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聽話的時候是給他講道理還是直接簡單粗暴處理比較好?

小學數學任我行


深有體會。

我家的今年四歲,天天腸子都能被他氣青,你一打他爺爺奶奶就來了,更可惡的是姑姑每天給他發視頻說:我家小寶是夠聽話的了,現在他自己都還是個孩子,別人打他打得來火了,能不還手麼?聽到姑姑這樣說,小的就更加得意了,誰打了他,他就是拳頭直接揍,我哥的才兩歲,一開心就喜歡打哥哥,每次打了哥哥就揚起拳頭說:你再打哥哥,哥哥就錘死你。因為說這話,已經被我打過很多次了,屢教不改。

吃飯不吃,天天吃飯就說:媽媽這個飯太燙了,我去玩一會,等你吃完了再來餵我。你不喂他就不吃,喂的時候還喜歡含飯,每次吃飯我就是潑婦。

除了愛乾淨不亂跑之外,我也發現不了他什麼優點了,睡覺倒是還算聽話,就是各種調皮,你說的話他不願意聽,講道理他裝作沒聽到,要不就是轉移話題,打一頓當時是老實了,第二天又是老樣子。每次我說要當個溫柔的媽媽,一會就破功了。


橙子橙子加油


小時候不懂道理胡攪蠻纏時,可以適當簡單粗暴給點厲害讓他有所畏懼,要注意度不可傷了孩子,也不能濫用。我對兒子從小管的比較嚴,記得我的兒子大約5歲的時候,那階段很混賬,我一管他媽就攔。有一次他媽上班不在家,他又開始混賬,我就收拾了一次他,整的陣勢特別大,但我手下有輕重,兒子沒多疼也不可能受傷,關鍵是嚇壞了。此後兒子就比較怕我,我講道理他多時能聽進去,實在混賬時看我臉色不好也就偃旗息鼓了。大約在他四年級的時候又犯了一個比較嚴重的錯誤,那次我也動手了,還是陣勢很大,實際就屁股上踢了兩三腳,他就跑他屋子裡,他媽媽擋住了我。他長這麼大,我就動了這麼兩次手,還是以嚇唬為主。後來他給他爺爺奶奶說最恨我,可是大學畢業後有一次我接他回家,在路上他主動給我說,他仔細想想真的很感謝我的那兩次,不然他真不知道自己會怎麼樣。我媽給我說,孩子要給個好心別給個好臉,有點絕對,但也有道理,這是專指孩子不懂道理胡攪蠻纏或犯錯誤的時候。

上了初中以後,我就再也沒有動兒子一指頭。雖然他也會不講道理,也會混賬,也會犯錯誤,特別是叛逆期的時候更瘋狂。但我都是強壓怒火,和他講道理,叫他反思。孩子大了就不能打了。


老樹書法


這是孩子在挑戰的教育能力,你要有本事接招,把壞事變好事了!!!

所以孩子不聽話是在考驗你的教育能力,更是提升教育能力的機會,就要看你有沒有本事接招,把壞事變好事了,我有一些這方面的經驗,不知道好不好使。

粗暴容易上手,誰都會,有用嗎?解氣可以,而講道理誰聽啊?這問題本身是站在成人立場看待孩子的表現,特別對於小孩子,理性能力差,根本不是講道理的時候。

孩子不聽話的原因很多,解決的辦法也很多,對於不同的孩子方法也不一樣,所以這兩招有時都不好使,所以這個問題不應該是選擇題。

1、家長應該從思想上認識,提高對孩子不聽話的理解,通常是我們自己的認知,覺得孩子沒按我們意志行事,或者沒有我們想象的好,以及沒別人孩子好。

所有這些都是家長自己的問題,如果以孩子的立場去看的話,很多時候表現的是特有的天真無邪,是家長包容心認知力不夠,帶著情緒或者狹隘地看待孩子的行為問題。

2、不要與孩子製造矛盾與分歧:對孩子提要求,須力求方法科學而易接受,不要帶著命令式口吻或者脅迫性。

3、對孩子“不聽話”要採用啟發誘導,儘管通過分享故事去引導孩子幫助思考,空洞的道理孩子無法領會,也根本聽不進,而且很多道理學校老師嘴巴早講出泡了,孩子也聽膩了。動粗是懲罰,因為是孩子,所以基本用不到這招。



