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去理解宋代林升的《题临安邸》一诗?

封护胜463


其实可以和《泊秦淮》杜牧这首诗进行比较。全诗如下: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创作背景: 杜牧前期颇为关心政治,对当时百孔千疮的唐王朝表示忧虑。诗人夜泊秦淮河岸,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又想到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便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泊秦淮》。

地点分别是秦淮和杭州,两者都是水运发达,交通便利繁荣富庶之地。朝代分别可以看成是南陈和南宋同样的情形,同样的经历。杜牧看似指责歌女,不知国仇家恨,实际讽刺当权者以及君王,贪图享乐,不思进取。以致后人常以靡靡之音暗指亡国之像。

而林升的诗,第一句点出临安城青山重重叠叠、楼台鳞次栉比的特征,第二句用反问语气点出西湖边轻歌曼舞无休无止。后两句以讽刺的语言写出当政者纵情声色,并通过“杭州”与“汴州”的对照,不露声色地揭露了“游人们”的腐朽本质,也由此表现出作者对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全诗构思巧妙,措词精当,冷言冷语的讽刺,偏从热闹的场面写起;愤慨已极,却不作谩骂之语:确实是讽喻诗中的杰作。




赴这一面之约


武哥说文,从历史的宏大视角,解读不一样的《题临安邸》


目睹南宋统治者的苟且偏安,发诗人之“愤”,无可厚非。

(《题临安邸》之所)

林升其人:

林升(1123~1189),字云友,又名梦屏,号平山居士,生平事迹亦不详,南宋诗人。

林升4岁时,宋朝发生了惊天动地的“靖康之耻”,赵构从汴京逃到商丘再逃到杭州,把政治中心安顿了下来。

此时的林升无忧无虑的生活在江南水乡,加上太幼小,对这件事估计都没有记忆。

林升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南宋高宗统治时期,朝廷是委屈,浙江这边还是安稳的,所以,林升应该是生活无忧的,他流传下来的还有一首词《长相思》,就看得出林升有比较优越的生活环境:

和风熏,杨柳轻,郁郁青山江水平,笑语满香径;

思往事,望繁星,人倚断桥云西行,月影醉柔情。

林诗人晚饭后,爱在江边柳树下闲逛,吹着和风,谈笑风生,想起年轻时谈情说爱的往事,不由得也是醉了。

在1157年,他的大儿子林雄中武进士,授承议大夫。

这个时期正是南宋非常腐朽的时期:岳飞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杀害了;与金国的投降协议签定了;秦桧正高居相位飞扬跋扈不可一世。林升看在眼里,内心很犹豫,肯定也有一部分是在为儿子的前途担忧。

而写这首诗时,应该林升的晚年,在宋孝宗的统治时期,下面将具体分析。

(《题临安邸配图

《题临安邸》解读: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这是一首墙头诗,也是一首出色的讽刺诗,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诗人寄情于景,不动声色的讽刺,也有强烈的悲愤之情。

“山外青山楼外楼” :不仅写出了杭州城的山水特征和繁荣程度,更映射在杭州山水的北边,有更广阔的的河山和楼台,只是那些河山和楼台已经不属于宋朝了,关键在一个“外”字,埋下了愤的基调。

西湖歌舞几时休”:大好山河的失去,可是杭州西湖边上歌舞升平,这里用杜牧《秦淮河》“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注解,更合适。诗人在对朝廷失望之余又多了一份担忧,而且,这个“休”字,除了有对歌舞几时休的愤慨,也有对宋对金国一贯“休战议和”的愤慨。

“暖风熏得游人醉”:此句有两个双关词,一是“暖风”,既指春夏之间的暖风,又指社会上的淫靡之风。二是“游人”,既指像诗人本身这样的游人,又指远来此地的宋朝统治阶层。这两个双关,最终都“醉”了,迷迷糊糊,哪有什么雄心壮志。

“直把杭州作汴州”:这一句就把讽刺的意思点明了,南宋统治者到杭州后,把名字改为临安,“汴州”其实指“汴京”,北宋都城,早已经被金占了。种种迹象看来,南宋统治者已经是“乐不思蜀”了,醉生梦死,忘记了收复失地的初心。诗人此时的激愤已经压抑进肺腑了,浓郁而不可发泄,愤极了就转为调侃了。


真实的历史是怎样的?不一样的“乾淳之治”,有谁也救不了的时局之“困”。

(南宋临安城)

1162年,南宋开始了宋孝宗赵昚的统治时期,这个被后世普遍认为是南宋最有作为的皇帝,36岁的孝宗皇帝即位后的第二月,就召回了主战派老将张浚,商议恢复河山的大计,接着,宋孝宗给岳飞平反昭雪,启用主战派,积极备战。

