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仲谋到底是贬义还是褒义?

烟海沉浮


首先非常感谢能为您解答这个问题:

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一般看来是褒义含义比较多。当时孙权的年龄尚小却能够大胆地进入曹军的军营,并且话语头头是道,让曹操内心对这个孩子刮目相看。所以说“生子当如孙仲谋”这一句话。

但是后来孙权执掌了吴国之后,处于一种不温不火的状态,孙权仍然想要派兵攻打当时张辽镇守的合肥,并且还亲率大军。结果却遭受了惨败。这场战争可以说是东吴的耻辱之战,东吴总共损失了10万的大军。对于孙权来说,这也是耻辱的。所以后人会有说“生子当如孙仲谋”是一种贬义的说法,是说孙权后来没有特别大的出息。这是贬义的一方面解释。

可是不能够否认的是曹操当时说这句话的时候,确实是看到了小小孙权的智慧。我们来看一下曹操的儿子是什么情况,曹操一共有4个儿子,曹昂死于197年,曹冲死于208年,而曹操说这句话的时候是213年,当时他要选太子是只能在曹丕和曹植之间选。

我们都知道曹植作七步诗,他的文采是毋庸置疑的,曹丕他的文采虽然不如曹植,但是他比较有谋略能力,更重要的是,他有君王之气——“狠”。曹操认为曹丕更为适合当君王的角色。曹操当时说这句话的时候是以长辈的身份,故这句话很难解读出贬义的意思,他反倒是有些羡慕孙坚会有这样聪明的儿子。

孙权在后来也并不是一无是处的,他擅长用人,重用了吕蒙等将领,除了周瑜之外,还有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就是鲁肃。鲁肃为孙权分析天下大局势,从而让孙权更好地镇守东吴,所以我们说孙权没有用错人。

也有人说曹操这个人心胸狭隘,他会说出这样的话吗?其实说这样的话和心胸狭不狭隘并没有所谓的关系。曹操心胸狭隘,就不允许他对他人有任何赞美之词了吗?我想这种说法是有些牵强的。

所以说,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应当是褒义的。

北岸木子在这里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共同讨论这一话题。


北岸木子话文史


网上有人认为“生子当于孙仲谋“为贬义的,多半是因为孙权晚年犯了不少错误,特别是孙权晚年在继承人问题上处置不当,引致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的党争,史称“二宫之争”,造成朝局不稳。但是晚年的错误并不能评断孙权的功与过,曹操之所以会说”生子当于孙仲谋“,那么孙权肯定有他的过人之处,我们知道曹操非常爱惜人才,自己的儿子曹植和曹丕也非常的优秀,他说的”生子当于孙仲谋“这当然是对孙权喜爱,极大的褒义之词。

1、回到曹操的年代

曹操和孙权是长幼关系,早年曹操和孙权的父亲孙坚打过交道,两也共事讨伐董卓。孙坚战死后,长子孙策继承了东吴家业,但不久孙策又战死了,这时孙权上任,孙权上任调和国内矛盾,制衡各种势力,使东吴保持一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权守住了家业,还发展的不错。这个时候的曹操看到的都是孙权优秀的一面,“生子当于孙仲谋“这句话表面的意思就是“生个儿子就要像孙权这样优秀”。所以为褒义。

2、孙权的能力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孙权的能力还是很强的。用人方面,选丞相不用张昭而用顾雍,顾雍当了丞相,顾雍这个人沉默寡言,行为举止都很合理,处事非常得当。在对内方面。孙权听从陆逊之言,令诸将增广农田、拓开屯田,且扩大屯田面积,并将驾车的牛改作耕牛,亲自耕田,鼓励将吏屯垦。在对外方面。孙权通达权变,积极进取,不断扩充地盘,不费吹灰之力就获得了荆州,并且成功除掉了蜀汉名将关羽。这些成就至少在曹操说这话的时代完成的,至于后面孙权过错时,曹操已经不在了。
综合以上两点,笔者认为“生子当于孙仲谋“应该是褒义的,不管是在曹操时代,还是现在,曹操说这话是褒义的,现代人如果强加认为是贬义的,那也背离的曹操的本意了。

上禾右月


当然是对孙权的赞扬了。

有的人真的是天赋异禀,孙权十八岁接替孙策,成为一方诸侯。二十六岁便碰到曹操携统一北方的余威南下。而此时刘备只能寄希望于诸葛亮,俨然把诸葛亮当成主心骨。而在孙权一方他自己就是自己的主心骨。最终孙权力排众议,联合刘备抗击曹操。

相较于四十七岁的刘备、五十三岁的曹操,二十六岁的孙权无疑太年轻了,但其在赤壁之战的表现是丝毫不逊于刘备、曹操的,所以曹操发出如此感叹。


史争朝夕


曹操这句话是对孙权的肯定。

为什么这么说呢?