卡農教育


現在的孩子都聰明,你講一句他有十句等著你,道理他都懂,就是想盡辦法來給他的錯誤找理由,遇到這種情況,就要適當的採取點暴擊行動了,而且要趁早收拾,大了再收拾就沒用了,我家女兒就是四五歲的時候有一次在商場撒潑亂要東西,平常兩三天我就給他買一個玩具,那次買了一個,還是要別的,不給買就在商場跟我發瘋,真把我惹火了,直接讓我提上車,回家以後收拾了一次,新買的玩具我也給她砸了,當然我打的很輕,現在十歲了,從那以後想要什麼都是跟我好好商量,出去也從來不發瘋,就算了玩具專櫃,看到喜歡的,只要我說不買,就很乖的走了,如果真的想要就回家跟我商量說爸爸,下次我考滿分可不可以給我買那個玩具,或者生日可不可以給我買?我這人心軟,遇到這種情況我一般第二天就帶著去買了,誰讓女兒是爸爸的小情人呢……


大王1111111


我們今天教育最大的失敗,就是說教,我們和孩子並不生活在同一個世界裡,我們並沒有共同的邏輯起點。劉亞老師給你的總體原則和口訣就是隻管行為,不講道理,或者儘量少講道理。對孩子或學生事前說明規則,當出現問題行為時,你首先應該直接了當的制止行為,可以短暫的懲戒,要記住,無論你是家長還是老師,一定要短暫而明確,在懲戒結束的時候可以簡單說明懲戒的原因,明確告知懲戒已經結束,緩解懲戒造成的心理傷害。當管理行為發生衝突,比如孩子玩電腦,你關了電源,又板又鬧又踹,並且嘴裡不乾不淨,這個時候你不要理他,更不要升級去講道理。不能搭話,一搭話就會惡語相加一發不可收拾。更多關於教育的問題,請你以後多關注劉亞百題。


劉亞百題


教育孩子要

桃李不言,潤物無聲

循循善誘,以身作則

幫扶在前,教育在後

獎勤罰懶,功過分明

寬嚴相濟,文武並用

軟硬兼施,耳提面捏

講求實效,窮寇勿追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交流溝通,共同成長

循序漸進,持之以恆

加油😊共勉











鐵馬秋風勁漠北月光寒


我們每個大人都曾經是孩子,只是我們忘記了。

記得我們曾經在萬科售樓處做活動的時候,有一個小朋友特別喜歡我們的活動,竟然主動加入了小朋友們,她並不知道她不是我們的學生。但是我們的孩子們特別歡迎她!

只是活動已經接近尾聲,天也快黑了。我發現有一位老人在那裡跟她說著什麼,但是她就一直躲著老人,一直哭鬧。

就這樣觀察了一會,我走過去,試圖瞭解一下情況!原來小女孩兒喜歡我們這裡的氛圍,還想再玩一會,可是她的奶奶(那位老人)一定要讓她現在就回家,說她爸爸媽媽一會就下班了!在這裡,我就明白了兩個人各自的需求是什麼了。老人的目的是早點回家做飯,孩子的需求是再多玩一會。

