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晚年為什麼不傳位德才兼備的十一子永瑆,卻選平庸的永琰?

金山銀山2002


乾隆皇帝大概是清朝所有皇帝中最風流的一位,妃嬪眾多,民間也有紅顏知己。《還珠格格》大部分劇情是虛構的,但紫薇的身份,說不定真有原型,畢竟乾隆下了那麼多次江南,發生風流韻事也正常。

不過,雖然女人多,他的兒子可沒有祖父康熙的兒子多,也沒有那麼出色,也就避免了類似康熙末年九子奪嫡的情況。

(劇中乾隆)

乾隆之所以選擇永琰,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寵愛永琰的母親魏佳氏,也就是《延禧攻略》裡的女主角魏瓔珞。電視劇經過藝術加工,當不得真,但拋開那些無腦劇情,真實的魏佳氏的確很得乾隆的歡心。

魏佳氏本姓魏,是正黃旗滿洲包衣,說白了是皇家的奴才,後被乾隆帝抬入鑲黃旗滿洲,才從魏氏變成了魏佳氏,家族身份得到提高。

不過,雖說是奴才出身,皇家的奴才也不一般,魏佳氏的祖父是內務府總管,門第還算可以,她的祖母和母親則在雍正元年擔任過宣冊寶文女官,和皇家的關係比較緊密。

乾隆喜愛魏佳氏,一方面是因為她容貌美麗,且機敏聰明;另一方面是因為孝賢皇后。

(劇中孝賢和魏瓔珞)

一部《延禧攻略》,讓觀眾們都知道乾隆的白月光是孝賢皇后,事實上也差不多,乾隆雖然有三宮六院,但他依然宣稱真愛是孝賢。電視劇中魏瓔珞是藉助於孝賢才爬上高位,歷史上竟然也如此。要不怎麼說歷史永遠比小說精彩呢。

乾隆有個寫詩的愛好,一天多則4、5首,少則1、2首,質量且不管,產量是很驚人的。他在《孝賢皇后陵酹酒》一詩中做了自注,說“令懿皇貴妃為皇后斫教養者今並附地宮”。

啥意思呢?意思是魏佳氏是孝賢皇后教養出來的,可以讓她附葬自己的地宮。

魏佳氏有沒有當過宮女不太確定,史料記載她是在乾隆十年的正月受封為嬪,“嬪”在清朝後宮體系中已經不算低了,可為一宮主位。而且乾隆還給了她一個特別好的封號“令”,“令”字出於《詩經·大雅》中的“如圭如璋,令聞令望”,代表著美好如意。

(劇中魏瓔珞)

乾隆最小的四位兒子是皇十四子永璐(早夭)、皇十五子永琰(後來的嘉慶帝)、皇十六子(早夭未命名)、皇十七子永璘全是魏佳氏生的,可見乾隆有多喜歡她。

身為皇帝,喜歡一位妃嬪最好的表達方式是什麼?當然是讓她的兒子繼承自己的地位。

何況,永琰也不算平庸,他飽讀詩書,通曉經義,精研諸史、通鑑,竟然達到“上下三千年,治跡目瞭然”的程度。又是自己喜歡的女人生的,又這麼愛學習,在乾隆心裡,這就是合格的繼承人。

其實,永琰最大的對手並不是同為庶子的永瑆,而是他的那些嫡出兄弟們。乾隆對嫡庶還是挺看重的,一直想立嫡子為儲君,但是老天偏不讓他如願。

第一位嫡子永璉是白月光孝賢皇后所出,不但乾隆極為喜歡,雍正也很重視,親自賜名,隱示承宗器之意,乾隆才登基就秘密立為皇太子,乾隆三年夭折了;

第二位嫡子永琮同樣是孝賢所生,乾隆想立他為太子,還沒下旨他也夭折了;

第三位嫡子永璂,母親是繼皇后烏拉那拉氏,也就是《還珠格格》里老折磨小燕子和紫薇的惡毒皇后,乾隆對她深惡痛絕,半點都不喜歡,乾隆三十年廢其後位,永璂也就失去了繼承大寶的資格。

除了嫡子,乾隆最為看重的是皇五子永琪。沒錯,就是《還珠格格》中的那位永琪,可惜他26歲時去世了。

總之,永琰在乾隆諸皇子中還算出眾,但他能繼位卻不是能力的原因,第一是因為乾隆愛烏及烏,第二是因為乾隆喜歡的兒子都死了。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關注我吧!】


縹緲峰下一粒沙


與康熙晚年“九子奪嫡”的激烈爭奪不同,乾隆晚年卻因為皇子數量過少而不得不“矮子中間挑高個”。乾隆最終可選擇繼位的皇子僅有四位,最終選擇相對平庸的皇十五子琰也是無奈之下的最佳選擇。

