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十年戰爭到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一部歐洲文明的成長史

動盪的歐洲君主制政體,近代文明的到來

公元十七世紀,歐洲戰局動盪,在新一輪的霸主爭奪篩選中,北歐雄主瑞典勝出,而同時,遠在西歐的英國和法國兩個世仇鄰居,已經放下了仇恨,他們迫切希望可以在新的土地與一流列強的爭奪中,分得一杯羹。神聖羅馬帝國哈布斯堡王朝在中歐的統治不得人心,各個選帝侯國都迫切希望獲得獨立,但是,

選帝侯的王權枷鎖已經深深的禁錮住了他們的地位。面對已經日薄西山的神聖羅馬帝國,和選帝侯獲取新的領地的惟一辦法,就是幫助皇帝脫離危險,從而獲得皇帝的封賞加爵。

從三十年戰爭到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一部歐洲文明的成長史

宗教運動引發的糾紛,兩大宗教文明碰撞的政治格局

在中世紀的歐洲,任何妥協和安保都被認為是災難性的,要想在豪強叱吒風雲的爭奪中存留下來,只有不斷地擴張和表格,才是生存下來的惟一法則。貴族間諂媚的外交與戰爭下,伴隨著的是對農民的壓迫和資本的血腥積累,地主階級不斷吞併土地,領主間把農民的土地資產欺騙性的變賣,皇帝的鐵腕壓榨,各諸侯國迫切期待著新一輪強國競爭的來臨,從而獲取真正的獨立。宗教作為強權政治的統治手段,成為了羅馬天主教最滋潤的土壤。在哈布斯堡王朝的帝國境內,皇帝需要帝國內的各選帝侯都必須接受天主教,任何其他的宗教信仰都是不被允許的,而此時,在北歐波羅的海沿岸,北德意志境內,新教的出現遍佈諸侯境內,皇帝對這種新興宗教十分反感,用各種手段企圖將新教扼殺在搖籃裡,也不排除用武力鎮壓。這讓處在新教盛行的波西米亞,也就是如今的捷克十分惱火,他們不顧國王軍隊的鎮壓,毅然選擇接受他們的信仰,在皇帝召集所有的天主教信仰國的參會下,宣佈要好好教訓一下新教勢力的泛濫下,所有的天主教國都同意站在哈布斯堡王朝皇帝的一邊,這其中就包括西班牙和意大利,兩個天主教鐵桿盟友國的支持。

從三十年戰爭到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一部歐洲文明的成長史

"擲出窗外事件"震驚歐洲,衝突的升溫和天主教文明下的統治

在盟友國的支持下,他們不懼英國和法國以及北歐霸主瑞典南下的威脅,毅然選擇清除異教,這給哈布斯堡王朝皇帝馬蒂亞斯打了一針強心劑。在波西米亞,新教勢力成為主流,得到了國王的暗中支持,哈布斯堡王朝皇帝早已準備給波西米亞換取新的國王,所以,他派遣天主教教士進入波西米亞進行教會宣傳,同時,派遣自己的親信想波西米亞國王傳達照會,皇帝不希望在帝國境內看到新教勢力,必須信仰主流教天主教,不然,任何後果將由波西米亞國王承擔。波西米亞境內的新教徒忍不可忍,他們發動大規模的起義,堅決反對皇帝對新教的束縛,於是,他們衝進王宮,將皇帝的親信扔出窗外,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擲出窗外事件"。皇帝大怒,發兵進入波西米亞境內。

從三十年戰爭到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一部歐洲文明的成長史

面對哈布斯堡王朝皇帝的發令,帝國境內的軍隊開始往奧波邊境集結,可是,波西米亞先前一步,進入奧地利境內,皇帝馬蒂亞斯採取妥協的策略,在暫時迴避鋒芒之後,以普法爾茨選帝侯作為捐贈代價,換取了強大的巴伐利亞公爵出兵的支援,在四面圍攻下,波西米亞軍隊被迫退回國內,隨著波西米亞反抗的失敗,歐洲大陸的變局開始了。

以宗教為名義發動的帝國主義之間的爭霸戰爭,破壞了歐洲維繫長久的政治體系,新文化科學思想正處在被扼殺在搖籃中的危險,君主專制極其膨脹,各國統治者為了得到龐大的殖民地不惜大動干戈。隨著波西米亞被神聖羅馬帝國的重新佔領,另外歐洲各國的舉兵侵襲,這場戰爭的本質已由哈布斯堡王朝的內部宗教爭端演變成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大混戰,以宗教為幌子發動的殖民戰爭,褪去了它最後欺瞞大眾的糖衣,帝國主義露出了鋒利的爪牙。

