍,促進寶寶心智的成長。第二,每個寶寶都是天使,在成長過程中也是逐步的學習,父母在陪伴過程中應該耐心,並且要採取有效的方法,幫助和鼓勵寶寶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不斷在成長路上做得更好。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288,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i-0022/b70ca5fadaf541ef986acfb16e30a57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