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大行草名帖,臨寫實戰:如何臨?注意哪些?

九大行草名帖,臨寫實戰:如何臨?注意哪些?


#1

“冠軍”的迷惑

——張芝《冠軍帖》


九大行草名帖,臨寫實戰:如何臨?注意哪些?


臨寫要求:

一、此帖與王書應為相近的風格,以習王書法寫此帖,最為妥帖。

二、提按頓挫、轉承起伏皆須有力感與節奏感,尤其連帶的線勢不可隨帶而過,必須強調動作與線質的豐富性。


儘管書史上記載漢杜度、崔瑗、張芝等善寫草書,但由於沒有實物遺存,這些書家的作品風格在我們的印象中幾乎為零。而且,真正遺留在世的漢代墨跡草書(簡書),與我們偶有見到的宋刻漢草居然判若天壤。所以,像張芝《冠軍帖》此類刻帖,是否真是漢人面目,越來越讓人迷惑。若是,那麼這種完全成熟的今草筆法,始創者會落在誰家頭上,又將成為歷史的疑問。不過,就刻帖而言,《冠軍帖》決然大家手筆。


《冠軍帖》無論從用筆、結字、行氣、整體章法等都無可挑剔。其用筆使轉精緻而瀟灑,總能讓人想到王羲之。由於王書有墨跡摹本遺世,讓我們有對比刻本(帖)的可能。我們發現,摹本與刻帖之間的距離顯然存在。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像《淳化閣帖》這樣的高檔刻帖,其間諸家的風格卻出奇地類似,說明刻帖多有失真,絕非虛言。以此再觀《冠軍帖》,摹刻工們是否滲入了自己的書寫習慣,將原本的張芝弄得面目全非,我們只能妄加猜測了。


#2

章草古法

——《平復帖》


九大行草名帖,臨寫實戰:如何臨?注意哪些?


臨寫要求:

一、辨別提按與絞轉之間的聯繫與區別。所謂絞轉,指用筆由中鋒快速轉成側鋒,或由側鋒快速轉成中鋒的用筆動作,王書《初月帖》中的字較明顯,《平復帖》因為線勢短促,翻轉時動作更爽勁,故側鋒感不強。

二、結字多緊收,但亦需有虛實。


章草在今草之前就已經出現。但我們今天看到的刻帖章草,程式感很強,而且似乎不是從隸書演變過來,更像由小楷寫出(此也與摹刻失實有關),如傳吳皇象《急就章》、晉索靖《月儀帖》等,以至於宋以後學章草的書家(如元人),大都寫的是這種面目。其實,從漢簡至魏晉時期的墨跡章草,卻沒有這般的整齊劃一與規範頓折(小楷程式),而更多的是隨意的結體及並不十分講究筆法的用筆。當然,氣息醇厚古樸者亦有之,《平復帖》即是。


很顯然,《平復帖》的用筆方法不同於後來的提按頓挫,其線條的起訖沒有明顯的動作痕跡。但這種短促的線條似乎凝聚了足夠的力量,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比頓挫更具衝擊力,又讓人一下子琢磨不到這種力量來自何方。其實,人們在提按用筆之外也曾總結有絞轉法,除《平復帖》外,像王羲之《初月帖》、明末倪元璐書法等都有實踐,從我們對這些作品的臨寫中確也能感悟到它非同一般的力量感,只是遺憾,這種古法被後來的提按法廣泛地取而代之,以至絞轉在今天幾乎成為“古董”筆法,常人不知何而為之。


除此之外,《平復帖》章法的自然錯落也為章草書法樹立楷模。一般章草書作品字大小相仿,多有布算之嫌,《平復帖》則美在信手間的有序無序。這說明,儘管與二王書風迥然不同,但《平復帖》同樣讓我們感到魏晉文人的倜儻品性,兩者實有異曲同工之妙。


#3

王羲之的意義

——《初月帖》


九大行草名帖,臨寫實戰:如何臨?注意哪些?


