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干女儿周莹,清末女首富,历史上此人下场如何?

无止境2


《那年花开月正圆》热播后,清末女首富周莹火了。此前你可能不了解她,但你一定听说过慈禧。其实,这个清末女首富还有另一个特别的身份——慈禧的干女儿。头戴这两个光环,自然也就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

▲周莹

周莹生前可谓人生坎坷又充满传奇:结婚不久遭遇丈夫去世,年纪轻轻就决定要一生为夫守节。家业败落,大厦将倾,她不得不成为掌门人挑起重担,还一步步成功建起了自己庞大的商业帝国。

很多人不禁要问,那么成功的一个人,最后的下场如何呢,也是这般轰轰烈烈吗?

周莹虽生得逢时,却又遭遇不幸

周莹出生于1869年,此时的大清已经摇摇欲坠了。尤其是之前多次打仗,已经掏空了清朝。因为打仗花钱如流水,几次战争加赔款,大清国库几近亏空。

政府没钱了可不行,别说是打击外敌,自己的家怕是也保不住。那去哪弄钱好呢?

抢不了别人的,还可以搜刮自己人的。不是说商人很有钱吗?大清统治者正是看准了这一点,决定利用他们一把。

就这样,在统治者明里暗里的支持下,“重农抑商”被颠覆,商人又重登了历史的舞台。

周莹生得逢时。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当时的周莹祖辈世世代代为商,这个政策的调整自然和他们息息相关。

▲周莹曾祖父周梅村的府邸

她的曾祖“周八爷”周梅村,是当时腰缠万贯的富商,也是众人眼里的活财神。但是受明朝政府的打压和同行激烈竞争的冲击,周家的商业已经有了日薄西山的景象。

不过谁还没受过点打击?虽然如此,周家在当地仍是赫赫有名。年幼就成孤儿的周莹,就这样在兄嫂的抚养下长到了17岁。

古人17岁早就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了,该找个什么样的婆家呢?恰巧红顶商人吴蔚文的儿子也想寻个儿媳,重视门当户对的周家,就把周莹嫁给了同为地方首富的吴蔚文之子——吴聘。

本以为就此能岁月静好、荣华一生,谁知命运弄人。原来吴聘早已病入膏肓,吴蔚文急于找个儿媳,主要是想借此来冲散儿子命里的凶祸。

▲影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中的吴蔚文

这可真坑了周莹,然而她没有退路——已经到了该嫁的年纪,难不成再回到兄嫂家白吃白喝?念及自家和吴家的交情,又从小接受着贞观守节的教育,周莹选择了“既来之则安之”。

她不仅尽心尽力地照顾丈夫,还对公婆十分孝顺,把家操持的井井有条,吴家人对她都很放心。因此,公公不得空时,常常把家业交给她打理。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一年后公公出门收账时意外掉进河里淹死了。祸不单行,三年后丈夫也病逝了。顶梁柱全没了,家业重担瞬间全都落在了年轻的周莹身上。

一个小女子撑起一片天——谁说女子不如男

本就家业下滑,又值社会动乱,区区弱女子就这样步入了商海。但重男轻女的传统让很多人不信服她。面对四位叔伯觊觎和众人的轻视,周莹用实力让他们闭了嘴。

她虽不曾有经商经验,但却有刘备的气质——善用人才。

遇到什么事她从不妄断,而是和身边的谋士商讨。

这些人中,有著名的清代好官王幼农,还有扬州总管罗天增等人。有这些能人的帮助,周莹的生意逐渐做大,最终掌管了吴家在陕西内外所有的商业。

老板不能只会用人,她自己也很有胆识。很好的发挥了女人细致的特点,把自己的人管理得很好。虽然善于听取意见,但她本人的眼光也很厉害。“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能审时度势的她,总是能带领伙计赚的盆满钵满。

▲剧照:周莹与周家伙计们

上下关怀树立形象——成慈禧干女儿

但她是怎么搭上的慈禧呢?这还是归功于她的一个优点——能够体察人心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慈禧出逃西安。吃不好,睡不好,不得安生,可以说是她人生中非常艰难的时期。

周莹听说后,立即决定来个雪中送炭,快马加鞭给慈禧送去了10万两白银。这一举让慈禧认识了周莹。

深入了解后,她得知周莹和她竟有着相似的人生,颇有惺惺相惜之感。回京后,慈禧亲笔给她题了“护国夫人”的称号,还收她做了自己的干女儿。

▲剧照:慈禧与周莹

1901年辛亥革命吃了败仗,清王朝又面临巨额赔款。周莹毅然拿出自己的钱财,助力清王朝度过此劫。

上关心国事,下关怀百姓。由于连年战乱,恰逢关中饥民大增。其他商人借机囤粮想哄抬价格,但她不顾同行的咒骂,反而是平价出售。可尽管如此,还是有很多人吃不起饭,该怎么办?