長壽乾隆“熬死”眾皇子。

乾隆皇帝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最長壽的帝王,享年89歲。乾隆一生生育了十七位皇子,而在乾隆三十八年立儲時,存活在世的皇子共計七位,其餘的不是早早夭折就是英年早逝。即便這七位皇子中,最終活過乾隆的卻僅有四位,分別是皇八子、皇十一子、皇十五子以及皇十七子。也就是說,皇位只能在這四位皇子中選擇一個。乾隆立儲幾乎沒有選擇的餘地。

四選一?其實,乾隆的選擇更少。

皇八子永璇,他的長壽幾乎可以媲美乾隆,活到了87歲,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子。但是,他的性格脾氣和處事方式都不討乾隆歡喜,加上他患有腳疾這樣的生理缺陷,幾乎註定了他與皇位無緣。

皇十七子永璘,乾隆最小的兒子。但他在乾隆秘密立儲時年僅八歲,不但有著早夭的風險,且太過年幼還未成型。加上他是永琰的同母弟,在永琰並沒有明顯弱項的前提,以及秉持“立長不立幼”的原則,永璘顯然是競爭不過親哥哥永琰的。


那麼剩下的就只有皇十一永瑆了可以跟永琰扳扳手腕了。

才華橫溢卻嚴重“偏科”的皇十一子永瑆。

如果說乾隆的兒子中誰最有才華,那麼就非皇十一子永瑆莫屬。永瑆在書法、繪畫上的造詣非凡,深受乾隆皇帝讚賞和肯定。但永瑆也有一個令乾隆皇帝非常排斥的地方,那就是其有著極為嚴重的“漢化”傾向。永瑆雖然在文學方面的突出很成就,但在滿人引以為傲的騎射方面弱點明顯。永瑆如此嚴重的“偏科”,讓乾隆對他失望大過於喜愛。


反觀皇十五子永琰,雖然各方面都很平庸,卻也沒有明顯的“短板”存在。加上其母乃是乾隆極為寵愛的令妃,愛屋及烏、子憑母貴之下,雖然乾隆可能對他並不太滿意,卻也是當時唯一的選擇。

以上是月關略萌的獨家原創回答。可以的話加個關注唄,感謝。


月關略萌


都知道,乾隆帝是最長壽的皇帝,長壽既給他帶來了好處,亦給他帶來了煩惱。繼承人的選擇便是他的煩惱之一。

乾隆帝太長壽,熬死了不少兒子。到了乾隆帝中晚年準備立儲時,身邊僅剩下的皇子是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二子永璂、皇十五子永琰、皇十七子永璘。永璇性情乖張且有腿疾,永璂因為繼皇后的關係早已失了帝心,永璘年幼。算下來,似乎只有永瑆與永琰相對值得考慮。

而根據史料記載,永瑆的文學書法造詣皆在永琰之上,為什麼最後乾隆帝選擇了永琰而非永瑆呢?

1、永瑆身上漢化氣息太濃重。雖然清軍入關後,不斷倡導滿漢一家,包括乾隆帝自己也喜歡穿著漢服四處玩,可是他骨子裡卻是要求滿洲親貴要學好滿人的騎射、滿語。永瑆身上文人氣息過於濃重,小時候可能還頗得乾隆帝喜愛,可如果是考慮繼承人,永瑆這樣的在乾隆帝心裡是不合格的。

2、文學書法能力不等同與治國理政能力。永瑆有如此高的書法和文學造詣,卻不表示他的治國理政能力也同樣厲害。況且,前車之鑑擺在眼前,南唐後主李煜、宋徽宗趙佶等等,哪個文學書法造詣差呢?可是偏偏在他們手上丟了江山。思前想後,乾隆帝不敢冒這個險。

3、各自生母的情分。儘管永瑆的生母淑嘉皇貴妃生前也頗為得寵,然而在乾隆二十年時已經崩逝了,再多的恩寵情分,十多年後也逐漸淡去。而永琰的生母令皇貴妃則是一直到了乾隆四十年時才去世,從情分上來說,令皇貴妃顯然會比淑嘉皇貴妃更為深厚。


若淺話史


我們都知道乾隆皇帝有十七個兒子,十個女兒,因為乾隆皇帝在位時間比較長,年壽也比較高,本來那麼多兒子可以接任乾隆的皇位,但是他的皇子們卻大多沒有他那麼幸運,而是年紀輕輕就夭折了,但剩下的十一子永瑆和永琰,乾隆為何沒有選擇德才兼備的十一子呢?今天就讓我們來好好研究研究吧。