臨寫要求:

一、王書點畫、結構、行氣、章法是一個完整的整體,手札尤其如此。大到動靜、虛實、粗細等的對比協調,小到一提一按的轉承起伏,無不精美絕倫。若拆解地學習其用筆或結構,往往會歪曲王羲之的本意。所以學王書當須明書理,明瞭其一舉一動、一招一式的個體作用及整體意義,才能活學活用。

二、不能以為學了沈尹默、文徵明、趙孟頫、米芾、智永等就是學了王羲之書風。古人學王多學刻帖,時有誤傳。今人能見到印刷精美的唐摹本墨跡,這讓我們可以輕易辨別王書及其後學者們的高下差異。故培養眼力及鍛鍊手力同樣重要。


王羲之是中國家喻戶曉的古代書法家,其《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固然精美,但筆者總以為其手札才真正代表王羲之書藝的最高成就,尤其是唐摹本中《頻有哀禍帖》、《喪亂帖》、《初月帖》、《姨母帖》、《得示帖》、《二謝帖》、《遠宦帖》等。箇中原因在於:一、古人評王羲之書“遒麗天成”,手札線條比《蘭亭序》更貼近(《蘭亭序》似乎在秀麗與清麗之間);二、梁武帝稱右軍書“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闕”,像《頻有哀禍帖》、《得示帖》等才真正體現這種動靜、虛實相生的感覺;三、從用筆、線條、結字、行勢、空間等諸多因素的渾然合一,手札難度更高,表現面更寬,形式感更強。


但王羲之的偉大並不僅僅在於他作品的美不勝收,其意義更在於他在書史上所起的承古開新的作用。他將毛筆提按頓挫的功能發揮到一個相當的高度,使線條與空間的表現領地大大拓展。倘使我們今天在研究學習王羲之忽略這一點,而僅僅以其筆法為著眼點,實在是喪失了王氏真正激勵後人的本質精神。——藝術貴在創造,猶如科學貴在發明一樣。失卻書法的創造力,也就失去書法向前發展的生命力。


#4

識得小王真面目

——《鴨頭丸帖》


九大行草名帖,臨寫實戰:如何臨?注意哪些?


臨寫要求:

一、對比大王、小王墨跡,區別父子書風的不同及技巧的分別。

二、區別摹本小王書《廿九日帖》、真跡《鴨頭丸帖》與褚、米等臨本之間的區別,強調線質的緊密及結構的變化。


王獻之是頗為自負的書法家。據《書譜》記載,“(謝)安嘗問敬:‘卿書何如右軍’?答雲:‘故當勝!’”獻之書學乃父、張芝,但最終他並不想被前輩束縛,故常以外拓筆法一筆環轉,氣勢不俗。儘管後世評家多以為其書不敵乃父,但小王能自開新境,不被遮掩,實為不易。更何況其草書環轉之中皆能頓挫起伏,不枉作圈繞,故歷朝評者褒獎不少,如張懷瓘《書斷》:“尤善草隸,幼學於父,次習於張。後改變制度,別創其法,率爾私心,冥合天矩,觀其逸志,莫之與京。至於行草興合,如孤峰四絕,迥出天外,其峻峭不可量也。”清吳德旋:“大令狂草,盡變右軍之法而獨闢門戶,縱橫揮霍,不主故常。……餘謂大令草書,雖極力奔放,而仍不失清遠之韻。”


小王在縱橫揮灑之時,其線質或堅質或清潤,這從《鴨頭丸帖》、《廿九日帖》等書中可以見出。惜自唐以來,書家多喜臨小王,往往把這種堅質或清潤取而代之以輕滑,使小王書法流為通俗,聲譽受損,如米芾臨《中秋帖》等便是。小王書固不比大王內勁,然也不至於“流”到這種程度。


“質”與“文”,是書法審美的一對範疇,古代書論中多有論述。所謂古質而今妍,指早先人們崇尚質樸自然,而今趨於漂亮、甜美。王羲之比於鍾繇,鍾古而王文(妍);小王比於乃父,大王則為古,而小王更趨妍美;而若將智永、米芾、趙孟頫等比於小王,則小王為古,而後人則為流美。質為內美,文主外美,外美易而內美難。但外美易於為人認同,內美多為常人不解,此書法所以有通俗、高古之別也。


#5

王家風範

——《伯遠帖》


九大行草名帖,臨寫實戰:如何臨?注意哪些?


臨寫要求:

一、《癤腫帖》內擫、字瘦勁,歐陽詢行書似從此來。《伯遠帖》圓暢自適,孫過庭《書譜》用筆與之有相近處。《汝比帖》用筆細處皆勁,粗筆掃鋒多有側勢,字形也為細筆者清奇。三帖當分別臨之,不可為一法。

二、《汝比帖》章法稍雜,宜略作調整。


九大行草名帖,臨寫實戰:如何臨?注意哪些?