我看到老人嘗試跟孩子軟的硬的都用了,就是不聽,就是不回家,而且直接坐在那裡不動了,奶奶也一臉無奈的樣子。

我走過去,跟孩子溝通!(因為活動這個孩子認識我了已經)我說:“阿姨看到你現在心情有點失落,而且你很不開心是嗎?”孩子的眼睛裡竟然立刻有光了,她那樣看著我,好像找到了知心夥伴一樣,她使勁兒得點點頭,就像小雞啄食!看她認同我了,我繼續說:“讓我猜猜看,你為什麼不開心啊!嗯……你非常喜歡這裡,還想再繼續玩一會再回家,阿姨猜的對嗎?”她驚奇得回答說:“阿姨你說的對,可是我奶奶不想讓我再玩一會,她想讓我現在就回家,但是我就是想再玩一會……”

見孩子可憐巴巴得樣子,我動了惻隱之心,“那怎麼辦呢?要不然你去跟奶奶談談,約定一個玩的時間?”我看了看她,她似乎再思考這個問題,“還是現在就跟奶奶回去,然後約定下次來這裡玩的時間?”(給她提供方法,引導她做選擇)

她最後決定去跟奶奶談談,跟奶奶約定了再玩五分鐘,我們拿出手機,看了看現在的時間點,然後約定5分鐘。結果,奶奶很痛快的讓孩子去玩了。

再距離結束還有1分鐘的時候,我幫忙提示孩子說:“我們還有1分鐘就到時間嘍,你要抓緊時間玩兒了!”她衝我們使勁兒點點頭,然後又跑去跟孩子們玩耍了……

5分鐘時間到了,我告訴她,“我們約定的時間到了啊,我們該擦擦汗,回家了”!孩子果然停了下來,乖乖得跑到奶奶身邊,這個時候,奶奶也很開心!

我走到孩子身邊,蹲下來,跟孩子平視,拉著她的手,告訴她說:“你知道嗎,你有一個非常好的品格?”她頓時睜大了雙眼,期待著我下面的話!“你能遵守我們約定的時間,按時做該做的事情。說明你是一個很講守信用的孩子!”孩子聽後,特別開心的看看她奶奶,奶奶也在笑,最終她們都如願得回家了……

所以,對於孩子來講,她們沒有那多麼的概念,所以叫做未成年人,有很多事情,很多優秀的人格都是需要我們大人去引導去培養的。在孩子的內心情感沒有被認同的時候,你跟孩子講道理也好,發脾氣也好,都是無濟於事的。

對於一個人而言,最重要的是形成健全健康的人格!

所以,當孩子不聽話的時候,記得首先發現並認同孩子的情緒;其次,問問孩子她想怎麼辦,同時,提供給孩子兩種方法供她選擇。

所有的事情不只是只有對與錯,也不正完全按照你的或者她的意願去做,有一種方法叫做――中合,或者合作!可以試試!


第108次心動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我覺得孩子是天真的,沒有不聽話的孩子,只有暴力的家長。

孩子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會有不同的行為差異,智力水平也不一樣,接下來我將從認知發展、情緒管理、自我思考三個方面去解答您的問題,希望能對您有幫助。


認知發展:孩子不同發展階段認識不同的特徵

認知發展的含義

認知發展是指個體出生後,為了適應環境,對事物的認知以及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 ,隨著是時間的變化而發生改變。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最早提出認知發展階段理論,他將兒童成長認知發展分為四個階段:

1.感覺運動思維(0—2歲)

這一階段是孩子最自然、最純碎的時候,對任何事物沒有認知能力,只能通過觸摸、觀看、聆聽去感受這個世界。

在這個階段,兒童逐漸發展起“客體永存性”和“因果關係”的概念。

客體永存性是指有些事物在一定的條件下雖然肉眼看不到,但是它是存在的。

在嬰兒7個月的時候,如果把他喜歡的玩具,突然放在身後,他會認為這個玩具消失了,當你在拿出來的時候,他又會很高興。只要某種事物從他的眼前消失,在他的世界裡認為已經不存在了。

因果關係是指“第一個事件”和“第二個事件”相互之間的關係,其中認為“後一件事”是“前一件事”的結果。

當我們按下會唱歌玩具的按鈕,兒童會無意識的看著你,認為你的嘴發出的聲音,我們要在他的面前按下這個按鈕,讓他知道玩具也可以發出聲音,不是隻有嘴可以發出聲音,這種關係就是因果。

