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灵帝刘宏提出了哪些新政策?

稼轩读历史


施政政策及对王朝的影响:

1、168年官僚集团第一次铲除宦官失败,史称“九月辛亥政变”:也称第二次党锢之祸;这一年,也是刘宏登基后的第二年,刘宏年仅十二岁,尚未亲政,基本有窦太后、窦武及其家族控制了朝政。本来外戚和宦官是天然的联盟的,多少年都是这样。窦太后等都是依靠宦官控制朝廷大臣、行使部分权力,家族势力只是权力构成的一部分而已。因为经过几个皇帝的支持,宦官的势力已经不是仅仅太监这么简单了,权力是会生长的。

最大的变数是因为窦武,这是一个武将,虽然权倾朝野,却非常羡慕陈蕃这位两朝老臣的知识分子的风骨和名声。所以邀请这位陈蕃出来主持朝政,而这位陈蕃确是儒家分子的带头大哥。一有机会就提拔第一次党锢之祸中被禁止做官的学生。这样些人提拔越多,就感觉自己力量越大,对宦官的憎恨就越多。到这一年的时侯,这些知识分子终于忍不住要计划铲除宦官。奇怪的是窦武也很热情的参与了进来,还想先向皇帝报告,取得主动权。却没想到因为这样泄密了,让宦官们了解到了整个计划。所以宦官王甫、曹节就策划了这次政变。

主要手段就是先利用自身优势,控制皇宫和皇帝的印章等,假传圣旨,软禁窦太后。同时利用假圣旨和军令,调动军队抓捕参与的官员,并包围逼死窦武。一个大大有前途的外戚竟然就这样自杀身亡。窦家遭到宦官清洗,陈蕃等人全部被杀,连同多个家族被夷族,逃亡者被追杀,连收容逃亡者、帮助逃亡者的人都被全家处死,手段空前激烈。经过这一次,文官和外戚势力被一网打尽,宦官一方独大,掌控天下,党锢进一步加剧,且更多相关联的人被禁止做官。

2、重用宦官,设立“十二个中常侍”,史称十常侍,后有三国演义里面描述的十常侍之乱。文官和外戚被一锅端了,朝廷只剩下宦官势力。皇帝年幼,只能依靠宦官维持朝廷和皇宫的运转。所以,汉灵帝刘宏一再扩大宦官的规模,直接将中常侍扩大为十二人。从此,宦官开始处理国家大事,成为皇帝无法摆脱的掣肘和依靠。其实一个小孩子,在皇宫这种高墙大院里,没有亲人,没有玩伴,也只能与太监相依为伴了,不信任太监,还能信任谁?

3、熹平石经:公元175年,汉灵帝组织了一次文化盛世,那就是用石碑刻儒家七经,包括《鲁诗》《尚书》《周易》《春秋》《公羊传》《仪礼》《论语》。一共刻了八年,完成后树立在太学门口,供天下学子抄写、临摹、拓印。成为天下儒家经典的标准版本,是当时儒家经典的正式官方版。据说当时全国各地赶着马车去抄写的经文的人,把整条街都堵住了,成为京师一大盛景。可见天下人都渴望读书,而且读书的都是有钱人,都是开车的。

4、再次打击儒家官僚:在第二次党锢八年之后,即公元176年,一个太守上书要求皇帝取消党锢,但再次刺激了宦官的幼小的心灵。这个太守曹鸾被处死,同时皇帝下令,所有之前涉及党锢的官员和知识分子,三代三族之内的人,都不得做官。全面扩大了打击范围,儒家知识分子遭到严重打击,基本退出权力中枢,再也没有回天之力。东汉末年很多天才知识分子、谋臣都隐居各地,不愿或无法为官,很可能就是这个原因的影响。

