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集郵市場怎麼樣?以往交易郵品的人都去哪啦?

LG大愛人生


現在還有幾個集郵者,打開書籍有幾個不說集郵沒有意義了。過去有書信聯繫用郵票寄信,現在都手機微信移動通信,還用寄信以書心情嗎?有人說過,過去有好的詩詞亦舒思念之苦。現在呢,動動手指打個電話,瞬間接通人員面對面說話了。沒有消耗的郵票量大,就是花紙頭,但他是真金白銀,是用人民幣¥換的呀。我在90年上班,從那時起就開始集郵了。82年以後的都有一套是年冊,95-2000年是四方聯,到08年,以後就不在買郵票了,我想你是知道原因的。現在郵票是人為製造短缺,少在百萬套的就炒作翻翻,多幾千萬套的就打折賣。但是一個不變的是人民幣¥被不斷抽走,有人說是物價上升,好聽點是人民幣¥貶值。但錢沒了是不變的,有誰還去買郵票呢。現在是快生活,發展快,來錢快,就是時間不夠用了。有幾個人有時間去逛郵市。都是退休後有時間的人逛逛,沒有差價還有誰去,起早貪黑研究郵票的好壞,郵票意義,郵票的風景地域特色。


心靜如水154400706


現在的集郵市場確實有些不景氣,天熱人燥,市場內人流稀少,顯得冷冷清清。

造成如今市場這種狀況的原因有許多,郵票發行量過大,郵票流通不暢,面值過高,集郵人群減少,年輕人不喜歡等等。這些狀況,大家都心知肚明。目前這種態勢,集郵者也無能為力,只能任其自然發展,持幣觀望了。

那麼,集郵者都上哪兒去了?

其實,集郵者都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正是集郵活動紅紅火火的時候,有官方統計,集郵人數多達兩千萬之眾。這個數據應該是真實可信的。這是根據全國各地大小集郵協會上報的數字和郵政郵票訂戶統計的數據,再加上集郵市場裡眾多的集郵愛好者,郵票巨大的發行量可以說明當年的郵票市場狀況。

時至今日,蟄伏,是集郵者生存的真實寫照。

目前,各種各樣的投資渠道多如牛毛,吸引著曾經的集郵者在市場的大潮中,再展宏圖。

據觀察,過去的集郵者有一部分人進入了股市,股市雖有風險,但利潤也可觀。雖然大部分人被淪落為韭菜,但玩的是驚險和刺激。

還有一部分人玩起錢幣收藏和買賣,這幾年錢幣市場有點風生水起,有集郵者將集郵暫時束之高閣,將資金投入了錢幣交易。

據瞭解,玩集郵和錢幣交易的大部分是過去的集郵者。很多的集郵者在錢幣收藏初始就已經是參與者了。因為,郵票收藏和錢幣收藏本身就是雙胞胎兄弟。

現在,銀行理財產品也有中老年集郵者參與。古玩收藏也有少部分過去的集郵者活躍在其中。只要是與收藏有關聯的事,總能發現過去集郵者的身影。

有人說,現在郵票沒人玩了,集郵人數已減少到二三百萬了,市場今不如昔了。其實,過去的集郵者只要手中的郵票還在,是不會放棄集郵的。暫時的放棄是在等待時機,雖然時機遙遙無期。未來一旦市場復甦,這些隱性的集郵者立刻活躍起來了。

筆者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開始集郵的,後來把八十年代中期以前的部分郵票高價惡補了一些。我買郵票的原則是1套~4套(一個方聯),最多買2個方聯,小型張1~3枚,不多買。集郵是個閒情雅緻的事,我也不靠集郵賺什麼大錢去炒作屯貨。要講效益,隨便搞點什麼也比集郵掙的多。真沒必要在郵票上掘出大塊金來,除非你是大戶,萬貫家財都壓在郵票上了,非要死磕不可。

從2000年後,我集郵改變了策略,只買好的。(設計精美,題材新穎,面值低一點的)我喜歡的會買1個方聯,不喜歡的郵票不買。不論市場價格如何變化,愛好是不能割捨的。





米奇as859


我從七十年代開始集郵,到九十年代初就不怎麼買郵票了,兩個原因,一是不寫信了,再一個現在的郵票已經失去了郵信的功能了,完全是為了集郵而發行。


河馬行空1


郵票發行天量,現在基本無消耗,就是印刷品等同於廢紙,錢幣再怎麼跌,還有面值託底,所以玩郵票的越來越少了,玩錢幣的越來越多了!