“生子当如孙仲谋”这一句,被后人广为传唱,是因为辛弃疾的《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这首词,里有这么一句。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曹操说这句话也是有原因的。整句话是这样的,“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从后面这一句就可以看出来,曹操想表达的意思了,这句话是用刘表的儿子和孙权做了一个对比。意思是刘表的儿子像猪狗,生儿子就要生像孙权这样的。

再看看为什么曹操要发出这句感慨?

曹操发出这场感慨是有很多的无奈……

画面重现

建安十八年,曹操号称率领四十万大军,进军濡须口。孙权带领七万人防守。

双方隔江对峙了一个多月,曹操看到孙权的水寨,水军的军容,很有名将治军的风范。

这时候,孙权又派人把曹操的水军给围了,抓了三千来人,淹死的不计其数。

曹操一看这阵势也看出来这次又要无功而返。可事情还没有完。

孙权在军队人数出于绝对劣势的情况下,丝毫不惧曹操。更打脸的是,孙权还乘着小船晃晃悠悠的跑到曹军水寨来视察工作,检查完工作,一边打鼓一边慢慢悠悠地又回去了。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孙权的这种做法,也让曹操彻底丧失了信心。可是就这么回去,那也太没面子了吧,要是这么回去,老曹的脸不得丢光了?

人家跟你对峙一个月,你就过来送了几千个人头,就回去了。这面子实在挂不住啊,总得有个台阶下吧。

这时候,孙权又做了一个惊人的举动。

他派人给曹操送了封信。

“春水方生,公宜速去。”

“足下不死,孤不得安。”

信里的意思大概是这样的,“春天要来了,时间也差不多了,您就赶紧回去吧,要不然我就要出手了。你要是不死的话,我是永远不会安心的。”

曹操看完了信,跟将士们说道:“这小子说的是真的,准备撤退吧。”便发出了这句感慨:“生子当如孙仲谋。”

说完便带着部队撤走了。


赛半仙


孙仲谋,作为三国时期吴国国主,可谓当世之雄。在东汉末年,群雄并起,诸侯纷争的年代,最后也就三家称王,称帝。江东孙权就是其一。

所以我认为孙仲谋肯定是褒义。

再看北宋,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苏轼借用《三国志·吴志·孙权传》中:“二十三年十月,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凌亭,马为虎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常从张世,击以戈、获之。”的典故,来抒发苏轼自己少年时,狂傲不羁的英雄事迹。以苏轼“词圣”自比孙权,可以看出,其对孙权的赞美之意。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开头“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直抒胸臆,当今为什么没有像孙仲谋一样的英雄人物呢?然后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感慨当朝者的弱懦。

我想以北宋两位文豪对孙权的赞赏,更加能衬托出孙权绝对不是贬义的。虽说曹操的“生子当如孙仲谋”。在当时可能会有嘲讽之意。但是后世,经过历史将近一千年轮回,还对孙权赞赏,那么可以看出,孙权真乃可以和刘备,曹操比肩的大英雄。

从《三国志》中陈寿评价:“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将孙权比喻成勾践,能够忍辱负重,坐稳江东,成三国鼎足之势。不可为贬义吧。

从《三国演义》中孙仲谋面对“八十万大军”的曹操,和“借荆州不还”的刘备。都在他手里能够迎刃而解。选人方面更是有独到之处。赤壁大战中,果断听取周瑜的建议,对抗曹操“八十万雄狮”,并且火烧赤壁。使得江东可以偏安一隅。慢慢壮大自己的实力。面对不还荆州的刘备,孙仲谋选将吕蒙。这个当年的“吴下阿蒙”。如今却可以战胜当时“水淹七军”,“威震华夏”的关公。不可为不说,孙权眼光毒辣。

综上所述,孙权具备了领导者的优秀特点,他的隐忍,他的选将,他的本身能力。都可谓当世英雄。




最爱周慧敏


建安十八年,曹操率领四十万大军进攻濡须口,孙权率兵七万抵抗月余,曹操远远的见对面将士严明整肃,不仅脱口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过了几天,孙权给曹操写了一封信比较有意思,说:“春水方至,公宜速去”,又注:“足下不死,孤不得安”。这几句话说的不卑不亢,隐约可见孙权豪爽幽默的性格。

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在今天的镇江面对滚滚长江曾写下一首著名的《南乡子》诗句,其中有一句“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这句话真的是对孙权的高度评价?

显然仲谋也是纸上谈兵之人.刘备若有孙权的条件,估计早吃掉曹操,征服西川,统一东汉疆域了;曹操若一开始就有孙权的条件,就不会有袁绍的壮大,也就没有艰险的官渡战役,统一北方轻松很多.孙权没有很高的战略眼光,军事部署,未能看穿历史的发展面等等.