事情是這樣的,乾隆即位之初,就秘密立孝賢純皇后富察氏所生子永璉為太子了,但是啊,這位儲君並無當皇帝的福分,在乾隆三年便夭折了,乾隆只得另尋他人了。此後,他有意立孝賢后另一子永琮為太子,但還尚未及實施,不到兩歲的永琮便於乾隆十二年夭亡。兩次痛失自己屬意的繼位之子後,悲痛萬分的乾隆,這也使得乾隆不再急於立嗣。直到乾隆三十八年他64歲時,皇帝為選繼承皇位的人選可花費了不少心思,而此時,不少皇子已先於他去世,活著的兒子只有六子永瑢、八子永璇、永十一子永瑆、十五子永琰、十七子永璘,其中永瑢出繼旁枝,失去皇位繼承權,永璘不成器,也被排除在外,於是,十七個兒子死的就剩下四個了,依次是: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五子永琰,皇十七子永璘。但是這幾個皇子都不是很出色,乾隆也只能用排除法了,永璇因有腿疾,永璘年紀太小根本不懂人情世故,所以只剩下永瑆和永琰了。

永瑆,是乾隆第十一子,自幼聰慧,善書,他的書畫造詣在清朝很出名,與翁方綱、劉墉、鐵保並稱四大家。他的生母是淑嘉皇貴妃金佳氏,永瑆還有三個母兄,分別是四阿哥永珹、八阿哥永璇、九阿哥未名夭折。乾隆五十四年,三十七歲的永瑆被封成親王,永瑆的嫡福晉是大學士傅恆的女兒,也是乾隆嫡妻富察皇后的親侄女,這可謂出身名門貴胄,嫁給了皇子,嫁妝自然豐厚,可誰也沒料到,富察氏的嫁妝竟被丈夫永瑆全部沒收,堂堂富察氏貴女竟然被迫穿著粗衣麻布,吃粗茶淡飯,吃不飽穿不暖的事也不時發生在她身上。永瑆身為皇親貴胄,卻相當摳門,還把堂堂大學士之女、皇后之侄女竟然被欺負成這樣。乾隆曾多次訓斥之,他卻一切如故,因為他壓根不喜歡榮華富貴的生活,粗茶淡飯很適合他。與此同時,永瑆也是一個很有主見又固執的人,自己認定的堅決不受別人影響。可能在永瑆眼裡,他能感興趣的就是那書書畫畫,平平淡淡的生活了,再說了,永瑆的個性也不適合當皇帝,雖是德才兼備的好人選,但不符合的條件實在是太多了,所以乾隆也就放棄了。

至於永琰,也就是皇十五子,永琰相比而言要正常一點,他雖然資質平庸,但文化功底不錯,再加上他身體比較健康,也沒有什麼怪癖。總之,權衡一番後,乾隆將他的名字寫在了密詔上,並放到了正大光明匾後。

這樣看來,乾隆在沒有其他選擇的情況下還是做了一個最好的決定,再怎麼說永琰也做到了中規中矩。

圖: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唯戀無名


乾隆的魔咒:他想立誰,誰就得死!



在乾隆的心裡,他最愛的后妃是富察氏,所以他先後立了永璉和永琮為太子。

客觀地說,漢人奉行的嫡長子繼承製對乾隆的影響很小,因為有清一朝至乾隆,就沒有一次立嫡長子成功的案例。雍正競爭上崗後,更是改明立規則為暗儲,其實就是廢除了嫡長子繼承製。所以乾隆立永璉和永琮,純粹是因為愛屋及烏。

很不幸哈,永璉和永琮先後逝去。這連帶了富察皇后傷心過度,一年以後,她也過世了。

富察皇后不是死在京城,她死在陪同乾隆南巡的途中。當她靈柩到達通州時,乾隆的一系列兒子趕來接駕。因為悲傷,乾隆迷失了心志,做了過頭事。

他對當時的皇長子永璜說:“這回你高興了!”

“你偷笑樂吧?這回輪到你做太子了!”

“你做夢!太子永遠輪不到你,還有你!”