大國掘起


每張郵票都記載著一段歷史,這就是集郵的原因。歷史上自有郵票那天起,就開始記載著社會變遷的每天每月每年曆史史實,這比任何刊物記錄都有意義,一張小小的郵票就有如此的作用和價值。

過去遙遠的通信都得靠郵票有償地溝通,無論人在哪兒裡只要有郵局就能通信,而通信的憑介則是郵票,郵票上標註的價格是郵局人的收入來源之一。

時代變化太快了,遙遠的通信全靠網絡相聯,一個電話一個微信取代了郵信,況且還能面對面地聊天暢談。

但是,郵票承載著一個國家乃至全世界發生的重大事件的媒介並沒有喪失,儘管很少有人採用書寫信件的方式傳遞信息了。

所以,集郵不僅是愛好而且是集攢歷史的記憶。

不要為郵票的價值所迷惑,比如當年的[祖國山河一片紅],如果你手中有一張,當有人出高價讓人出手你會嗎?(當然,你還沒到吃不上飯的地步之時)

時代在不斷地變化發展著,要想回頭看,就翻翻你存集的郵票吧!


清靜老翁


太過逐利的行為只能是毀了市場!熱炒過後必須是一地雞毛![捂臉]


張喜祥109077976


累了,


月亭O


由於用加大發行量等措施對郵市進行打壓,以往交易郵品的人都賠錢退市了。


體制外非著名作家


我不知道我算不算集郵愛好者。我只是近年才開始集郵的,我把郵票市場上1992年以後發行的郵票都買了一套,還不是買年冊。按主題分類插成專題,經常拿出來欣賞。每週逛一次郵票市場,遇到沒有的喜歡的就買,就像淘到了寶一樣,開心的不得了。幾年下來算算也就幾千塊錢。反觀那些罵郵市行情的人又是什麼人呢?他們是上百上千套的買,然後再拿出來賣,是指著郵票掙錢的投機商,不能算是集郵愛好者吧?所以,愛好者和投機商要分清楚了。


穿越火線1234


當年在1985年時集郵,那時集郵市場火熱朝天,一張新發行面值2元的小型張,幾乎在市場上翻5~8倍。新發行的套票翻個5翻,都是家常便飯。過後又掀起了電信卡IC卡,″田村卡"都是在面值基礎上翻上幾倍或幾十、幾百倍。最普通的集郵卡都在黑市上翻上幾十倍價格出售。全民集郵的熱朝蓬勃興起。這種非理性的抄作在幾年時間裡誕生了多少億萬富翁,到最後也導致了一批人手裡捂著一批成捆成刀的郵票花子頭、小型張。幾十年時間裡不但不能升值、反而連面值都保不住了。最後這批"傳絹頭的被接最後一棒"徹底偃旗息鼓,退出了集郵市場。而在此,在集郵市場最高峰時及時見好就收的幾位朋友,在最熱鬧時間就拋售了郵票“花紙頭",轉而去購買了當年最普通的″袁大頭",當年時價只售每隻32元。孫中山的″帆船″,小頭等大多數是同一價格。幾十年過去了,當年賣出郵票買進″袁大頭"的朋友,在今天沒事的時間,再次拿出″袁大頭"時的心情是多麼舒適啊!想當年,蘇聯解體時,成麻袋的郵票″花紙頭"流入中國市場,分文不值。現在的中國集郵市場難道也不是象當初蘇聯“花紙頭"一樣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