哈布斯堡王朝對領國內的新教勢力大肆鎮壓,激起了法國的強烈不滿,曾經奧地利獨霸歐洲,哈布斯堡王朝大肆擴張的陰影還留在法國心頭,法國決定取得尼德蘭,也就是如今的荷蘭,以及英國、丹麥的同盟,以對抗迫害新教徒的哈布斯堡王朝。作為想在歐洲大陸稱雄的法國來說,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即將到來,法國欲舉全國之力,向哈布斯堡朝宣戰。首先,尼德蘭和法國以對抗哈布斯堡王朝盟友西班牙的方式,以斷其哈布斯堡王朝的臂膀,而同時,讓丹麥從北歐出兵,牽制住奧軍,這樣,就可以分割擊破。

從三十年戰爭到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一部歐洲文明的成長史

老牌帝國的落幕,被戰火洗盪的歐洲文明

西班牙作為十五、十六世紀馳騁世界的梟雄,早期,進行了殖民擴張和資本積累,血腥的三角貿易為西班牙王室帶來了巨大的利潤。新航路開闢後,西班牙軍隊在亞洲、美洲、非洲都有自己的殖民地,世界霸主聲明

遠揚,可是,到了十七世紀後,隨著新興的資本主義強國的崛起,英國、法國以及荷蘭都希望重新劃分殖民勢力,西班牙在各方受到了反抗,北歐丹麥、瑞典的崛起,更是對這個老牌殖民大國形成了包圍之勢,西班牙的霸主地位開始沒落,歐洲政治、經濟的重心開始向北歐傾移。此時,作為同是天主教信仰國的神聖羅馬帝國哈布斯堡王朝,他們迫切希望歐洲廣大信仰天主教的國家團結起來,以對抗北歐勢力的南侵,這種均衡的勢力是能保衛帝國安定最好的辦法,可是,主掌這種均衡並在桌面上玩弄這種遊戲的幕後人,就是英國。在英法連年征戰的影響下,英國和法國已經逐漸的完成了統一,變成了新興的資本主義力量,英國在削弱老牌資本強國的前提下,也不忘悄悄盯著和自己一樣新興的法國和尼德蘭,這種歐洲大陸均勢的掌力棒牢牢的握在英國的手裡。

從三十年戰爭到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一部歐洲文明的成長史

就在法國和尼德蘭沉重的打擊西班牙之際,丹麥在北方的攻勢也火熱的開始著,就在聯軍勝利在望之際,一個人的出現徹底扭轉了戰局。兩軍膠著的進行戰鬥對壘的情況下,哈布斯堡王朝派遣最得力的戰將華倫斯坦進行禦敵,華倫斯坦不負哈布斯堡王朝皇帝的重負,在擊退的強大英軍的攻勢後,再次採取靈活的戰術,擊退丹麥軍隊,丹麥軍隊被迫簽訂合約,兩國停戰,隨後,神聖羅馬帝國勢力迅速北進,直達波羅的海沿岸,第二階段哈布斯堡王朝再度獲勝。

從三十年戰爭到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一部歐洲文明的成長史

南進的瑞典文明,名將華倫斯坦的啟用和天主教文明的反攻

在哈布斯堡王朝強大的北進攻勢下,瑞典坐不住了,瑞典不希望一個強大的帝國在歐洲大陸出現,所以,瑞典在國王的親自率領下,開始了龐大的遠征行動。瑞典古斯塔夫二世也是個驍勇的戰將,有著極強的統帥才能,在他的帶領下,瑞典軍隊一步步向南推進,奧軍大敗,維也納震驚,哈布斯堡王朝皇帝緊急召見華倫斯坦,華倫斯坦臨危受命。在戰場上,兩位梟雄碰面,呂岑會戰,雙方都進行了兇猛的反擊,以瑞典一方,在國王古斯塔夫的軍事改革下,舊代傳統的長矛火炮對決,以全部由新火槍和危機兇猛的鋼鐵火炮取代,熱兵器的全面運用,讓戰鬥進行的更加血腥。戰爭進入白熱化後,隨著瑞典國王古斯塔夫的陣亡,戰爭到了尾聲,群龍無首的瑞典軍隊大退,奧軍抓住機會,乘勝追擊,瑞典迫於奧軍強大的攻勢,簽訂了和約,自此,瑞典退出了歐洲爭奪,而維也納方面進一步威聲大震,奧軍似乎不可戰勝,哈布斯堡王朝似乎要重新開啟帝國擴張時代。

