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城市餐飲企業生存狀態的調查報告

宜城市位於湖北西北部、漢江中游,面積2115平方公里,人口58萬。其中城區面積25平方公里,人口22萬。是全省縣域經濟發展先進縣市,全國中小城市“雙百強”,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示範縣。

據統計,宜城境內現有餐飲企業(門店)2千餘家,從業人員約1.5萬人,餐飲以宜城大蝦為龍頭,宜城盤龍鱔,幹炸仔雞,筒子骨,燻肉、蒸格子等地方性餐飲特色為主打,在周邊地區有一定的品牌知名度。

宜城市餐飲企業生存狀態的調查報告

一、宜城餐飲的現狀

入市門檻低

因為餐飲行業入市門檻低,這幾年大量的資源湧入餐飲市場,所以,宜城餐飲業市場規模大,大街小巷到處可見品類繁多各具特色的餐館酒店,餐飲行業對活躍本地市場經濟,促進就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普遍規模小

侷限於資金流入的不足,餐飲行業普遍規模較小,出現了大量的夫妻店,兩三個員工的街邊店,丈夫是廚師,妻子是服務員這樣的餐館比比皆是,以他們開飯館的初衷,收入能比打工強一點就好,這種小規模飯館佔宜城餐飲行業的半壁江山。

投入風險大

因為對市場估計不足,資金投入有限,創新能力又低,抗風險能力自然不足,經營一段時間就退出的現象較多。因為房租一般是一年一交,所以以經營一年就退市的人最多,於是,下一個人接盤砸了重新整改再裝修,再開再退,如此往復,造成了資源的浪費和一些人的返貧。

資金壓力大

餐飲行業最大的開支是餐飲人叫的“四座大山”,即房租、人工、原材料和資金使用成本。四座大山裡除了運營的固定成本以外,一部分餐飲企業因為提檔、改造、升級等各種原因造成的資金缺口,不得不找銀行貸款講解,貸款的還款壓力和利息支出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甚至,大部分的小門店還貸不到款。

效益產出低

宜城餐飲行業處於高度飽和狀態,為吸引客戶,商家各顯其能,其中最直接、最常採用的辦法就是降價、打折這一類的促銷手段。以去年大蝦上市為例,買一斤大蝦的成本在20--30元左右,一盆大蝦三斤半,做出來一盆大蝦的成本在100元左右,商家為吸引顧客,打出來58元一盆,28元一盆,甚至一元一盆,以商家的想法,顧客如果只吃一盆大蝦,我認賠,如果多點一些其他的菜品,可以少賠或者是微利,圖個人氣。一部分商家為降低成本,採用買稍小一點的蝦子,如此,顧客的體驗質量就下降了。

宜城市餐飲企業生存狀態的調查報告

二、疫情對餐飲企業的影響

此次疫情對各行各業的影響都是巨大的,尤其對餐飲企業影響深遠。

疫情期間也是餐飲生意最旺的時間節點,就本地餐飲利潤規律來說,一年中把時間分成三個部分,臘月二十到次年正月二十這一個月為旺季,秋季為平季,其他時間為淡季,理想的狀態是平季和淡季保本,旺季賺錢,也就是說,餐飲人一年的利潤幾乎全部來源於旺季的那一個月。但如今,旺季被病毒毀了,餐飲人堅持了一年所盼望的旺季也沒有了。據不完全統計,宜城市區部分規模餐飲店僅僅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兩天退訂的團年宴金額就達到了370萬元。

其次,為應對旺季的到來,每家餐飲店在年前都儲備了大量的食材,因為疫情,幾乎所有的餐飲店在大年三十就停止營業了,這些食材或捐或爛,喪失殆盡,少則幾千,多則幾十萬,商家損失慘重。

另外,餐飲企業的資金鍊本來就脆弱,一下子的急剎車完全切斷了餐飲企業高度依賴的現金流,加之營業損失和蔬菜儲備的損失,一部分抗風險弱的餐飲企業面臨兩難的選擇。加之餐飲業主對疫後是不是會出現市場報復性消費的心理預期普遍持悲觀態度,所以,疫情過後,一部分餐飲店可能會因為資金壓力無法消化而選擇退市。

如果出現餐飲的退市潮,會極大的影響本地的文化旅遊產業發展,影響本地就業形勢從而影響到無數個家庭的收入,影響與餐飲相關的上下游所有產業,甚至影響到地方的經濟發展和市場繁榮。

三、餐飲人現階段的燃眉之急

1、新資金注入需求量大,急需增加餐飲專項貸款和其他資金的入市,用以緩解現金流壓力和運營壓力。對過去已經產生的貸款,需要減息、免息政策支持。

2、房租是餐飲業的重大支出項,希望能得到減免租金的政策支持。

3、餐飲行業的特點是用工密度大,人工工資是行業第一支出,目前已經連續兩個月餐企沒有收入,員工的最低生活保障或者是工資沒有著落,餐企單獨無法承擔,需要政府制定傾斜政策,多方面籌措資金加以解決。

4、減免稅收,政府接待消費市場化。

四、餐飲企業應該做的功課

首先,企業自救是根本,也最實際。餐飲企業要樹立品牌意識,致力於打造品牌形象,提升品牌價值。

其次是加快出品的創新和研發,依託本地特有的地方性食材,研發出顧客喜歡、成本低、附加值高的菜品,從而提高社會知名度和單位經濟收益。

在提升服務品質上也要下硬功夫,包括服務的硬件設施和服務軟件,提高服務的舒適度和顧客的認同感。

在營銷思維上也必須創新,認清低價促銷和打折促銷招攬顧客是飲鴆止渴,只能讓餐飲行業持續惡性競爭,不利於餐飲行業持續健康發展,在練內功上狠下功夫是唯一出路。

餐飲企業還應制定切合本單位實際的短、中、遠期戰略規劃和目標,循序漸進的按照自己制定的目標腳踏實地一步步的前進,避免好高騖遠,謹慎市場擴張。通過這次市場洗牌,相信,保留下來的企業機會更多,市場空間會更大。

本文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任何官方意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