說罷,他又用手指向皇三子永璋。

乾隆厲聲說:“你們不孝,我看在父子的情份上不殺你們,但將來百年以後,你們二人斷斷不能繼統。”

永璜因為受了這場驚嚇,很快一病至死。

待到乾隆二十五年,他覺得有虧於永璋,就想立他為太子。不久,永璋就病死了。

乾隆三十一年,他剛動念頭立永琪為太子,還沒想完,“嘎巴”一聲,可憐的皇五子英年早逝。

乾隆不由得後脊樑冒冷汗,他嘟囔著自言自語:“咋地!還不讓人想了。”

乾隆三十八年,有一件事深深地刺激到了他

因為乾隆想立誰,誰就會不幸地死去,這給他帶來了很重的心理負擔。曾經一度地,他想逃避立太子的事情。



(劉統勳劇照)

乾隆三十八年,劉統勳在上朝的路上猝死了。乾隆和他的君臣情份很重,給他諡號“文正”。由劉統勳的死,乾隆感受到了人生的無常。另外,劉統勳只比他小三歲,相當於同一時代的人,乾隆也擔心自己也和他一樣,說走就走了。至此,他下定了再次暗儲的決心。

“聽天由命吧!”乾隆在心裡暗暗地說。

他看了看自己的周圍,不禁悲慼地搖了搖頭。一大半的兒子都到列祖列宗那裡報到去了,活蹦亂跳的只剩下六個。其中的兩個就不用考慮了,已經過繼到自己的兄弟頭上,屬於自己名下的,僅存四個人。

他用手指扒拉了一下,四個兒子都不成器。沒得辦法,牌再亂也得繼續打去下,他考慮了一下,還是打出了永琰這張牌。

乾隆立太子,用的是排除法

當時,已經沒有皇后了,因為富察氏死了,那拉氏廢了。太子的人選從永璇、永瑆、永琰、永璘中產生,不用考慮出身,他們都是庶出。

乾隆第一個排除了永璘。

年齡是一個方面,永璘只有八歲;另一方面,永璘的性子野。

這孩子不愛學習,平時坐不住。同時,他也沒有皇子的架子,和太監可以勾肩搭背,和販夫走卒能夠侃大山。他還喜歡溜出宮逛八大胡同。

他是乾隆最小的兒子,乾隆疼他,也就沒怎麼管束他。

《嘯亭續錄》中記載:永璘曾說,即使皇位像雨點一樣從天空灑落,也沒有一滴能打到他的頭上。

總之一句話,永璘沒戲!

第二個被排除的是永璇。

他這人太隨性,也吃不得苦。永璇應差,從不遵守組織紀律,想來就來,想不來就不來,想什麼時候上班就什麼時候上班,想什麼時候下班就什麼時候下班。

有一次北方大旱,永璇負責祈雨。這是件很嚴肅的事,得和老天爺溝通。在烈日炎炎之下,永璇衣冠整齊地站了大半天,然而天空沒有一點要下雨的意思。他覺得老天不給他面子,索性也不給老天的面子,揚長而去。乾隆聞訊後氣了個半死。

再一個原因呢?永璇有足疾,走路一瘸一捌,影響儀表。

永瑆的名聲很臭



(永瑆劇照)

永瑆是乾隆的皇十一子,寫得一手的好書法,在有清一朝三百年穩穩地排進前五。並且,乾隆政務忙完以後,還喜歡到永瑆的書房裡觀摩一下他的墨寶。



(永瑆書法)

按理說,永瑆才華出眾,應該得到乾隆的另眼青睞,皇位有份吧?!

談到這裡,要說明一下。

第一,乾隆對文學藝術根本沒有尊重之心。

根據《清高宗實錄》,乾隆一生作詩四萬首,不管數據真假,他作詩的態度不嚴肅,純粹把文學當成了兒戲。

另外,乾隆還是蓋章狂魔,看見古字畫,“啪”的下去就是一個章子。不說了,各位自己品。

第二,乾隆把文才和治國之才是區分開來看的。

紀昀是乾隆朝的大才子,然而乾隆罵他:“朕以你文學優長,故使領四庫書,實不過以倡優蓄之,爾何妄談國事!”

可見,乾隆認為紀昀只是他私養的文妓,是不能議論國家大事的。

所以說,永瑆的藝術之才根本就不是乾隆看重的治國之才。

另外,永瑆的文人之氣曾引起乾隆的反感。

永瑆因為書法的造詣很高,所以愛端著,一般人求不到他的字。他還給自己取了個字號叫“鏡泉”,這事讓乾隆知道了。乾隆很生氣,罵他“沾染漢人習氣,附庸風雅,忘記滿洲尚武之風,實為忘本”。

總之一句話,永瑆搞的那一套不對乾隆的味口。

除此之外,永瑆的名聲很臭。

第一件事:他家的馬死了,下人要把馬拉出去埋了,他堵在門口,不讓別人埋。他這樣做不是捨不得愛馬,而是要留下馬為他作最後的貢獻,讓王府上下一起吃馬肉,這樣可以節省幾頓菜錢。

