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科学知识颠覆了你的三观?

严红军


科学源于一些人对自然力量的崇拜,他们认为宇宙是可以被认识的,宇宙是可以被描述的。那些去认识、发现、描述宇宙规律的人就被称为科学家。科学家运用自然规律,推动人类生产力的发展,变成了名人。

慢慢的就出现了一些崇拜名人的伪科学理论,这些伪科学家崇拜的不是自然力量,而是名利。为了利益的最大化,他们把科学家封神了,把科学家粉刷成无所不能的上帝。

颠覆三观的科学知识就源源不断的产生了,科学家证实了四维空间的存在,科学家证实了“以太”是不存在的、科学家证实了时间可以倒流……

特别是相对论在网络上是狂轰滥炸,到处都能看到相对论,为相对论歌功颂德,相对论又赢了……

相对论又赢了,事实上是告诉世人相对论的反对声音很多,那相对论赢在哪里了?

引力透镜现象事实是大质量的天体周围存在大量的粒子,而形成的光学透镜现象。

原子钟在卫星上的时间变慢,是由于空间气压变低引起的,原子钟利用原子中电子的共振频率来计算时间,气压对物体的共振频率会产生影响。卫星相对太阳的平均运动速度,与地球公转速度是相同的,原子钟变慢证明了相对论是错误的。

黑洞的照片上没有出现引力透镜的现象,证实了霍金的理论是正确的,经典理论上的黑洞是不存在,宇宙中存在的黑洞是道德经中的黑洞,内部空虚的黑洞。

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结果,只能证明电磁波属于机械波,光在地球相同状态的大气传播速度恒定不变,这个现象完全符合机械波的传播特点。光以“静止以太”为传播介质只是一个假设,实验结果只能证明了这个假设是错误的,无法证明电磁波不需要传播介质,无法证明“以太”是不存在的,无法证明光不能以“拽引以太”为传播介质。

光能在真空中传播?宇宙空间不存在空无一物的真空,光能能真空中传播的理论是怎么证明的呢!

“以太”是不存在的?古代哲学认为太空中存在各种各样的粒子,把这些粒子统称为“以太”。现代科学已经证实了,太空不是真空了,相对论的粉丝还在坚持太空中不存在光的传播介质。


太上邪神


科学革命

在科学史领域,有个著名的学者叫做伯纳德·科恩(I. Bernard Cohen)。他长期从事科学史方面的研究,尤其是科学革命。他曾提出,科学革命的本质就是范式的转移。

如果我们纵观整个科学史的发展,就会发现,科学革命可以改变人们的世界观

亚里士多德世界观

实际上,早期的科学知识是很符合我们的直觉的。比如,亚里士多德曾经提出,两个物体同时在同一个高度释放,重的物体会先落地。这个观念就很符合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经验。

还有早期的人认为地球是不动的,万物都绕着地球转,也就是地心说

客观地说,这也是符合我们的直觉的。我们生活在地球上,靠直觉是感觉不到地球在运动的,自然会认为地球没有在动。而天上的天体,尤其是为数众多的恒星,以一年为单位周期性变化,自然也会有万物绕着地球转的感觉。

所以,早期的古希腊学者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1. 地球是不动的
  2. 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所有天体都绕着地球转
  3. 天体都是在做完美的匀速圆周运动
  4. 宇宙的规律和地球上的而不一样(那个时代也称为月上(宇宙)和月下(地球))
  5. 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

我们也把这世界观称之为:亚里士多德世界观。其中,地球不动,地球是宇宙中心,所有天体都绕着地球转是这套世界观的基石。一切以这个基石为主来构建理论,并尽可能的拟合观测现象。因此,到了后期,地心说发展得极其复杂,用起来极其不便利。

哥白尼革命

取代亚里士多德世界观的,实际上就是牛顿世界观。但整个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哥白尼革命。参与到哥白尼革命的有哥白尼、第谷、开普勒和伽利略。这里多说一句,第谷并不认同哥白尼革命,只是他顺手帮了忙。

这帮人搞得这一套就开始有范式的转移。新的范式是以太阳是宇宙中心,地球绕太阳公转为核心开始发展的。伽利略解决了地动抛物问题,说白了就是地球动起来后,为什么人跳起来,不会落到后面的问题。所以,地球也可以公转,也可以自转。其中,他利用思想实验和斜面实验,就证明了惯性的存在。

