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長亦勝人·戴建業著·楚客校傳

處長亦勝人·戴建業著·楚客校傳

處長亦勝人·戴建業著·楚客校傳


楚客

2019年11月25日

4.處長亦勝人

王仲祖稱殷淵源:“非以長勝人,處長亦勝人。”

——《世說新語·賞譽》

這兩句話聽起來像是繞口令,可細想後便發現它意味雋永。

王仲祖即東晉名士王濛,殷淵源即東晉名臣殷浩。王濠被士林奉為風雅典範,而殷浩的出處更被視為決定東晉興亡。

殷浩生前人們對他好評如潮。《世說新語·識鑑》載:“王仲祖、謝仁祖、劉真長俱至丹陽墓所省殷揚州,殊有確然之志。既反,王謝相謂曰:‘淵源不起,當如蒼生何?’深為憂嘆。”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有一天,王濛、謝尚、劉恢三人一起去看望殷浩,殷當時隱居在丹陽他祖先的墓所。他們交談中發現殷隱居的意志十分堅定。回來後,王與謝相互議論說:“殷淵源要是不肯出仕,天下蒼生可怎麼辦呵!”他們說著說著都深深嘆了口氣。稱“殷揚州”是因殷曾任揚州刺史。把天下興亡寄於殷浩一身,可見名士們是如何推崇殷浩了。《世說新語》中另一則小品,也讓我們看到時人是如何仰慕殷浩:“王司州先為庾公記室參軍,後取殷浩為長史。始到,庾公欲遣王使下都。王自啟求住曰:下官希見盛德,淵源始至,猶貪與少日周旋。”庾亮先聘王修齡做記室參軍,後來又錄用殷浩為長史。殷浩剛一到任,庾公就派遣王

出使京都。王親自啟稟請求庾亮說:“下官很少見到盛德賢人,很遺憾殷淵源一到我就要離開,自己還貪戀與他親近幾日。”

殷浩死後其故舊顧悅之稱道說:“殷浩識理淹長,風流雅勝,聲蓋當時。”史家也說“殷浩清徽雅量,眾議攸歸”。這類評語在《世說新語》中隨處可見,“識理淹長”的清談家固然很多,有“清徽雅量”的名士也不少,這一切並非殷浩所獨擅,何況殷浩的門第在東晉也算不上高貴,是什麼原因使殷浩有如此大的魅力呢?

王濛間接地提出了另一種解釋:“殷淵源非以長勝人,處長亦勝人。”殷浩非但以自己的長處勝過別人,他對待自己長處的態度也勝過別人。

不管殷浩是不是具備這個優點,“以長勝人,處長亦勝人”,這兩句話不僅說得俏皮,而且充滿了人生的智慧。

俗話說“尺有所短,寸有所長”,誰沒有自己的一點點長處呀?數學不好的人可能會寫作文,不會寫作文的人可能會講話,不會寫又不會講的人可能會跑步。

人人都會有自己的“長處”,但不是人人都會“處長”。別看“長處”與“處長”只是字面顛倒,它們對每個人來說可是大有文章。

西方哲人說“認識你自己”,東方智者說“自知者明”,可悲的是人好像很難認識自己,我們往往只看到別人臉黑,卻不願承認自己長得也像烏鴉;我們總不滿足於自己的地位和財富,卻很少人不滿意自己的才華,所以我們對別人總含譏帶諷,對處境總牢騷滿腹,老是覺得自己生不逢時,覺得自己懷才不遇。

在我們社會里,能“以長勝人”的比比皆是,能“處長亦勝人”則十分罕見。舞文弄墨的文人譏諷將軍是赳赳武夫,馳騁疆場的將軍嘲笑文人為膽怯情夫。有財的瞧不起有才的,有才的又瞧不起有力

的——大家喜歡以己之長輕人之短。小時候我們村裡有一個莊稼把式種田的十八般手藝無一不精。鄰居一個兄弟田裡活兒樣樣都笨,年年都是“種豆南山下”,年年都是“草盛豆苗稀”。那個莊稼把式從心裡蔑視這位鄰居,還常常拿他種的水稻和棉花開涮。粉碎“四人幫”後恢復高考,這位不會種田的兄弟就考入名校,接著被哈佛大學錄取攻讀博士,現在是美國一名牌大學教授,而嘲笑他的那個莊稼把式還在我們村裡種莊稼。(這點老師有點吹牛犇了吧?嘿!嘿!算正也沒有哪個閒人去證實!不過在華師教書的那位確實比莊稼把式在心理上佔優勢!)

如今家庭和學校教育中,家長和老師比較注重培養小孩的“長處”,而相對忽略了教育小孩“處長”的態度。許多人稍有一技之長,或者還僅是一知半解,馬上就覺得老子天下第一。一個小城市的足球前鋒,剛剛小有名氣便忘乎所以,看看他那不可一世的神態,好像他不是在踢足球而是在踢地球,在隊友面前慣於頤指氣使,最後因沒有團隊精神而被開除出隊。