各個小型的戰爭,在這裡都彙集成一個全面的歐洲戰爭。

——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

奧軍的節節勝利震驚歐洲,同時,英國和法國的神經緊繃,英國不可能再做戰爭的"中立者",他全面支持反奧聯盟,以財力和軍力的強大支持,向反奧聯盟注入強大的動力。面對反奧聯盟強大的陣營,哈布斯堡王朝迅速以強大攻勢向法國本土推進的態勢,迫使這一歐洲強國退出戰爭,可是,此刻的法軍士氣高漲,民心大增,即使在首都即將被攻陷之際,也表現出了強大的鬥志,最後,分別在海路和陸路分別擊潰敵軍,瑞典的再次參戰使戰局逐漸向反奧聯盟傾移,在瑞典迫使丹麥停戰後,從北方再次踏入中歐大陸,聯軍在遭受了極大的代價後,終於大敗奧軍,迫使神聖羅馬帝國哈布斯堡王朝簽訂停戰和約,這就是《威斯特伐利亞和約》

從三十年戰爭到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一部歐洲文明的成長史

"威斯特伐利亞體系"的正式確立,現代意義的國家概念形成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開啟了歐洲新格局,越來越多的哈布斯堡王朝的諸侯聯盟瓦解,諸侯國紛紛獨立,皇帝被迫賦予他們極大的自主權,甚至是外交權,所以,和約的簽訂標誌著歐洲獨立的國家出現,選帝侯擁有了個帝國國王相當的權利,領土的慾望和強大的軍隊讓他們都擁有了稱霸的夢想,皇帝不再可能對諸侯國王進行更加權威的任命,對各自國王的任命越來越多的權利掌握在他們自己手裡,各選帝侯面臨著分崩離析的危險,哈布斯堡王朝面臨著新的歷史挑戰。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維繫了日後歐洲現代國家意義上的劃分,更是對歐洲的政治格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為"威斯特伐利亞體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礎。神聖羅馬帝國的鐵腕統治越來越不得人心,各國的民族主義思想和獨立浪潮盛行,選帝侯制度終於在拿破崙征伐歐洲期間被廢除。作為以宗教名義發動的帝國主義爭霸戰爭,被日後形成的"威斯特伐利亞體系"一筆擊破,自此以後,以宗教為幌子發動殖民掠奪戰爭的行為,徹底在歐洲爭霸的舞臺上消失。

從三十年戰爭到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一部歐洲文明的成長史

法國對哈布斯堡王朝敵對態勢令維也納方面非常惱火,面對新興的資本主義強國,公然向其開戰將是非常愚蠢的事情。在歐洲均勢不對等的情況下,牽一髮而動全身,各國目前需用做的,將是不斷進行內部改革,發展生產,並且進行啟蒙運動,解放人們禁錮的思想,改進軍備,以防不時需用。等待時機,歐洲各國屏住呼吸,等待著火苗燃燒乾柴,從而燃燒整個戰爭導線。

從三十年戰爭到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一部歐洲文明的成長史

不對等的力量比差,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的正式爆發

時間的巨輪駛向了十八世紀,西班牙的皇室地位長時間的由哈布斯堡王朝皇帝總領,所以,對西班牙國王的任命也必須是哈布斯堡王朝皇帝的親自指派,並是帝國皇室的內部人員,對皇帝負責。這看似非常有條不紊的王位任命,卻有著很大的漏洞,他從皇室的角度分析了西班牙王位的繼承人員,卻又給了西班牙國王十足的自主權,如果不出意外,哈布斯堡王朝將一直主宰西班牙的王室地位,從而從南方對法國形成威脅之勢,但如果西班牙國王不聽從哈布斯堡王朝的任命,那麼,危險將會來臨!

從三十年戰爭到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一部歐洲文明的成長史

新興的資本主義列強凱覷西班牙龐大的殖民地和海外貿易,都加緊軍備競爭,都期待能在這個昔日帝國的身上撕下一塊肉。公元1700年,世襲制的西班牙國王查理死後無嗣,面對王位的繼承問題,法國和奧地利都有了新的動作。按道理說,由於西班牙王位空缺,理應由奧地利維也納方面指派哈布斯堡王室的王子來繼承西班牙王位,但是,法國早在查理去世之前就進行了周密的外交動作,法國令其新的王室人選應該由法國波旁王朝的直系親屬來擔任,並且國王查理去世後的遺囑也是這樣寫的。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瘋狂叫囂,西班牙從此成為法國鐵桿的盟友,法蘭西不惜以舉國之力來維護西班牙的領土完整。這顯然是對奧地利的公然挑釁,因為假如法國路易十四的孫子安茹腓力普當上西班牙國王,那麼,法國將擁有西班牙遍佈亞非美三大州的廣闊殖民地,並且,哈布斯堡王朝的勢力將受到很大程度的擠壓。