古希腊人认为天界(月球以上)是完美,永恒的,而第谷通过观测发现了超新星和彗星,否定了这个说法。同时伽利略第一个用望远镜看太空,也发现天界并不完美,并不是所有的天体都绕着地球转,比如:木星就有卫星。

伽利略解决的是精准度的问题,当时的日心说的理论并没有很准,直到开普勒提出行星运动的三定律,发现行星运动并不是圆,而是椭圆。

这几位学者应该说是强有力地证明地心说的根基并不是绝对的,同时也证明了日心说是可能的,至此,日心说有一套全新的世界观:

  1. 太阳是宇宙中心
  2. 行星是绕着太阳转的,行星还可以有卫星
  3. 行星运动的轨道是椭圆

其实如果你并非一个学者,同时让你去选这两套世界观哪个对。一般来说,亚里士多德世界观会更符合我们的直觉。而日心说这是相对颠覆三观,尤其是伽利略的那一些发现,如果没有望远镜和实验,仅仅依靠肉眼和直觉,根本没有办法得出伽利略的那些结论和发现。比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很难能得出,不同物体在同一高度,同一时刻,同时释放,会同时着地。

所以,从哥白尼革命开始,科学就已经在开始颠覆我们的三观了。

牛顿世界观

在科学革命的路上,牛顿才是集大成者。他的世界观是很符合我们现代接受过物理学教育的人的。但是,如果是一个没有接受过物理学教育的人,其实很难接受牛顿的世界观。所以,很多人会觉得物理非常难。

那牛顿的世界观有什么呢?

其实他在哥白尼的基础上,再一次实现了范式的转移,提出了全新的力学理论,也就是大名鼎鼎的牛顿三大定律。其次,他又把哥白尼革命向前推了一步,也就是万有引力定律。更难可贵的是,他把力学理论和万有引力定律结合在了一起,也就是说,他统一了地球上和宇宙里的物理学,让我们知道,两者遵循同一个物理学规律。

所以,从牛顿开始,我们会发现,不再去探讨所谓的宇宙中心论的,因为在牛顿世界观中,这一点没有任何意义。

仅仅在地球上,一位科学家就可以凭借他的智慧发现,宇宙和地球都遵循同样的物理学规律,并且证明出来,而且还能和观测、实验拟合得几近完美,这其实是非常可怕的。这也是为什么牛顿至今都稳居最顶级科学家行列的原因。而他所提出的科学理论其实是极其颠覆的。

现代物理学的世界观

到了上世界,物理学再次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爱因斯坦和同一时代的物理学家,在牛顿的基础上再次完成了2次科学革命,2次范式转移,造就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诞生。

毫无疑问,这次的科学革命更加颠覆普通人的三观,远比牛顿的世界观还要难以理解。因此,我们会发现,如今真正懂得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普通人少之又少。其实根本性的原因就是实在太颠覆,导致太难以理解。

总结

因此,如果把牛顿、伽利略的时代定格为近代科学的起点。那么科学的诞生实际上就是伴随着三观被颠覆而开始的。每次一次科学的跃进,都是在大幅度颠覆我们的三观。因此,科学知识都是颠覆三观,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花费很大的功夫去学习才能把科学知识搞懂的原因。


钟铭聊科学


谢了!个人观点。凡是_知行不合一的事物,都能颠覆人的三观。这是人与生俱来的残缺_好奇也。


肖颖50


很多重大的科学发现本质上都是违反直觉的,但我不知道是否能够颠覆所有人的三观,因为不同的人的“三观”不同。下面讲一些可能会颠覆不少人三观的科学知识吧:


微生物正在赢得与我们的斗争

抗生素和疫苗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没有现代医学的这些奇迹,我们许多人将死于小儿麻痹症、腮腺炎或天花。但是某些微生物的进化速度比我们能够找到与之抗衡的速度快。

