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視角下的靈性和死亡



今天是中國紀實攝影的第二篇,今天要介紹的攝影師是呂楠。這個名字對大家來說可能同樣會顯得比較陌生。


中國視角下的靈性和死亡 | 二

為無名山增高一尺

或許這張照片你不會陌生,1995年一張攝影照片在後來的威尼斯雙年展上名聲大噪,在中國的現代醫生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這張照片就是呂楠拍的《為無名山增高一尺》。


不過呂楠不會知道。因為他接下來要花八年的時間去拍攝一部影集《四季:西藏農民的日常生活》。在這之前的他已經拍攝了兩部影集:

1989~1990年 拍攝中國精神病人生存狀況,《被遺忘的人:精神病人生存狀況》。

1992~1996年 拍攝中國鄉村的天主教,《在路上:中國的天主教》。

呂楠,是最早被國際攝影界權威圖片社、法國“馬格南圖片社”所選中的中國攝影家;同時,他也是美國《光圈》雜誌介紹過的惟一一位中國當代影人。


儘管他受到的讚譽頗多,但是本人很少出現在公眾視野。


《被遺忘的人:精神病人生存狀況》


上個世紀90年代,準確的說應該是1989年,在呂楠開始拍拿起來相機的8年後第一個影集。


再回頭來看這個時間下的這個題材1990年,中國農村的人均年收入是686元,而在一般的精神病院住一次院的費用就是1500元,這還不包括醫藥費、伙食費等其他費用。農村居住的人沒有醫療保險,住院得自己花錢。因此,幾乎所有的農村患者的家庭都是靠借錢和變賣財產來為患者籌集住院費。


在當時來說,社會寬容度遠不及今天,這樣題材的作品直到今天仍然屈指可數。我們也十分好奇,呂楠為什麼會選擇這樣的題材。據他本人描述,是看到西班牙女攝影師拍的一組組精神病院的照片,當時就下決定開始以後一定要拍群人。


後來跑遍全國38家精神病院,才有了這些作品。


中國視角下的靈性和死亡 | 二

草地上的人

中國視角下的靈性和死亡 | 二

死亡

中國視角下的靈性和死亡 | 二

目光

中國視角下的靈性和死亡 | 二

z字路

中國視角下的靈性和死亡 | 二

走廊

中國視角下的靈性和死亡 | 二

在房間裡坐著的人

中國視角下的靈性和死亡 | 二

娛樂

中國視角下的靈性和死亡 | 二

有霧的一天

中國視角下的靈性和死亡 | 二

抱著娃娃的女孩

中國視角下的靈性和死亡 | 二

食堂

在第一次看到這組作品時候,除了震撼還是震撼,這種時候通常語言是乏力的。你只能感受到那種絲絲刺痛與痛苦。


精神病不能治癒,只能康復。病人出院一段時間還會再犯病,病人家屬就再次送患者入院治療,直到家庭借不到錢和無財產可賣為止。農村患者的家庭,要麼負債累累,要麼傾家蕩產,幾乎沒有例外。


在中國,社會不僅歧視精神病人,也歧視精神病人的家庭,就連精神病院的醫生和護士,都是被人瞧不起的。因此,農村患者的家庭不僅是農村最貧窮的家庭,也是被社會歧視的家庭。

1988年,我在臺灣出版的一本攝影書籍上,看到了瑪麗·艾倫·馬克(Mary Ellen Mark)和雷蒙·德巴東(Raymond Depardon)的介紹,其中,就有馬克拍的《81號病房》(Ward 81)和德巴東拍的意大利精神病院的照片。 這些對我都有幫助,但我希望做得有所不同。一是我希望把精神病人的著重點放在“人”上,而不是“精神病”上;二是我希望把拍攝範圍從醫院擴大到患者家庭和流浪患者,形成更豐富完整的精神病人的世界。

呂楠訪談


《在路上:中國的天主教》


“1990年,《被遺忘的人》的最後一個鏡頭是在一座農村天主教教堂裡拍的。當時,一個主教正在為一個患精神病的教友祝福。那一刻,我就知道我的第二個項目必須是天主教,第三個項目必須是西藏。”呂楠這麼說到。


