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不能陷入只做旅游的“死胡同”!

乡村振兴,不能陷入只做旅游的“死胡同”!

乡村旅游确实是乡村振兴的“得力干将”,因为她能把城里人引进来、把资本引进来,但是如果单靠旅游一条路走到黑,那只会陷入“死胡同”。

地道农旅•地道君在和众多乡村项目操盘手接触交流之时,他们的想法都是想要做乡村旅游,但是一番调研下来,很多乡村其实并不适合做乡村旅游,为什么呢?我们先来看看乡村旅游需要条件,再谈谈乡村除了旅游,还能做什么?

乡村振兴,不能陷入只做旅游的“死胡同”!

一、乡村旅游,重在资源的竞争力

很多人看到乡村就想做旅游,看到闲置宅基地就想做民宿,但是为什么不想一想别人凭什么来你这里?只是因为你这里山清水秀?国内大把乡村山清水秀呀!

浓厚的乡村田园气息和山清水秀的环境只能是乡村旅游的背景和颜值,资源才是核心竞争力!

在自然资源层面,若你的项目地有独特的喀什特地貌、幽深的大山谷、罕见的大瀑布...

在人文资源层面,若你的项目地有独特的民俗节庆、有历史遗址、古镇建筑...

在交通通达性方面,若你的项目位于大经济圈的3小时休闲经济圈内...

那么,做乡村旅游必定会是事半功倍。

如果,在平淡无奇的资源现实面前,依然是走乡村旅游的路子,只会“撞南墙”。

如位于陕鄂渝交界处的安康市平利县龙头村,一眼望去,“白壁、青瓦、马头墙、格子窗”的徽派民居建筑群与青山秀水的美景相映成趣,却生意冷清。

这里距县城5公里,距离省会西安五六个小时的车程。一开始由政府主导建起仿古一条街、秦楚农耕文化园、观光茶园等特色景观,基础设施和生活条件改善明显。

很快引来一大波游客,然而好景不长,在2012年风光过一阵子之后,从2013年开始龙头村便逐渐冷清,仿古一条街两侧的商铺也基本成为“摆设”。一位村民说,虽然建起了特色民居,但没有太多挣钱的路子,“带动不了经济发展”。

由于旅游产业尚未做强,同时村上也未形成其他规模产业,农户们在土地流转后很难找到其他致富门路,青壮年劳动力基本在外打工。

地道农旅•地道君,发展乡村旅游不考虑客观实际,认为“是乡村就能发展乡村旅游”,对投资开发项目不作科学论证和规划,忽视交通、食宿、民俗文化、产业结构、原住民利益等重要因素,最终导致投资项目没有成为财富反而变成包袱。

乡村振兴,不能陷入只做旅游的“死胡同”!

那么没有传统旅游资源的乡村,我们应如何发展?吸引力又在哪里?我们谈起乡村,必定是农业、是农产品,这是每个村子的本底,是劣势的同时也是优势!

二、乡村振兴,重在一产和二产

现在的乡村更多的是以农为本,让“农”的价值有更高的提升空间,也就是让村民在“农”里面有更多赚钱的可能,才是乡村振兴的最终目的。所以在偏远的乡村里面,交通不便、没有优越的自然人文环境之时,不如先摸清本村农业产业的情况,针对发展瓶颈进行产业的升级,让村民在村里有事做,能赚点钱;再者就是与当地政府沟通及合作,做好乡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及完善交通体系,改善村民居住环境,让农产品能够“走得出去”!

好的农产品走出去,卖出去了,自然就有人好奇,这些农产品从哪出来,消费者的目光自然会跟随而来。此时,借势乡村农业一产和二产打下的基础,也就可以适当发展乡村旅游了。

乡村振兴,不能陷入只做旅游的“死胡同”!

如福建南江村,曾是一个偏远落后的小渔村,但胜在有非常适合鲍鱼养殖的海水,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村里开始发展鲍鱼养殖产业。村民赚了不少钱,便将盈余的资金用于村里的道路、基础设施、环境等的提升和整治,成为了一条美丽的小渔村。路通了,采购海产品的车辆络绎不绝,停留下来的客人逐渐多起来。于是,南江村便整合起村内的鲍鱼文化、妈祖文化等,发展乡村文创、渔家美食、文化体验等旅游产品。

地道农旅•地道君认为,我们热衷于发展乡村旅游来实现乡村振兴,但其实乡村旅游的核心并不是旅游,而是盘活乡村的传统产业,她可以是农业产业、是文化产业...在激活产业,带动村民创收的基础上,再融入旅游、科技、教育、文创等元素,丰富业态,注入内容!

地道国际·农旅』地道国际农旅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而设立,以深耕农旅、振兴乡村为使 命,以创新农业与农村发展模式为抓手,是中国农旅产业创新发展的领导品牌。致力构建田园综合体、农业产业特色小镇、共享农庄、康养综合体及乡村振兴产业。为企业家和参与者共建、共享、共赢行业生态平台。欢迎更多的朋友能一起参与共同推动行业生态的发展和完善,一起助力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THE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