流感病毒的突变如此迅速,以至于去年的疫苗接种通常无法有效抵抗今年的流感了。耐抗生素的葡萄球菌可以将细小的切口变成威胁肢体或生命的感染。而且,新疾病不断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例如来自猿类的埃博拉病毒,蝙蝠身上的SARS,啮齿动物的汉坦病毒,鸟类的禽流感,猪的猪流感,以及最近的新冠病毒等等。此外历史上还有杀死了弗雷德里克·肖邦(Frederic Chopin)和亨利·戴维·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的结核杆菌,也正在卷土重来,部分原因是某些细菌菌株已经产生了对多种药物的耐药性。即使在21世纪,结核也有可能导致死亡。


过去发生过多次大灭绝,而现在我们可能已经在另一次大灭绝当中

古生物学家已经确定了地球历史上的五个重大的灭绝事件,这些大灭绝无论出于何种原因(小行星撞击、火山喷发和大气变化是主要的可疑因素),大灭绝都消灭了许多物种。

托马斯·杰斐逊(Thomas Jefferson,美国开国元勋之一)曾看到了肯塔基州的乳齿象骨头,就以为这些巨型动物必须仍然生活在该大陆内陆的某个地方。但实际上此动物已经灭绝了。

今天,根据许多生物学家的说法,我们正处在第六次大灭绝之中。乳齿象可能是最早的受害者。随着人类从一个大陆到另一个大陆的迁移,已经在那些地方生活了数百万年的大型动物开始消失,例如北美的野象、澳大利亚的袋鼠、欧洲的侏儒象。无论造成这种早期灭绝浪潮的原因是什么,人类都在通过狩猎、破坏栖息地、引入入侵物种和无意间传播疾病推动了现代大灭绝。

上图:第六次灭绝,实际上就有一本书叫这个名字。


味道好的东西不见得对身体好,舌尖上的美味可能就是舌尖上的毒药

1948年,《弗雷明汉心脏研究》招募了马萨诸塞州弗雷明汉的5,000多名居民,参与了心脏病危险因素的长期研究(这项研究现在正在招募最初志愿者的孙辈参与),其背后雄心勃勃且艰辛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一个人患心脏病、中风、糖尿病乃至某些癌症和其他健康问题的风险会随着与美味食物呈现“剂量依赖”关系。牛排、咸薯条、本尼迪克特火腿蛋松饼、加奶油的软核仁巧克力饼——研究证明这些美食都是杀手。当然,一些好吃的东西是健康的,侏儒蓝莓、豌豆、坚果,甚至还有红酒。但总的来说,人类的品味偏好是在在食物稀缺时期进化而来的。远古的时候,我们的狩猎采集者祖先合理食用尽可能多的盐、脂肪和糖时是有道理的。但在女主人的美食和以久坐不动为主要的生活方式的时代,这些对于食物的渴望并不那么“适应”环境了——因此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


E =mc²

爱因斯坦著名的方程式无疑是最辉煌和最美丽的科学发现之一。质量与能量之间只有一个常量的关系。也就是说质量和能量在本质上是同一个东西。这还不足以颠覆三观吗?!

不用我详述了吧。

上图:质能方程中的这个光速的平方来源于四维时空度规中的常数项。


你的思想可能不是你自己的

弗洛伊德在细节上可能是错误的,但是事实证明,弗洛伊德的主要思想之一是正确的!

  • 那就是我们的许多行为、信念和情感都是由我们不知道的因素所驱动的。


  • 如果你心情愉快、乐观、雄心勃勃,请查查天气。

  • 阳光明媚的日子使人们更快乐,更乐于助人。

  • 在味觉测试中,即使所有样品都是相同的,你也可能会对您品尝的第一个样品有强烈的偏好。你看到一个人或物体的次数越多,您就会越喜欢它。

  • 交配决定部分基于气味。


我们的认知缺陷一大堆:

  • 我们会道听途说并给出错误的结论;

  • 我们往往无意识曲解信息来迎合我们自己的观点;

  • 我们很容易被无关紧要的细节分散注意力或被其所左右

  • 我们认为记忆只不过是每当我们回想起某事件时我们都会重新给自己讲一遍的故事。即使对于瞬时记忆也是如此。


所以我们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丧失自我——你的认识和行为可能已经完全被其它人所控制。

上图: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非常直觉且震撼地解释我们意识的构成。



我们不过都是另一种猿

欣赏和理解自然的能力只是应该使我们与众不同的那种东西,但是这种能力也让我们意识到我们不过只是灵长类动物身体结构进化的一个幸存下来的版本,一个碰巧脑子比较发达(但身体不那么好用的版本)。我们可能比黑猩猩有更强的抽象思维能力,但是我们比大猩猩的体质更差,在树梢上根本没法与猩猩猴子相比。