鄧曉芒對於宗教信仰歸類為信仰的第二個層次,就算是對未來的祈福,對家人的祈福,說到底也是為了一種即將到來的幸福的期盼,他是世俗化的東西。


但相對於攝影影像而言,印刷這一形式在濾掉世界、在把世界變成一個精神物件方面 ,在這一點上已經達到了超越世俗的的祈求,而恰如信仰的定義,一種由低位到高位的仰望。到這個層次,就是佛家說的“彼岸”。眾生的彼岸。


中國視角下的靈性和死亡 | 二

呂楠

這是一個天主教神父行走去佈道的照片,有人說這就是呂楠的自拍像

中國視角下的靈性和死亡 | 二

祈福


中國視角下的靈性和死亡 | 二

佛像

中國視角下的靈性和死亡 | 二

洗禮


中國視角下的靈性和死亡 | 二

耶穌

中國視角下的靈性和死亡 | 二

中國視角下的靈性和死亡 | 二

虔誠


中國視角下的靈性和死亡 | 二

告解

中國視角下的靈性和死亡 | 二

中國視角下的靈性和死亡 | 二

交談

中國視角下的靈性和死亡 | 二

守護

中國視角下的靈性和死亡 | 二

蒙面

中國視角下的靈性和死亡 | 二

輕吻十字架的羊

中國視角下的靈性和死亡 | 二

講解經文

中國視角下的靈性和死亡 | 二

禱告

關於祈求,就都無非是祈求著平安順意,其實這一點也很難做到。所以愈加凸顯宗教的那種未來的飄渺感。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廣修寺廟的南朝,也一如破碎的時空刻下的血痕而消失在長河裡,有些被記住,有些被遺忘。不過至少在祈福的很多時刻,人是有希望的,所以,物質匱乏的年代更加凸顯人類的虔誠。


呂楠也是虔誠的,用了十五年來做一件事。構成他的信仰。


《四季:西藏農民的日常生活》


96年的最後一部,佔據了15年拍攝時間的一半。第一部用了三年,第二部用了四年。


”1980年代之前,絕大部分攝影師都要靠接受雜誌和報紙的委託才能生存。攝影師不僅很難拍攝自己真正喜歡的項目,也很難長時間深入地拍攝一個項目。當通過書籍或展覽來展示攝影師的作品時,會發現題材和題材之間沒有關聯性,也看不出攝影師的統一的世界觀。再加上攝影師對瞬間的迷戀,使作品成為一個偶然的片段而流於淺浮。因此,魯多夫·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在1986年出版的一本書裡寫到,攝影雖然富有意義、引人注目並具有揭示性,卻很少是深刻的。而藝術是以整體向世界說話的。照相機和感光材料的特性,決定了影像要在一瞬間完成,但並不意味著攝影師總要捕捉稍縱即逝的瞬間。心靈思考的是必然性,不是偶然性。我希望在我的工作中,能解決攝影不深刻的問題。在我工作之前,就做出了不接受委託只為自己工作的決定。


我想用三部獨立完整的作品來構建一個世界。這就是三部曲的由來。簡單的說,《被遺忘的人》是關於苦難的,《在路上》是關於救贖的,《四季》是關於人在大地上的莊嚴勞作和平靜超然的生活。“


第一部用了三年,第二部用了四年。第三部用了八年。這是不是也就意味著人生的苦難和救贖的時刻不會很多。更多的是平靜的生活。是這樣嘛?我們無從得知。


中國視角下的靈性和死亡 | 二

耕地

中國視角下的靈性和死亡 | 二

土地

中國視角下的靈性和死亡 | 二

勞動

中國視角下的靈性和死亡 | 二

犁地

中國視角下的靈性和死亡 | 二

聆聽

中國視角下的靈性和死亡 | 二

中國視角下的靈性和死亡 | 二

割草的人

中國視角下的靈性和死亡 | 二

嶺上的人們


中國視角下的靈性和死亡 | 二

休憩

中國視角下的靈性和死亡 | 二

主食是土豆

中國視角下的靈性和死亡 | 二

打盹

時代的開拓者總是歷史的掘墓人,偉大藝術必然表現出一種徹底的顛覆性破壞力,否則無法構建煥然一新的時代成就。或許說《為無名山增高一尺》是那樣的一件作品。但是早在這之前,他就已經是時代的開拓者了。


那些地方在眾人走過之前,已經有了一個虔誠的佈道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