5、明码标价、卖官鬻爵:在没有文官的制约下,没有儒家礼学、中庸、春秋等理念和规范的约束下,宦官们的道德水准直线下降。因为天下已经开始大乱,朝廷失去大量税收,但皇宫的庞大人口还是需要保持开支,皇帝刘宏也需要庞大的金钱维持其享乐开支。要想增加收入,唯一的办法就是卖官鬻爵,明码标价,只要能出的钱就能买到各种官衔和爵位。甚至还恶劣到连升官也要按价格买,否则没得升。如果你官位不是买的,那么你要补交钱,而且非常贵,有的要相当于二十年的俸禄,很多人因为交不起钱被罢官,或者自己就不干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地方进一步失控,接踵而至的黄巾起义也将发生,汉朝倾覆在即。



不歪的周末


诸葛亮的《出师表》中有这样一段话: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文中提到的“灵”就是汉灵帝刘宏。

汉灵帝刘宏在位二十二年,是东汉时期倒数第二位的皇帝。历史上对于他的评价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就是昏庸荒淫,且是一名遗臭万年的古代帝王。在我看来他对于历史所作的贡献,就是加快了东汉朝的灭亡,为后世三国鼎立的局面奠定了一定基础。

汉灵帝最出名的就是他的荒淫享乐,且荒淫手段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美人裸游馆”就出自他的手笔,并且还有许多丧尽天良的嗜好。这样的人虽然只活了三十三岁,但是对于道德秩序的破坏确是巨大的。汉灵帝时期宦官弄权、贪腐敛财,根本不顾老百姓的死活,导致出现了“黄巾起义”,至使自己走向了灭亡。

汉灵帝在文化领域是有些贡献的。他本人就是喜欢辞赋,自已作有《皇羲篇》。开办鸿都门学,探讨辞赋、书法等学科,鸿都门学不仅是中国最早的专科大学,而且也是世界上创立最早的文艺专科大学。这一举措是有一定历史意义的,鸿都门学使平民能够得到施展才能的机会,并为后来特别是唐代的科举和设立各种专科学校开辟了道路。



晴天见雨耳闻雷


刘宏(157年,一作156年—189年5月13日),生于冀州河间国(今河北深州)。东汉第十一位皇帝(168年—189年在位),汉章帝刘炟的玄孙。刘宏早年世袭解渎亭侯。永康元年(167年)十二月,汉桓帝刘志逝世,刘宏被外戚窦氏挑选为皇位继承人,于建宁元年(168年)正月即位。

为政举措

  • 第二次党锢之祸

第一次党锢之祸于汉桓帝永康元年(167年)结束。建宁二年(169年),山阳郡督邮张俭弹劾中常侍侯览回乡为母亲扫墓时铺张扰民,并拆毁了侯览的房屋甚至祖坟。因而惹怒侯览,指使同乡人朱并上书弹劾张俭等二十四位山阳名士结党,图谋不轨。刘宏见到奏章后,问计于宦官曹节,曹节借题发挥,解释说党人危害社稷,要求扩大到全国范围清剿党人,刘宏准奏。最终这场政治灾难造成大量士人逃亡,被迫害致死的达六、七百人。史称“第二次党锢之祸”。

熹平五年(176年),永昌太守曹鸾上书为党人鸣冤,要求朝廷予以平反。刘宏大怒,将曹鸾在狱中拷打致死,并更大规模的禁锢党人及其亲友。光和二年(179年),经上禄县长和海建议,刘宏下令,党人“从祖父”以后的亲属,都不受他们牵连。

光和七年(184年),黄巾起义爆发,中常侍吕强认为如果不解党锢,可能会逼迫党人与黄巾军勾结,刘宏这才宣布解除党锢。

  • 宦官政治

刘宏执政期间,皇权有所削弱。刘宏在位二十年,是宦官在汉朝历史上最长的统治时期。宦官的编制名目繁多,令人眼花缭乱,而且它们在刘宏在位时更是有增无已,刘宏更是突破常制一次便册封了十二位中常侍,史称“十常侍”。建宁二年(169年),在宦官曹节病重时,刘宏以其为车骑将军,他死后又追赠为车骑将军;中平元年(184年),又任命中常侍赵忠为车骑将军,负责对讨伐黄巾的将领论功行赏。