第二件事:他府裡有錢,但經常領著一家上下喝稀粥度日子。他的福晉是傅恆的女兒,嫁他時帶來了豐厚的嫁妝,每當喝稀粥時,他都一視同仁地帶著她,使得她苦不堪言。

久而久之,他的吝嗇之名廣為傳播,其人也逐漸成為王公大臣取笑的對象。雖然明知他是皇子,但卻沒有人相信他能成為未來的皇帝。

這樣的一個人,乾隆自然看不上眼。

乾隆對永琰也不滿意



(永琰劇照)

排除掉其他的三人,只剩下了永琰,乾隆對永琰也談不上滿意。在乾隆看來:永琰的優點是他的缺點並不突出,永琰的缺點是他的優點並不明顯。

客觀地說一下永琰,他能夠吃苦用功,能夠坐得住冷板凳,行為舉止也稱得上端莊大氣。

乾隆因為挑不出滿意的太子,就遷怒於上書房的總師傅,怪他教育無方,親自把他召來大罵一番,方才解恨。

在乾隆三十八年舉行的祀天大典上,乾隆默默禱告:所立皇十五子永琰,如其人賢,能承國家洪業,則祈佑以有成;若其不賢,亦願潛奪其算,毋使他日貽誤,予亦得以另擇元良。

由此可以看出:乾隆雖立永琰,對其也並不怎麼看好,對他的態度仍處於兩可之間。


鏈天絕


乾隆到了歲數,想著自己該退位了,就在考慮把皇位傳給誰,那乾隆當時為什麼要傳位給永琰呢?



首先來看,當時還有哪些皇子有可能,他們分別是皇四子永珹、皇五子永琪、皇六子永瑢、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和皇十二子永璂,皇十五子永琰以及皇十七子永璘。其中皇四子和皇六子被過繼出去了,就不在考慮範圍內了,下面我們依次來看。

皇五子永琪,是深受乾隆的賞識,也是最有可能接班乾隆的,他騎射超群,精通漢、滿、蒙三種語言,可以說是文武雙全了,但是在乾隆三十一年,26歲的永琪因病去世了。就沒戲了。



皇八子整日就是遊手好閒,貪圖享樂主,而且乾隆曾多次訓誡他都不管用,乾隆對他印象很差,所以他肯定沒戲。

皇十一子永瑆,他天資聰慧,而且在書法上也算是有一定的造詣。但是,他有一個很嚴重的缺點,就是吝嗇。永瑆娶了大學士傅恆的女兒做福晉,可他卻每天就吃粗茶淡飯,把人家的陪嫁之物都藏在府倉庫裡不給人家用,傅恆也向乾隆反映過這個事,而且乾隆也批評過他,但他還是不思悔改。還有,永瑆家的馬忽然死了,永瑆就下令將馬處理一下,煮來吃,結果一家人全天除了吃馬肉,什麼菜都沒有。這樣是很可怕的。



接下來是皇十二子永璂,永璂是被乾隆廢的皇后烏拉那拉氏所生,因為他母親的原因,所以直接影響了他的政治前途,乾隆根本就不將其放在考慮範圍之內。

而皇十七子永璘年齡小,而且也不務正業,從小就不愛學習,就知道惹是生非,所以他更沒戲。

所以,相對而言比較老實聽話的永琰就成了乾隆的首選,就把皇位傳給了他,就是後來的嘉慶皇帝。


煙雨笑春風


所謂十一阿哥德才兼備到底指的是什麼呢?德是指他的"吝嗇"嗎?他的吝嗇程度是皇子們首屈一指的,他被封成親王,他的福晉是傅恆的女兒,富察皇后的侄女,身份尊貴,嬌生慣養,可是嫁給他之後只能吃稀飯青菜,想用自己的錢改善一下伙食,所帶過去的嫁妝卻被他藏起來,影都見不到,最後,還是他的一匹馬死了,全府上下都不做飯,都去吃那匹馬,這才得到一次改善伙食的機會。這樣的摳門在普通人身上或者還沒什麼,但是如果對於一個想要成為儲君來說那就是不大氣,沒有君王的格局了。

再說他的才,他的才好像僅限於他的文才和書法造詣是皇子們最高的,但對於滿人引以為豪的騎馬射箭卻是不行的,文才好的人往往性格比較軟弱,是不適合當皇帝的,當上皇帝的也大多沒有好下場,就像南唐後主李煜宋徽宗趙佶那樣,乾隆熟讀史書,這一點自然不會不知道。

再說永琰,也許他確實比較平庸,但同時也沒有明顯的缺點,更重要的是聽話 ,這個從乾隆禪位之後嘉慶能心甘情願的當傀儡皇帝就可以看出,這對於權力慾極強的乾隆來說是很重要的,這或許就是他最後勝出的原因吧。


