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們一起淌過的“地雷”

七八年前夏天一個晴朗的日子,陪一個北方的朋友去騰衝逛翡翠集市。

在集市上的一個古玩攤上,朋友看上了一枚雲南新龍七錢二分銀幣(大困龍),由於價格談不攏,攤主說是這銀幣是他們村裡一個老人委託他賣的,如果朋友有心要,可以去跟他朋友親自談價,而且那個老人祖上地主,家裡有不少好東西。朋友心動不已,於是就同意跟攤主去那老人家裡看看。

坐上攤主的小麵包,一路七拐八拐,小麵包開了半個小時,來到了一個村子裡的一幢被榕樹掩映著的老房子跟前。

一進門,入眼就是一座斑駁古老的滇式風格的小院,彷彿穿越到了百年前。如果不是晾曬著現代風格的衣服,還真以為到了那個命運多舛的民國。攤主在介紹我們給主人後,推說要去看攤子,便匆匆離去。

那些年,我們一起淌過的“地雷”

院子的主人是一個六十多歲的精瘦老者,十分健談。一上茶就不厭其煩的給我們介紹著他祖上跑緬甸倒騰翡翠、上西藏賣茶葉,為他留下的這座院子在當時有多風光,留下的東西有多好云云。

光看院子裡留下的老傢俱、雕花的門楣和窗欞,雖然用料一般,但製作還算精細,尤其是門頭和窗戶上的雕花,頗見功力。此情此景,確實讓我們心裡多了一些期待,心想說不定這院子的主人還真有點好貨。

我和朋友心裡期待著這老人家拿出他壓箱底的寶貝,所以心不在焉的聽完他對院子裡的老傢俱一陣海吹之後,我們對這些老傢俱表現得興趣缺缺。

那些年,我們一起淌過的“地雷”


確認我們對這些老傢俱沒多大的興趣,於是他讓我們在院子裡坐著,自己神秘兮兮的進了裡屋。在折騰了一陣之後,捧出來一個頗有年頭的小木箱子。

打開一看,裡面是全是銀元,大概有一百多枚的樣子(由於老者堅決不讓拍照,所以沒留下照片)。

剛打開的時候,一入眼確實有點讓人眼前一亮,同時心裡也一驚。要知道從八十年代開始,城裡和鄉下的老貨被古玩商販如篩子般的篩了無數遍,現在還能遇到這樣的貨無疑就像是中了大獎一般。

那些年,我們一起淌過的“地雷”


鑑於這種情況,我們不由得對這些銀元加了幾分小心。

這些銀元除了十幾枚袁大頭,基本上都是雲南清末民初鑄造的本地銀元,有云南老龍、大困龍、唐側幾種雲南銀元中的名譽品,這讓朋友十分亢奮。

但稍微注意一看,就發現這些銀元製作工藝較粗糙,文字圖案臃腫軟弱,包漿鏽色不入骨,幾乎用手都能擦掉,露出較刺眼的銀色,明顯就是現代白銅鍍銀的仿品。

我倆不約而同的面露失望之色,口中連說沒有喜歡的,心想這次估計是要白跑了。

老者也不意外,一臉談定的說“我一看二位就是懂行的人,既然這些不喜歡這些,那你們喜歡什麼樣的?”

朋友一心惦記著在市場上看的那枚銀幣,於是就說“我在市場上見到的那枚銀幣就挺好的”。

老者面露難色:“那枚銀幣是我放在朋友那裡讓他給賣的,去要回來不太好。”說完,他低頭考慮了一陣,最後像下定決心一樣說:“既然你們是我朋友帶過來的,那我就把我祖上傳下來的銀元賣給你吧。”

老者說完又進了屋,不久就神秘兮兮的碰著個小布包出來,把布包放在桌上一層層的打開,幾枚銀幣和一枚雲南五兩牌坊錠就展現在我和朋友眼前。

朋友拿起這幾枚銀幣仔細觀察之後,又遞給我上手。我看這幾枚銀幣做工、包漿、銀色都還不錯,於是我們對視一眼,我知道朋友跟我都覺得這幾枚銀幣應該是老者壓箱底的傳家寶。

那些年,我們一起淌過的“地雷”


那些年,我們一起淌過的“地雷”

&朋友當時買的雲南老龍七錢二分

最後,經過討價還價,朋友花了三千買了一枚雲南老龍光緒元寶七錢二分,我則花了兩千八買了一枚雲南五兩牌坊錠。

從騰衝回家的一個月後,朋友告訴我,他的那枚銀幣給圈子裡的朋友看過了,有幾個老玩家說是真銀高仿幣,我在建議他送去評級後把自己買的銀錠拿出來重新仔細觀察,逐漸發現其中有幾處不對勁的地方。

那些年,我們一起淌過的“地雷”


那些年,我們一起淌過的“地雷”


那些年,我們一起淌過的“地雷”

&我買的雲南五兩牌坊錠

半年後,我再次去騰衝看翡翠,順便去了古玩攤,發現那個雲南新龍七錢二分還在,而那個攤主正在跟一個買主在談價。我不動聲色的在一邊聽他們砍價,果然價格談不攏,最後攤主用同樣的理由帶著那個人上了他那輛麵包車絕塵而去,可以想象,那個榕樹掩映的院子又要上演一出“欲擒故縱”的好戲了。

我突然幡然醒悟,原來這是在玩套路呀,這時候我才明白,我和朋友是淌了“地雷”。

那枚新龍七錢二分只是個餌,應該是枚真品,但我想攤主絕對是不會賣掉的。帶到那個老者那,先拿低檔貨試水,最後用高仿品殺客。這種業內稱為“埋地雷”的騙局其實並不新鮮,就是專門騙那些迷信“鄉下有老貨”、“國寶在民間”的人,一個人牽線,一個人做局,真真假假,一不小心就踩了他們埋的雷。

也有的做局者買一些仿品埋起來,幾年後放風出去說哪裡探到大貨了,然後找來買家,上演一場“分金定穴”的好戲。這種“埋地雷”的把戲,剛開始那幾年,不少玩家都未能倖免。正所謂江湖險惡,全靠演技。

那些年,我們一起淌過的“地雷”


果然,後來朋友那枚銀幣送去評級,沒有入盒,想來我的那枚銀錠也是踩了雷。

經過這次不大不小的教訓,我和朋友再也不敢隨便跑不認識的老鄉家裡“撿漏”了。有個老玩家說過:總想撿別人的漏,最後還是被別人撿了漏。

言猶在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