刘宏执政早期,中常侍王甫、曹节深受他信任,后来王甫被司隶校尉阳球害死,曹节逝世,张让与赵忠便成了刘宏宠信的宦官,刘宏甚至将二人比作自己的父母,可见对宦官的依赖。

  • 卖官鬻爵

光和元年(178年),刘宏在其母亲董太后和及常侍们的教唆下,又尝试卖官。朝廷公开宣布可花钱买到自关内侯以下至光禄勋下属虎贲、羽林等部门职位;卖官的规定是:地方官比朝官价格高一倍,县官则价格不一;官吏的升迁也必须按价纳钱。求官的人可以估价投标,出价最高的人就可中标上任。除固定的价格外,还根据求官人的身价和拥有的财产随时增减。一般来说,官位的标价是以官吏的年俸计算的,如年俸二千石的官位标价是二千万钱,年俸四百石的官位标价是四百万钱,也就是说官位的价格是官吏年收入的一万倍。段颎、张温等人虽然功劳很大,声望也很高,却也都是先交足了钱,才登上公位的。及至后来更变本加厉,以后官吏的调迁、晋升或新官上任都必须支付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的官位标价,也就是说,官员上任要先支付相当他25年以上的合法收入。许多官吏都因无法交纳如此高额的“做官费”而吓得弃官而走。

刘宏成年后,设置西园供自己享乐,灵帝将卖官所得收入用于西园的建设。中常侍吕强进谏:“天下财物都是陛下的,何必还分公和私?”刘宏不听。卖官的政策一直持续到刘宏逝世。

  • 重置州牧

中平五年(188年),刘宏接受太常刘焉的建议,重置州牧,史称“废史立牧”。以刘焉为益州牧、黄琬为豫州牧;同年又以宗正刘虞为幽州牧。其结果是造成了各地割据军阀的形成,包括刘焉在内的州牧上任后基本就不再受朝廷的控制。

  • 西园八校尉

中平五年(188年)八月,刘宏设置西园八校尉,以小黄门蹇硕为统率,以此制约大将军何进的军权。

  • 在位年号

建宁(168年—172年五月)、熹平(172年五月—178年三月)、光和(178年三月—184年十二月二十八日)、中平(184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89年四月十二日)。

军事

  • 出击鲜卑

熹平六年(177年),护乌桓校尉夏育上疏请求讨伐鲜卑,而犯罪被处罚的护羌校尉田晏则通过中常侍王甫请求命自己为将讨伐鲜卑来赎罪,王甫也同意讨伐。同年八月,刘宏派夏育率军出高柳郡,田晏率军出云中郡,臧旻率南匈奴屠特若尸逐就单于出雁门郡,各率一万多骑兵出击塞外两千多里。鲜卑首领檀石槐命下属三部大人各自率众迎击,夏育等人大败,丢弃自己的符节印信及辎重,各率数十人逃回,被囚车征还下狱,经赎免被废为庶人。

文化

  • 熹平石经

熹平四年(175年)三月,刘宏根据此前大臣杨赐、蔡邕、马日磾及宦官李巡等人的建议,下诏命儒学大师们校正《五经》的文字,又命蔡邕用古文、大篆、隶书三种字体书写,将其刻在石碑上,竖立在太学门外,使后来的儒生晚辈,都以此作为标准。石碑刚竖立时,坐车前来观看以及临摹和抄写的,每天有一千余辆之多,填满大街小巷。

熹平石经的刻立为读书人提供了儒家经典教材的范本,并开创了中国历代石经的先河,启发了捶拓方法的发明,对印刷术的发明也有间接影响。

  • 鸿都门学

光和元年(178年),刘宏设置鸿都门学,并将孔子及其七十二弟子的画像悬挂其中。在这所学校里,并不是研究儒家经典,实际上是探讨辞赋、书法这类刘宏感兴趣的学科。刘宏重用出自鸿都门学的学生,他们出任刺史、尚书、侍中,甚至还有封侯。太学的儒生往往鄙视这些人,拒绝与其为伍。鸿都门学一时非常兴盛,学生多达千人,但延续时间不长。一因士族猛烈的攻击,二因黄巾起义,随着汉王朝的衰亡而结束。