而这一年,林升39岁,虽然生活在温州的一个镇上,作为一个时刻忧国忧民的读书人,想必也是欣喜若狂的。

1163年,孝宗皇帝任命张浚为北伐主帅,展开了隆兴北伐。宋军在短短一个月内收复了灵壁、虹县和宿州等地,威慑中原。可是好景不长,南宋大将之间的不和,加上金国确实实力强大,能征善战,最后惨败,逼迫签订了“隆兴和议”,疲惫不堪的宋、金两国开始了长达四十多年的和平。

其实,林升在人生最好的年代遇到了南宋最美好的时代。

当宋孝宗发现收复大计实施不了的时候,他也是非常失望的,可是,国力疲弱,主帅张浚也离世了,皇帝无大将可用。再后来,大将虞允文病死,孝宗皇帝悲痛欲绝,也断绝了收复大计。

失望之余的孝宗皇帝转移了方向,刀刃向内,励精图治。他重视农业生产,兴修水利,劝课农桑,轻徭薄赋,南宋出现了难得一见的太平盛世,史称“乾淳之治”。

“乾淳之治”时期,经济好转的南宋朝廷又陶醉在了一片歌舞升平之中,出现了诗人笔下的“西湖歌舞几时休”的盛况。而在南宋最繁荣的时期,林升的这首词不合时宜的出现了。

而林升讥讽的朝廷,当朝的皇帝却又是极为节俭的,史称他“性恭俭”。

诗人林升的痛苦其实也是皇帝的痛苦,诗人林升的悲愤甚至没有孝宗皇帝悲愤得更浓烈。在那个一个时代,皇帝都是无力回天的,他毕竟也只是人,不是真的“天之子”。

(南宋临安西湖歌舞处)


总结:诗人的“愤世嫉俗”,遇上时代之“困”,最容易满腹牢骚。

我无意批判林升《题临安邸》的语言和艺术特色,也无意批判他的忧国忧民的思想,这些都是中国古代知传统识分子的优良品质。

但是,坦诚的讲,单就内容而言,脱离时代真实的任何评价都是对时代和时代人物的亵渎。

历史上,诗人的普世价值观,往往会影响后人对历史的公平客观的评价,所以,在历史考证中,一般不用诗词等文学艺术类的东西作为依据,就是因为这些资料掺杂的个人因素太多。

赵昚是南宋的中兴之主。后人说“高宗朝有恢复之臣,无恢复之君。孝宗朝有恢复之君,而无恢复之臣”。作为一个有宏伟理想的一国之君,赵昚内心的煎熬和承受的悲愤胜过很多人,他比谁都清醒,他站在南宋政治的最高峰,堂堂大宋,竟然无可用之臣,无御敌之帅。

林升显然没有看清时局,对眼下这来之不易的繁荣,只是在讥讽和愤慨。

正如,很多年前,美国炸我南斯拉夫大使馆的时候,很多人都说,要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一样。

只是爱国心和隐患意识还是可嘉的。


“武哥说文”为您以史说文,期待点、批、评,图片来自网络,如侵请删。


武哥说文


《题临安邸》是宋代诗人林升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第一句点出临安城青山重重叠叠、楼台鳞次栉比的特征,第二句用反问语气点出西湖边轻歌曼舞无休无止。后两句以讽刺的语言写出当政者纵情声色,并通过“杭州”与“汴州”的对照,不漏声色地揭露了“游人们”的腐朽本质,也由此表现出作者对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全诗构思巧妙,措词精当,冷言冷语的讽刺,偏从热闹的场面写起;愤慨已极,却不作谩骂之语:确实是讽喻诗中的杰作。



天之光地之光


题临安邸

南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这是一首写在南宋杭州邸店(客店旅馆)墙壁上的七绝。

千年前的中国古代,没有手机互联网,人们的娱乐生活单调乏味许多。特别是出门在外的旅人,一个人住在孤独寂寞的旅馆,单调乏味可想而知。

好在人总是能根据条件创造。唐宋时代,在外的旅人们最喜欢的一个活动,就是在旅馆的墙壁上写诗。

温州人林升,这年到临安办事,住在了一家客店。晚上,寂寞无事,想起白天看到的那些歌舞升平的朝廷官吏,虽然是个吃瓜群众,难免也觉得心里不舒服。这些人,难道忘记了还有徽宗和钦宗两个皇帝,在北方受苦的这个现实吗?