周莹没有袖手旁观。她在所有的吴氏企业都设立粥厂,还开放了泾阳、淳化、三原等地的米粮店,免费把仓里的粮食分发给穷苦人民,来接济百姓度过难关。当地的百姓,都亲切的称她“活菩萨”。

虽然是清末女首富被很多人嫉妒,又身为慈禧的干女儿地位不凡,但她如此会做人,你说她的下场怎样呢?

自然是上层赏识下层爱戴!直到1908年,周莹病逝,死前仍在做好事——把几十年的积累全都分给了手下。据说她出殡那天,浩浩荡荡,有八万多人来送她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程。


文史星官


杨惠妍以1600亿人民币的身价成为我国乃至亚洲当今的女首富,而杨惠妍有一个好爸爸;但清末女首富周莹却是自幼父母双亡,土豪老公英年去世,靠得是自己的努力而成就的商业帝国。福垊想说的是周莹是女首富,但不是清朝首富,甚至连当时的陕西首富都不一定是,而且也不是慈禧的干女儿。让福垊痛心的是,周莹这位高颜值高水平高素养的商界女神般的人物,结局非常不好。

吴家大院的资产排行。

秦商不如晋商,晋商不如浙商。清朝末年的首富是胡雪岩,而我们津津乐道的乔家大院连晋商第二都不是。证据,见《清稗类钞》记载:

介休侯氏七八百万两、太谷曹氏六七百万两、祁县乔氏四五百万两、祁县渠氏三四百万两、榆次常氏百数十万两、祁县刘氏百万两内外。

很明显吴家大院是不如乔家大院,《陕西辛亥革命回忆录》记载:“吴家在扬州有大盐号多处,刘家在四川有当铺三四十号,都是百万以上的富户,但家存现银不多,结果两家的捐款合起来还不到十万两。”这一方面说明周莹去世后,经营不善;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吴家大院的经济实力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厉害。

并非是慈禧的干女儿

跟慈禧有“仇”的周莹。

周莹(1868年-1908年3月11日,周三)今天的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鲁桥镇孟店村人。她17岁(1885年)通过兄嫂之命嫁给了吴聘(表字介侯),然而她却是被骗婚的。老公除很有钱外,也有大病,结婚不过是“冲喜”。当年左宗棠收复新疆时,她的公公吴蔚文给予资金支持。收复新疆后,慈禧拿左宗棠向洋行筹款说事,当年立功的吴蔚文成为了冤大头。没过多久,公公、丈夫先后因此离世。

以德报怨的周莹。

据我国国学大师、清华大学创建人之一,周莹的堂侄吴宓先生说:他的商界女强人的婶娘周莹,在事业有成时,听闻慈禧“西狩”派养子吴怀先为逃难的慈禧送银十万两。吴宓强调两名寡妇根本未成谋面,也不存在什么收为义女的说法。期初吴怀先大概考虑“家仇”拒绝支援慈禧,但周莹却说:这个朝廷不在了、国家不在了,家也就不在了。用现在的说来说就是没有国哪有家?周莹因为在家乡经常做善事——“建祠、筑路、修桥、造舟、扶贫、振饥”(其《墓志铭》载),为国为民,不仅她受到了朝廷的诰封,也惠及了他的老公。2005年发现了周莹的《墓志铭》,《墓志铭》全称为《清故诰封二品夫人,特封一品夫人,诰封资政大夫,晋升荣禄大夫,郎中衔,介侯吴公德配周夫人墓志铭》。她死后,享有了荣光,然而在她老公和她老公公去世后,她却受到了家族的挑战。

周莹的结局

家族兄弟的挑战。

其公公吴蔚文兄弟五人,而吴介侯又是独子,父子两人相继去世。南院、西院、北院、中院的叔叔辈们,企图逼走周莹,从而分割财产。而周莹不仅要留下来,而且还要壮大家族的事业。但在叔叔辈的虎视眈眈下,她只好将东院资产一分为五。就是她自留的这一份,他们也因为东院没有子嗣,而纷纷展开“送子”大战。周莹最终挑选了中院吴蔚龙的孙子吴玉成为养子,并支付了1万两银子。改名为吴怀先,到他弱冠之时,取字念昔。周莹以其仁爱和高超的管理水平,让吴家的事业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这时,却迎来了养子的挑战。


来自养子的挑战。

养子长大后,想学光绪要亲政。这就引起了周莹的反感,反正这个家都是你的,你这么急干嘛?作为诰命夫人的她,一纸把养子给告了。福垊,突然想到她做好事,一方面是心地善良,另一方面也是确保她在家中的地位(得到朝野的认可(baohu))。陕西布政使樊增祥一开始进行调节,各打五十大板,最终吴怀先向养母彻底认错,并保证不再重犯,才重归于好。

