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视角下的灵性和死亡



今天是中国纪实摄影的第二篇,今天要介绍的摄影师是吕楠。这个名字对大家来说可能同样会显得比较陌生。


中国视角下的灵性和死亡 | 二

为无名山增高一尺

或许这张照片你不会陌生,1995年一张摄影照片在后来的威尼斯双年展上名声大噪,在中国的现代医生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张照片就是吕楠拍的《为无名山增高一尺》。


不过吕楠不会知道。因为他接下来要花八年的时间去拍摄一部影集《四季:西藏农民的日常生活》。在这之前的他已经拍摄了两部影集:

1989~1990年 拍摄中国精神病人生存状况,《被遗忘的人:精神病人生存状况》。

1992~1996年 拍摄中国乡村的天主教,《在路上:中国的天主教》。

吕楠,是最早被国际摄影界权威图片社、法国“马格南图片社”所选中的中国摄影家;同时,他也是美国《光圈》杂志介绍过的惟一一位中国当代影人。


尽管他受到的赞誉颇多,但是本人很少出现在公众视野。


《被遗忘的人:精神病人生存状况》


上个世纪90年代,准确的说应该是1989年,在吕楠开始拍拿起来相机的8年后第一个影集。


再回头来看这个时间下的这个题材1990年,中国农村的人均年收入是686元,而在一般的精神病院住一次院的费用就是1500元,这还不包括医药费、伙食费等其他费用。农村居住的人没有医疗保险,住院得自己花钱。因此,几乎所有的农村患者的家庭都是靠借钱和变卖财产来为患者筹集住院费。


在当时来说,社会宽容度远不及今天,这样题材的作品直到今天仍然屈指可数。我们也十分好奇,吕楠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题材。据他本人描述,是看到西班牙女摄影师拍的一组组精神病院的照片,当时就下决定开始以后一定要拍群人。


后来跑遍全国38家精神病院,才有了这些作品。


中国视角下的灵性和死亡 | 二

草地上的人

中国视角下的灵性和死亡 | 二

死亡

中国视角下的灵性和死亡 | 二

目光

中国视角下的灵性和死亡 | 二

z字路

中国视角下的灵性和死亡 | 二

走廊

中国视角下的灵性和死亡 | 二

在房间里坐着的人

中国视角下的灵性和死亡 | 二

娱乐

中国视角下的灵性和死亡 | 二

有雾的一天

中国视角下的灵性和死亡 | 二

抱着娃娃的女孩

中国视角下的灵性和死亡 | 二

食堂

在第一次看到这组作品时候,除了震撼还是震撼,这种时候通常语言是乏力的。你只能感受到那种丝丝刺痛与痛苦。


精神病不能治愈,只能康复。病人出院一段时间还会再犯病,病人家属就再次送患者入院治疗,直到家庭借不到钱和无财产可卖为止。农村患者的家庭,要么负债累累,要么倾家荡产,几乎没有例外。


在中国,社会不仅歧视精神病人,也歧视精神病人的家庭,就连精神病院的医生和护士,都是被人瞧不起的。因此,农村患者的家庭不仅是农村最贫穷的家庭,也是被社会歧视的家庭。

1988年,我在台湾出版的一本摄影书籍上,看到了玛丽·艾伦·马克(Mary Ellen Mark)和雷蒙·德巴东(Raymond Depardon)的介绍,其中,就有马克拍的《81号病房》(Ward 81)和德巴东拍的意大利精神病院的照片。 这些对我都有帮助,但我希望做得有所不同。一是我希望把精神病人的着重点放在“人”上,而不是“精神病”上;二是我希望把拍摄范围从医院扩大到患者家庭和流浪患者,形成更丰富完整的精神病人的世界。

吕楠访谈


《在路上:中国的天主教》


“1990年,《被遗忘的人》的最后一个镜头是在一座农村天主教教堂里拍的。当时,一个主教正在为一个患精神病的教友祝福。那一刻,我就知道我的第二个项目必须是天主教,第三个项目必须是西藏。”吕楠这么说到。