反正晚上也睡不着,所以就到旅馆专门让客人写诗题字的墙壁上,写了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的内容讽刺南宋朝廷只顾歌舞升平、不知进取中原故土的意味很浓。

林升的胆子也挺大,毫不顾忌地留下自己的大名,发了一通牢骚。

敢于公开发表政治讽刺诗,并署名,可见当时尽管“君相纵逸”,但舆论环境还是比较宽松的。

没想到,这篇谢在客店的墙壁上的诗歌,戳到了很多人对痛点,大家争着传抄,诗歌在社会上广为流传,而且一传就传了千年。

林升是谁都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南宋统治者,在国难当头,只会歌舞升平的丑态,被真实的记录下来,受到千年的批判,这就是诗歌的力量。


烟花三月09


这是宋代林升写的一首七绝。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的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第一句点出临安城青山重重叠叠、楼台鳞次栉比的特征,第二句用反问语气点出西湖边轻歌曼舞无休止。后后两句以讽刺的语气写出当政者纵情声色,并通过杭州与汴州的对照,不漏声色地揭露了“游人们”的腐朽本质,也由此表现出作者对当时统治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全诗构思巧妙,冷言冷语的讽刺,偏从热闹的场面写起,愤慨已极,却不作谩骂之语,是讽喻诗中的杰作。作者当时把诗写在南宋都城临安一家旅舍墙壁上,是一首墙头诗。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人攻陷汴州,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全被金人占领。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奋图强,统治者不思收复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1132年,宋高宗赵构第二次回到杭州,他看中了这水光山色的人间天堂,于是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士子商人,在以屈辱换得苟安之下,大修楼堂馆所,建明堂,修太庙,宫殿楼观一时兴起,达官显贵,富商大贾也相继经营宅第,并大肆歌舞享乐,沉沦与奢侈糜烂生活中。几十年中,把临时苟安的杭州当作北宋的汴州,成了这班寄生虫的安乐窝。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作的。







知名看淡


题临安邸

宋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题临安邸》是宋代诗人林升创作的一首七绝。


林升,字梦屏,温州平阳人,约生活于宋孝宗年间(1163—1189),生平不详。《西湖游览志馀》录其诗一首。

据《西湖游览志馀》卷二说:“绍兴、淳熙间,颇称康裕。君相纵逸,耽乐湖山,无复新亭之泪。士人林升者,题一绝于旅邸云云。”

清乾隆五十五年编纂的《东瓯诗存》收有《题临安邸》诗。关于该诗的作者林升均注明作者是“平阳人”。

这首《题临安邸》写在南宋皇都临安的一家旅舍墙壁上,是一首古代的“墙头诗”,疑原无题,此题为后人所加。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

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

南宋绍兴二年(1132),宋高宗赵构第二次回到杭州,这水光山色冠绝东南的“人间天堂”被他看中了,有终焉之志,于是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士子商人,在以屈辱换得苟安之下,大修楼堂馆所,建明堂,修太庙,宫殿楼观一时兴起,达官显宦、富商大贾也相继经营宅第,壮大这“帝王之居”,并大肆歌舞享乐,沉沦于奢侈糜烂的腐朽生活中,致西湖有“销金锅”之号。

几十年中,把临时苟安的杭州当作北宋的汴州(今河南开封),成了这班寄生虫们的安乐窝。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作的。

此诗第一句点出临安城青山重重叠叠、楼台鳞次栉比的特征,第二句用反问语气点出西湖边轻歌曼舞无休无止。后两句以讽刺的语言写出当政者纵情声色,并通过“杭州”与“汴州”的对照,不露声色地揭露了“游人们”的腐朽本质,也由此表现出作者对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全诗构思巧妙,措词精当,冷言冷语的讽刺,偏从热闹的场面写起;愤慨已极,却不作谩骂之语:确实是讽喻诗中的杰作。


广慷Talk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薰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

——宋.林升《题临安邸》

如果把林升这首诗拆开来看,可以发现其中充满了对南宋小朝廷的不满与愤慨!

诗人在起首之句点明了,江南之地的风景悠美,以及富庶繁华。一句“山外青山楼外楼”,即向读者描绘出了江南的别致景色。

紧接着作者又写出了“西湖歌舞几时休”的句子,使读者很容易地便会联想到,南宋小朝廷的醉生梦死,以及在温柔乡里被消磨掉最后一点斗志的样子!

第三句“暖风薰得游人醉”,是承前启后之句,作者通过这句诗,更进一步刻画并强调了,南宋王朝因苟且偷安,而忘却国恨家仇,因醉生梦死而不思进取的情形。

全诗最后一句“只把杭州作汴州”,则是作者的点睛之笔!诗人在此抒发了对南宋小朝廷的愤慨,以及对其既无心也无力收复中原,还都汴州的失望!

总之,林升在这首《题临安邸》中,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就是:对南宋小朝廷因苟且偷安而忘却了“靖康之辱”的愤慨,对南宋小朝廷被江南的秀美风景消磨掉斗志的失望,对南宋小朝廷醉生梦死的鄙视,对南宋小朝廷满足于偏安江南,忘却了北方强敌虎视眈眈危险的担忧!或许还有渴望南宋统治者幡然醒悟的希翼吧?