白砥臨《癤腫帖》


九大行草名帖,臨寫實戰:如何臨?注意哪些?

白砥臨《汝比帖》


除王羲之、王獻子父子在歷史上負有盛名外,王氏家族中另有王薈、王徽之、王珣、王僧虔、王慈、王志等善書,並有書跡留世。從王薈《癤腫帖》、王徽之《新月帖》、王珣《伯遠帖》、王慈《柏酒帖》、《汝比帖》等作品分析,王氏家族書風是一脈相承的。看來,如果不是歷史無情,使他們的大多數作品隨著時間的逝去而“灰飛煙滅”的話,王羲之可能並不會在後代有著這般的顯耀。


《癤腫帖》、《汝比帖》等為唐摹本,而《伯遠帖》則為難得的真跡。以《伯遠帖》對比其他摹本墨跡,讓人感覺到唐人鉤摹相當地逼真。此數作用筆、結體已為完全的新法,但各帖又各有面目,說明當時書家追求個性是很自然的事情。相比唐以後學王書家的作品,王氏族人們的舉止可謂輕鬆自在,這是一種無法學得的境界。時至今日,人們依舊津津樂道於王氏家法,但那種瀟灑倜儻的品性,又有幾人能真正悟得?


#6

七世孫之誤

——智永《千字文》


九大行草名帖,臨寫實戰:如何臨?注意哪些?

  

臨寫要求:

一、《千字文》與王書之區別在於:右軍之法寓於動態之中,智永則為靜態的規則。故《千字文》為學王初階,可以成立,但若得了這靜態法規後不再去應變,此即是因法制法了。學有基礎後,當須從此更進一層,這法才能激活。

二、《千字文》的草書使轉尤其折後轉,筆鋒的提按轉接交待不清爽,這是後人最易誤讀右軍之處。智永後虞世南、陸柬之以至趙孟都存在這一問題,當須明辨。

三、右軍使轉在右轉及上翻的動作上多捻管,鋒當逆勢,動作節奏感強,捻管的 作用是在快速中能使線條形態保持堅實,而不致一轉鋒便成側鋒。

四、王書側鋒多是絞轉而成,而智永及後代幾家多側掃,動作方法不同,線條結果自然不一。故學《千字文》當以王字作比,不至為“智法”所縛。


王羲之七世孫智永和尚存世惟《千字文》,以真、草對照並列寫出。《千字文》原本為學童識記的課本,智永以真草寫出,顯然也是為學童及初學者們識字學書所用,並非其平日隨意揮寫的作品。因為初學教科書,一點一畫,須有相當的規則。智永在世時作品面貌如何,今人已不得知。唐張懷瓘曾曰:“微尚有道(張芝)之風,半得右軍之肉,兼能諸體,於草最優。”《東坡題跋》也載:“永禪師欲存王氏典刑,以為百家法祖,故舉用舊法,非不能出新意求變態也,然其意已逸於繩墨之外矣!”能兼張、王之風,且於草最優,智永大概也應是與王慈之類能揮灑的書家。但《千字文》謹守典則,且智永生前寫過八百餘本,大大佔有了後人的視線,人們對智永的認知,也往往停留在此了。此既是後人對智永書風誤解的原點,也是智永自己過多寫《千字文》留下的禍害。


更令人遺憾的是,這種為初學所用的課本,被後世認為是王家的正宗法書了。所以,後人因為不得見右軍真跡,欲從這七世孫處覓得真髓,卻是大大誤讀了王羲之的真面目與真精神。在書法史上,因為智永而誤讀右軍,這或許是當年智永和尚也不願看到的結果吧!


#7

法乳二王 誰與爭鋒

——孫過庭《書譜》


九大行草名帖,臨寫實戰:如何臨?注意哪些?


臨寫要求:

一、拿《書譜》與智永的草書《千字文》作比,孫過庭對王書折轉及弧轉動作的把握比智永要到位、自然,故學《書譜》須先學右軍、大令。

二、壓而甩鋒的動作,一般是在極熟練的情況下才能寫出“破而愈完”的效果。當動作簡單而筆勢單一時,這種用筆的墨線效果會變得很難看。王羲之《初月帖》中帶側、側轉的用筆,也須快速完成。二者有異曲同工之妙,可作意象上的對比。