從三十年戰爭到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一部歐洲文明的成長史

國王遺囑的明確條文,兩大王朝的王位爭奪

查理的遺囑在肯定了法國波旁王朝對西班牙有統治地位後,也不忘加了一條制約法國吞併西班牙的條文,條文宣佈,法國波旁王朝對西班牙不能進行領土合併。法國路易十四的鐵腕政策令歐洲各國恐慌不已,以奧地利牽頭,英國積極拉攏,尼德蘭、薩克森、普魯士等國組成了反法同盟,這些曾在三十年戰爭中以刀戈相向的敵人,面對共同的敵人,又重新站在了一起,

這實在的體現了列強爭霸,只有赤裸裸的利益關係,各國心懷鬼胎,躍躍欲試,新的戰火在歐洲大地燃燒。

面對反法同盟的成立,法國路易十四瘋狂的徵兵用武,首先,他以絕對的優勢北上侵襲尼德蘭,以打通通往波羅的海的通道,從而,切斷反法同盟軍間的聯繫。戰爭在歐洲大地如火如荼的進行了長達十三年之久。期間,法國以發揮他改革完成後新興武器的優勢,集中力量分割攻破,反法同盟軍在一開始主攻勇猛,接連擊退法軍,隨著戰爭時間的加大,各國因忍受不了龐大的軍費開支退出戰爭,從而導致勝利的天平向法軍傾斜。

從三十年戰爭到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一部歐洲文明的成長史

牌桌上的倒戈者,波旁王朝的最終勝利和歐洲文明的重新劃分

其中,英國率先對法國提出和談,原因是因為英國與其看見一個強大的法國崛起,更不願看見一箇舊帝國奧地利的重新強大,法國以不吞併西班牙為條件已經不能使法國對英國構成最緊迫的威脅,而同時,不止西歐和中歐大陸,在遙遠的北歐,一場新的決鬥正在上演。俄國皇帝彼得在進行了全西化的徹底改革後,軍事強大,資產豐富,在擊敗了土耳其可能在黑海構成的威脅後,轉而調轉槍口,目標直指北歐雄主瑞典。瑞典和俄國在北歐戰線進行了大北方戰爭,俄國的瘋狂推進,更加的讓英國不安,如果說,一衣帶水的鄰居法國的崛起可以理解,那麼,這個陌生的東方巨人的西進,是英國無法容忍的,所以,英國方面迫切希望脫離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的泥潭,以騰出手來,全力對付俄軍對歐洲大陸的威脅。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分別以英法和法奧簽訂和約來結束,最後,由於奧地皇帝的離世,維也納方面宣佈本來繼承西班牙國王的王子主張哈布斯堡王朝的皇位,從而,法國的波旁王朝對西班牙王位取得絕對的控制權。

從三十年戰爭到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一部歐洲文明的成長史

結語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到底誰才是最後的贏家呢?首先,法國在戰爭中如其所願的取得了西班牙王位的繼承權,可以說是戰爭的最大受益者,但不可否認的是,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的橫徵暴斂,破壞了法國根深蒂固的自然社會系統,法國人民飽受戰爭帶來的巨大財政支出和人員傷亡,手工業和地主階級的自給系統遭受破壞,皇帝的統治遭到社會各階級的質疑,席捲歐洲新文化科學的浪潮讓人們不再相信國王的權利是至高無上的,以宗教為幌子發展殖民經濟的統治者遭到宗教信徒和廣大人民的反對。西班牙在遭受了新興列強的擠壓和競爭後,早已失去了往昔帝國的光環,她廣大的殖民地和領土被列強成為手中隨意交易的籌碼。奧地利作為神聖羅馬帝國的一部分,在進行了自我改革後,在列強的爭霸中嶄露頭角,成為日後中歐的一股強大的新興力量。英國是歐洲大陸均勢維持的引路人,是歐洲大陸操控的"幕後黑手",她防止任何勢力的崛起爭霸,對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她對其進行分化吞噬,在歐洲大陸各國斗的兩敗俱傷之時,乘勢崛起,成為日後席捲世界的日不落帝國。"威斯特伐利亞體系"是三十年戰爭的產物,同時,它對包括現在的歐洲各國的政治格局都有聯繫,它確立了宗教之間衝突的和平解決藍本,開啟了歐洲從中世紀向近代社會邁進的偉大步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