鸿都门学不仅是中国最早的专科大学,而且也是世界上创立最早的文艺专科大学。在“独尊儒术”的汉代,改变以儒家经学为唯一教育内容的旧观念,提倡对文学艺术的研究,是对教育的一大贡献。它招收平民子弟入学,突破贵族、地主阶级对学校的垄断,使平民得到施展才能的机会,也是有进步意义的。鸿都门学的出现,为后来特别是唐代的科举和设立各种专科学校开辟了道路。

外交

熹平二年(173年),日南郡边的外国辗转通过翻译进贡。

熹平三年(174年),夫余国遣使进贡。

光和六年(183年),日南郡边的外国再次通过翻译进贡。

刘宏在位的大部分时期,施行党锢及宦官政治。他又设置西园,巧立名目搜刮钱财,甚至卖官鬻爵以用于自己享乐。在位晚期,爆发了黄巾起义,而凉州等地也陷入持续动等地也陷入持续动乱之中。中平六年(189年),刘宏去世,谥号孝灵皇帝,葬于文陵。刘宏喜好辞赋,作有《皇羲篇》、《追德赋》、《令仪颂》、《招商歌》等。


怪蜀黍爱电影爱历史


汉灵帝刘宏是汉章帝刘炟的玄孙,此人荒淫无道,大部分时间施行宦官政治,还设置西园,巧立名目搜刮钱财,以供于自己享乐。

但是汉灵帝上位之初是希望自己能够勤政爱民、政治清明、百姓富足的,也具有领导者所应有的抱负和责任感,也曾为之努力过,但是封建王朝的制度决定了一个王朝在建立之初所制定的规则,需要一代一代的延续,封建王朝决定了汉灵帝终究是无法实现他自己的抱负,因为有太多的桎梏,只能说那些所谓忠诚于汉室的臣子阻碍着他成为明君的可能。他的新政一旦有悖于先祖的传承,便被冠以昏庸不孝之名,那些所谓的忠诚的臣子往往以死相逼去阻碍新政的实行。汉灵帝的昏庸实则是对自己无法施展抱负的绝望。

刘宏提出的新政策主要有以下两个:

一、熹平石经

熹平四年(175年)三月,刘宏根据此前大臣杨赐、蔡邕、马日磾及宦官李巡等人的建议,下诏命儒学大师们校正《五经》的文字,又命蔡邕用古文、大篆、隶书三种字体书写,将其刻在石碑上,竖立在太学门外,使后来的儒生晚辈,都以此作为标准。石碑刚竖立时,坐车前来观看以及临摹和抄写的,每天有一千余辆之多,填满大街小巷。

熹平石经的刻立为读书人提供了儒家经典教材的范本,并开创了中国历代石经的先河,启发了捶拓方法的发明,对印刷术的发明也有间接影响。

二、鸿都门学

光和元年(178年),刘宏设置鸿都门学,并将孔子及其七十二弟子的画像悬挂其中。在这所学校里,并不是研究儒家经典,实际上是探讨辞赋、书法这类刘宏感兴趣的学科。刘宏重用出自鸿都门学的学生,他们出任刺史、尚书、侍中,甚至还有封侯。太学的儒生往往鄙视这些人,拒绝与其为伍。鸿都门学一时非常兴盛,学生多达千人,但延续时间不长。一因士族猛烈的攻击,二因黄巾起义,随着汉王朝的衰亡而结束。

鸿都门学不仅是中国最早的专科大学,而且也是世界上创立最早的文艺专科大学。在“独尊儒术”的汉代,改变以儒家经学为唯一教育内容的旧观念,提倡对文学艺术的研究,是对教育的一大贡献。它招收平民子弟入学,突破贵族、地主阶级对学校的垄断,使平民得到施展才能的机会,也是有进步意义的。鸿都门学的出现,为后来特别是唐代的科举和设立各种专科学校开辟了道路。


