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汶口陶尊符號正析——揭示四千多年前祖先的奇思妙想

在距今四、五千年的山東大汶口文化遺址中,發現了刻有圖形符號的陶器,這些陶文與古文字已有相似之處,因此被認為是一種合體圖畫會意字,是以象形為基礎,由圖畫符號演進而來,後進行加工整理而成的表意文字。


大汶口陶尊符號正析——揭示四千多年前祖先的奇思妙想

圖案往往表現的是最直白的思維,我們通常能看圖而識字(符號),那麼陶器上的圖案到底記錄的是古人什麼樣的思想呢?它表現的是日?雲?火?山?

1、於省吾先生認為這一符號,上象日,中象雲氣,下象山有五峰,故合之釋為“旦”。

2、唐蘭先生則釋該字為“冏”,今讀烔。上是太陽,中有火,下是五峰山,表示在烈日下山上起火之意;又另一字(如圖二),日下有火,釋“炅”,同一意。他認為兩字詳略不同,但既有重複,則應該是文字表意時的反覆使用的正常現象,而與符號的偶然單獨使用方式不同。

3、李學勤先生把此字釋為“炅山”。他指出,民國流落海外的幾件玉器上也刻有“炅”,玉器屬良渚文化與大汶口文化近鄰,陶器、玉器兩種器物上發現同一個“炅”字,表明它的傳播與通用性,這正是文字的特徵所在。

綜上,於省吾先生把該圖案上中下分釋為“日、雲、山”,合釋為“旦”字,此說服力尚不足;唐蘭先生釋為“冏”/“炅”字,同一圖形符號釋兩個相異文字,這顯然也存在疑問;李學勤先生釋為“炅山”,其中“炅”與唐蘭先生的理解異曲同工,並以其它玉器上也有同一“炅”而認為它應該是一個族徽,這貌似有點合理。

圖案上部釋“日”,這得到很多學者的一致認可。但中、下部分釋“雲”、“火”等尚有諸多爭論,但更多的疑問在於:

“日”、“雲(火)”、“山”真的是一個複合體組合字嗎?還是它是古人的一個表意記錄(故事描繪)?刻畫此圖案的人算不算是文明人?目前已有的解釋誰的更合理?

我認為,上述那些解釋都不在點子上。


我對該圖案的思考是:

1、畫一個圓圈,到底能表示什麼呢?

可以表示一個洞、一個圈、一個環,也可以代表天、代表日、代表月、代表圓滿……

2、中間部分的圖案,兩角上翹,似飄動,狀若雲,又似燃起的火苗,還像木船……

3、底下部分,最像山,尤其像五指山,當然也可以如很多人說的像一堆旺火。


曾經我將它們進行各種各樣的組合配對,結果都沒能與祖先所傳承的宗教信仰相匹配,包括上述幾位先生給出的解釋。找不到符合、支撐這些解釋的相關宗教信仰以及傳承印跡。


最後,我得出一種結論,能夠解釋並且是有宗教信仰及傳承依據:

(1)如圖一、二,不完全相同的兩個圖案,上方的兩個圓圈也代表不同的意思,圖一是太陽,圖二是月亮。

(2)中間部分代表的是雲,太陽和月亮都在天上,那麼有云的襯托,其所要表達的範圍和意思就更加的精準,否則光是圓圈則有無限的可能。

(3)上、中部分確定為太陽和雲,那麼下方再釋為燃燒的火,顯然就不合理了,故它應該是山才正確。五指之山,太陽位於中指,即太陽居正中,表示正午。

綜上所述,結論為:圖一是古人祭日的記錄;圖二是古人(月圓之夜)祭月的記錄。

對應的宗教信仰,是《祭法》所說的,正午(太陽在山尖)時,在日壇祭日;夜明(月圓)時,在月壇祭月。

故,大汶口遺民,為文明人也。該陶器是書畫同源的完美體現,是古人對日月崇拜的記錄方式,更是古人奇思妙想的結果和產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