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有人说未来高考“得阅读者得天下”?

用户6557402013040


我是张旭语文,很愿意与您一起探讨问题的实质!

不是说未来的高考“得阅读者得天下”,现在的高考也是这样。

高考的所有科目都离不开阅读,尤其是语文、历史、政治和地理。语文自不必说,历史、政治和地理考题中都有大量的阅读理解试题。

因为我是教语文的,所以就从语文说开来。

语文的特点是什么呢?

简单说有两点:

一点是基础性。所谓基础性就是学习其它课程,都需要语文的帮助。比如说,你只有识了字,才能有能力去学别的课程,因为它们的内容都是由文字呈现的。

一点是工具性。所谓工具性是指语文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记载历史、传播文化的载体。也就是说,我们想让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被别人了解,需要文字来传导,我们看到的书和文章,都是由文字记载的。

正是因为语文有这两个特点,所以才在人类的活动中显得很重要。

为什么说“得阅读者得语文”呢?

第一,阅读能让人了解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思想。

我们的知识和思想,绝大部分是通过阅读获得的。这应该能取得共识。

语文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主要是以说话、写文章和理解别人的语言、文字的方式表观的。这也能取得共识。

有了这两个共识,“得阅读者得语文”就是一个很容易认知的道理

第二,阅读能让人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

我们记忆中的词汇、名句、人物、历史,以及各种故事,都是在阅读的过程中积累的。这是毋庸置疑的。

有的人写文章文从字顺,旁证博引,观点鲜明,人们都喜欢阅读他(她)的文章。这样的写作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阅读的结果。这一点也应该是毋庸置疑的。

有了这两个“毋庸置疑”,“得阅读者得语文”,就显得很通俗易懂了。

所以说,离开了阅读,语文就会成为一种文盲态势。

为什么说“得语文者得天下”呢?

语文是交际的工具,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处处都需要语文,离开了语文,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就无法想象了。不识字,出门连厕所都找不到。给领导写个报告,满篇错别字,前言不搭后语,在单位就别混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得语文者得天下”。

历史是由语文记载的,哲学是由语文记载的,科学是由语文记载的,文学是由语文记载的。这一切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没有语文能力,何以知晓呢?

从这个角度讲,“得语文者得天下”。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忧。

能理解这段话,非有语文能力不可。

从这个方面说,“得语文者得天下”。

总之,语文是我们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必须品,学好语文,方能得心应手。


张旭语文


“得语文者得高考,得阅读者得语文”这句话应该是这样的。意思应该是这样:高考语文这一科目占了150分,如果语文能拿到高分的话,那么高考成绩相对来说就好一些;而对于语文来说,阅读的占分比例偏高,如果能抓住阅读的分数,语文这一科目的成绩就很可观了。故而有了:得阅读者得高考。

近几年的高考来看,题量不断加大,广度难度还要加大,所以光靠高三一年,或高中三年的知识储备来应对高考已经完全不行。必须要通过日积月累增加储备量,语文阅读就从小学就开始了。“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看日积月累的看有用书和无用书的综合体现。

祝莘莘学子们,越有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肖亚043


未来高考“得阅读者得天下”这句话是事实!

一、先说语文试卷

一张150分的试卷,阅读和写作的分数竟然占到了130分,比例高达90%。

而剩下的基础部分,也多数不再单独列出字词句的考察。

而是把对字词句的考察也放到了阅读里。

除去作文60分,基本上都是阅读理解!

由最初的对年代,作者的考察,到现在对书中人物的鉴赏。

再到细节的探究,和对主人公的个性化感悟。

这些考察,靠的是考生的阅读中的日积月累!

这真的是考孩子平时的积累。是语感,是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及鉴赏与综合能力。

这需要学生长期的,高品质的阅读,而不是靠一天两天突击而成的。

而另一个语文试卷中的重头戏---写作。没有长期的阅读积累,没有在不知不觉在阅读中,完成 的对素材的积累,要想写出 一篇优秀的文章是不可能的。

所以整张语文试卷要想的高分,必须有长期阅读的积累与支撑。

二、其他各科:

阅读不光是语文的提分法宝,也是一切学科的基础。

阅读能力欠佳,理解水平达不到,理解题意受影响,那做题速度直接 受影响。所以,到时候就 怕出现连题都做不完的情况。

所以说,未来高考“的阅读者的天下”是事实。

那么如何提高阅读能力呢?

