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興古名荊溪之一一水浮地、牧之水榭

#原創作品#東溪,歷史之河,文化之河。

二 水浮地

蛟橋河與洑溪河的接壤處有座水浮橋和水浮地公園,有著神奇的故事和美麗的傳說。

宜興古名荊溪之一一水浮地、牧之水榭


宜興曾有“先有梅林橋,後有宜興城”的說法,而梅林橋在城東十里的龍背山下,據說從前宜興城就在梅林橋一帶,那麼這麼大一個宜興城怎麼又會移到現在的位置呢?相傳荊溪(洑溪)河邊住著一個名叫吳堪的窮人,在縣衙做吏役。他從小失去雙親,又無兄弟姐妹,落得孤身一人。不過他雖家道貧寒,卻為人耿直,辦事公允,不幹虧心事,不圖不義財。有一天吳堪看見一隻田螺,螺身碩大,潔白如玉,驚喜之下便拾回家中養了起來。說也奇怪,從此以後吳堪每天回家,便見可口的飯菜上了桌,原來是田螺變成了一位妙齡少女暗中相助。後經鄰居做媒,二人結為夫妻。此事傳到知縣耳裡,便起了不良之心,再三設計為難吳堪,如吳堪辦不到則定當重責。吳堪暗暗叫苦,眼淚汪汪,妻子問明原由後她便將計就計,以一隻會食火屙火的奇形怪狀的黃狗代替知縣所要的蝸鬥,牽上堂後吃下一盆炭火,剎時間既屙又吐,烈火沖天,燒燬了縣衙,燒死了知縣。火焰迅速漫延,正當百姓擔心危及生命之時,頓覺腳下震動,俯看方知,全城百姓均已站在一張荷葉上,並載著房屋、田地等隨風西行十里方才停止落腳。這就是現在宜城的地方,從此人們便把這裡稱作荷葉地也叫水浮地。相傳,這是仙女田螺姑娘為懲惡救民所施展的魔力。現在“水浮地”已成為法定的地名。

宜興古名荊溪之一一水浮地、牧之水榭


史料記載,唐代詩人杜牧曾於宜興城東古荊溪(洑溪河)北岸築水榭以垂釣,後人謂之“牧之水榭”(現重建在大溪河東口)。宜興地方誌上說:“杜牧,字牧之,京兆萬年人,太和二年進士。工詩兼諳練兵事,歷官史館修撰。嘗植產宜興,構水榭於荊溪北湄,題詠頗多(清《嘉慶增修宜興縣舊志·僑寓》)。如今在荊溪(洑溪)河口北岸,建有水浮地公園,公園北側新建有古時的杏花村。而公園的溪邊有一座青銅雕塑:杜牧神情自若,彷彿在眺望杏花春景,又似在回憶當年的垂釣之樂;天真的牧童趴伏在牛背上,一手持笛,一手遙指著杏花村。給繁華喧鬧的城市平添了一份閒適,增加了一份詩意。

宜興古名荊溪之一一水浮地、牧之水榭


杜牧的這首“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一詩據傳於大中五年(851)所作,那詩中的杏花村是否就是宜興?還真不好說。然而宜興的相關志書都曾有記述。清時謝芳連《送友歸江南因懷陽羨》:“亭亭塞北雲,藹藹江南樹。風吹遊子情,夢繞歸人路。何處一鳩鳴,前村杏花雨。”《嘉慶增修宜興縣舊志·邱墓》雲:“佘狀元(中)墓杏花村,龍潭山前(史志)。” 唐人韓翃即有《牧之水榭》六言四句雲:“罨畫溪頭問渡,銅官山下尋僧,水榭風橋曲曲,楓林雲磴層層。”(銅官山,在宜興城南)。 元代張雨《牧之水榭》雲:“愛此招提絕世氛,何因水榭得名聞。幽篁嘉木知誰共,塵意雲情若個分。陽羨溪頭黃葉路,晚晴賦裡白鷗群。詩僧文采居然別,解道曾留杜使君。”其詩有序曰:“杜樊川水榭在宜興東郭,宋紹興間即其地創招提,今廣福精舍是矣。僧古福築屋三間,仍以水榭名牧之水榭”。(陽羨,宜興古稱陽羨)。元倪瓚有題《牧之水榭》四首,明清文人題詠更是無數。

宜興古名荊溪之一一水浮地、牧之水榭


(未完待續)

撰稿人談國華

宜興古名荊溪之一一水浮地、牧之水榭


宜興古名荊溪之一一水浮地、牧之水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