邓晓芒对于宗教信仰归类为信仰的第二个层次,就算是对未来的祈福,对家人的祈福,说到底也是为了一种即将到来的幸福的期盼,他是世俗化的东西。


但相对于摄影影像而言,印刷这一形式在滤掉世界、在把世界变成一个精神物件方面 ,在这一点上已经达到了超越世俗的的祈求,而恰如信仰的定义,一种由低位到高位的仰望。到这个层次,就是佛家说的“彼岸”。众生的彼岸。


中国视角下的灵性和死亡 | 二

吕楠

这是一个天主教神父行走去布道的照片,有人说这就是吕楠的自拍像

中国视角下的灵性和死亡 | 二

祈福


中国视角下的灵性和死亡 | 二

佛像

中国视角下的灵性和死亡 | 二

洗礼


中国视角下的灵性和死亡 | 二

耶稣

中国视角下的灵性和死亡 | 二

中国视角下的灵性和死亡 | 二

虔诚


中国视角下的灵性和死亡 | 二

告解

中国视角下的灵性和死亡 | 二

中国视角下的灵性和死亡 | 二

交谈

中国视角下的灵性和死亡 | 二

守护

中国视角下的灵性和死亡 | 二

蒙面

中国视角下的灵性和死亡 | 二

轻吻十字架的羊

中国视角下的灵性和死亡 | 二

讲解经文

中国视角下的灵性和死亡 | 二

祷告

关于祈求,就都无非是祈求着平安顺意,其实这一点也很难做到。所以愈加凸显宗教的那种未来的飘渺感。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广修寺庙的南朝,也一如破碎的时空刻下的血痕而消失在长河里,有些被记住,有些被遗忘。不过至少在祈福的很多时刻,人是有希望的,所以,物质匮乏的年代更加凸显人类的虔诚。


吕楠也是虔诚的,用了十五年来做一件事。构成他的信仰。


《四季:西藏农民的日常生活》


96年的最后一部,占据了15年拍摄时间的一半。第一部用了三年,第二部用了四年。


”1980年代之前,绝大部分摄影师都要靠接受杂志和报纸的委托才能生存。摄影师不仅很难拍摄自己真正喜欢的项目,也很难长时间深入地拍摄一个项目。当通过书籍或展览来展示摄影师的作品时,会发现题材和题材之间没有关联性,也看不出摄影师的统一的世界观。再加上摄影师对瞬间的迷恋,使作品成为一个偶然的片段而流于浅浮。因此,鲁多夫·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在1986年出版的一本书里写到,摄影虽然富有意义、引人注目并具有揭示性,却很少是深刻的。而艺术是以整体向世界说话的。照相机和感光材料的特性,决定了影像要在一瞬间完成,但并不意味着摄影师总要捕捉稍纵即逝的瞬间。心灵思考的是必然性,不是偶然性。我希望在我的工作中,能解决摄影不深刻的问题。在我工作之前,就做出了不接受委托只为自己工作的决定。


我想用三部独立完整的作品来构建一个世界。这就是三部曲的由来。简单的说,《被遗忘的人》是关于苦难的,《在路上》是关于救赎的,《四季》是关于人在大地上的庄严劳作和平静超然的生活。“


第一部用了三年,第二部用了四年。第三部用了八年。这是不是也就意味着人生的苦难和救赎的时刻不会很多。更多的是平静的生活。是这样嘛?我们无从得知。


中国视角下的灵性和死亡 | 二

耕地

中国视角下的灵性和死亡 | 二

土地

中国视角下的灵性和死亡 | 二

劳动

中国视角下的灵性和死亡 | 二

犁地

中国视角下的灵性和死亡 | 二

聆听

中国视角下的灵性和死亡 | 二

中国视角下的灵性和死亡 | 二

割草的人

中国视角下的灵性和死亡 | 二

岭上的人们


中国视角下的灵性和死亡 | 二

休憩

中国视角下的灵性和死亡 | 二

主食是土豆

中国视角下的灵性和死亡 | 二

打盹

时代的开拓者总是历史的掘墓人,伟大艺术必然表现出一种彻底的颠覆性破坏力,否则无法构建焕然一新的时代成就。或许说《为无名山增高一尺》是那样的一件作品。但是早在这之前,他就已经是时代的开拓者了。


那些地方在众人走过之前,已经有了一个虔诚的布道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