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标看精益生产

自2006年踏入PCB行业,从启蒙工厂(至卓飞高)与清华大学合作项目---《绿色制造》中第一次接触到精益生产这个概念,但是一直无缘进入有精益生产模式的企业,直至来到特创,学习精益生产理念、了解到精益生产的核心理念----均衡产出(每小时产出)。BOSS创办工厂的目的在于赚钱,对于制造行业来说,赚钱的方式就是增加产出,降低成本,减少库存,我们倡导的“多,快,好,省”也是围绕这一方式这一目的而展开的,但是进度缓慢。从《目标》一书中,TOC制约法的巧妙运用,使工厂由亏转盈,这无疑是给我们今时推行的精益生产指出了一条道:

Ø 缩短生产周期:

PCB订单生产周期约为7-10天左右,如果大量的板,超出10天交期的订单大量的投入生产线,则会造成在线产品、结存增加,交期错乱:该到交期的板没有生产出来,没到交期的板已经入仓。即是《目标》一书中的库存增加,产品生产进度缓慢。

为改变这种状态,需要投料组从源头进行控制:生产周期7天以内的正常投料;

产品超出7天以上的交期则在交期前7天进行投料,计划编排一律按照7天的生产周期;在订单不足时作库存板没有交期的板也同样按照7天的计划进行排线生产,及时入仓。以减少在线库存量(结存),补料板、特急板需要编排特赶计划,但是需要限制数量,不至于打乱生产先后次序。

Ø 解决瓶颈工序:

找出影响均衡产出最瓶颈的工序,诸如我们的绿油、文字工序,现在的绿油文字工序整合在一起无疑是从人员、管理和技术方面对瓶颈工序资源的一种整合:文字丝印人手不够,可从绿油调派人手帮忙、丝印机不够,绿油丝印机换张网版同样可以丝印。当然资源是整合了,那就得看管理人员是否有足够的高度灵活运用现有资源解决瓶颈。

Ø 品质管理方面:

品质保证体系不够健全:工序自检,首件检查、过程检查、QC检查等检查没有详细的检查项目、接受标准、检查频率,只是口头宣传、倡导一定要自检,我们的员工都不会检,如何自检?那么就实现不了质量提高和报废下降双重目标。品质的目视管理、事先品质工程诊断(APQP)、过程中的预防、事后品质对策改善做得不够。不能举一反三彻底从根源去改善,造成问题重复性和在线性的发生。


急需完善我们的品质管理体系,系统组织培训,彻底推行工序自主检查,从操作中控制品质。而不是发现一个问题,制定一个措施,下次再出现一个问题,再制定一个措施,需要以点带面的去预防。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Ø 管理人员能力:

   基层管理者的素养和管理能力有待提高,管理技术需强化掌握,特别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预防问题的能力。同时需要组织进行先进管理理念的培训。


需要进一步营造改善的气候氛围,进行氛围渲染,如:员工培训、标语口号、看板等方法来改善氛围,从员工素养提升入手,开展改善提案活动,从而使公司整体水平提升。


Ø 生产现场管理

部分人员生产理念落后,没有形成以交货为中心的生产运作理念。


生产统计与分析系统不完善,难以有效评估公司生产系统的状况。


生产模式造成中间在制品较大,占用了较大的资金和生产空间。


对交货期不断调整,掩盖了制造过程中的许多问题,生产中的问题不能及时暴露解决,造成系统反应速度缓慢。


现场缺乏作业标准,员工作业不规范,随意性强,造成品质不良。


生产现场管理,先不要谈执行力这鼎高帽子,需要将现有的文件、现订的措施、条款以及精益生产每小时190-300PNL的产出目标先执行,并持之以恒犹如人一日三餐知道到时间要吃饭了,该吃多少。少了吃不饱,多了撑得慌,适中最好。


Ø 基础5S管理

整理、整顿尚有欠缺,现场存在很多问题点,定置管理混乱。且标准规范化化管理做得不够,生产工作缺少标准化,作业标准不完善,标准制定不合理。设备维护保养机制不健全,故障较多,故障停机次数比较频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