隨豫而安2020


這主要體現了乾隆對權力的執著。

如果選擇有才能的皇子做皇帝,自己這個太上皇只能算擺設,而嘉慶雖然才華不是特別出眾,但是也不算太平庸,關鍵是能夠對乾隆的話言聽計從,這是乾隆非常看中的,因此嘉慶做了幾年傀儡皇帝。

乾隆到底選錯皇帝了嗎,這個很難說,有人說嘉慶做皇帝其實也是不錯的,雖無大功但是也無大過,後期的衰落其實跟乾隆後期有關,也有人說嘉慶太過平庸,如果選擇一位有才能的做皇帝,說不定歷史就要改寫了,大家覺得呢?




沂水長流水


乾隆三十八年,已經63歲的乾隆皇帝不得不面對皇位傳承這一關鍵問題,當時在世的皇子共有7位,除皇四子永珹、皇六子永瑢出繼旁支為嗣外,可供其選擇的皇位繼承人還有五位: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二子永璂、皇十五子永琰和皇十七子永璘。

皇八子永璇:淑嘉皇貴妃金佳氏所出,年齡最長,但根據相關史料記載,永璇除了患有腳病外,還“沉迷酒色、素無人望”。甚至在時人筆記的記載中,他還“性行乖戾,屢失上意”,因此能被乾隆皇帝看中的幾率不大。

皇十二子永璂:繼皇后那拉氏所出,和其他皇子相比,嫡庶有別、出身高貴,但自乾隆三十年的“帝后矛盾”爆發後,繼皇后“忤旨截髮”,被乾隆皇帝下令收回“皇后、皇貴妃、嫻貴妃、嫻妃共四份冊寶夾紙”,相當於“不廢而廢”。受繼皇后牽連,皇十二子永璂也是去乾隆盛寵,失去繼位希望。

皇十七子永璘:令懿皇貴妃魏佳氏所出,皇十五子永琰的一母同胞。出生於乾隆三十一年的永璘,此時尚未成年,被密立為皇儲的機會也不大。

因此,滿堂朝臣猜測,乾隆皇帝對於皇位繼承人的選擇,或許會在皇十一子永瑆和皇十五子永琰之間產生。乾隆五十四年,乾隆皇帝冊封皇子爵位,將永瑆和永琰同時晉封親王爵位,進一步坐實了時人對皇位繼承人的猜測。

乾隆六十年九月,乾隆皇帝發佈禪位決定諭旨,宣佈“立皇十五子嘉親王顒琰為皇太子,以明年丙辰,建元嘉慶元年”,揭開了乾隆三十八年的立儲謎底。

那麼, 乾隆皇帝為何選擇了一位資質平庸,毫無出彩表現的皇十五子永琰,卻放棄了才能卓著,書法方面和翁方綱、劉墉、鐵保並列“乾隆四家”的皇十一子永瑆呢?

其實,除了皇十五子永琰生母魏佳氏的正面影響,永瑆雖然才能卓著,但卻是一位無才無德甚至有著特殊癖好的怪誕皇子。乾隆皇帝放棄永瑆,而選擇永琰,絕對屬於明智、理性的選擇。

才能卓著的皇十一子永瑆

《嘯亭雜錄》記載了皇十一子永瑆在書法方面的巨大成就:

成親王諱永瑆,為純皇十一子。善書法,幼時握筆,即波磔成文,少年工趙文敏。又嘗見康熙中某內監言其師少時猶及見董文敏握筆,惟以前三指握管懸腕書之,故王推廣其語作撥燈法,談論書法具備。

乾隆十七年,時為嘉貴妃的金佳氏生育三位皇子以後,生下了最後一位皇子——皇十一子永瑆。史料記載,永瑆“幼年工書,清高宗愛之,每幸其府第”。成年後,在書法和藏書方面,更是取得了巨大成就,在當時的文壇享有崇高地位和特殊影響。永瑆的巔峰時期,曾經一度達到“名重一時,士大夫得片紙隻字,重若珍寶”的瘋狂地步。對於永瑆在文壇的成就,乾隆皇帝也頗為自豪,曾經“特命刊其帖,序行諸海內,以為榮雲”。

