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一測,你身上藏著哪些不為人知的作家氣質?

測一測

你身上藏著哪些不為人知的作家氣質

(僅供娛樂)


1. 你的父親是一個怎樣的人?

A 嚴格 →第2題

B 開明 →第3題


2. 面對這樣的父親,你會怎樣做?

A 默默忍受父親的教育方式 →第4題

B 反抗,甚至離家出走 →第3題


3. 你的性格是怎樣的?

A 開朗,樂於結交朋友 →第4題

B 喜歡獨處,有自己的小宇宙 →第5題


4. 到目前為止,你的人生經歷是怎樣的?

A 平靜無奇,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裡 →第7題

B 坎坷曲折,甚至離開了親人或家鄉 →第5題


5. 你是一個興趣廣泛的人嗎?

A 是 →第6題

B 不是 →第7題


6. 你更傾向於選擇以下哪個職業?

A 記者 →第8題

B 教師 →第9題


7. 以下哪個選項更符合你的感情經歷?

A 專一 →第6題

B 情史豐富 →第8題


8. 對待經濟狀況比自己弱的人群,你的態度是什麼?

A 願意幫助他們 →第9題

B 願意融入他們,聽聽他們的故事 →C


9. 你更喜歡哪種幽默?

A 簡單、直接了當的 →第10題

B 黑色幽默 →D


10. 你的心理特點如何?

A 心理強大,自我調節能力強 →B

B 敏感,童年時的心理陰影對我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A


測一測,你身上藏著哪些不為人知的作家氣質?

荒誕、離奇、異化、矛盾……這些都是卡夫卡的文學標籤。

英文中甚至有一個詞彙“Kafkaesque”(卡夫卡式的),專門用來形容“如噩夢般的複雜、荒謬,不合邏輯的性質”。

卡夫卡性格憂鬱,他筆下的故事與人物也荒誕不經、怪異難解,這與卡夫卡本人矛盾、衝突的內心是離不開的。

1883年,卡夫卡出生於布拉格的一箇中產階級猶太家庭,父親經商,性格嚴苛、專制。他的父親經常訓斥自己的孩子,而且絲毫不支持卡夫卡的寫作事業。在大學時,卡夫卡最初學的是化學,但很快便轉入了法學專業。因為在當時,學法學不僅能找到更多工作,還會使父親滿意。

或許卡夫卡終生都處於與父親的博弈之中。他曾給父親寫過一封長達103頁的信,卻從沒有寄出。在信裡,卡夫卡傾吐了父親的教育方式對自己產生的心理創傷及其他影響。

“這個巨人,我的父親,終極法庭”,這是他對父親的描繪。而信的結尾,卡夫卡寫道,“這樣,我倆都會變得平和一些,生與死都會輕鬆一些”。

測一測,你身上藏著哪些不為人知的作家氣質?

除此之外,卡夫卡還擁有多重身份:捷克人、德語作家、猶太民族。

這並不是三個簡單的標籤,一定程度上能夠解釋卡夫卡的憂鬱氣質和他筆下的荒誕世界從何而來。

卡夫卡終生生活在布拉格,但他從小接受的一直都是德語教育。在當時,說捷克語的捷克人和說德語的奧地利人本就有著明顯的分歧,而卡夫卡的猶太身份更加劇了他在社會上的邊緣化。

但卡夫卡並非是一個冷漠的人,相反,他非常善良。他所從事的工作涉及到為受意外傷害的工人申請賠償金,他不僅非常認真、細緻的整理工人們的文件,盡力為他們申請補償,而且據說卡夫卡可能是世界上首個發明民用安全帽的人。


測一測,你身上藏著哪些不為人知的作家氣質?

與其將米蘭·昆德拉稱為小說家,我更喜歡他作品裡的哲學色調,只不過他的哲學更輕盈,比起柏拉圖、黑格爾,米蘭·昆德拉的哲學顯然更具現代質感。

伏在摩托車龍頭上的人,心思只能集中在當前飛馳的那一秒鐘;他抓住的是跟過去與未來都斷開的瞬間,脫離了時間的連續性;他置身於時間之外;換句話說,他處在出身狀態;人進入這種狀態就忘了年紀,忘了老婆,忘了孩子,忘了憂愁,因此什麼都不害怕;因為未來是害怕的根源,誰不顧未來,誰就天不怕地不怕。

米蘭·昆德拉的作品有著十分強烈的跳躍性。可能剛剛是人物A的漫步遐想,接著又轉入了S的自白,同時還會有多重時空交錯並行。

他的哲學興趣也經常落腳於一些抽象的、令人云裡霧裡的表述上,比如肚臍與情色、政治與舞蹈家……

測一測,你身上藏著哪些不為人知的作家氣質?

《布拉格之戀》,改編自《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昆德拉的作品始終在小說與哲學之間遊移,這像極了他本人,在文學與藝術領域有著頗多興趣。

小時候,他一邊在身為鋼琴家的父親的指導下學習彈琴,同時在父親的書房裡飽覽各國著作,後來他考入哲學系,又迷戀音樂與詩歌。此後他去了電影學院學習電影,畢業後成為一名教師,教的卻是世界文學,並完成了他的第一部文學評論作品《小說的藝術》。與此同時他還創作了幾部戲劇作品。而在他更年少時,他曾對繪畫與雕塑產生過強烈的興趣……

1968年,蘇聯佔領了捷克斯洛伐克,米蘭·昆德拉的小說《玩笑》立即被列為禁書,他本人也被納入了黑名單,後來不得不流亡法國並加入法國國籍。

而在去年,米蘭·昆德拉被捷克政府重新授予了捷克國籍。


測一測,你身上藏著哪些不為人知的作家氣質?