《書譜》是書史上一篇重要的理論著作,同時又是一件頗具價值的書法作品。作者孫過庭官位不高,存世作品也不多,但一篇《書譜》卻奠定了他在書法史上的地位。


米芾《書史》曰:“孫過庭草書《書譜》,甚有右軍法。作字落腳差近前而直,此乃過庭法。凡世稱右軍書有此等字,皆孫筆也。凡唐草得二王法,無出其右。”孫氏將二王書法糅合在一起,此即使在唐代也不多見。右軍用筆多勁直,大令外拓,從《書譜》用筆特徵看,其使轉多吸收小王外拓法,圓融清潤,而點畫中的提按則多法大王,雖縱情爽快,一點一畫之內皆不缺折轉的動作。惟線質稍嫌松暢,清梁巘有評:“孫過庭書多滑”。作為不多連帶的小草書,孫過庭在如此的長篇之中不以行分列布勢,而是左右挪讓穿插,自是一種本領。而其用筆的粗細調節,尤其重壓甩鋒的用筆方法,使之“破而愈完,紛而愈治”(劉熙載語),達到了一定的筆墨效果,這是孫過庭對二王筆法的發揮。


孫氏位卑言微,《書譜》能在書史上大放異彩,說明歷史還是尊崇藝術的。


#8

意在王、顏之間

——懷素《藏真帖》


九大行草名帖,臨寫實戰:如何臨?注意哪些?


臨寫要求:

一、寬緊結合,方圓並用,收放自如,是此帖特點之所在,不可不識。

二、對比《自敘帖》與《小草千字文》,以明懷素的應變能力與技巧。


懷素存世作品的風格是多樣的,除《自敘帖》為狂草外,著名者還有《小草千字文》、《苦筍帖》、《聖母帖》、《論書帖》、《藏真、律公帖》、《腳氣帖》、《食魚帖》等,除刻在一起的《藏真律公腳氣帖》面目相似外,其餘似乎都不一樣,這讓人多少有些崇拜這位和尚的創造力。


《藏真帖》是懷素晚遊中州的一篇記事,行草結合,字體隱隱然有《聖教》、魯公筆意,方圓並舉,重若崩雲,細如遊絲,歷代書家對此帖多有肯定,明王世貞跋曰:“《藏真》、《律公》二帖乃遊絲筆,縈迴怳渺中有挽強飲石之勁,至不易得。”如此纖細的線條,筆力卻如有萬鈞,足見懷素過人的控筆能力。


懷素晚歲書風趨於平淡,這種平淡的境界,如沒有王、顏書作為積澱,是不易達到的。像《藏真帖》這類行草,作為臨習懷素行草書的基礎,是最為合適的。


#9

大唐雄風

——顏真卿行書


九大行草名帖,臨寫實戰:如何臨?注意哪些?


臨寫要求:

一、筆力凝實、字勢寬博,為顏書最重要之特徵。對比王書,王緊結,富形式感;顏寬和,有廟堂氣。

二、顏體行書結字在王體行書與顏體楷書間,故不能全以顏楷之法出之。


中唐書法比之於初唐,在同樣繼承二王書法的前提下,創造性更強,沉著大氣的感覺更甚。這其中,以張旭、顏真卿、懷素等為代表,說明在這一歷史時期中,書家對二王書法的理解已逐漸由初唐的擬似為目的轉向為我所用,其大氣磅礴處甚至超越二王。此數家中,又以顏真卿最為書史所重,對後世影響最深。


要論顏體的楷字結構,著實沒有右軍書法那樣豐富多變。但魯公寫行書卻不同,既保持了其楷書穩健沉著的一面,又巧妙地將右軍之法吸納其間。其用筆則在二王筆法的基礎上更趨內斂凝練,想是受其師張旭的影響。張、顏書法強調在線條中截的動作中深入與變化,這種感覺雖然我們在漢魏碑刻中皆有所見,但在墨跡書法中幾難尋覓。顏真卿正是從前輩及碑刻線條中悟得變化之理,才使得其書在王書之外另闢一種新境來。


顏真卿行草書存世有:《祭侄文稿》、《劉中使帖》墨本,《爭座位帖》、《蔡明遠帖》、《裴將軍詩帖》刻本等,風格統一而面目皆有變化。有些刻帖(如《爭座位帖》)字雖小而氣魄雄大,這是右軍所不及之處。


許多人認為王書難以寫大字,此正說中要害。但倘若將顏法(尤其是線條)融入其間,王書的大字則會堅實得多。


九大行草名帖,臨寫實戰:如何臨?注意哪些?

本文作者:(原載:中國書法網,以上圖片均為白砥臨摹示範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