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墳掃墓本來不是“清明節”的主題內容


上墳掃墓本來不是“清明節”的主題內容


歷史上,從虞夏商周到秦漢六朝,再到隋唐宋元,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掃墓都不是清明節的主題內容。有詩為證。摘選幾首。先看唐代杜牧的《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賈島的《清明日園林寄友人》:“今日清明節,園林勝事偏。晴風吹柳絮,新火起廚煙。杜草開三徑,文章憶二賢。幾時能命駕,對酒落花前”,再看宋代理學大家程顥的《郊行即事》:“芳草綠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圍。興逐亂紅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磯。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紅。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遊衍莫忘歸。”南宋末年吳惟信的《蘇堤清明即事》:“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寫的都是踏青遊玩,飲酒作樂,都沒有提到上墳掃墓。

上古時期,祭祀是主要的國家事務和社會活動,所以《左傳》有:“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我國早期的傳統節日,從起源上講,都是祭祀活動形成的,至少肯定有祭祀內容。如“春節”源於上古時期年末歲首的祭祀活動,“上巳節”源於上古時期的祓除畔浴和祭祀宴飲活動,“端午節”源自上古時期天象崇拜的祭祀活動,“冬至節”源自上古時期的祭天活動等。作為古老的節日,“清明節”源自上古時期的春祭禮俗,祭天祭地祭祖宗。春風春暖,春意盎然,又正是春遊作樂的大好天候,所以,古典時期,清明節有兩大基本事項:一是遊樂,二是祭祖。

“清明節”雖然古老,但一直到唐宋之後才成為全國性的節日,明清以來,“清明節”作為全國性的大節,“上巳節”和“寒食節”功不可沒。秦漢魏晉南朝時期,“上巳節”是春季大節,當時“清明節”默默無聞,唐宋以後,“上巳節”沒了,“上巳節”的踏青、遊樂、宴飲等融入到“清明節”之中。唐之前,“寒食節”是大節。“寒食節”有典,是晉文公悼念介子推的忌日,為了將這個忌日確定下來,規定冬至日後的105天為寒食日。“寒食節”的內容十分豐富,有拜掃展墓、禁菸、祭祖、冷食、插柳、踏青、蹴鞠、植樹、鞦韆、賞花、鬥雞、饋宴、詠詩、牽鉤(拔河)、放風箏、鬥草等許多活動,由於寒食和清明日期接近,所以,唐宋時期,將寒食和清明放在一起,公務人員放假7天,這樣,“寒食節”就逐步被“清明節”取代了。

因為上墳掃墓,許多人將“清明節”作為“鬼節”,真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莫大玷汙,辱沒了先祖。父母死後,納入列祖列宗的昭穆譜系,享受後人的傳承香火。掃墓上墳是祭祖活動,是莊嚴神聖崇高的事情,是中華文明祖宗文化最根本的東西。永遠記住,中國文化是功利文化,從來不承認有鬼,也從來不相信對我無用的神鬼。但要是胡扯不尊重祖宗,就是失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