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澤,五世而斬”是為何?什麼意思?

聰聰的農家事


一、出處:

“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小人之澤,五世而斬。予未得為孔子徒也,予私淑諸人也。”

——《孟子》離婁下 三十三章

二、釋義:

這裡的“君子”和“小人”不是好人和壞人,是指有無地位、官職。澤:恩澤,流風餘韻。斬:斷絕。淑:取,得。

孟子說:君子建立起的功業,到第五代就消弱了,小人也是這樣的。我沒能成為孔子的弟子,是私下跟別人學習得來的。

三、分析

孟子的意思是,先輩的賢德、才學、功業不會一直被後人承繼和超越,世家也不會一直延續功名利祿而不衰。

無論是貴族還是百姓,一代人創下的基業和品德能夠恩澤後代,但不能保證世代相傳。

咱們現在喜歡說“富不過三代”,而孟子說“五世而斬”,這“三代五世”未必總是靈驗,卻是對歷史經驗的總結。

  • 我們看看孟子之前的那些帝王世家:

1.夏禹治水,定九州,平天下,後兒子啟即位,啟晚年生活腐化,喜歡飲酒作樂,不務朝政。

他兒子太康即位,不僅不做改變還變本加厲,終於失掉了國家

從禹到太康,還沒過五代就給丟了。

少康中興又毀於孔甲,孔甲“好方鬼神,事淫亂”,最終夏王朝滅於暴君夏桀。

2.商湯興兵伐桀,建立商超。寬厚仁德,勤政愛民。可傳到嫡長孫太甲時就失了祖宗風範。

太甲“不明,暴虐,不遵湯法,亂德”,被伊尹放逐到桐宮。好在反省了三年,悔過改新了。

太甲再傳到孫子雍己帝的時候,諸侯已經不來朝拜了。

雍己的侄子中丁即位後,兄弟和他們的兒子之間相互爭奪權位,造成延續九世的混亂。

盤庚遷都,恢復了一點成湯的德政,可最終還是毀在了商紂王的手裡,出了一個千古罵名的暴君。

3.周文王一代明君,周的奠基者。武王伐紂,備受擁戴。並且建立各種制度,定國安民。

後面成、康兩王即位,靠著周公、召公的輔佐,天下安定。到了康王兒子昭王時,“王道微缺”,連昭王的死都成了謎團。孫子穆王即位時已經“王道衰微”了。

文王基業,也隨著“烽火戲諸侯”而灰飛煙滅了。

四、總結

“君子之澤,五世而斬”是告訴我們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與其做繼承人,不如做奠基者。無論家庭出身如何,不可坐吃山空,也不能自暴自棄。做長輩的也應該多教孩子如何做人,錢財地位不是萬世不變的。

最後以曾國藩的話結尾:

“凡富貴功名,皆由命定,半由人力,半由天事。惟學作聖賢,全由自己作主,不與天命想幹涉。”


讀書侃報


謝謝題主,我來試著回答。

首先,“君子之澤,五世而斬”的意思

此句出自《孟子·離婁章句下》:“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小人之澤,五世而斬。”澤,可理解為品行和家風,或家業;朱熹注:“澤,猶言流風餘韻也。” 斬,中斷,不存在。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君子的品行、遺風(家業),經過五代後,就不復存在了;後也引申為先輩積累的家業財富,經過五代人就會敗光。

其次,“君子之澤,五世而斬”所道出的定律

任何事物都有其萌芽、發展、壯大然後逐漸衰退、最後消亡的一個過程。如果我們去洞察宇宙的萬事萬物,小到普通人、大到社會情態、王朝更迭,“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分總是伴隨著合,興總是伴隨著亡;富貴與貧賤更替,興盛與衰亡疊變,流轉輪迴,都無法逃脫這樣的規律。更何況君子或小人的品行、遺風的影響。這似乎是一個定律。孟子實在是一個洞察世事萬物規律的預言者。

認識到這樣的規律,也便對興與衰、富與貧、貴與賤有了理性的考量,世間無非就是這樣,一切都是必然,我們所要做的就是把握當下,“富二代”躺在父輩創造的財富里,大可不必樂遙遙,財富是暫時的,個人的奮鬥才是值得珍視的,所以,上世紀60年代,毛澤東曾向高級幹部們推薦《觸龍說趙太后》,希望他們不要讓孩子躺在溫柔富貴鄉,養尊處優,要為孩子長遠著想,以避免“君子之澤,五世而斬”。成功者也不必炫耀和矯情,到處宣講自己的輝煌,諄諄教誨別人,榮耀和地位也都是暫時的,人們常說:“窮不過三代,富不過五代。” 那些靠臉蛋吃飯的明星們,大可不必出門保鏢簇擁、招搖過市,誰都有過最美的年華,但是容顏會老,青春易逝,還是低調一點,把人做好,把事業做好。

其三,能否掙脫這一宿命的定律?

多少人想破腦袋都要企圖掙脫這個定律,走出這怪圈,能不能呢?或許能。歷史發展已經給我們提供了無數可資借鑑的興與衰、成與敗的經驗和教訓,而且隨著我們的認知和智慧不斷提煉、昇華和豐富,我們對自身、對宇宙、對萬事萬物的規律有了更深刻、更透徹的瞭解,誰又能夠說我們不能規避這樣的魔咒?