赫拉巴爾這個名字對於大家來說可能比較陌生,但是在捷克人眼裡,他是當之無愧的國民作家,甚至被米蘭·昆德拉稱為“我們這個時代最了不起的作家”。

之所以獲此讚譽,在於赫拉巴爾身上純正的捷克味兒。

1946年,32歲的赫拉巴爾拿到了博士學位,本可以就此過著上等人的生活,他卻毅然決然地離開了優越的生活環境,選擇生活在布拉格的貧民窟,從事廢品回收工、倉庫管理員等工作。

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赫拉巴爾在與底層人民的接觸中愛上了他們粗糙卻鮮活飽滿的生活。

測一測,你身上藏著哪些不為人知的作家氣質?

底層生活與見聞為赫拉巴爾提供了豐富的寫作素材,1963年,49歲的他出版了處女作《底層的珍珠》,以談話的形式講述了12個普通老百姓的故事,在捷克引起強烈反響。

真正奠定其文學地位的是小說《過於喧囂的孤獨》。這本書的主題在赫拉巴爾的腦海中醞釀了長達20年,他甚至說過“我為寫這本書而活著,併為寫它而推遲了死亡”。

捷克著名雜誌《週刊》曾做過一項調查:“誰是捷克最偉大的50名作家”,赫拉巴爾位列第二。


測一測,你身上藏著哪些不為人知的作家氣質?

將雅·哈謝克描述為一位自由鬥士簡直再貼切不過了。

“1897年,當哈謝克還是個14歲的少年時,他就參加了反對異族統治者的活動,常常扯掉他們貼的戒嚴佈告,撕破奧匈帝國的國徽,砸碎反動政府機關的窗玻璃,並曾因參加反德遊行而被警察以‘軍事裁判法’名義逮捕,投入牢獄。”

在他的未竟之作——《好兵帥克》中,哈謝克最擅長利用辛辣的諷刺來揭露統治者的殘暴與腐敗:

言行謹慎的酒館老闆因為說了句“蒼蠅在(皇帝的畫像)上頭留下了一灘灘的屎”而被秘密警察帶走,判處10年監禁;

關在牢獄裡的人們“津津樂道”地討論著如何讓自己生病,有人說在皮膚下面注射煤油就能鋸掉整個胳膊,也有人說他吃過天底下所有的毒藥,砒霜、鴉片、鹽滷、硫酸……而人們之所以這麼做是想躲過更可怕的兵役。

殘酷的政令將人變得如此異化與扭曲,怪不得美國著名作家、黑色幽默派奠基人約瑟夫·海勒會說:“如果沒讀過《好兵帥克》,我不會寫出《第二十二條軍規》”。

測一測,你身上藏著哪些不為人知的作家氣質?

說到幽默,哈謝克可能是個天生的冷笑話高手。

(法醫們問帥克) “你能衡量地球的直徑嗎?”

“大人,這我可辦不到,”帥克回答說。“可是我破個謎,請大人們猜猜。有一所三層樓的房子,每層有八面窗戶,屋頂有兩座三角牆,兩隻煙囪,每層樓住了兩家房客。那麼,諸位,請你們告訴我這所房子的看門的,他奶奶是哪年死的?”

……

帥克走後,三位專家根據精神病學者所發現的一切自然規律,一致同意他毫無疑問是個白痴。

但是,哈謝克的高明之處並非讓人單純的捧腹大笑,而是笑過之後對人世萬物產生思考。

測一測,你身上藏著哪些不為人知的作家氣質?

著名插畫師約瑟夫·拉達為《好兵帥克》繪製了多幅插圖

《好兵帥克》是伴隨著街頭小酒館裡的喧鬧與煙火被寫就的,但這部小說沒有結局,因為在完成之前哈謝克就因病去世了。

沒有結局並不妨礙我們去閱讀它,甚至成了哈謝克對現實最大的諷刺。許多年來,人們反覆閱讀《好兵帥克》,不斷延伸、豐富它的意蘊。


米蘭·昆德拉說:

“《好兵帥克》也許是最後一部偉大的通俗小說。”


當代著名作家閻連科說:

“我相信《好兵帥克》這部作品,更重要的是給我們提供了一種文學觀和世界觀,而非簡單地提供了帥克這個人物和帥克獨有的反抗精神。”

木心先生說:

“《好兵帥克》,諒必就意味著‘布拉格精神’。”

……

甚至還有一位哈謝克的“迷弟”——先鋒派代表作家馬原曾這樣稱讚哈謝克及《好兵帥克》:

“從小就迷他,我迷了一輩子……哈謝克是捷克對世界的偉大貢獻,就像列夫·托爾斯泰對俄羅斯,就像維克多·雨果對法蘭西,就像莊子對中國,這種貢獻無與倫比,任何別的東西都不能替代。赫拉巴爾很了不起,米蘭·昆德拉很了不起,卡夫卡很偉大,但是哈謝克無與倫比……”

測一測,你身上藏著哪些不為人知的作家氣質?

自由,不是為了改變世界

而是不讓世界改變我們

每一個熱愛自由的人

都值得讀一讀《好兵帥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