要想提高阅读能力,最主要的是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让孩子‘零负担阅读’,在不用考虑分数的年龄就爱上阅读。

当孩子自己爱上阅读,特别是在功课相对较为轻松的小学阶段,大量阅读一些优秀的书籍,这不光让孩子成绩优秀,能决胜高考,同时这也让孩子终生受益。


小果子妈妈


未来高考也就是所谓的“新高考”,让我们先来看看新高考带来哪些变化。

1.强化了共同基础。保持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的分值不变,数学由文理分设改为不分文理;

2.分散了统考压力。取消了原来的综合科目的统一考试,减少了统考科目,使统考内容减少,压力减轻;

3.外语一年两考,增加了考试次数,提供考生更多机会,缓解了集中备考的压力。

从中可以看出语文、数学、外语的地位不变,任然作为基础三门必考学科,那么他们在今后新高考命题趋势会有哪些变化?

语文:国家如今越来越重视母语和传统文化,对语文的重视将成为长期的政策倾向,所以在高考中,语文的重要性将会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数学:由于取消了文理分科,改为统一命题,所以数学的难度相对来说将会有所下降。

外语:在新高考的改革中,可以看出听力是单独考试,在未来还要加入口语的测试,听力与口语的比重将会不断提高(例如:北京的听力和口语将会提高到50分,也就是说卷面成绩只有100分了)。

其实阅读并不是但只语文,外语的阅读能力也需要加强,当今英语教学越来越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阅读能力测试。不过语文的地位将大大加强,因为高考区分度主要会在语文!

2017年教育明德论坛,原国家副总督学、教育部基教司原司长王文湛表示,今后,高考的区分度在语文!

比如2019年浙江省高考状元的各科成绩:

语文131,数学147,外语142,物理100,化学100,生物100,总分720分。

可以看出数学、外语都是很高的分数,唯有语文相差总分20分左右。这也是学霸的分水岭!

“今后高考区分度在语文,语文主要在作文”,语文还要增加阅读,阅读是语文的基础,阅读的能力培养不亚于语文课!


教育明先森


您好,很高兴看到和回答您的问题,我个人的意见是:

首先,政策早就在2017年,教育部统编语文教材总主编、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就透露:“语文高考最后要实现让15%的人做不完!”

是说语文难么?究竟难在哪里?

所谓“难”集中在三个方面:

1.阅读跟不上=做不完

高考命题方式正在进行很大的改革,而且在悄悄地该,阅读速度,以前卷面大概7000字,现在是9000字,奖励啊可能增加到1万字;阅读量也增加了,不是题目的数量,而是要做完的题的体量,增加了5%到8%。

2.没有海量阅读=不会做

之前背景教育考试院公布的2017年高考背景卷的《考试说明》,高考微作文的素材需要学生注重阅读“量”的积累和“质”的提升,考纲做到了说话算话,而不会做的那群人,一定是阅读素材少的人;

3.不积累古诗文=重点二本

不管是全国一卷还是三卷,单古诗文考察就占34分,而北京卷文言文+古诗文的考察分高达44分,这分数就意味着如果阅读资源量少,肯定是会影响成绩的。

得语文者得天下,不仅仅是口号

从近年各地高考出题趋势来看,“大语文”概念非常突出,课外拓展内容增多,重视传统文化积累,对考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和思维思辨能力要求提升;而中高考改革后强调的综合素质,与“大语文”的内蕴关系密切。

教育部新闻办新通知来了,总结为以下几点:

1. 下学期开始,小学1-3年级,语文、道德与法治全部使用全国统一的部编版教材。

2. 初中7年级至9年级,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全部使用统一的部编版教材。

3. 2019年秋季新学期开始,全国所有中小学生的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都使用统一部编版教材。

“ 作为最重要的一门学科,语文教材的变化,是所有家长、老师最关心的问题!” 原国家副总督学、教育部基教司原司长王文湛说。

王文湛给家长算了一笔账:

语文是工具科,是母语,是学习其他各科的基础前提。九年义务教育一共上课9522节课,小学一年级到高三毕业一共上课13000节课,语文是第一大科,占总课时的21%以上。中小学一共上了20门课,语文占1/5的课时还要多!

除了教材的变化,对于课外阅读的要求也大大提高了。比如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得少于5万字,同时也规定出50本必读小学生名著;初中名著阅读已经成为了必考内容。

看看高考的变化、教材的变化、学科重要程度的变化、还有这几年爆红的《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见字如面》等语文节目…所有现象都在告诉我们:

语文为王的时代已经到来。

不读名著行不通

不积累古诗文行不通

不会写作行不通

轻视语文行不通

语文你都不行,别的是学不通的

语文重要,是因为学好各门学科的最基本的工具。学好语文才有可能学好其他课程。因为语文水平代表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语文学得好,有较高的阅读写作水平,就有助于学好其他学科,有助于知识的增广和思想的开展。它对学生会产生一辈子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往往是潜移默化的。

重视语文学习已是大势所趋。

高考,要从中小学抓起!

