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鸟鸣涧》中有“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桂花的花期是秋季农历八月十五左右,那么何来“春山”?

cll28121254


王维的《鸟鸣涧》,确实是写的是春天的景致,但是诗中写道:“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春山、春涧的春景中,却有“桂花落”,大家都知道桂花是夏历九月份开放,怎么能出现在春天的景致里呢?

原来,这是诗人的描写手法。就是本无此景,但为了加强诗意和丰富诗的内容,诗人有意加上此景,但需要再加上一个表示“缺少”的说明词,如:稀、少、落、无、飞去、闲等词语。

比如,诗句或词句有:

“人喧车马稀“:就是人多嘈杂,但并没有车马,诗句中加上了“车马”两个字,有人、有车马,诗意就丰富了,但为了尊重事实,就再加上一个“稀”字,“稀”就是没有的意思。

“虫入凤穴飞去鸟“:“飞去鸟”,就是没有鸟的意思。

“人闲桂花落“:人闲,就是没有人,最多只有诗人自己的意思;“桂花落”也就是没有桂花的意思。

“山空鸟鸣无“:是没有鸟的意思。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诗人就如蜜蜂一样,采来一个个词语,最后酿造成一首丰富多彩的诗。


南宫外史


我比较喜欢王维的诗,意境深远,对比度鲜明,在唐代就有“诗佛”的美誉。

《鸟鸣涧》是王维山水诗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的大意是:在寂静的夜晚,悠闲自在的在春山里,听到了桂花落地的声音。月亮出来了,惊动了山中的小鸟,时不时的在春山的山涧中鸣叫。

有人对王维诗中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一句提出质疑?认为:桂花的花期是秋季农历八月十五左右,那么何来“春山”?

此问题提的非常符合季节情理。在作答之前我必须先卖一个关子。这个问题不禁使我想起了陶渊明的一句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始终有人质疑,既然在东蓠下采菊,应该抬头见到的是东山或西山,怎么会是南山呢?要想见南山就要转身或扭头吧?哪来的悠然?

那年我们有幸来到了陶渊明作诗的地方,当地人指着一座山告诉我们:这就是陶渊明所说的“南山”。我们恍然大悟,原来所谓的南山,不是南面的山,而是一座山的名称。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是那样解释的,把我们带到了沟里。

对于王维的诗句“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一句。“春山”多以“春天的山里”作解的较多,对于“桂花”的解释,有人说:桂花一般开在秋天,也有春天开的桂花树。

对于以上两种解释我不敢雷同。我生在北方,在南方生活,看到过一年开两次的桂花树(只是相差一个月),从没有见过春天开花的桂花树(哪怕是在高科技的今天)。而对于王维诗中的“春山”“春涧”,我认为应解释为就是一座山的名字,叫“春山”。“春涧”即春山中的山涧。当然我们没有实地考察,都是一种臆断。把“春山”解释为“春天的山里”又何尝不是一种臆断呢?

其实我一开始的解释,很多人都应该没有异议吧?诗,本身就是一种境界,任你浮想联翩,任你在优美的诗句中驰骋,任你遐想连连……,可就是不要自己和自己过不去。

这首诗的真正境界是描写了春山之“静”。“人闲”“人静”“心静”。还有那静中的动“花落、月出、鸟鸣”。衬托出“春涧”的自然美。

今天谁如果能够找到王维这首诗的出处,将此地命名为“鸟鸣涧”,又何尝不可?而且一定能够宾客如云。


草原咕咚谈钱币


鸟鸣涧·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首诗是王维提友人所居的《皇埔岳云溪杂题五首》之一。五首诗每一首分别写了不同的风景,此诗侧重描绘的是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

夜已深,显然无法直观桂花的飘落过程,更多是内心恬静时在桂花树下的想象,宁静的春山里除了此时那颗闲暇下来的心,无所有,无所不有。

当明月高升,照见的不光是黑夜里的我,而一两声鸟鸣,更是能映衬这片寂静。

春夜里,山谷中,花香,鸟语,心静,天下静。



行走的林子


桂花在八月间会大面积地开落,但不只在八月开落,不说有春桂夏桂,有的品种在南方还一年四季都开。王维虽然在南方生活得少,但在陕西,春天天气类似于八月时,秋桂也可能反季节开放。总之我认为王维这句“人闲桂花落”是写实的,不然完全可以写成“杏花”、“李花”。我这里阳台就有一树小桂花正在开放。


深圳郑海洲


王维《鸟鸣涧》全诗如下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题主所问,确实很让人费解,不仅是今人有疑问,就连古人也是在这个问题上颇多争议,有一种比较合理的解释是:桂花分几个品种,有春桂,有夏桂,有秋桂。诗人在这首诗里描写的应该是春桂。另有一种说法认为这是一种文艺修辞手法,认为艺术高于生活,金桂飘香,唯美至极,有何不可?





幽草清霜


王维的这首《鸟鸣涧》确实是写春夜的山涧,那么春天没有桂花落是、什么原因,听我细细的说王维的写诗特点,你就明白了。

王维的山水诗总的艺术特点和优点是:注意把握并描写客观景物作用于审美主体所产生的浑然一体的整个印象。在具体艺术表现上,既渲染,拱托总的印象和情绪,又形象地生动地描绘具体景物,既看到全体,又看到局部和个别,以后者为主,以前者为辅,层次分明,既有虚叙,又有实景,既有白描,又有彩绘。作者是画家,又精通音乐,在取景设色,调度诗歌音律上,也有其独到处。他的山水诗不象谢灵运的那样仅从实处绘声绘色,堆砌景物,而能从虚处素朴地陪衬以全景,渲染以情绪,烘托以情事,作到情景交融而免除了板滞繁芜的毛病,也不象储光義的那样,仅有景物情事的粗略描写。所有这些如果善于学习,至今仍有一定艺术借鉴意义。

这就不难理解,人闲桂花落这句而从虚处素朴地陪衬以全景了。


秋阁一凭栏


王维《鸟鸣涧》中的这两句诗是以桂花坠落来烘托春山夜间的寂静无华。“桂花”是冬开春落的一种。


春花有意1052061899


桂花有几类,四季桂,秋桂,八月桂花香指的是秋天(约中秋前后)开花的桂,秋桂。这类桂花很香,作香料配食品,提取香精都是这类桂花。四季桂大约每季开一次,花朵也有香气,但不及秋桂香,特点是开花时间长 ,也很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