家族最后的反击。

周莹操劳一生,却英年早逝,只活了40岁。生前,她创造了一个家族事业的辉煌,也斥巨资修建吴氏陵墓。令人遗憾的是,她去世后却不能葬入祖坟。家族给出的理由竟然是没有孩子,养子不是孩子吗?她给这个家族创造了辉煌,结局却是被家族抛弃了。而吴氏家族在她去世后,也很快走向了衰落。周莹葬在了吴氏陵园东北方向200米开外的地方,目前只找到了墓志铭,却连坟墓也找不到了。


福垊


历史上的周莹18岁守寡,42岁亡故,由于没有儿女,死后未能葬入夫家祖坟,不过乡亲还是惦着她的好,为她修祠堂,奉为“水娘娘”,也算求仁得仁。


一、生前的荣耀:

周莹在18岁守寡后,凭一己之力守住了夫家的家业,并很快打出了一个商业帝国,成为清末秦商的突出代表。

乐善好施、回报家乡是普遍存在于中国古代商人中的道德素养,周莹也不例外,赈灾、修路、兴水利、建学堂,一次次善举使她获得了商界的赞誉与乡亲们的拥戴,甚至因此而诰命加身,据周莹的墓志铭和《泾阳县志》载:

-1885年,周莹捐款四万余为家乡泾阳县修建文庙,此举受到朝廷的高度赞赏,于是被册封为二品夫人。

-1900年,庚子之乱后,慈禧携光绪逃到陕西,周颖因向慈禧捐献十万金,被诰封为一品夫人,并“戴花翎,秩二品”。


可以说,这是周莹人生中最为巅峰的时刻了。至于周莹是否被慈禧认作干女儿,史料和墓志铭中均无记载,多半为民间传说。


二、英年早逝

1910年,年仅42岁的周莹因病去逝,她终生为丈夫守节,因丈夫早逝,未育有一儿半女,死后连葬入夫家祖坟的资格都没有,只能葬在吴氏陵园数百米外的荒野之中。

不过由于她生前的善举,地方百姓自发组织为其送葬,并为其修建祠堂,奉她为“水娘娘”,她的一生传奇也被载入史册,永远被人铭记。


总结:周莹以寡妇的身份撑起了偌大的家业,并创造出令人惊叹的传奇,从事业上讲,周莹绝对是成功的;但从个人生活上讲,就显得有点孤苦伶仃了,对于封建时代的女子来说,个中心酸不是常人能体会到的,因礼教的束缚,她一生守寡,无儿无女,最后也未能葬入夫家祖坟(虽然这点对于现代人来说无关紧要,但对那时的女子来说就是头等大事),虽然赢得生前身后名,但这个结局,是好是坏,只有周莹自己知晓了。


阿中说文史


八国联军侵华时期,慈禧一行人从京城狼狈逃出,一路上可谓是尝尽了各种苦头,无时无刻不在担心着被入侵者抓住,或者被乱匪劫掠,后来逃到了西安。

雪中送炭

这是在此时,周莹知道了当朝太后流落陕西的消息,多年在商场上摸爬滚打让周莹练就了一副异常敏锐的嗅觉,于是她向慈禧献上了白银十万两。若是在平常,慈禧绝不会看得上这区区十万两白银,但是此时却不同,她逃出来的时候并没有带出足够的钱财,而且经历了一路的颠簸劳顿,风餐露宿,这让慈禧格外怀念以前的富贵生活。



面对周莹的善举,慈禧不但收她为义女,而且还手书护国夫人牌匾赠予她,可谓是荣宠之至。慈禧这样做一方面是出于感动,另一方面也是树立个招牌,国家需要这种救危救难的商人。

而周莹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周莹之后的结局又是怎样的。

嫁入吴家,主持家业

真实的周莹家境和吴家能算得上门当户对,她父亲也是当地有名的富商,周吴两家早有婚约,到了周莹年芳十七之时,两家完成婚约,结为亲家。

可惜成亲不久之后丈夫就离开了人世,而他的公公也在一年后撒手人寰,这让吴家产业几乎遭遇灭顶之灾。

此时的吴家产业一分为五,为了重振吴家产业,周莹亲自上阵扛起家业,从原本主要经营的盐运入手,重新选拔合适的人才接管商铺,在她的运作下,吴家产业不但恢复了以前的荣耀,而且还更上一层楼,将产业推广到了全国,最辉煌的时候,国内总共有七个吴家总号,每年只是靠着盐业就能赚到四百万两白银。

在周莹的布局下,吴家积极拓宽产业结构,除了盐业以外,周莹还经营茶叶、蚕丝、药材、棉花等多个领域,而且经营的都不错,为吴家积累了大量的财富,鼎盛时期半个陕西都基本上布满了吴家的产业。

诚信经商,财源广进

诚信是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周莹在经商上面一直坚守着这个底线,这也是她能把产业做到全国的原因。

周莹一生把信誉看的比生命还贵重,对待自己的手下人也是极为信任,陕西地区的商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周莹说过的话能和签订的契约文书相比。由此可见,周莹当时在那些人心中有着什么样的信誉。

