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长亦胜人·戴建业著·楚客校传

处长亦胜人·戴建业著·楚客校传

处长亦胜人·戴建业著·楚客校传


楚客

2019年11月25日

4.处长亦胜人

王仲祖称殷渊源:“非以长胜人,处长亦胜人。”

——《世说新语·赏誉》

这两句话听起来像是绕口令,可细想后便发现它意味隽永。

王仲祖即东晋名士王濛,殷渊源即东晋名臣殷浩。王濠被士林奉为风雅典范,而殷浩的出处更被视为决定东晋兴亡。

殷浩生前人们对他好评如潮。《世说新语·识鉴》载:“王仲祖、谢仁祖、刘真长俱至丹阳墓所省殷扬州,殊有确然之志。既反,王谢相谓曰:‘渊源不起,当如苍生何?’深为忧叹。”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有一天,王濛、谢尚、刘恢三人一起去看望殷浩,殷当时隐居在丹阳他祖先的墓所。他们交谈中发现殷隐居的意志十分坚定。回来后,王与谢相互议论说:“殷渊源要是不肯出仕,天下苍生可怎么办呵!”他们说着说着都深深叹了口气。称“殷扬州”是因殷曾任扬州刺史。把天下兴亡寄于殷浩一身,可见名士们是如何推崇殷浩了。《世说新语》中另一则小品,也让我们看到时人是如何仰慕殷浩:“王司州先为庾公记室参军,后取殷浩为长史。始到,庾公欲遣王使下都。王自启求住曰:下官希见盛德,渊源始至,犹贪与少日周旋。”庾亮先聘王修龄做记室参军,后来又录用殷浩为长史。殷浩刚一到任,庾公就派遣王

出使京都。王亲自启禀请求庾亮说:“下官很少见到盛德贤人,很遗憾殷渊源一到我就要离开,自己还贪恋与他亲近几日。”

殷浩死后其故旧顾悦之称道说:“殷浩识理淹长,风流雅胜,声盖当时。”史家也说“殷浩清徽雅量,众议攸归”。这类评语在《世说新语》中随处可见,“识理淹长”的清谈家固然很多,有“清徽雅量”的名士也不少,这一切并非殷浩所独擅,何况殷浩的门第在东晋也算不上高贵,是什么原因使殷浩有如此大的魅力呢?

王濛间接地提出了另一种解释:“殷渊源非以长胜人,处长亦胜人。”殷浩非但以自己的长处胜过别人,他对待自己长处的态度也胜过别人。

不管殷浩是不是具备这个优点,“以长胜人,处长亦胜人”,这两句话不仅说得俏皮,而且充满了人生的智慧。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谁没有自己的一点点长处呀?数学不好的人可能会写作文,不会写作文的人可能会讲话,不会写又不会讲的人可能会跑步。

人人都会有自己的“长处”,但不是人人都会“处长”。别看“长处”与“处长”只是字面颠倒,它们对每个人来说可是大有文章。

西方哲人说“认识你自己”,东方智者说“自知者明”,可悲的是人好像很难认识自己,我们往往只看到别人脸黑,却不愿承认自己长得也像乌鸦;我们总不满足于自己的地位和财富,却很少人不满意自己的才华,所以我们对别人总含讥带讽,对处境总牢骚满腹,老是觉得自己生不逢时,觉得自己怀才不遇。

在我们社会里,能“以长胜人”的比比皆是,能“处长亦胜人”则十分罕见。舞文弄墨的文人讥讽将军是赳赳武夫,驰骋疆场的将军嘲笑文人为胆怯情夫。有财的瞧不起有才的,有才的又瞧不起有力

的——大家喜欢以己之长轻人之短。小时候我们村里有一个庄稼把式种田的十八般手艺无一不精。邻居一个兄弟田里活儿样样都笨,年年都是“种豆南山下”,年年都是“草盛豆苗稀”。那个庄稼把式从心里蔑视这位邻居,还常常拿他种的水稻和棉花开涮。粉碎“四人帮”后恢复高考,这位不会种田的兄弟就考入名校,接着被哈佛大学录取攻读博士,现在是美国一名牌大学教授,而嘲笑他的那个庄稼把式还在我们村里种庄稼。(这点老师有点吹牛犇了吧?嘿!嘿!算正也没有哪个闲人去证实!不过在华师教书的那位确实比庄稼把式在心理上占优势!)

如今家庭和学校教育中,家长和老师比较注重培养小孩的“长处”,而相对忽略了教育小孩“处长”的态度。许多人稍有一技之长,或者还仅是一知半解,马上就觉得老子天下第一。一个小城市的足球前锋,刚刚小有名气便忘乎所以,看看他那不可一世的神态,好像他不是在踢足球而是在踢地球,在队友面前惯于颐指气使,最后因没有团队精神而被开除出队。

