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早清明,晚十月一”?

农民可乐乐


早清明,晚十一,我也说说自己的看法,仅供大家参考。

在我的印象中,农村人给先祖上坟祭拜,通常会有三个时间点,第一个就是春节,也就是农村过阴历年的时候,这个时候农村人是接先祖回家过年的,报道这一年来,家里发生的事,而且男女上坟的日子也有讲究,几号到几号是孝男上坟,几号到几号是孝女上坟,妈妈说了好多次,但是我从来记不住。人们肯定是会在过年之前去上坟的,没有人过了年之后再去上坟。


第二个就是寒衣节,也就是阴历10月1,城里人也提前给先祖扫墓,或者在地上画个圈,在十字路口扫墓,现在提倡鲜花祭祖了,而农村人却很少提前,10月1日是给先祖送钱送棉衣的时候,因为过了10月1日天气也会慢慢的变冷。

第三个就是清明节,我小时候姑姑上坟的时候总是要大哭一场,哭的人好伤心,就感觉以前的人永远活在人们心中一样,早清明,晚十一,清明节扫墓的时候,农村人都会拿着农具,因为这个时候天气慢慢的变暖,坟上的杂草丛生,一定要用农具将坟上的杂草除去。

那么为什么清明节要提前呢?农民在这个时候也要下地劳动了,庄稼地里的活也很多,以后也很少有时间再来祭拜,大家都选择提前上坟。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首诗我们看到的一种离别之意,也就是说清明节后,人们便没有时间再来进行祭拜,也算是一个分别的节日,因此会有妇女在坟间哭泣。


乡村小二哥


清明和十月一上坟,是老辈子流传下来的传统习俗。那么早清明晚十一又是怎么回事呢?其跟收鬼和放鬼有关。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起源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经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也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清明节这天,外出的游子会赶回家中,为逝去的亲人扫墓。扫墓之前,人们会准备好祭品、纸钱等。扫墓的时候,一定要给坟上清除杂草,并且给坟墓进行修整。

踏青也非常受人欢迎,清明节前后大自然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能够让人们的心态变得积极向上。

如今,作为中国最传统的节日之一,清明节如今已经成为踏青出游、祭拜先祖的最佳日子。

十月一,又叫寒衣节,是我国传统的祭祀节日,相传起源于周代。寒衣节流行于北方,不少北方人会在这一天祭扫,纪念仙逝亲人。北方农村将寒衣节和清明节、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合称为中国的三大“鬼节”。这一天也标志着严冬的到来,所以也是为父母爱人亲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

相传,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寒衣,寻到长城脚下,不想丈夫范喜良已死,被埋筑城墙里。孟姜女悲愤交加,向长城昼夜痛哭,终于感天动地,哭倒长城,露出丈夫尸骨。千百年来,这段忠贞爱情故事在长城内外广为流传。

由于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寒衣的故事,农历十月初一这天,便被称作“寒衣节”。“十月初一烧寒衣”,早已成为北方凭吊已故亲人的风。

“早清明,晚十月一”到底说的是什么意思?

这也与传统社会的农业生产有关。一般清明节开始是农事繁忙的时候,十月一之前这段是秋收季节。因此清明到十月一这段是农忙季节,阎王爷怕鬼惊扰了百姓生产,所以,清明后就把鬼收鬼,十月一农事结束后放鬼。

早清明:清明已过鬼就被收回,因此清明后再去烧纸,鬼就收不到了。所以才提早赶在清明之前去上坟。

晚十月一:十月一以后,鬼才被放回来,假如十月一之前去上坟,鬼也收不到钱了。因此,十月一以后才去上坟的的说法。

结语:新社会的清明节和十月一,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祭拜是一种思念逝去亲人的方法,扫墓的时间大可不必有太多局限,选择合适的方式祭拜即可。无需拘泥,无关封建。

  