不可否認,皇十一子永瑆在文壇的巨大成就,再一次印證了清代皇室教育的成功,證明了清代帝王對於漢文化的推崇和尊重。

嘉慶四年正月,在乾隆太上皇駕崩以後,嘉慶皇帝命永瑆領班軍機處,以親王領班軍機自永瑆始。這也證明了永瑆在政務處理方面的顯著能力,說其才能卓著、絕對屬於客觀評價。

文人氣息過重,反倒引起了乾隆皇帝的反感

根據《朝鮮李朝實錄》的記載,皇十一子永瑆雖然“為人愷悌,最著仁孝”,雖然“詩文精潔,書法遒勁,為海內所共推”,但卻也必然帶有文人氣息,“柔而無斷、遇事模稜,不竭力以報效”。而對於滿人向來注重的“騎射”,永瑆則給予了愛誰誰的不重視態度。

永瑆不重騎射、仿效漢族儒生的文人習氣,逐漸讓乾隆皇帝生出反感,甚至數次對其公開訓斥。

除此之外,永瑆還“天性陰忮,好以權術馭人”,藉助身在皇家、見慣官場起起伏伏的環境便利,逐漸將陰謀詭道當成了自己的為人處世之道。

據《嘯亭續錄》記載,當時的皇十一子永瑆,“唯知逢迎權要,其上眷稍衰者,即罵詈之”,結交往來對象完全以乾隆皇帝的喜好作為劃分標準。如此一來,原本就人望較差的永瑆,更失朝臣支持,甚至逐漸失去了乾隆皇帝的信任和恩寵。

自古文人多癲狂,永瑆的嗜好太過特殊,引得乾隆皇帝大怒

除了文人習氣太重,為人處世太過陰險外,皇十一子永瑆還是一個小氣到極致狀態的王爺。就永瑆當朝皇子的顯赫、高貴身份而言,用“吝嗇”這個詞來形容永瑆,都太過客氣。

《嘯亭續錄》有載:

成哲王持家苛虐,護衛多以非罪斥革。日用菲薄,庫積銀八十萬,莫肯揮霍,一任其子孫盜竊。

在乾隆皇帝如此“敗家”的皇父帶領下,在“乾隆盛世”如此具備揮霍條件的背景下,作為當朝皇子的永瑆非但沒有奢靡成風、揮霍無度,反倒“勤儉持家”乃至“小氣吝嗇”,以至於“庫積銀八十萬”。

另外,《嘯亭續錄》還專門例舉了三件事例,對皇十一子永瑆的吝嗇予以了具體說明:

1、其妃乃傅文忠公女,奩資頗豐,而王皆索入封樁庫中,妃惟日啖薄粥而已。

永瑆的嫡福晉,乃系富察·傅恆的長女富察氏,乾隆皇帝原配嫡後——孝賢純皇后的親侄女。如此顯赫的家族背景,富察氏出嫁時的嫁妝絕對不亞於皇家公主的標配嫁妝。可自幼錦衣玉食的富察氏攜帶鉅額嫁妝嫁給永瑆後,嫁妝立即被沒收入庫,過起了“日啖薄粥而已”的貧寒生活。永瑆的吝嗇,可見一斑。

2、一日乘馬斃,王命烹以代膳,是日即不舉爨,其嗇吝也若是。

永瑆的吝嗇在於充分藉助一切能夠節儉的機會,在於能夠以實際行動節省每一分錢。遊牧民族出身的皇室子弟,對於馬匹向來尊重和愛惜,可吝嗇的永瑆似乎找到了一次改善王府膳食的機會,下令王府上下集體吃馬肉,其餘食物一概不許食用。

3、未薨前數月,體不沐浴,發不枇櫛,溺自間出,仍狂號如故。

生活節儉、文學成就頗高的永瑆,卻沒能教育好自己的子孫,以至於“子孫多以不檢暴薨”,惹得永瑆“憤懣不平,得狂癇症”。病逝之前的數個月裡,永瑆拒不洗澡,披頭散髮,瘋魔狂號。面對“左右有勸更衣者”,永瑆給出了自己的理由:死後蛆食蛆骸,又誰為滌垢也?

死了以後,更髒,何必死前浪費水資源!

後記

正如焦晃老爺子在《乾隆王朝》中所演繹的乾隆皇帝一樣,這個帶領大清王朝走向鼎盛的“十全老人”,幾乎憑藉一己之力將國庫耗費一空,在傳位於皇十五子永琰以後,依然不忘了交代“做皇帝,不要小氣”,足以證明其對永瑆吝嗇表現的厭惡和不齒。對於皇十五子永琰的選擇,雖然有著其生母魏佳氏的積極影響,但也絕對不能忽略乾隆皇帝排除其餘皇子以後的無奈原因。從某種程度上講,永瑆的特殊癖好反倒成就了嘉慶皇帝!