高考语文已经向我们放出信号,这件事不得不做:提升阅读理解、增加海量阅读、有效学习写作。

阅读终生有益,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却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获得的,需要长时间的培养、积累。最好从孩子三岁,甚至更早就开始。小学中学十几年下来,爱阅读的孩子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定然远超仅从教材和课堂所得。效果可能不会在一两个月的考试中立竿见影,却一定会帮助孩子在这场长跑的后半程脱颖而出。

孩子还在上小学上初中,距离高考还有很远?

孩子上了高中压力太大根本没有时间读书?

想让孩子读书却不知道该读什么?

对政策完全不了解,选书总是抓瞎?

积累古诗文枯燥乏味,坚持不下去?

孩子看了很多书却读不进去,没有方法?

孩子爱看书,但作文总是写不好?

这一切让我们一起努力,承载考生的梦想,成就孩子的未来!


十字路口的地图


其实说得阅读者得天下这句话是没有错的。

先说文科性质的科目,比如说语文,英语,文综这些学科,试卷的阅读量越来越大,未来高考改革语文要有现在的150分加到180分。就现在的150分的语文试卷,总共都有12页。150分钟的时间还要写一篇作文。

阅读的速度,阅读过程中抓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过阅读快速理解的能力,在语文和英语考试中真的是尤为重要。

文综试卷题量也是非常大的。同样也考查学生通过阅读快速抓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其实作为一个数学老师,我也经常跟学生强调阅读的重要。像数学里面的概率统计题,有的时候文字信息量非常大。他其实就考查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那么这个理解问题的能力就需要学生通过阅读题目快速找到有效信息。提取有效信息来理解问题解决问题。

未来的高考各科试卷的题量都越来越大。越来越注重考察学生的能力。众多的能力其实都要过第一关,学生都需要先读题看题。所以就不难理解阅读能力首当其冲最重要。


幸福小尘埃


本人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今天借这个平台,与大家交流一下对楼主这句话的解读。

一、广泛而深入的阅读是学好语文的不二法门。

最近,教育部出台了新的高考政策方案,明确指出了高考语文的方向:考试的广度、难度提升,区分度加大。孩子再不阅读,将来连高考卷都做不完。“得阅读者,得语文;得语文者,得高考。”成了大家共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规定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程阅读总量不少于400万字”,要求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一种旨在拓宽学生阅读面,提升思维品质,学会举一反三,提升核心素养。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成长史,赋予他追求真理和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学生学语文,离不开课本,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以单篇精读为基础,对学生进行字、词、句、段、篇、章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测练,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并让学生初步掌握阅读的方法和技能。但教科书受篇幅限制,难以满足大量阅读的需要,学语文又不能拘囿于狭小的课堂。没有阅读内容量的积累,就没有阅读能力质的飞跃。“课文无非是个例子”,遗憾的是课本几乎成了农村学生阅读的全部。严建莉老师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明确指出:“被‘魔杖’点中的孩子能力强,‘魔杖’是什么,就是课外阅读。它有一种魔力,不显山不露水的赋予。”教师要把《语文同步阅读》(1+X)读本以家庭作业的形式布置下去,争取学生家长的支持和配合,要求学生每天抽出半个小时进行课外阅读,检查督促学生完成,实现课本与连续文本的无缝衔接。同时,要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非连续文本,拓宽视野。让学生在自由、灵活课外阅读中,掌握精读、略读、跳读等阅读技能,潜移默化获得广泛的文史滋养,从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最笨的办法往往就是最好的方法,课外阅读表面是绕远路,实际上是抄近路,听课获得的是知识,阅读获得的是体验,后者容易内化为语文的核心素养,才是语文学习的精义所在。

二、语文在高考中分值权重提高,区分度加大,有利于语文学得的学生在中高考中取得先机。

语文学习都离不开知识的积累,学习语文不能局限课本,多读书,读好书,读一整本的书,慢慢养成阅读习惯,语文素养也就提自然而然升上来了。学好语文改变人生轨迹,成就未来。学语文最直接的好处,为高考语文提分,增加考好大学的砝码,比如当年用古白话写的故事新编《赤兔之死》,巧妙体现诚信的话题,获得满分。高考阅试老师青睐有文史功底的学生习作。这都得益于平时的阅读积累。

北京市教委发布中高考改革征求意见稿并此次改革的亮点之一,从2016年起中考语文卷总分值由120分增至150分。在高考改革方面,其中语文学科分值将由150分提高到180分。