实际上,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 Darwin)最初是一名创造论者,后来他在小猎犬号旅行中观察到的物种差异让他逐渐意识到了物竞天择的自然规律。

在过去的151年中,自《物种起源》出版以来,人们一直在争论进化论的正确性。很多人不承认进化论,诸如有人提出我们的猿血统与每种文化的创世神话都毫不相关。但实际上,进化论对我们所学到的一切(包括生物学、地质学、遗传学、古生物学、甚至化学和物理学)都提供了深刻的见解。

或许今天我们可以这么总结出:人类不过是另一种猿。但你也可以认为“人类不过是另一种石头(或者某种混合物)”。


我们已经改变了本世纪下半叶的气候

气候变化的机制并不复杂:

  1. 我们燃烧化石燃料

  2. 燃烧的副产品是二氧化碳

  3. 它进入大气层并捕获热量,从而使行星表面变暖。


结果已经很明显:冰川融化的速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快,花朵更早开花,动植物正向更高的纬度和海拔移动以保持凉爽。

更令人不安的是,二氧化碳在大气中徘徊了数百年。我们才刚刚开始看到人为引起的气候变化的影响,对后果的预测从可怕到灾难性不等。



宇宙是由我们几乎无法想象的东西组成的

当您想到宇宙时,你可能想到的所有事物(行星、恒星、星系、黑洞、尘埃)仅占其中所有物质的4%。其余的是:暗物质,占宇宙的23%,和暗能量,占比高达73%。


科学家对暗物质可能是什么有一些观点,但是他们几乎没有关于暗能量的线索。

芝加哥大学宇宙学家迈克尔·特纳(Michael S. Turner)将暗能量列为“所有科学领域中最深刻的谜团”。

解决这一问题的努力动员了一代天文学家重新思考物理学和宇宙学。暗能量启发我们去追问:我们称之为宇宙的东西到底是由什么构成的?

但是天文学家确实知道的一个事实是,由于这些黑暗的成分,宇宙正在膨胀。而且不仅在膨胀,而且膨胀越来越快。最终,宇宙中的一切都会漂移得越来越远,直到宇宙统一变得寒冷和荒凉。世界将以空寂告终,那个状态将被称为“热寂”。



小宇堂


量子力学和相对论力学,作为上世纪发展起来的两大基础理论,在很多方面都刷新了我对世界的认知,我就来举几个例子。

量子属性

在量子力学中,粒子的一些物理属性很特殊,比如电子自旋、夸克的色和味、单量子的偏振等等,这些概念在生活中根本找不到对应事物,需要抽象地理解。

如果我们还试图形象化地去理解这些物理属性,那么就会陷入矛盾;比如电子自旋,假如理解成电子的自转,那么电子的表面线速度将会超过光速,而且其他现象也会出现矛盾;最后我们只能认为自旋是电子的内秉性质,而非电子在自转。

何为观察者

在量子力学中,双缝干涉是最为有趣的实验之一,正统量子力学解释双缝干涉时,必定会得到“同一个光子同时穿过了两条缝隙,然后再发生自我干涉”的结论。

这是量子力学避免不了的问题,很多量子力学问题,本质上都是这个实验的变形,比如延迟选择实验、薛定谔的猫等等。

非定域性

定域性:指的是因果关系只会维持在特定区域内。

非定域性就是对上面定义的否定,换句话说就是超距作用;量子纠缠效应已经被证实存在,量子纠缠速度就是超距作用,这完全颠覆了人们以往的世界观。

在宇宙中相距数亿光年远的两处,一处的粒子波函数坍缩,会立刻影响到数亿光年外的粒子,这是不可思议的结论。

离散性和连续性

量子力学的一大基础,就是说我们宇宙中的一切都是离散的,而非连续的;比如能量是一份一份的,空间长度也是一段一段的,就连时间也存在最小值。

这种离散性彻底颠覆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而且量子力学中还有一条铁律“不确定性原理”,描述每个微观粒子的位置和动量都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而且这种不确定性是物质的内秉属性,并非我们的测量导致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