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立刻《新茶经》001 茶的起源

神农尝茶的传说

第一种传说:


茶立刻《新茶经》001 茶的起源


在《神农本草》就有记载“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神农氏为大家尝试百草的时候,因误食毒草而昏厥在茶树下,而茶树上的水流入神农的口里,神农氏得以清醒,因此而得救。还有一种说法是从语音上而来的,传说是神农氏有个水晶肚子,在外面可以看见食物在胃肠中蠕动的情形,当他喝茶的时候,却发现茶在肚内到处流动,查来查去,把肠胃洗涤得非常干净,由此神农氏称这种植物为“查”,在转化成“茶”,成为茶的起源。


茶立刻《新茶经》001 茶的起源


第二种传说:

陆羽在《茶经》里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传说中的炎帝神农氏为了辨别草木的药理作用,曾经亲口品尝百草。有一次他在野外考察休息时,用釜煮水,恰巧有几片叶子飘落进来,使釜里的水变成黄绿色。神农氏不以为意,喝了一点釜里的汤水,却惊奇地发现,这黄绿色的水味道清香,这种叶子竟是一味不可多得的药材。随着时间的推移,神农氏发现这种植物具有解渴生津、提神醒脑和利尿解毒的作用。

“茶”字的由来

开始以“荼”字明确地包含有“茶”字意义的,是《尔雅释木》中的“檟,苦荼”。晋代郭璞的《尔雅注》还对此作了比较详细的注解:“树小如栀子,冬生(常绿之意)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荼,晚取者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荼。”公元2世纪前期,东汉许慎在所著《说文解字》中也说:“荼,苦荼也。”这“荼”字,据宋代徐铉等在该书的注中说,“此即今之茶字”。清代郝懿竹《尔雅义疏》:“诸书说茶处,其字乃作荼,至唐陆羽著《茶经》,始减一画作茶。”清代顾炎武《唐韵正》:“茶荈之荼与苦菜之荼,本是一字。古时未分麻韵,茶荈字亦只读为徒……梁以下始有今音,又妄减一画为“茶”字。


茶立刻《新茶经》001 茶的起源


《茶经》中列举了唐以前有关“茶”的四个同义字:檟、蔎、茗、荈。“茶”字在中唐以后已被普遍采用,有趣的是,我国地域辽阔,方言各异,茶字的发音差异很大。以广东一省为例,广州附近的发音是“chá”,汕头附近的发音则是“tè(tay)”。又如福建省,福州发音是ta,而厦门的发音近似汕头的“tè”。长江流域及华北地区又有“chái”、“zhou”、“chà ”等发音。至于少数民族地区,发音差别更大,如傣族叫“la”,瑶族、苗族叫“己呼”、“忌呼”,黔南苗族叫“chútā”,等等。

自我国茶叶输出到国外以后,世界各国也有了茶的译名

如日文的“chà”,印度文的“chā”,俄文的“чай ”(汉语拼音读法:qià yī),都是来源于“茶”字原音。英文的“tea”、法文的“the”等,也都是照我国广东、福建近海地区人民的发音转译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