那些旧时光


祭祖是中华传统文化之一。

清明祭祀祖先,去坟地扫墓,我们中原地区,一般要求赶在清明节之前。

这一习俗是和中国农耕文化有关。过去的墓地大多在庄稼地里。清明前乍暖还寒,植物虽已夏苏,但庄稼长得还不是太高,还没有拔节,这个时候前去,踏上地里庄稼苗,对庄稼只有好处,好处在哪呢?主要是抑制庄稼疯长。我们家乡在清明以前,还有用石磙碾压麦苗的习俗呢。大家想想,这时我们去,田地主人高兴的很。如果清明节之后去,田地的庄稼长的老高了,拔节了,这时候再去,会伤害庄稼苗的。这就是"早清明"的原因了。

"晚十月一”,就是要在农历十月初一之后去。这时秋高气爽,有的地方草己枯死,地里庄稼苗才露尖尖角,我们去对地里的庄稼伤害不大。

我们一年去这两次,主要是巡察墓地情况,发现有问题及时纠正,添土修补墓地。

当然现在国家提倡绿色祭祀,不烧纸,不放炮,给坟墓培培土,在坟墓边种几颗树,我看还是挺好的;也可在网上寄托哀思,追思祖先,告慰祖先。下图是我今天看到的消息,是我们当地的“文明祭祀•绿色清明”倡议书。大家可参考一下。

一年这两个时节祭祖,不是迷信,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当然我们在继承的同时,还要与时俱进。

这个传统文化的根源是教育人们不能忘本,我们今天拥有的一切,都是先人们奋斗得来的,要拥有一颗感恩心。

百里不同俗,你们那有什么不同的讲究吗?


天中照心


看了许多回答,应该基本上都说错了。中国三大著名鬼节是阳历四月的清明节、农历七月十五的中元节以及农历十月初一的寒衣节。古人视死如生,对祖先的祭祀源于古老的祖先崇拜,这个观念的产生和灵魂信仰有关。原始人认为,人死后其灵魂不灭,灵魂具有自然精灵那样超自然力量,能够保护本氏族成员,因此在原始氏族公社时期,就出现了祖先崇拜。

直到今天,祖先崇拜仍是重要的民间信仰,每逢清明、中元,寒衣节等等,人们都要举行祠祭、墓祭、家祭来祭祀祖先,以表达对祖先养育之恩的缅怀,同时祈望祖先能庇佑子孙,福荫后代。因为清明节是一年中给祖先扫墓缅怀祖先的第一个最重大的节日,而寒衣节是一年中到祖先墓前祭祀,送寒衣给他们享用的最后一个重大节日,所以才有“早清明、晚十一”的说法,目的是提醒大家及时祭祀祖先。



笔锋犀利


古人认为人去世后有魂魄,魂在阴间受阎王爷管理。春节叫这些鬼魂去阳世间的家里看一看,享用一下后辈的祭品。和我们放假一个道理。

中国是农业大国,冬去春天万物复苏人们开始去田间劳作,地里禾苗己长高,此时阎王爷要把鬼魄收去,免得人们遇见鬼害怕忱误农时。所以清明要提前烧纸,晚了阎王爷收假鬼魄收不到钱了。

冬天万物萧条,人们在家猫冬很少下田劳作空闲多,此时鬼魄放假各回各家,所以烧纸要晚,早了还没放假钱也收不到。


品如玉3


意思是指祭奠时间。清明节可以提前祭奠,十一可以拖后一天祭奠,鬼节七月十五最好在当天祭奠,同时民间还有:“短百天,长周年”的说法,也是指祭奠的时间。


长春翟国军


中国三大鬼节:清明节、中元节与寒衣节。这都是我国的传统祭祀日。

那为什么说“早清明,晚十一”呢?也就是说清明节这天应该早上坟,而这个“早”并不一定是说非得在清明节这天早上去上坟。我是重庆人,我们老家有个说法是“有儿清明前,无儿清明后”。所以我们家年年都是清明前几天就把坟上了,总之是老辈传下来的规矩。

据说“早清明,晚十一”是有来历的。唐朝贞观年间的一天,有个叫秦英的男孩在渭河垂钓,大半天过去了,一条鱼也没钓上来。此时,詹太师外出游玩,恰巧来到渭河桥上。只见桥下清澈的水中游鱼往来穿梭,看到鱼儿嬉闹的情景,便忍不住停下脚步来,仔细观看。谁知他的身影倒映水中,将鱼儿一下全吓跑了。正在河边钓鱼的秦英见鱼没了踪影,气得开口就骂。詹太师见状,忙走下桥向秦英赔不是,说吓跑的鱼他来赔。十来岁的秦英遏制不住恼怒,哪听得进去詹太师的话,不由分说上来就动手打,只一拳打在太阳穴上,詹太师当时就倒地身亡。

