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山非不尔,僻学汴梁亡”什么意思?有什么含义?

用户8255707637921


“半山非不尔,僻学汴梁亡”什么意思?有什么含义?


前言

“半山非不尔,僻学汴梁亡”出自宋末元初的诗人方回《后秋思五言五首》,原意是说王安石并不是不如此,但仍然因为见识不够而令北宋灭亡。背后有自伤自怜之意。

这一组诗一共五首,应该是方回晚年的作品。

一、方回其人

方回(1227~1305),字万里,宋元时期诗人、诗论家,宋理宗时期的进士,《四库全书》中评价此人”尤巧诈可鄙“:

初以梅花百咏媚贾似道,后似道势败,即迎合时局,上似道十可斩之疏。得知严州元兵将至,倡为死封疆之说甚壮,既而不知所在,则巳迎降于三十里外矣,其居心尤巧诈可鄙。

这个人在从政初期,谄媚贾似道,等人家势败有上书可斩。元兵南下时,他喊着要尽忠报国,但是没等对方兵临城下,他就出城投降去了。

在元朝任建德路总管,后来罢官,晚年在杭州以卖文为生,以至老死。

人,不算是什么好人,他的这几首五言绝句还是水准极高的。

二、《后秋思五言五首》

其一

多病全然懒,微凉尚未寒。偶然无一事,蛛网雨中看。...

年老多病,懒得活动,此时渐有秋凉但并没有太寒冷。今天偶尔无事可做,在雨中看着蜘蛛网。

这是组诗的第一首,说明作诗的情景,后面几首开始了思索。

其二

诗老吾衰矣,秋风又飒然。黄花香五度,八十太公年。...

秋风又起,如今的我诗风渐老,人也衰弱 。姜太公八十岁的时候,遇到周文王,开始了自己的事业,如今我在八十以后,又五度看见菊花开放了。

意思是,今年我已经85岁了。

方回的生卒年,一般认为是1227~1305年,大约78岁。不知道是不是我理解的不对,还是别人考证的有误。

其三

黄陈今不作,天地少诗人。不是诗人少,诗人未必真。...

黄庭坚与陈师道已经故去,如今诗人少了,其实不是诗人少,而是真正的好诗人少了。

方回诗学江西诗派,江西诗派有一祖三宗之说,黄庭坚与陈师道是其中的两位。

其四

略,见第三段

其五

五房十昆仲,独许一身存。今日重阳日,登楼欲断魂。...

到了我们这一辈,五房有兄弟十人,如今只有我一个人还在世,今天又逢重阳日,登楼望远有断魂之感。

三、半山非不尔,僻学汴梁亡

这两句出自第四首:

诗与风骚迫,文兼史汉长。半山非不尔,僻学汴梁亡。...

我的诗追慕诗经离骚,我的文章学习汉书史记的长处。可惜呀,虽有王安石一样的文采和本领,又能如何呢,南宋还是灭亡了。

半山,是指王安石,北宋的宰相王安石博闻强记,才能卓越。王安石变法的初衷是富国强兵,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却因为种种原因受到反对,很多百姓也没有得利,最后变法失败。很多人把北宋的灭亡,归罪于王安石变法动了北宋的根基。

半山非不尔,王安石并不是不这样呀:诗与风骚迫,文兼史汉长。

但是结果呢:僻学汴梁亡。

僻学,指未能博学,见闻寡陋。看来诗文再好,也有短板,未必是治世的能臣。

整首诗,即是叹息王安石与北宋,也是叹息自己与南宋的命运。

结束语

方回的《后秋思五言五首》,是在重阳日登高时做的一组绝句,有对于光阴流逝的感慨,也有对于朝代更迭的惋惜。

从诗中感觉出,这似乎是一个历经沧桑、曾经胸有大志的人,但是现实生活中,他却是一个令人鄙夷、卖国求荣的小人。

想一想为国捐躯的文天祥,想一想宋亡后隐居江湖的“樱桃进士”蒋捷。方回就是笔硬骨软的那一类文人吧。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这是宋元间诗人方回的《后秋思五言五首》其中一首,全诗:

诗与风骚迫,文兼史汉长。

半山非不尔,僻学汴梁亡。

先解释前两句:诗,指诗歌。风骚,指《诗经》和《楚辞》。文,指文章。史汉:指《史记》和《汉书》。诗句意思:诗成就和《诗经》和《楚辞》接近,文章兼得《史记》和《汉书》之长。总的意思是文学成就高,很博学。

再解释后两句:半山:指王安石。不尔:不如此。僻学:未能博学,见闻寡陋。汴梁:北宋东京汴梁。诗句意思是:王安石不是不如此,并不是因为(王安石)孤陋寡闻,不博学而导致宋朝的灭亡。这里有一个历史知识,就是北宋灭亡的真正原因并不是王安石变法失败导致的,而是朝廷内部党争等一系列原因导致北宋灭亡的,这里不赘述。