简单说要当像孙权一样的人很舒服,无太大能力也可的.所以曹操就是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实际不是褒义,而是贬义).意思就是说,由曹操,这一代打下大大的疆域或统一,由下一代开始享受.




凡家历史小故事


我建议首先看看曹操是在什么样的场景下说的“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

我查了查《资治通鉴》,在第六十六卷中找到了原文。建安十八年春,曹操率四十万大军攻打濡须口,攻破了孙权的江西营。孙权领七万大军抵御,两军相持数月。

操见其舟船器仗军伍整肃,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如刘景升儿子,豚犬耳!”

曹操看见吴军战船、军械精良,军队严整,因此感叹说,生儿子就应该像孙权;像刘表的儿子不过是猪狗罢了。

那么这个感叹之后,曹操决定撤军,也就是说曹操的濡须口之行,算是无功而返。

由此可见,曹操说这句话,是发自内心地称赞孙权的。

即便放在今天来看,也仍然看不出曹操说这句话还有其他的含义,如果非要说还有另外的含义,那也可能是曹操预感到东吴难攻,一统天下的大业不太容易实现。


小白读资治通鉴


建安十八年,即公元213年,曹操率军攻打濡须口,孙权率七万大兵迎战曹操,并用水师包围曹操,曹操因此折损几千余人,被俘三千余人,曹操吃了败仗之后,躲在江北一直不出,双方对峙一个多月,在这期间,孙权亲自乘船从濡须口进去曹操兵马水营,曹手下窃以为孙权这是明目张胆的挑衅,准备迎战攻打。曹操制止,令严整军纪,不得放弩。孙权队伍在一路奏乐声中有序的返回。至于这音乐,大抵是是随身奏乐队。就这样,曹操眼看着这年纪只有26岁的孙权,舟船行军井然有序,渐行渐远,不禁脱口而出: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生儿子若豚犬耳!《三国志》裴松之注《吴历》中有记载。


罗贯中先生著《三国演义》中同样有记载,第六十一回,曹操行军至濡须口,先差曹洪领兵三万铁甲兵,至江边,:遥望沿江一带,旗幡无数,战船各分队伍,依次排序,旗分五色,兵器鲜明,当中大船上青罗伞下,孙权坐镇中间,左右文武,侍立两旁,曹操以鞭指曰“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生儿子,豚犬耳!”。

就问你服不服?任意出去敌营,就问你有无这个胆量?那时孙权只有26岁,而且作为江东世家子弟,没有占的一点骄奢淫逸之风,反观刘表刘景生的两个儿子,与江东孙家一样,占据荆州这么多年,刘表刚死不久就引得骨肉相残,同室操戈,搞得荆州一片乌烟瘴气,曹操大军刚至,便已轻松得手,这包括荆州十万水师。反观孙权,不仅与曹操旗鼓相当,更是一身胆识过人,轻车从简亲至曹水营。难怪曹操如此感叹!




有一个插曲,话说孙权回去之后,给曹操写了一封信,大抵是:“春水方生,公宜速去!”又附有一纸条,“足下不死,孤不得安”。意思是这江上春潮水快来了,你最好回去,我并不想占据这个天时,来日再战。曹操向众人说,孙权绝不会欺骗我,撤!也是英雄惜英雄,惺惺惜惺惺!


兰陵不算黑


先介绍下“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的来历。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率大军进攻濡须口,与孙权相持一月有余,孙权用水军包围曹军,抓获三千余人,淹死的曹军数千人。

后来孙权几次挑战,曹操都坚守不出。于是孙权亲自驾船从濡须口进入曹营。诸将都以为是挑战者来了,准备攻击,曹操说:“这一定是孙权想要亲自见识我的军队。”命令严整军队,弓弩不得妄发。孙权走了五六里,回去的路上演奏欢快的乐曲。曹操远远地看见舟船军队仍然严明整肃,不禁脱口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这就是“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来历,可见这是曹操对孙权的欣赏,赞扬。

总结

“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是褒义的。


壹零壹肆


“生子当如孙仲谋”个人认为孙仲谋是褒义!

孙权是少年英雄,在他9岁时父亲孙坚因奉袁术之命征讨刘表不幸战死,他只身一人来到荆州向刘表讨要父亲的遗体,当时让刘表大吃一惊,小小年纪竟有如此胆识,可见孙仲谋是年少有为,有胆有识。

在孙权19岁时,因孙策被害,临时领命执掌江东,后建立吴国,称霸一方!足可以看出孙仲谋的聪明才智和雄才伟略,所以说孙仲谋是褒义词,形容小孩聪明伶俐,有勇有谋,有胆有识,前途无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