  这秦英不是别人,乃开国功勋秦琼的孙子,驸马秦怀玉的儿子。皇上李世民散朝时,忽听殿脚下有人哭泣,上前一看是詹妃。问其原因,方知是老太师被秦英打死了。遂传令:“绑来秦英,推出午门斩首。”

  事情惊动了当朝公主、秦英之母,她急忙到后宫拉了皇后上殿保本。二人来到金殿上一言不发,同时大哭。公主哭道:“夫君远在边关,儿子无人管教,撒野成性,误伤人命,被斩冤枉。”国母哭道:“若斩了御外孙,远在边关平乱的驸马儿无心戍边,军心涣散,谁还保你个昏王。”詹妃一看有人保本,也大声哭道:“爹爹死得冤枉啊。”

  这下难坏了李世民。秦英打死人,按律该斩,可秦家世代忠烈,驸马又镇守边关,不能因斩秦英乱了军心,使江山不保。

  想到这儿,李世民撩袍端带,走过去劝詹贵妃道:“秦英年少无知,打死太师,朕也很悲伤。但斩了秦英也难使你父复活。你若能容忍饶恕了小秦英,朕传旨给你父修盖一座庙堂。逢年过节,朕带领满朝文武,龙子龙孙都去烧香。这样你父就是万人敬仰的大忠臣,你就是令人羡慕的贤贵妃,名扬天下,万古流芳了。”

  詹妃听了这话,又看了一眼皇上,心里略略宽慰了一些。见贵妃不再哭闹,李世民接着说:“你不看僧面看佛面,不念皇儿念为皇。”说罢转回身来,唤过公主说:“你的儿子打死了太师,真把为父难坏了,斩也不是,不斩也不是。你可知,他秦门虽说是忠臣良将,打死人也该把命偿。父王赐你御酒一杯,快上前哀告你姨娘。你姨娘点头应允,方可赦免秦英。若你姨娘为父仇不肯忍让,他秦门再有功,金殿上有王法,为父也没有办法。快去哀告你姨娘吧。”

  公主无奈,只好放下千金架子,捧酒洒泪哀求姨娘。一旁站着君王,膝下跪着公主女儿,最后詹妃宽容地点点头饶恕了秦英。这就是历史剧中有名的《三哭殿》。

  事情过去多年。一天,李世民移驾西宫,见詹妃独坐落泪,便问道:“爱妃为何伤心?”詹妃叹口气道:“哎!今日宫中静坐,忽然想起我那死去的爹爹,十月一日家家都上坟祭奠,我竟忘了。至今不知还有没有人想起上香,因此落泪。”李世民听出了言外之意,忙说:“最近边关吃紧,奏折不断,朕非常忙,但也没有忘记老太师的忠烈。今天咱一道去上香如何?”詹妃说:“今天已是十月初三,上坟人家会笑话的。”李世民说:“诶,早清明晚十一,不过初十就不晚,哪个能笑话?”詹妃听了转悲为喜,于是随皇上去祭拜了爹爹。

  古来皇上金口玉言,驷马难追。这一风俗一直流传至今,多少年来,民间仍然沿用。

  “早清明晚十一”另有一说:“早清明”指的是清明节,大家都知道;“晚十一”是说农历的十月初一这天。

  据说清明节这天和农历十月初一这天都为“鬼节”,清明节是阴间收鬼的日子,去的晚了鬼被收走,拜祭烧的纸钱鬼收不到,所以人们在这天拜祭亡灵的时候要赶早,一般在7-9时为宜,也叫“早清明”;十月初一时阴间放鬼的日子,去的早了鬼还没有被放出来,祭品烧的早了鬼还是收不到,所以人们在这天祭拜时去的不是很早,一般在9-11时为宜,就叫“晚十一”。