參考文獻:《嘯亭雜錄》、《嘯亭續錄》、《清史稿·列傳八·諸王七》、《清實錄·高宗實錄》、《愛新覺羅宗譜》


正說清代十二朝


乾隆繼承人的問題還得從他一生摯愛三個女人說起,一位是原配皇后孝賢皇后富察氏;另外一位是第二位皇后烏拉那拉氏,但是這位皇后不知因何原因得罪了乾隆帝,雖然沒有被廢,但是從此帝后反目,失寵於乾隆;第三位就是生前是令貴妃的魏佳氏,令妃生前雖然沒有成為皇后,但是烏拉那拉失寵,後宮之中以令妃地位最高,她實際上就是後宮之主,烏拉那拉去世後,乾隆不再立後,令妃成為實際的權攝後宮的最高皇貴妃,令妃死後乾隆以皇后之禮厚葬了令妃,並追贈令妃為孝儀純皇后,也算是給了令妃一個圓滿的名分。

所以乾隆的繼承人只能從這三位女人之中的孩子裡選擇,最初乾隆最摯愛的是原配皇后富察氏,所以富察氏生下的兩個孩子永璉和永琮先後被壯年時期的乾隆秘密立為皇太子,可惜這兩位孩子未成人就夭折了,乾隆很是傷心,當然乾隆秘密立儲的事也是很多年以後他才向眾大臣說起。

永璉和永琮去世後,乾隆暫時不打算立儲,一直到了乾隆三十八年即公元1773年63歲的乾隆才再次決定秘密立儲。

這個時期乾隆在世的兒子共七人,但是其中皇四子永珹和皇六子永瑢已經被乾隆過繼給兩位叔叔為孫子,繼承了乾隆兩位叔叔的家嗣,所以他們倆已經失去了繼承皇位的權利。

剩下享有繼承權的乾隆五個兒子分別是: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二子永璂、皇十五子顒琰、皇十七子永璘。這五人之中其實以永璂身份最為尊貴,他是烏拉那拉皇后的兒子,可惜當時帝后已經反目,所以永璂也就失寵於父親乾隆,不可能被立為太子了。

而剩下的永璘年紀幼小,永璇舉止輕浮,放蕩不羈,曾經遭受到乾隆嚴厲的斥責,所以在所有人眼裡永璇也不可能有資格當太子。

最後只剩下永瑆和顒琰,當時乾隆決定秘密立儲時,所有朝臣也都認為必定會在兩人之中擇其一而立。但是這個秘密一直到乾隆六十年決定退位時才真正揭曉,繼承人是顒琰,其實當年永瑆也是深受乾隆喜愛,乾隆對他倆的待遇都比其他皇子高很多。

但是為什麼乾隆沒有選擇文才斐然,才華橫溢的永瑆,而選擇了相對平庸的顒琰呢?整體來說這個問題有兩方面。

一是剛才說的,乾隆一生最摯愛的三個女人,拋去失寵的烏拉那拉氏,還剩兩個也就是富察皇后和令妃,乾隆繼承人必定會在她們倆所生的子女中選擇,富察皇后所生的兩個兒子已經夭折,她本人也早逝,所以只剩下令妃生的兩個兒子,即顒琰和永璘,而永璘是幼子,乾隆不可能立幼子為帝,所以中規中矩,還有比較能服眾的顒琰就自然成為乾隆心目中的首選繼承人。

其次就是永瑆本人的問題,永瑆雖然很有才華,但是永瑆有點像三國時期的曹植,才華橫溢,同時讀書人的酸腐之氣也很嚴重,而且永瑆專攻文學,不重弓馬,且骨子裡漢族儒生文人習氣很重,這點是乾隆最為反感,曾經乾隆為此嚴厲申斥過永瑆,可惜永瑆依舊故我。

在乾隆三十八年秘密立儲之後,很多人都曾經在猜測乾隆究竟選擇誰當繼承人,尤其是清朝的屬國朝鮮對此最為好奇,朝鮮史書曾經記載,朝鮮的使臣回國以後向本國皇帝闡述永瑆和顒琰的為人,朝鮮人對永瑆評價是“為人愷悌,最著仁孝,但,柔而無斷。”

對顒琰的評價則是“飭躬讀書,剛明有戒,長在禁中,聲譽頗多,勤於學業,而人望所在。為人沉重,處事剛明,皇帝寵愛,朝野想望。”朝鮮人還記載,乾隆曾對朝鮮使臣當面誇獎顒琰為“度量豁達,相貌奇偉,以類己,最愛,中外屬望焉。”

從朝鮮史書記載來看,永瑆雖然德才兼備,但性格比較柔和且文人氣太重,屬於柔而無斷的人,所以他並不是一個完美的皇位繼承人,因此乾隆最終選擇了顒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