语文的权重分值提高。语文科目的命题方向在深度和难度方面都有所提升,语文将成为考试中的“拉分王”。阅读理解能力,作为语文综合素养的具体体现之一,对于学好语文起着至关重要作用。

三、语文是其它学科的基础,其它学科学不好,根在语文。学好语文,自然有助于其它学科的提升。

语文学得好,文字处理能力强,能快速读懂题目要求,有的放矢。英语实际上是外国上的语文,文史哲不分家触类旁通,一通百通。学理科首先要理解概念,会逻辑推理。

苏步青常说:“我从小打好了语文的基础,这对我学习其他学科提供了很大方便。”他深刻体会到“语文是成才的第一要素”,所以,他在担任复旦大学校长发表“就职宣言”时曾说:“如果允许复旦大学单独招生,我的意见是第一堂先考语文,考后就判卷子。不合格的,以下的功课就不要考了。语文你都不行,别的是学不通的。”

苏步青、华罗庚等数学家,历来重视语文,二人国学根底都很深。学理科还需要丰富的联想,思维的发散性和创新性,解决问题的多样性,“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语文在思维训练这方面有得天独厚的学科优势。

四、语文为一个人终身发展奠基,得语文者,得人生,打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学语文改变人生轨迹,成就未来。即使不参加高考,语文也可能改变命运。比如诗词大会冠军雷海为,由外卖小哥华丽转身为国学培训班专职教师。还有很多自媒体写手,也许得益于一定语文文根底。

王旭明:“一定让以国学为主要内容的弘扬中华文化传统精神落实在教材里课堂上考试中。国学内容落实在教材里课堂上考试中时,就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传承日”。

通过不断的阅读,来学语文来传承国学,弘扬传统文化,领会国粹的精神实质,内化为人生价观和核心素质,不仅有用,而且让人终身受益,为年青人的成长发展打下沉实基础。“一言以蔽之”,得阅读者,得语文;得语文者,得高考;得高考者,得人生;得人生者,得天下。阅读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


胡林平a


人具有自然和社会两种属性,人之所以为人,取决于其社会属性,人成长发展的历程,就是持续社会化的过程。就本质而言,人的持续社会化就是人不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输出信息的信息化过程,人在信息化过程中被不断塑造,得以发展,刻上深深的社会烙印,信息化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人发展状况的好坏。毋庸置疑,阅读是获取信息最重要的途径,为信息处理和信息输出提供重要的材料来源,没有阅读数量和质量的突破和提升,人的长足发展无从谈起,当今互联网时代,社会高度信息化,提高阅读能力、抢占阅读制高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阅读如此重要,当今英语教学越来越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阅读能力测试,自然成为中高考等选拔性考试的重中之重就不足为奇。正所谓“得阅读者得天下”,于大于小皆不为过。

一、阅读指引人生发展

培根这样高度概括阅读好处:“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一)阅读让人变得丰厚

从古至今,人类改造自然、创造社会的智慧、经验和成果,无不需要借助文字进行凝结、积累和传承。阅读则是广泛汲取人类文明、真知灼见不可或缺的手段和途径,大量阅读各类经典名著,就是和古今中外各领域巨匠名流跨域时空的对话和交流,在不间断的多元化阅读中,孩子的知识结构得以不断完善,视野得以不断开阔、兴趣爱好得以广泛培养,不出家门而知天下事,不出国门而了解世界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科技新知,人得以丰厚。

(二)阅读塑造优良的品格和健全的人格

读鲁迅的书,会被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赤子之心打动;读李白的诗,会被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傲骨打动;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会被主人公保尔不向命运屈服的钢铁般的意志所折服……这些蓬勃向上的精神力量能给予人们永不枯竭的强大精神动力,鼓舞人们迎难而上、砥砺前行。

优秀经典文学作品,无不向读者塑造出主人翁高尚的人格,更折射出作者的铮铮铁骨,在阅读者心中引发强烈的共鸣和震荡,长期熏陶,孩子良好的品格和健全的人格得以塑造,高尚的情操得以陶冶,迎难而上、坚忍不拔的毅力得以培养。

(三)阅读让人能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古往今来,人总是处在极度复杂和不断变化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当今时代高度信息化,信息大爆炸,社会更是瞬息万变,“机遇与挑战并存”,成了人们的口头禅,其实质就是人们无时不刻面临各种艰难的判断和选择,并无时不刻不在进行着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判断和选择,人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艰难判断和选择的过程。能否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特别是在关键结点上的抉择,直接影响人的一生,乃至人类社会的进程和历史走向,这已被人类历史和个人经历反复证明。而能否做出正确选择和判断的前提是,人是否具有足够支撑其做出正确判断和选择的知识背景和信息背景,知识越广博,信息越对称。显然,知识和信息的获取离不开阅读,特别是在信息时代,高效的甄别并获取有效的知识和信息,高度依赖于高水平的阅读能力。