  我国各地祭祖的风俗也许有些差异,但是都很隆重的。有些地方是要求清明祭祀后人必须回去的。而像我一样在外省打拼的人,都十几年没回去过清明节了,祭祀基本上都是妹妹替我代办的,想起来就有些歉意。如果有机会有时间的话,真的应该自己去给亲人上坟烧纸。








风的羽翼


我们这边的叫法是“清明靠前,十月一可后”。

估计现在没有谁能够说清楚,为什么都是上坟祭祖,可偏偏清明节要提前、阴历十月初一靠后。

但反正是大家都是这么做的。快到清明节了,本家族的人会由一个年长或者有威望的人来召集,通知什么时候一起去上坟。是在不能到场的,要提前说一声。约定的时间到了,一大群人带着纸炮酒,扛着铁锹等,到了坟地。

(农村里清明节上坟场景)

清明上坟和阴历十月初一上坟是有区别的。清明上坟是要修坟,也就是所说的“扫墓”。把坟上一年来生长的杂草、荆棘、野树棵子清除掉,给塌陷的地方培上新土,还要从新立上一个坟头,使整个坟墓看起来干净,如上图。然后才是叩拜祭奠。

上面所说的情况是在一些还没有完全实行殡改的农村。现在,因为有了公墓的存在,已经少去了需要动铁锹等工具的机会,把墓碑、碑前的贡台擦拭干净,献上几束鲜花,晚辈给磕上三个头,便可以了。

(公墓里面扫墓场景)

阴历十月一上坟祭祖,是在十月一之后,晚个十天半个月的也没啥。


一株吊兰


中国人很注重传统,祭祖扫墓是其中的一种。对先祖的祭拜是一种思念逝去亲人的方法,扫墓的时间也有不同的讲究。

“早清明,晚十一”,就是对祭祀亲人的时间的一种约定俗成的规定。清明节的扫墓时间要提前,有的地方可以提前一两个星期。一般来说,逝世时间不超过3年的亲人,可以在清明节之前十天挑选一个吉日扫墓,时间超过3年的,清明节前10天的任意一天来扫墓都可以。而农历十月初一的扫墓时间则相反,可以推迟几天祭奠。

这也与传统社会的农业劳动有关。一般清明节开始就是农事繁忙的时候,提前扫墓时间比较充裕,而十月一之前是秋收,可以推迟几天,忙完了再上坟烧纸、送寒衣。

传统扫墓时间是古代人民在长期农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习惯,有一定的现实原因。对现代人来说,这是一种传统的习惯,一种不成文的规矩,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继续遵循,这也是对先人的一种尊重。


醉眠芳草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清明上坟要在清明节前,十月一上坟可以晚上几天!

说到我们过去的老话,其实都是过去老一辈人总结出来的生活经验,多少还是有一定道理的,说到我们的传统清明节祭祖,这里面还是有一定讲究的,就像这句老话所说:早清明,晚十一,意思就是清明节祭祖,按照过去的传统都是要提前上坟的,很多老人家经常说,清明是一年农事的开端,这个时候农民就要开始干农活了,清明扫墓祭祖就是关鬼门,大家都忙着干农活分身乏术,就是提前祭拜把鬼门给关了,在我们这里都是清明节当天,或者是提前两到三天去添土扫墓祭拜。

那么后半句晚十一,其实就是寒衣节过后上坟,按照我们当地的习俗就是过了十月初一,大家秋收都忙完了,到了农闲的时候,这个时候大家就要上坟烧纸,送寒衣,开鬼门了,晚十一的意思就是开鬼门的时候,可以晚上几天,所以农历十月初一都是晚上几天祭拜。

对于很多人来说,现在在很多年轻人的心中,清明节只是一个可以休息三天的节日,传统的很多习俗可能逐渐都被大家所淡忘,像我小的时候清明节就是大人带着孩子,去祖坟祭拜,烧纸磕头,这是一种很浓厚的传统习俗,主要是为了缅怀先人,所以每年的清明节,希望大家根据自己的时间,选择合适的方式祭拜。让我们的传统礼仪在每一个人的心中生根发芽,源远流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