不但如此,周莹还让所有员工都能拿到股权,她的做法类似于将员工一半的薪水用来购买股权,有机会参与吴家的分红。这样极大的激励了员工的积极性,吴家的产业不断蓬勃发展。

而且对于那些在吴家工作一生的老员工,在无法继续工作了的时候,允许他们退休,而且还可以拿退休工资,甚至他们死后,自己的子女都可以领取这些退休金的一部分。



救国危难,回馈乡里

后来清政府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此时的国家财政几乎枯竭,周莹主动向朝廷捐献了一笔钱,用于缓解国难,慈禧也甚是感动,下令封她为一品诰命夫人。

此后吴家的产业越做越大,周莹却从不忘回馈乡里,为家乡不断修桥铺路,建造水利工程,为缓解当地旱灾,先后在泾阳城中打了十几口井,而且主动修建义仓用于饥荒时给灾民提供粮食。除此之外,周莹还兴办义学,不但不收那些贫寒学子的学费,还给予这些学生一部分补助。

到了1908年,只有四十岁的周莹结束了操劳的一生。之后的吴家也是世代经商,到了抗战时期,吴家捐出家产支持抗战,是当之无愧的爱国商人世家。

总得来说周莹的一生颇具传奇经历,年轻时经历丧夫之痛,不得已扛起整个家业,几番波折,历经操劳将吴家产业做到全国知名,而且还能够救国家于危难,愿意帮助贫苦百姓,周莹是个当之无愧的女中英杰。


东方大史


现实中周莹波澜壮阔的人生要比电视剧少了许多狗血。

1. 与吴聘自幼定亲

曾祖父周占奎号称“周八爷”,曾富甲一方。

周莹被收养时家道已经中落,与吴蔚文独子吴聘早早定亲。

十七岁时,嫁入吴家东院,期间还收养了继子吴怀先。

三年后,吴聘不幸去世。

周莹获得吴家五分之一的家产,还有陕西以外的所有家产。

周莹精彩又热血的人生由此展开。

2.致富传奇

善于识人,周围有十几个位擅长经营的谋士与周莹交流。

眼光独到,棉花大丰收时,周莹利用市场价垄断关中棉花;茶价大跌时,她坚持囤货,使得茶庄起死回生。

坚持经商原则,所有商号周莹亲自过问。

吴家的生意遍布全国各地,她手下的商号,个个赚得盆满钵满。

民间流传着一句谚语:吴家的伙计走州过县,不吃别家的饭,不住别家的店。

此时她已经是清末的陕西首富。

3.国难挺身而出

慈禧太后携光绪帝逃亡陕西时,从北京带来的钱已经不多,周莹献上十万两白银。

慈禧赠与亲手提写的“护国夫人”牌匾,并将她收为义女。

在西方列强的入侵之下,各地生灵涂炭,关中涌入大量难民。

国难当头,周莹开发多处粮仓,搭建粥棚,施粥给饥饿的难民;把1000亩耕地空出来给佃户无偿耕种,让他们自给自足。

光绪三十四年,周莹去世将大量家产分给下人。

4. 继子续写大义

抗日战争爆发,吴怀先把所有家产捐出来供政府抗战所需,将吴家大院腾出来给中央青年部办青年干部学校。

周莹一生虽短,却轰轰烈烈。


午后红茶在面前


你们好,我是权梦风莹。我想来回答这个问题。

历史上的周莹是出生于公元1869年,清末人。周莹出生于陕西,与电视剧里面我们所认识的周莹并不一样,她并没有出生于江湖,而是出生于当地一个富商之家,与之后的丈夫吴聘一家是世交关系很好。

吴聘的家世比周颖的家世好很多,但是在周莹嫁给吴聘三年之后,吴聘就去世了,只留下周莹一个人。

后来她的丈夫跟她的公公均因故去世,家道中落。她历经坎坷,重新建立起陕西吴氏的商业帝国,是当时唯一一个把生意做到富可敌国的成功的女商人,后来她终身未嫁。

她的一生都在商海中博弈,留下了许多传奇的故事,她广济百姓远见卓识,被人们广为流传。她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独创精神,将一个行将倒闭的商业大厦重建为帝国之后,因为捐资助粮饷被慈禧太后封为一品皓命夫人,可见她十分有善心。最终42岁时,她去世了。

实际上我们所认识的《那年花开月正圆》中的剧本第一稿是出自吴家的后人,也就是周莹的重孙女吴国华。电视剧播出之后,吴国华也大赞孙俪将历史人物周莹身上的顽强不屈,勇敢无畏演绎的入木三分。


权梦风莹


周莹是清末陕西商界的一位传奇女性。她在经历多年的坎坷和磨难后,成功将陕西吴氏打造成了富可敌国的大家族。后来她结识了慈禧。不过,似乎慈禧并没有让她得到什么好处,却反而让她损失了一大笔钱财。尽管如此,她依然无怨无悔。这是怎么回事呢?