“处长”大体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如何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这一点非常重要,它涉及自己求学和职业选择,无论求学还是择业,除了要知道自己“喜欢”干什么,还要明白“能够”干什么,而且还得了解社会将“需要”什么,然后再在自己的兴趣、能力和需要之间找到契合点。这三者之中,“能够干什么”就是自己的长处。不能识其所长就不能用其所长,对人对己都是如此。另一方面是如何表现自己的长处,如何发挥自己的长处。平时大家常说“金子总是要发光的”,可埋在地下的金子发光谁也看不到,虽然千百年后也许有一天金子被挖掘出来,可是,且不说等千年以后,即使是等几十年以后,人生也很难闪闪发光了。金子过一万年还是金子,志士过几十年就成了老朽,所以杜甫急不可耐地说“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因此,是金子就要摆在显眼的地方,让人们能看到闪闪金光;有长处就要表现出来,让别人能发现你的长处,使你的长处能服务于社会,使你自己能成就壮丽的人生。那么如何表现自己的长处呢?这可是一门奥妙无穷的学问,既要把自己的长处“表现出来”,又不能让人家觉得你喜欢“表现自己”,这真是做人的“高难度动作”。在一个商品充斥物产丰饶的时代,好产品配上好广告,它才能成为畅销商品,同样,在个教育普及人才辈出的时代,我们都要学会如何“推销自我”,向别人展示自己的才能,让别人了解自己的长处,这样才能找到理想的职位,才能真正实现自我。要充分展示自己的长处,又不能显得锋芒毕露,怎样拿捏二者之间的度,是我们一生的功课。要如何发挥自己的长处呢?《论语·先进》篇载,孔夫子有一天对他的学生说:“居则曰:

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孔子对身边的几个学生说,你们平日常说“人家不了解我呀”,假若人家了解你们,并且准备重用你们,你们打算怎么干呢?向人家展示自己的长处,让人家了解自己的长处是第一步,当别人给你提供了舞台,如何发挥自己的长处是第二步,这也是小品文中“处长”的应有之义。

《晋阳秋》说“浩善以通和接物”,殷浩待人接物通达而又谦和,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从来不在人们面前“耍大牌”,有“长处”但不以自己的“长处”骄人,所以王濛说他“处长亦胜人”。还没有出仕就已在社会上声名鹊起,“咸谓教义由其兴替,社稷俟以安危”,可以说他善于展示自己的“长处”。可是,史家又说他“及其入处国钧,未有嘉谋善政,出总戎律,唯闻蹙国丧师”,等他身居要津以后,治国拿不出良方,带兵又老吃败仗,这样说来殷浩还不善于扬长避短。

仅会“以长胜人”,还只是成功的一半;懂得“处长亦胜人”,才会有辉煌的人生。(我说为什么能够和老师志趣相投,也难怪了,关于金子总是要发光的这种说法我也曾未读此文前也写了一篇文章,也一并附下吧:

反思“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这句话对吗?

亲爱的朋友们,以前总会有人对我们讲“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可是有几个人能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思考过这句话对吗?恐怕我们大多数人都认为是对的,是真理!可是我猜想也会有一小部分认为这句话是错的。

任何解释都总得有个说得过去的理由吧?假如这句话是对的,那么深藏在地下的金子可多了,为什么那些深藏在地下的金子为什么发不了光呢?是那些深藏在地下的金子不愿意发光吗?我看不是,如果金子不被开釆,永远不可能发光!由此可以看出,‘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这句话是不全面的,金子本身并不会发光,也不可能发光,它需要有个介质传递太阳的光才能发光,璞玉也一样,需要能工巧匠的雕琢,才能发光,由此可见,‘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这句话并不见得全对。

换另外一个角度来讲, 纵观历史的长河,细想一下这岁月带走了无数无数的人,可被人们记下的却是有限的。如果说被记下的是会发光的,难道他们真的就是金子吗?那些无数无数没有发光的就不是金子了吗?这点值得深思!

假如我们先定义这句话是对的,那有个大家不得不面对的事实是,世上还有许多其它的事物也会发光啊?比如水珠啦,镜子啦,眼睛啦!等等啦!这说明不是金子的事物也能发光,按照这个推论,我们将会产生矛盾的定议不是金子的也发光,是金子的也发光,到底是是金的发光还是不是金子的发光呢? 我真的解释不了,只希望有高人指点。 我所能解释的是:‘不论是不是金子,发光或不发光,只要能为人所用,为民所用,都是向上的,积极的,应该是我们所提倡的;反之,不能为人所用,为民所用,都是堕下的,消极的,应该是我们所摒弃的。 以我之智,实在解不开这种悖论,看来只能用易经中的三分法来解释了,好像三分法是专门用来解释这种悖论的……

个人观点,一部分金子不愿意发光,一部分金子想发光但发不了光,因为没有遇到那个开采的人,最后一部分金子发光了,因为遇到了愿意开采他的人了……

最后总结,“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这句话并不全面,发光不发光是要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而来决定的,大家千万千万不要把这句话当作真理!建议大家以后对看上去像是真理的圭臬之说都能够质疑一下!这个社会太缺少这种质疑精神了!)(好吧!总算是校对完了!括號里的是我的文字,括號外的出於《戴建业精读世说新语》·戴建业著——第九章妙赏第4小节——处长亦胜人,我之所以这么校对发文给大家,一是自己是弱弱小民,无名无份,这雨天又闲的蛋痛,无聊的要死!而戴老师今天中午发来私信之后距了五个小时左右才更新文章!可见老师很忙!希望为老师分担一些吧!就私传了此文!但求老师不要训责吧!)

18:45.25.11.2019

邢文操

剑桥名邸凤雏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