唐明国亮


刘宏并非是大昏君,只不过其才能不足以治国,如果他活在明朝,我觉得应该是嘉靖帝。

而且二人经历都很相似,可惜灵帝最后一步崩了,死的太早留下主少国疑的局面,再加上辅政大臣选择不利,导致帝国崩塌。

二人都是少年以藩王之后少年继位,接手上一任皇帝留下的烂摊子,一上位都面临巨大的政治斗争。

嘉靖皇帝以给父母名号而发动庭仗之仪,灵帝为了接母亲入宫为皇后,与宦官合谋诛杀窦氏外戚及第二次党锢之祸。

嘉靖皇帝以掌握财政而控制朝堂,利用严嵩父子来维持自己奢华的生活。

而灵帝则以买官卖官,在宫廷开市场来满足自己揽财私欲。

及年长,借宦官打击政敌,扶持严嵩起来后,又以清流徐阶、高拱等人拥簇在太子身边,与之对抗。

灵帝则利用张让、赵忠掌控朝廷,年长后又立外戚何进制衡十常侍。

黄巾之乱后,党人崛起,党人支持外戚,灵帝又立西园掌控军队,架空何进,内又以小皇子协,及其背后的董太后、执金吾董重、族亲董卓、赵忠等对抗何后、张让一系,把政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如果不是灵帝早死,大汉还能维持数年。

灵帝继位初期,党人势大,发动党锢之祸。

又利用党人的积怨除掉掌握朝廷的王甫一党,又利用宦官的反扑除掉宗室一系,彻底掌握朝堂。

灵帝组织刻熹平石经拉拢世家及读书人,随着党人复苏,灵帝又立鸿都门学,对抗太学生。

地方上又以寒门制豪门。


绣衣老王


出击鲜卑,大败而归。

校正《五经》。

设立洪都门学,中国最早的专科大学,也是世界最早的专科大学。



阡陌有序


汉灵帝刘宏,东汉第十二位皇帝。

历史评价很差,诸葛亮在其出师表中就说到“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倾覆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不对桓、灵二帝的做法感到痛心遗憾的”。

由此可以看出他在位期间基本没有推出过什么好的政策。

但负面的政策却不少。

一、宦官政治

在位期间突破常制一次便册封了十二位中常侍郎。其中最信任王甫、曹节,甚至将二人比作自己的父母,可见他对宦官的依耐程度。

二、卖官

公开宣布可以花钱买到关内众多部门职位,除顶层职位外,其他的官位任你选择,价高者得。

而卖官所得钱财,均供于汉灵帝刘宏享乐。

三、重置州牧

中平五年(188年),刘宏接受太常刘焉的建议,重置州牧,史称“废史立牧”。以刘焉为益州牧、黄琬为豫州牧;同年又以宗正刘虞为幽州牧。

其结果是造成了各地割据军阀的形成,包括刘焉在内的州牧上任后基本就不再受朝廷的控制。

唐代杰出诗人杜牧这样评价过汉灵帝:“恒、灵四十年间杀千百比干,毒害他们的国家,可以用血吃吗?可以用坛?单父天拜郊吗”。


天与空


汉灵帝刘宏,汉章帝的玄孙,东汉第十一位皇帝,十二岁登基。他目睹了士大夫集团和宦官集团势力的角斗,知道自己没有能力挽回扭转局面,便甘愿做了傀儡,把属于自己的治国大权,交给了身边的宦官不再过问,让他感兴趣的只有钱。


汉灵帝爱钱,是受母亲董氏的影响。他父亲位列侯爵,家庭条件自然很好,但是他母亲董氏却一向嗜财如命,看到别人有钱便会火冒三丈。刘宏从小受到熏陶,对钱的占有欲强烈,做梦都想捡到钱。

公元168年,汉恒帝去世,刘宏继位为汉灵帝。由于其不学习治国之道,到十七岁亲政时对朝政还一窍不通,大权基本在宦官和母亲董太后手里。

刘宏开始对奇花异草,修建皇家园林感兴趣。他不断的建造上林苑,鸿德苑等气势浩大的园林。国库早已是空空如也。


董太后的建议汉灵帝卖官来敛财,刘宏拍手称快。公元178年,董太后在上林苑设立专门的卖官机构,对官位等级明码标价。两千石的官要两千万钱,四百石的官要四百万钱。品德高尚的人可以酌情减半或出三分之一的钱。