北疆同心侃历史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题林安邸(宋.林升)

这首诗通过对景色的描写,“一语双关”地道出南宋统治者不思收复失地,只想偏安一隅,不顾国家安危只想苟且偷生的感慨。这首诗就是在当时战争动荡、君不思朝的黑暗现实中所作的,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无奈,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诗的后两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乃经典之作,其中的“暖风”语意双关,它不仅是自然的暖风,也是黑暗现实中纸醉金迷的靡靡之风。面对现实的无奈,诗人不禁触景伤情,长叹“西湖歌舞几时休?”西湖畔这些消磨人斗志的淫靡歌舞,什么时候才能停下来呢?

诗人借景抒情,表面写景,实则暗指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国风讲坛


林升,字云友,又字梦屏,温州横阳亲仁乡荪湖里林坳(今属苍南县繁枝林坳)人,(《水心集》卷一二有《与平阳林升卿谋葬父序》)。大约生活在南宋孝宗朝(1106-1170年),是一位擅长诗文的士人。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不但通过描写乐景来表哀情,使情感倍增,而且在深邃的审美境界中,蕴含着深沉的意蕴。同时,诗人以讽刺的语言中,不漏声色地揭露了“游人们”的反动本质,也由此表现出诗人的愤激之情。   

诗的头句“山外青山楼外楼”,诗人抓住临安城的特征——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这样首先描写了祖国大好山河,起伏连绵的青山,楼阁接着一个,这是多么美好的自然。从诗歌创作来说,诗人描写山河的美好,表现出的是一种乐景。接着写到:“西湖歌舞几时休?”诗人面对国家的现实处境,触景伤情。这样美好的大好山河,却被金人占有。诗句中一个“休”字,不但暗示了诗人对现实社会处境的心痛,更为重要的是表现出诗人对当政者一味“休”战言和、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愤慨之情。在诗人的心中,“西湖歌舞”正是消磨抗金斗志的淫靡歌舞。他此时是多么希望这样的歌舞快“休”了。这里,诗人运用反问手法,不但强化了自己的对这些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之情,也更加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而产生的忧伤之感。 后两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游人”在这里不能仅仅理解为一般游客,它是主要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这句紧承上“西湖歌舞几时休”而来。诗人面对这不停的歌舞,看着这些“游人们”陶醉其中,不由得表现出自己的感慨之情。其中,“暖风”一语双关,在诗歌中,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淫靡之风。在诗人看在,正是这股“暖风”把“游人”的头脑吹得如醉如迷,忘记了自己的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其中的“熏”、“醉”两字用得很精妙。

首先,一个“熏”字,暗示了那些歌舞场面的庞大与热闹,为“游人们”营造了靡靡之音的氛围。接着一个“醉”字,承接上一个“熏”字,把那些纵情声色的“游人们”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一个“醉”字,留下了丰富的审美想象空间——“游人们”在这美好的“西湖”环境中的丑态。在这样的状态下,诗人为了进一步表现出“游人醉”,在结尾中写道:“直把杭州作汴州。”宋朝原来建都于汴梁,时已为金侵占。就是说,纸醉金迷中,这些“游人”们简直把杭州当成了故都汴州。这里,诗人不用“西湖”而用“杭州”是很有意义的。

因为“西湖”虽在杭州,但说到“西湖”,美景之地,是游山玩水的去处,而且也仅仅是杭州的一个景点。而诗人用“杭州”,就很好地与宋都“汴州”(“汴州”已经被金人占有)对照。在对照中,不但引出“汴州”这一特殊的、富有政治意义的名称,而且更有助于抒发诗人的情感——揭露那些“游人们”无视国家前途与命运,沉醉在醉生梦死、不顾国计民生的卑劣行为,同时,也表达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及其对统治者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的愤怒之情。


Mr张先森說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这是一首著名的墙头诗,写在临安城一家旅馆的墙壁上。

根据宋朝当时的社会现象,这首诗并不怎么显山露水。但是如今看来,每一个字都让人触目惊心。

我们读这首诗,必须结合宋朝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状况,才能窥探诗人林升当时的忧国忧民之心。

北宋首都汴梁被金人攻陷以后,南宋并没有吸取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反而沉沦于奢侈糜烂的腐朽生活之中,根本没有半点奋发图强东山再起的觉悟。

不但当政者只求苟且偏安,不思收复中原失地。而且朝野也是对外奴颜媚骨,对内则迫害岳飞这些爱国人士。就连那些成群结队的游人,也无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诗人看在眼里,真是百感交集。

此诗就是诗人的心声,以景商情,情中有景。既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也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不顾国计民生的愤怒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