“處長”大體上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如何正確認識自己的長處和短處。這一點非常重要,它涉及自己求學和職業選擇,無論求學還是擇業,除了要知道自己“喜歡”幹什麼,還要明白“能夠”幹什麼,而且還得了解社會將“需要”什麼,然後再在自己的興趣、能力和需要之間找到契合點。這三者之中,“能夠幹什麼”就是自己的長處。不能識其所長就不能用其所長,對人對己都是如此。另一方面是如何表現自己的長處,如何發揮自己的長處。平時大家常說“金子總是要發光的”,可埋在地下的金子發光誰也看不到,雖然千百年後也許有一天金子被挖掘出來,可是,且不說等千年以後,即使是等幾十年以後,人生也很難閃閃發光了。金子過一萬年還是金子,志士過幾十年就成了老朽,所以杜甫急不可耐地說“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因此,是金子就要擺在顯眼的地方,讓人們能看到閃閃金光;有長處就要表現出來,讓別人能發現你的長處,使你的長處能服務於社會,使你自己能成就壯麗的人生。那麼如何表現自己的長處呢?這可是一門奧妙無窮的學問,既要把自己的長處“表現出來”,又不能讓人家覺得你喜歡“表現自己”,這真是做人的“高難度動作”。在一個商品充斥物產豐饒的時代,好產品配上好廣告,它才能成為暢銷商品,同樣,在個教育普及人才輩出的時代,我們都要學會如何“推銷自我”,向別人展示自己的才能,讓別人瞭解自己的長處,這樣才能找到理想的職位,才能真正實現自我。要充分展示自己的長處,又不能顯得鋒芒畢露,怎樣拿捏二者之間的度,是我們一生的功課。要如何發揮自己的長處呢?《論語·先進》篇載,孔夫子有一天對他的學生說:“居則曰:

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孔子對身邊的幾個學生說,你們平日常說“人家不瞭解我呀”,假若人家瞭解你們,並且準備重用你們,你們打算怎麼幹呢?向人家展示自己的長處,讓人家瞭解自己的長處是第一步,當別人給你提供了舞臺,如何發揮自己的長處是第二步,這也是小品文中“處長”的應有之義。

《晉陽秋》說“浩善以通和接物”,殷浩待人接物通達而又謙和,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從來不在人們面前“耍大牌”,有“長處”但不以自己的“長處”驕人,所以王濛說他“處長亦勝人”。還沒有出仕就已在社會上聲名鵲起,“鹹謂教義由其興替,社稷俟以安危”,可以說他善於展示自己的“長處”。可是,史家又說他“及其入處國鈞,未有嘉謀善政,出總戎律,唯聞蹙國喪師”,等他身居要津以後,治國拿不出良方,帶兵又老吃敗仗,這樣說來殷浩還不善於揚長避短。

僅會“以長勝人”,還只是成功的一半;懂得“處長亦勝人”,才會有輝煌的人生。(我說為什麼能夠和老師志趣相投,也難怪了,關於金子總是要發光的這種說法我也曾未讀此文前也寫了一篇文章,也一併附下吧:

反思“是金子總會發光的”這句話對嗎?

親愛的朋友們,以前總會有人對我們講“是金子總會發光的”!可是有幾個人能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思考過這句話對嗎?恐怕我們大多數人都認為是對的,是真理!可是我猜想也會有一小部分認為這句話是錯的。

任何解釋都總得有個說得過去的理由吧?假如這句話是對的,那麼深藏在地下的金子可多了,為什麼那些深藏在地下的金子為什麼發不了光呢?是那些深藏在地下的金子不願意發光嗎?我看不是,如果金子不被開釆,永遠不可能發光!由此可以看出,‘是金子總會發光的’這句話是不全面的,金子本身並不會發光,也不可能發光,它需要有個介質傳遞太陽的光才能發光,璞玉也一樣,需要能工巧匠的雕琢,才能發光,由此可見,‘是金子總會發光的’這句話並不見得全對。

換另外一個角度來講, 縱觀歷史的長河,細想一下這歲月帶走了無數無數的人,可被人們記下的卻是有限的。如果說被記下的是會發光的,難道他們真的就是金子嗎?那些無數無數沒有發光的就不是金子了嗎?這點值得深思!

假如我們先定義這句話是對的,那有個大家不得不面對的事實是,世上還有許多其它的事物也會發光啊?比如水珠啦,鏡子啦,眼睛啦!等等啦!這說明不是金子的事物也能發光,按照這個推論,我們將會產生矛盾的定議不是金子的也發光,是金子的也發光,到底是是金的發光還是不是金子的發光呢? 我真的解釋不了,只希望有高人指點。 我所能解釋的是:‘不論是不是金子,發光或不發光,只要能為人所用,為民所用,都是向上的,積極的,應該是我們所提倡的;反之,不能為人所用,為民所用,都是墮下的,消極的,應該是我們所摒棄的。 以我之智,實在解不開這種悖論,看來只能用易經中的三分法來解釋了,好像三分法是專門用來解釋這種悖論的……

個人觀點,一部分金子不願意發光,一部分金子想發光但發不了光,因為沒有遇到那個開採的人,最後一部分金子發光了,因為遇到了願意開採他的人了……

最後總結,“是金子總會發光的”這句話並不全面,發光不發光是要根據具體的實際情況而來決定的,大家千萬千萬不要把這句話當作真理!建議大家以後對看上去像是真理的圭臬之說都能夠質疑一下!這個社會太缺少這種質疑精神了!)(好吧!總算是校對完了!括號裡的是我的文字,括號外的出於《戴建業精讀世說新語》·戴建業著——第九章妙賞第4小節——處長亦勝人,我之所以這麼校對發文給大家,一是自己是弱弱小民,無名無份,這雨天又閒的蛋痛,無聊的要死!而戴老師今天中午發來私信之後距了五個小時左右才更新文章!可見老師很忙!希望為老師分擔一些吧!就私傳了此文!但求老師不要訓責吧!)

18:45.25.11.2019

邢文操

劍橋名邸鳳雛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