孩子阅读获得日益完善的知识结构,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健全的人格,具备高效获取信息、甄别信息的能力,这将赋予他做出正确判断和选择的能力,这种了不起的能力就能引领孩子走向成功和幸福的彼岸,这就是为什么阅读指引人生发展。

二、阅读决定考试成败

既然阅读如此重要,大大小小的考试,特别是在决定学生发展走向的中高考权威选拔性考试中,阅读能力和水平自然是历年中高考的重点考察对象,因此阅读决定考试成败,阅读能力培养自然是英语教学的重点。

按现行课程标准,小学、初中、高中毕业时要达到的阅读速度每分钟分别是300字、500字和800字。阅读速度快的学生,理解能力、分析能力、鉴别能力都比较好,应试中也往往能取得好成绩。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阅读速度快不是走马观花,必须高效精准。

就应试而言,阅读应试技巧需要,但要取得好成绩,真正坚实过硬的阅读能力必不可缺,更是赢得人生光明发展前途的根本保障,相对于阅读能力硬功夫,阅读技巧仅雕虫小技耳。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培养阅读能力非一蹴而就,需要长年积累,功在平日,要让阅读很自然的成为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怎让才能做到呢?

阅读越早效果越好。犹太人嗜书如命,在每个犹太人家里,当孩子稍微懂事时,母亲就会在《圣经》上滴几滴蜂蜜,然后叫小孩去吻《圣经》上的蜂蜜。这种仪式的意思不言而喻:书本是甜的。让孩子从小就懂得读书是一件甜蜜而快乐的事情,以此唤起孩子对书,对文字的兴趣。

营造氛围确保时间。人在氛围中潜移默化,家庭、学校都需要给孩子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阅读条件,保证阅读时间,比如家庭和学校每天固定30分钟的阅读时间,不折不扣的执行和坚持。

感受分享阅读乐趣。享受阅读正如享受美食,在家庭、师生、同学间分享阅读的乐趣多么美妙。分享交流,所读所思,互通有无,思想碰撞,启迪智慧,锤炼表达,增进感情,提升信心,何乐不为?

应试阅读能力训练。在实实在在锻造坚实阅读能力的同时,可以有意识的训练应试阅读能力。方法是,参照小学毕业生每分钟300字、初中毕业生每分钟500字、高中毕业生每分钟800字阅读速度的现行课程标准,限时阅读,家长跟踪对比,逐步提速;读完一遍后,采用孩子复述描绘、对话引导、共同探讨等多种方式,回顾、挖掘阅读材料,摸索阅读技巧,总结阅读经验;结合中高考阅读和完形的24个话题广泛选材,大量阅读,逐步形成完善的阅读背景和知识结构,走上考场,已成竹在胸,当然从容,志在必得。


甜心梨子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我比较认同这句话:得语文者得天下,得阅读者得语文。以下是我的观点

一、孩子智能发育与大脑发育紧密相连

大脑发育最重要的时期是0~3岁,这主要提现在脑重量的增加与神经元的密度上。1岁是,脑重量是成人的50%,2岁时达到75%,3岁时接近成人。父母不能错过孩子大脑发育的黄金期,而音乐和故事阅读都能唤醒孩子对世界的渴望,对知识的好奇。连接神经元与其他神经元,负责信息传递,实现大脑功能的细胞突触,密度在宝宝2~3岁前达到峰值。

二、“一个人一生如果想要获得过人的成就,注定与读书和终身学习形影不离”

阅读带给我们的不只是口吐莲花,妙语连珠,还有温润如玉的气质,深度思考的能力,带给我们选择的自由,分辨是非的能力。

下图可能是在揶揄,但是无可厚非语文的理解能力与各个学科息息相关。



绵绵273


未来高考试卷信息量大是一种趋势,一般程度的学生,就是不停地写,也只是勉强做完。要想圆满完成答卷,并取得较好成绩,除了熟练掌握好各科的基本知识和答题技能 ,还要提高做题速度。这里所说的做题速度,其实就是阅读能力。未来高考,阅读能力会体现在各科之中,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等理科科目,而不是传统认识的那样,只体现在文科只中,更不会只局限在外语和语文的答题卷中。因此,得阅读者得天下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