(周莹剧照)

1869年,周莹出生在陕西三原县一个富裕的家庭中。由于自小家境优渥,周莹除了学习女子的“三从四德”之外,也顺带读了很多书,掌握了不少知识。

不过,在她10多岁的时候,周家因为生意失败,家道中落。周莹的父母为了挽救家族的命运,将她嫁到了泾阳安吴堡大户吴家,搞了一次商界联姻。

从此,周莹便成为了吴家少爷吴聘的妻子。

事实上,吴家迎娶周莹既不是年轻人两情相悦,也不是要发展商业联盟。当时的吴家少爷吴聘,因患上肺痨身体虚弱,吴家请了众多名医诊治,都不见成效。无计可施之下,吴家只得采取迷信的办法,让吴聘大婚。以婚礼之喜,来冲散疾病。

对于这一点,当时的周莹并不知情,她在嫁到吴家后表现得贤淑孝顺,深得夫家人喜爱。

然而不久后,周莹的公公意外去世。吴聘因为悲伤过度,导致了肺痨加重,也在不久后一命呜呼。直到丈夫将死,周莹才知道了这桩婚姻背后的隐秘。

(影视剧中的周莹)

虽然年纪轻轻就成了寡妇,但周莹却并没有因为遭到欺骗而觉得愤怒。自打嫁到吴家后,周莹就完全把自己当成了吴家人。如今家中的男丁都去世了,周莹更感觉肩上担子的沉重。

为了能让吴家延续下去,周莹以吴家少奶奶的身份站了出来。在吴家生意衰败的危机时刻,周莹全权接手了吴家的生意。

吴家是做盐商生意的大户,运营这一块,一直是由吴老爷子在费心。周莹明白自己只是个外行人,倘若随心所欲进行改革,不仅手下人不服,恐怕还会损失掉过往积累的伙伴。

所以,周莹干脆没有对各级部门进行任何变动,她坚持“专门人才做专门之事”的原则,自己退居幕后进行管理,一步步摸清了盐商的门路。

(打造商业帝国的周莹)

不得不说,周莹是一个天生的商人。

在逐渐熟悉业务之后,周莹以毒辣的眼光发掘了不少贤能人才。她为人心思细腻,却又多谋善断。一旦看清时机便毫不犹豫地出手,办事总是雷厉风行。吴家生意在周莹的打理下顺利度过危难,很快重回轨道。而周莹则趁热打铁,在全国又多开了7个分号。这让吴家一举成为了陕西盐商界的龙头老大,众人都对她佩服得五体投地。

不过,周莹的眼界,却不仅仅限于盐商一行。

在拥有了盐商的成功经验后,周莹又将生意扩充到了蚕丝、棉花、棉布、茶叶等方面。每进军一个行业,周莹总会废寝忘食地亲自制定最合适的方案。比如发展蚕丝这行,周莹就会向种植棉花的农民提前签约订购契约,承包农民桑园,并且提前订购生丝。如此一来,蚕丝的货源和价格,都有了良好的保证,也渐渐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到19世纪末期,吴家已经在周莹的带领下,建立起了一个巨大的商业帝国。而此时的周莹还没有见过慈禧。

(周莹与慈禧)