如果實在無法掙脫這個定律,那還是老話:做好現在,踏實而行,充滿希望,直面未來。

以上僅個人觀點,不妥之處請指教!


作家劍鋒的園子


這句話出自《孟子·離婁章句下》,原文是“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小人之澤,亦五世而斬”。意思是一個品行高尚,能力出眾的君子,辛辛苦苦成就了事業,留給後代的恩惠福祿,經過幾代人就消耗殆盡了。

俗話說“富不過三代”,就是說財富的傳承傳不過三代人,言外之意就是說,將財富留給自己的後代其實並不是最明智的決定。古今中外大量家族興衰史表明,無論某一家族通過什麼途徑發家致富,保持富裕狀態的時間,很少有超過三代的,故被世人總結出一條定律,叫“富不過三代”。富不過三代儘管是普遍現象,但現實生活中能否富過三代,決不只是一個簡單的財富傳承問題,實際上它對社會穩定、國家昌盛、民族振興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那麼,到底什麼才是一個家庭中最值得傳承的東西呢?那就是“道德傳十代”,意思就是道德的傳承可以超過十代人。可能這句話有一點兒誇張,但是不得不承認,一個家族中長輩的思想對於後代的影響真的非常大。這句話源自於孟子的“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後來就演變成“道德之家,十代以上,耕讀傳家次之,詩書傳家又次之,富貴傳家,不過三代”。所以說:有德之人,方為人上人!





我欲隨波不逐流


“君子之澤,五世而斬”是說一個品行好的君子所創造的事業家業,五代就被後人折騰完了。後面還有一句“小人之澤,亦五世而斬”,小人也一樣。

其實這個“五世”到不一定是實指,和咱們現在說的“富不過三代”基本上差不多一個意思。

任何人要成功不能只靠祖先,那個有時候靠不住。而任何人也不必過多的替子孫擔憂,擔憂也無用,他們也得靠自己。靠自己為幾代人打事業,很可能最後還是無用功。

靠得住的只是自己的本領,自己的能力,自己的道德,所以這句話也應該是這個意思吧


無心隨墨


基本詞意 一個品行高尚,能力出眾的君子,辛辛苦苦成就了事業,留給後代的恩惠福祿,經過幾代人就消耗殆盡了。【詞語解釋】拋棄事物根本、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枝節的、次要的部分。《孟子·離婁章句下》: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小人之澤,五世而斬。予未得為孔子徒也,予私淑諸人也。君子的遺風,影響五代以後而中斷;小人的遺風,五代以後傳統中斷。在“君子之澤,五世而斬”之外,尚有”君子之澤,三世而斬“的說法,這個說法也是”富不過三代“的來源。

一個品行高尚,能力出眾的君子,辛辛苦苦成就了事業,留給後代的恩惠福祿,經過幾代人就消耗殆盡了



風花雪月的詩句裡


《孟子·離婁章句下》,原文是“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小人之澤,亦五世而斬”)具體意思兩句可以並在一起理解,“澤”是指一個人的功名事業對後代的影響;“斬”,意謂斷了,沒法再繼承。一個品行高尚,能力出眾的君子,辛辛苦苦成就了事業,留給後代的恩惠福祿,經過幾代人就消耗殆盡了,這裡面有很多複雜的原因,先天的後天的外在的內在的。對此民間有句話:概括地極為深刻:“富不過三代” !

君子之澤,五世而斬。意思是成就了大事業的人留給後代的恩惠福祿,經過幾代人就消耗殆盡了(因為子孫們坐享其成不思進取)。



般若修行


一個品行高尚,

能力出眾的君子,

辛辛苦苦成就了事業,

留給後代的恩惠福祿,

經過幾代人就消耗殆盡了。

“澤”,是指一個人的功名事業對後代的影響;“斬”,意謂斷了,沒法再繼承。

所以古人云:

道德傳家,十代以上

耕讀傳家次之,詩書傳家又次之

富貴傳家,不過三代……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小人之澤,五世而斬。


佛心歸真


這句話出自《孟子·離婁章句下》,原文是“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小人之澤,亦五世而斬”)具體意思兩句可以並在一起理解,“澤”是指一個人的功名事業對後代的影響;“斬”,意謂斷了,沒法再繼承。一個品行高尚,能力出眾的君子,辛辛苦苦成就了事業,留給後代的恩惠福祿,經過幾代人就消耗殆盡了,這裡面有很多複雜的原因,先天的後天的外在的內在的。對此民間有句話:概括地極為深刻:“富不過三代” !

君子之澤,五世而斬。意思是成就了大事業的人留給後代的恩惠福祿,經過幾代人就消耗殆盡了(因為子孫們坐享其成不思進取)。


水沐東方DF


一個品行高尚,能力出眾的君子,辛辛苦苦成就了事業,留給後代的恩惠福祿,經過幾代人就消耗殆盡了。

指君子的品行和家風經過幾代人之後,就不復存在了;也指先輩積累的財富家產經過幾代人就會敗光了。


爽爽的大跟班


君子的恩澤(祖業),到五代以後就會斷絕!

不能仰仗先祖,總有一天,一切會消失,還得靠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