在母亲的授意下,汉灵帝刘宏“卖官鬻爵”,肆意敛财,看着满屋子的钱有点头晕目眩起来。

“卖官鬻爵”使刘宏成了暴发户,尽情享乐。老百姓被搜刮的家破人亡,苦不堪言。

刘宏荒淫无度是个十足的昏君。所谓主暗臣昏,他的手下们也只顾的收敛钱财,奢侈挥霍,最终引起人民的反抗。

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并迅速蔓延全国,给腐朽的东汉王朝致命的打击。公元189年,三十四岁的汉灵帝刘宏去世,结束了他贪婪荒淫的一生。


路遥lgy


你好

当年汉桓帝死的太早了,又没有留下个一两个儿子,当时的外戚怕自己权利被夺,就从宗室里东挑西捡,最后随便选了个只有12岁的刘宏即位,他就是汉灵帝。

要说汉灵帝的新政策那第一个就是他用宦官限制世家,本身也算个非常高明的政策。

第二个政策就是卖官卖爵,你要知道东汉末年朝廷的体制已经严重僵化了;当时的官员大多是世家大族出身,其他寒门智力通天想当官都当不了。

而汉灵帝的买官政策虽然是比较恶劣,但是也算是给了一条让寒门上位的路。

而且买官的钱也不是进入刘宏的私人口袋,而是进入了皇库,用于朝廷维持统治。

第三个政策是争议最大的都说刘宏的州牧制度,使得汉朝分裂,可你要知道黄巾起义,各州各府黄巾叛党骚扰频繁;当时的朝廷对各州的控制基本相当于无了,所以他给了地方军政自主的权利,只是有便于缴灭黄巾和稳定州府的地方秩序,也没毛病。

那既然政策都没毛病,为什么汉朝还是分裂了?

第1他用宦官可宦官已经超出了他的控制,欺压文武众臣,欺压百姓,导致众人心里起了逆反的心里。

第2买官政策,考虑失准了,那些买了官的到了地方上任就越发收刮民膏民脂,想搞回本钱,结果把百姓给搞造反了。

第3就算汉灵帝刘宏他不设立州牧制度给予那么大权利,可地方豪强世家还是会一样的募集私兵,与其让他们连手造反,还不如个个分裂他们好消灭造反。

我认为其实州牧政策任命的都是老刘家的后代!荆州刘表,幽州刘虞,兖州刘岱,益州刘焉,扬州刘繇···

要不是就是徐州陶谦、并州丁原这样的保皇派。

如此汉朝还是灭了,我只能说是命数已尽。


民间小俗事


古代对皇帝去逝后的帝号、庙号的选择,是很讲究的。汉灵帝称谓中的“灵”字,就代表了汉廷朝野,对汉灵帝一生的作为,持否定态度。

东汉灭亡,确实有先天的制度性缺陷问题,但是与汉灵帝的胡来,也有很大的关系!

1,汉灵帝放任宦官掌权,借宦官之手压制世家望族。

①,宦官缺乏才干、品行不佳、见识不足。宦官集团无法承担天下重任。

②,世家望族被排挤后,会心生不满,对天下安宁不利。老实说,黄巾军造反,那么多黄巾军要吃喝丶要用度,其财源的来历,就不太清楚。世家望族是否暗中出手,也未可知!

2,汉灵帝卖官鬻爵,加上实施州牧制。实质上就是在搞权力租赁,不但加重了官场贪腐,加重了官方对百姓的压榨程度,还为天下分裂、诸侯割据,创造了条件。

实际上,正是汉灵帝将汉朝送进了坟墓,后来的诸侯们,只是在坟上添了几铲子土而已!汉灵帝的继任者,仅是汉朝的守陵人而已!

从汉灵帝这个帝号,就可以看出,当时的东汉上流社会,对于汉朝的终结问题,已经有了普遍的共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