周莹与慈禧的第一次见面,是在1900年。那一年京城爆发“庚子事变”,八国联军攻入紫禁城,慈禧带着光绪皇帝一路向西逃窜。

在逃窜之初,慈禧一行人风餐露宿,日子过得好不凄惨。而此时就有商人见缝插针,将自己的宅邸提供给慈禧居住,并且在慈禧离去时,还会奉上大笔盘缠。

比如晋商大户乔家,就曾先后献上了40万两白银。后来,慈禧亲手写了一块“福种琅嬛”四字牌匾赐予乔家。乔家的名望一时间无限拔高,生意自然也是越做越好。

在慈禧到达陕西时,周莹同样也没有放过这个机会。她代表吴家,向慈禧奉上了10万两白银,后来也得到了一块“护国夫人”的牌匾。

不过,周莹接济慈禧,却并不是单纯的投机行为。在关中地区,周莹曾多次出资,兴修水利工程,兴办教育事业,是出了名的大善人。

后来,清廷签订《辛丑条约》需要大量赔款,周莹又捐出了大半家产,与朝廷共赴国难。这一系列的种种行为,都表明了周莹在商人的身份之下,还藏有一颗有情有义的柔软内心。

虽然损失了大笔钱财,但是帮助了国家,因此周莹依然无怨无悔。

1908年,还不满40岁的周莹,因为过度劳累瘫倒在病床上,不久后便离开了人世。


张生全精彩历史


1868年,周莹出生在陕西省三原县的周家。

周家是名门望族,周莹从小就受到了良好教育,再加上天资的聪颖,对数字过目不忘,具有非凡的记忆力。

周莹17岁那年嫁到了当时陕西省泾阳县安吴堡村的吴家,她的人生就开始变得坎坷

婚后十几天,身患恶疾的丈夫撇下自己走了。因吴家没有男丁周莹就这样稀里糊涂的,成为了吴家的继承人。

周莹凭借着自己过人的才能,将一个将要倒闭的吴家,建成了商业帝国兴水利,办教育,使得周莹成为了关中地区

,远近闻名的“女商人”。

1900年八国联军攻进北京慈禧太后携带者自己的人马逃到了西安。由于逃亡队伍太过庞大无法支付巨额的

开支,慈禧太后过上了漂泊恓惶的日子

当慈禧带领着逃亡队伍到达陕西的时候,作为陕西的首富周莹接待了慈禧。周莹以其敏锐的嗅觉,看到了事情有利的一面。

于是周莹便给慈禧捐献了十万白银,缓解慈禧的流落之急。

慈禧大赞周莹是女中豪杰,并兴奋的不得了。慈禧觉得自己膝下没有女儿,便提议认周莹为“义女”,并封周莹为“一品夫人”,又亲书一面“护国夫人”金匾赐给周莹。

在后来的《辛丑条约》中,有一大部分的赔款都是周莹出的。而周莹一生都没有再嫁,42岁的时候,因过劳去世。

因为周莹没有子嗣,周莹死后将自己的全部的财产,给了自己的养子吴怀先


老虫


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在去年年初的时候火遍全中国,周莹这个原本并不知名的女性商人成为了国人茶余饭后的谈资。


▲:晏子画家创作周莹画像

孙俪把周莹简直演活了,他聪明睿智用古灵精怪,敢爱敢恨,充分体现了一个大女主的形象。

影视剧中的形象虽完美无瑕,但终究不是真实的,历史上真实的周莹经历了什么样的人生?

周莹的人生是由一个悲剧起步的,但她没有被残酷的现实所击倒,而是把人生活成了传奇。

周家原本在陕西也算是大富之家,然而随着周莹的父母早亡家道就不可避免的中落了。周莹从小跟着哥哥嫂嫂一起生活。


成年之后,哥哥嫂嫂为她和陕西大富商吴蔚文的独生子吴聘定下了婚约。

这看似是一门金玉良缘,然而,这里面却大有玄机。

吴蔚文,是个有钱人,他多有钱呢?我只用一句话来形容他是个盐商!

古代食盐销售采用的是官方垄断之下特许经营制度,被官方认可的盐商拥有在一个行政区域内经营食盐的权利,换句话说就是垄断,只要拥有一处经营权,他的财富就成几何倍数的增长!

吴蔚文拥有数处经营权,他家的财富可见一斑!

那么问题来了,他为自己的继承人,唯一的儿子挑选儿媳妇,为什么没有找和他门当户对的官宦家的小姐,抑或是在财富上相当的大商贾的女儿呢?而是找了家道中落的周家呢?原因就在于他的儿子吴聘身上。

吴聘当时已经身患重病,药石无灵。吴蔚文无计可施,万般无奈只能采用冲喜的方式,就是让吴聘结婚这件喜事冲走他身上的病魔!

于是答案解开了,冲喜的效果自古以来就是以不靠谱而著称,当时的官宦人家,大商巨贾不可能搭上自己宝贝女儿一生的幸福来参与吴家的这次注定失败的赌博,没有一个父亲愿意让女儿进入这个火坑。

唯有父母双亡的周家愿意。

周莹嫁入吴家冲喜还是失败了,吴聘和吴家老爷子吴蔚文相继去世,吴家的主心骨被抽掉了,他们的生意也面临着崩盘!

面对命运的玩笑,周莹没有服输,她的字典里没有放弃这个词,她昂着头用并不坚实的肩膀,扛起了整个吴家。


这个世界是有天才的,周莹就是众多天才中的一个,她天生就是一个做生意的人

她非常善于用人,和同时代许多中国富翁任人唯亲不同,周莹用人不拘一格,唯才是举,只要是人才,他从不计较这个人的过往,哪怕曾经在暗地里伤害过她,她也能够弃瑕录用。

她像大海一样宽阔的胸襟吸引了无数人为她效力,她很快就打造出了只属于她的核心团队,这个团队为她披荆斩棘创造了一个个的神话!

其次她秉承了诚信为本的理念,继承了吴家:“人硬,货硬,话脾气硬”的传统,老老实实经商。


童叟无欺,这使得她们在同行间赢得了巨大的声望,使得他们的生意越做越大。

同时周莹还创造性的引入了绩效工资这个概念,她将所有的员工的收入与店铺收益直接挂钩,以此来激励员工。

在她们共同的努力之下,终于打造起了一个强大的商业帝国,她自己也成了陕西的女首富。

商业上的巨大成功,并没有让周莹沾沾自喜,她还不忘报效效国家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我国慈禧太后仓皇出逃,慈禧老佛爷到达西安之后,周莹二话不说拿出十万两白银报效,这让仓皇西狩的慈禧太后,感动异常,同时它也记住了陕西周寡妇的名号。


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签订以后,本着老秦人纠纠老秦共赴国难的传统,周莹再一次捐出了海量的白银,以示共赴国难的决心!