诗人方回想通过这首诗表达自己怀才不遇、有志无时的思想感情。时任严州知府的方回在元兵到时望风迎降,又任建德路总管,不久又罢官,晚年在杭州以卖文为生,以至老死。





朔漠风尘


感谢提问,分享一些个人观点~

“半山非不尔,僻学汴梁亡”两句出自元代诗人方回诗作《后秋思五言五首》。全文如下:

《后秋思五言五首》【元】方回诗与风骚迫,文兼史汉长。半山非不尔,僻学汴梁亡。

一、理解诗词表面的意思

先看看前两句:诗与风骚迫,文兼史汉长。

“风骚”就是《诗经》中的《国风》和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的并称,它们同被视为中国诗歌发展的源流,这里代指诗词的最高成就。

迫,接近的意思。

史汉即指《史记》和《汉书》。

前两句的意思是:我写的诗跟《国风》《离骚》很接近了,写的文章兼有《史记》和《汉书》的风采。

是的,这是作者方回的自夸。

再看后两句:半山非不尔,僻学汴梁亡。

“半山”指王安石,因为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

“汴梁”,元朝至明朝初期把北宋的都城开封叫做“汴梁”,也就代指了北宋。

后两句的意思是:王安石则不是这样的,他不好好学习,把北宋都整灭亡了。


你没听错,他觉得王安石不学无术,没有才能,导致了北宋灭亡。言下之意,我方回学问这么好,要是让我来治理国家,宋就不会灭亡了。

可见,这首诗是作者方回的反思与呐喊:为啥世界对我如此不公平,我这么有才能的人却得不到重用,而要用王安石这样的不学无术之人呢?


二、方回vs王安石

总得评价,方回跟王安石根本不在一个量级上。不说别的,今天有几个人知道方回,又有多少人熟悉王安石?时间已经对两人给出了评判!

1.方回:骑墙的政治投机者。

说方回是元代人其实不是特别准确,他其实出生于南宋,生活在元初。

方回这个人的节操在当时就为世人不耻,但是由于这家伙喜欢诗文,是一个很有名的诗词评论员。

南宋理宗时登第,此时正是宋代有名的奸相贾似道当政时,方回写了一首《梅花百咏》为他歌功颂德,等到贾似道衰败之时,方回又狠狠的踩了一脚,写出了“十可斩”的奏疏,这是方回小人之心的铁证。因为这封奏疏,方回才成为了严州知州,可见方回是一个善于弄权之人。

后来,元兵打来了,方回高唱死守封疆之论,及元兵至,又望风迎降,得任建德路总管,不久罢官,即徜徉于杭州、歙县一带,晚年在杭州以卖文为生,以至老死。

2.王安石:德如壁立千仞,才如汪洋恣肆

王安石,北宋著名思想界、政治家、文学家,位列唐宋八大家,论治国理政有“致君尧舜上”的韬略,论文学造诣令欧阳修等文学前辈也赞叹不已。

从文学角度总观王安石的作品,无论诗、文、词都有杰出的成就。而且,北宋中期开展的诗文革新运动,在他手中得到了有力推动,对扫除宋初风靡一时的浮华余风作出了贡献。

当然,王安石也是一位争议颇大的人物,有人赞誉他是千古一相,也有人诟病他是千古罪人,最关键的还是因为他的改革。

王安石得到宋神宗的大力支持,锐意改革。改革涉及到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比如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等。其中,青苗法争议最大。

青苗法的主要内容是各地方政府囤积一定的粮食,当市面上粮价贵的时候就低价出售给农民,若市价低,就高价回收粮食,这有一些像现在我们政府的粮食保护价。

农民可以在播种季节或者青黄不接的时候向政府借粮,等到有收成的时候加上一定的利息归还给政府,这就有效地防止了高利贷对于农民的盘剥,地方政府也增加了收入。

青苗法利国利民,但是却严重地触犯到了大地主的利益,所以从变法之初,王安石就遭受了极大的阻力,而这阻力的代表人物便是司马光和神宗皇帝的母亲高太后。

最可悲的是,连当时的很多老百姓也不太赞同变法。

鲁迅先生说:“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来调和,愿意开窗了。”这就是民众的心态,不喜欢变化,所以,即便是能给他们带来好处的王安石新政也不能被大家理解,因为大家习惯了旧的东西。

然而王安石不为所动,喊出了“天变不足惧、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畏”的誓言,坚定不移地推行这项利国利民的政策。

也正是由于王安石和改革派的努力,神宗朝的新政取得了广泛的成效,改革16年之后的元丰年间,朝廷府库充盈,可以支撑20年的财政开支,对外战争中,北宋收复了2000多公里的国土,这是唐朝中期以后就失守的国土第一次回归中原王朝。


所以,无论是从文学上,还是功绩上,方回跟王安石比,都无法望其项背。但是他却说出了这样的话,可见这个人真的是无耻到了极点。

这也告诉我们,认清自己是多么重要。

最后,用我国著名新闻工作者邓拓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


诗词曲里读中国


诗与风骚迫,文兼史汉长。

半山非不尔,僻学汴梁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