心如铁石的慈禧太后被感动的不轻,认下了周莹这个义女。

成为中国实际统治者的干女儿,可谓是荣耀之至,周莹在此时已经登上了人生的巅峰。

然而慈禧太后,干女儿的名号,虽然在外面非常响亮,但是在家里一文不值,周莹的晚年并不幸福。


没有子女一直是周莹心中的痛,他晚年的不幸就来源于此

周莹的老公吴聘没有留下一男半女,根据传统过继一个子侄作为吴聘的儿子。然而就是这个小子,他长大之后竟然想甩开周莹,自己接手生意。这不可避免的让周莹非常难做。

而吴怀先居然无视亲情,一纸诉状将周莹告到了县衙。名义上的母子居然对簿公堂,这伤透了周莹的心,尽管这个事情最终还是得到了圆满的解决,但是有了裂缝的亲情,终究无法弥补。


1910年,42岁的周滢与世长辞。由于没有子女,没有进入吴家的祖坟。作为吴家商业帝国的实际缔造者,死后却不能进入祖坟接受后代的膜拜,这真是一个笑话,同时这也是整整2000年中国女性的不幸的一个缩影。


小小嬴政


晚清最为世人所称道的有两大商界传奇人物,一是“红顶商人”胡雪岩; 二是有“护国夫人”之称的周莹。

辉煌时,胡雪岩的阜康钱庄支店达20多处,遍布大江南北,资金2000万余两,田地万亩;周莹经营的吴家商业帝国的版图则遍布全国,民间流传一句顺口溜:“吴家的伙计走州过县,不吃别家的饭,不住别家的店。”可见,周莹的商业帝国更加的庞大,而她也绝对是一位世间少有的商业奇才。

但是,对于二人,前者可能世人多有了解,而后者却鲜有人知;前者正处封建的男权社会,而后者却是封建社会的一个寡妇;前者依靠左宗棠书写了“官商结合”的传奇人生,而后者却是依靠“穿越百年”的商业智慧建造了吴家的商业帝国,其“清末女首富”的名头更是和慈禧的干女儿身份没有太多的关联。

同时,二者间的下场则更是相去颇远。前者被革职抄家,商业帝国崩塌,悲凉落幕;而后者功成名就,头顶光环欣慰离世。

显然,周莹的成就更加的不易,商业智慧也更加的传奇,特别是其“集团管理”的创新模式,给人以“穿越百年”的感觉。既有马云的商业超前眼光,又有日本企业的精细化管理,还有李嘉诚的市场准确定位等。

至于,去年的热播剧《那年花开月正圆》(又名《大义秦商》),其内容多充满了感情的纠葛色彩,则并不能真正体现出周莹的商业智慧,更让人难以感受到真实周莹的励志人生。

那么,周莹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女人,又有怎样的传奇人生,慈禧又为何会认她做干女儿呢?

商业奇才的苦命人生

光绪十一年(1885年),三原县鲁桥镇孟店村大户周家16岁的养女周莹,由兄嫂做主,将她嫁给了19公里外的泾阳县安吴镇富商大户安吴堡的吴聘。(注:年龄以孙杰曼先生《安吴堡式易堂轶事》出生的年份推断。)

当时的情形几乎和《那年花开月正圆》热剧中的情节如出一辙,确实是嫁给身患重病的吴家少爷吴聘“冲喜”的。其实,也就是一种民间习俗,是通过“红鸾照命”的红喜事,来冲散“白虎凶星”,可驱除患病者身上的凶煞之气,从而使患病者转危为安,只是结果大多事与愿违。

这件事,对于苦命的周莹来说,显然不公。但是,由于她是养女身份,命运便很难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能任凭兄嫂安排。同时,又由于周家在同治元年(1862年)发生巨变,原来16院的豪华院落竟在一场大火中基本化为灰烬,仅存1院勉强安身。自此,周家开始败落,而周莹便成了周家寻求依靠的牺牲品。

因为,周莹所嫁的病丈夫吴聘的父亲吴蔚文还在担任朝廷命官,并长期经营江苏、安徽、江西三省的盐业卖场,与胡雪岩属同时期的“红顶商人”,曾为左宗棠西征提供粮草,因此有“饷靠胡雪岩,粮靠吴蔚文”之说。

据《重修泾阳县志》记载:周莹“成婚之夕,夫病沈,逾十日亡,无子。”

周莹嫁给吴聘后,仅当了十日的新娘,转眼便变成了“安吴寡妇”。

不过,周莹后人吴国华说,吴聘娶周莹3年后才去世,并生有一女,不幸一岁夭折,这些在《吴宓日记》中也有记载。期间,周莹曾过继两岁的侄儿吴玉成为儿子,并改名吴怀先,字念昔,也就是吴国华的爷爷。同时,在吴怀先10岁的时候,周莹还曾收养一女,取名秀翘。但不管怎么说,周莹确实早早便成了“安吴寡妇”。

正所谓:“房漏偏逢连阴雨,船破又遇打头风。”谁知,吴家唯一继承人的丈夫吴聘前脚刚走,后脚公公吴蔚文又因病离世。顷刻间,吴家的两个顶梁柱轰然倒塌,而在此之前吴家已开始家道中落。

自此,重振吴家的重担便压在了年龄不足20岁的吴家少奶奶周莹的肩上。这样的命运对于有些人来说,或许就是无法接受的苦难,但是对于周莹来说,反成了成就自身的一次天赐良机。

商业奇才跨越百年的经营理念

周莹接管吴氏家族的产业后,立足诚信经营,并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改革创新、任用贤能,重新恢复盐商生意,仅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便使吴家败落的家业达到了巅峰状态,商铺遍及全国,并在全国设立7个总号,业态扩展到盐、蚕丝、棉花、棉布、药材及茶叶等方面。

其中,最为世人称道的改革创新当属以下内容:

一是推行“阳俸阴俸”制度。

为将伙计们牢牢捆绑在吴家的这艘商业巨舰上,进而调动大家同心协力“划桨扬帆”的积极性,并实现吴家的快速振兴。为此,她在提高所有伙计2成薪水的基础上,极力鼓励伙计参股入股,并获得年终分红。同时,就算自己老了,干不动了,有参股入股的股金,每年照样有钱拿,岂不是解决了员工养老的后顾之忧。例如:一个伙计的年薪是20两银子,可支取10两,用另外10两参股入股,即可按入股比例获得年终分红。如此好的管理制度,如此好的老板,应该极少有员工不积极卖力工作吧。

关键是周莹非常注重诚信,因此推行起来非常的顺利。例如:为了维护自己的诚信经营的招牌,卖粮时经常会亲自动手“拣杂挑沙过土”,以保证粮食的货真价实。

这些,同后世企业解决发展资金欠缺的融资手段是何等的类似。同时,这些不也是后世倡导的“企业与员工”共同发展的“双赢”理念吗?但是,后世的诸多企业却极少有周莹做得如此之好。

二是订单式经营。

为保证货源的充足和产品供应的稳定,她在当年会根据次年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和价格波动预测,提前和产品供应商签订好订购合同。如:与北方的棉花种植农户、南方的桑园主等提前签订棉花和生丝的订购合同。这种模式,其实就是后世常见的“订单农业”。

三是以丰补款。

例如:常常以高于市场的价格,大范围从棉农手中收购棉花、从茶农手中收购茶叶,从而达到垄断市场的目的,以达到利益最大化。这种模式,后世的资本家常干,因此世界上才出台了一个《反垄断法》。

四是放田于佃

周莹接手吴家产业时,在面对经营商业和管理土地上,她大胆放弃土地,将吴家的土地分给之前的佃户免费耕种,而自己则有更多的精力用于商业,从而取得了商业上的巨大成就。

当周莹将吴家的商业帝国建立起来之时,有钱的她又开始考虑起了身后的名望。

商业奇才放大格局,终获“名利双收”

对于任何人来说,谁不想人前显贵,又能身后美名留。

因此,周莹在商业上获得成功的同时,又将目光放在身后留名上。

例如:因战乱和天灾,关中地区涌现饥民大潮时,周莹开仓放粮,设粥厂,济灾民,兴水利,办教育,建文庙,助军饷等义善之举,已被写入《修泾阳县志》和《修三原县志》等史册。

同时,又据《续修陕西通志稿》卷三十六中记载,1891年,泾阳吴周氏捐银5000两,各属官绅共捐凑银1万两,助刊书籍。

据《泾阳县志》记载,1900年9月4日,由于八国联军进入北军,慈禧太后携同光绪皇帝逃到西安,而西安又正逢灾荒,好享受的慈禧,开销自然也很大。为此,陕西巡抚端方向当地富商大贾“劝捐募银”。

周莹听说后,认为这是出名的天赐良机。因此,她积极响应,果断向慈禧太后进贡白银十万两以及无数珠宝古玩。慈禧感动之余,当即认周莹为干女儿,并诰封她为“二品夫人”,同时准她“今后出入宫廷,勿须通报,若临面驾,可免行大礼”。可见,慈禧对周莹是何等的欣赏。

次年8月24日,慈禧与光绪离开西安返京时,周莹再次进贡“十二条豪华屏风”。由于屏风又重又大,携带不便,随被留存在南院门总督府(今陕西省图书馆“亮宝楼”)。

1908年,42岁的周莹病逝后(早慈禧数月),慈禧又追封她为“一品诰命夫人”,并亲手题写“护国夫人”牌匾。

周莹因养女身份,被迫成为“冲喜”的牺牲品,原本是个悲剧式的人物,而她却在悲剧的人生开端,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努力,演绎出了“名利双收”的喜剧结局,并有了“清末女首富”的美誉,着实令人敬佩与称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