在感知運動階段,是孩子智慧的萌芽,認知的基石,跟蓋房子打地基一樣。

2.前運算思維(2—7歲)

前運算思維這一階段思考不具備邏輯性,通過語言符號和直觀感受,掌握象徵性的概念意義。

這一階段以“自我”為中心, 對於事物有自己的想法,這種想法是直觀的感受,在智力發展上,孩子會提出不同的問題,對任何新事物都產生好奇。

比如:一個小女孩張開手臂在操場上奔跑,象徵著飛機;當看到“馬”字,象徵著生活中真實的馬等等。

3.具體運算階段(7—12歲)

這一階段兒童產生邏輯思維活動,對於事物的看法更加客觀。 面對問題會運用抽象的思維去推理,但推理的東西是真實存在的。

把水從一個細高的杯子導入一個矮胖的杯子,兒童會認為水變少,通過反覆的實驗,讓他們逐漸瞭解事物的“守恆”。

4.形式運算思維(12歲以上)

這一階段思維變得更加抽象了,通過“假設—演繹推理”,可以對無形的的事物進行抽象推理。

形式階段是認知階段最艱難的階段,並不是所有孩子都能掌握必要深度的認知能力。不過,在此階段不乏某些孩子特別的聰明、智力卓越、學業有成,這些都跟父母四個階段的教育息息相關的。


我姐家孩子現在4歲,每天活潑亂跳,喜歡玩玩具,每天會提出不同的問題,對任何新鮮事物都敢興趣,我姐都耐心的回答孩子的每一個問題,並用孩子所理解的方式去回答。

有許多家長不讓孩子玩玩具,生活中總說不如把玩玩具的時間,放在讀書上。我覺得這種教育理念是不妥的,孩子現在處於前運算思維階段,出現的這些特徵都是正常的,家長可以給孩子買樂高,不僅可以提高孩子的興趣,還可以鍛鍊孩子創造性思維,同時也鍛鍊了動手操作能力,家長需要有正確的教育理念去引導孩子。

兒童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會有不同特徵和行為,在孩子4歲的時候處於前思維運算階段,喜歡提問題,喜歡聯想;孩子12歲以上,到了初中會出現青春期叛逆時期,這個時期是最難得,孩子永遠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以自我為中心,堅持原有論等等。

這些行為都是很正常的,作為家長我們不要指責和謾罵他們,應該用理性的思維,用正確的方式去引導他們,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去改變自己的想法,幫助他們健康成長。


情緒發展:父母要時刻關注孩子的情緒

情緒的含義

情緒是即時的感覺、受“導火索”的刺激,激烈但是時間短。

面對內向的孩子,當受到委屈時,則不太願意告訴別人,把事情埋藏在心裡,久而久之就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

面對外向的孩子,當受到挫折和失敗時,他們把情緒常常掛在臉上,通常以外界方的式把情緒發洩出來。

每一個孩子在生活中都會經歷一些不如意的事情,可能他們的情緒或行為有一些極端,堅持父母否定論,對父母的言語油鹽不進。大多數的家長,把所有的責任都歸咎於孩子身上,怎麼這麼不聽話。這樣的回答不僅沒有幫助孩子走出困境,還會對家庭產生更大的逆反心理。

作為家長,當發現孩子情緒不太好的時候,要及時給孩子關心和愛護,用鼓勵的方式去幫助孩子走出心中的陰影。

《奇蹟男孩》中奧吉,患有先天性面容畸形,一直與世隔絕,安吉12歲時,媽媽提出讓他上學,在上學第一天,兩旁的同學躲避的很遠,都用異樣的眼光去看他,就像怪獸來了一樣。回到自己家裡,躲避在自己的房間不與任何人說話,媽媽立刻走近他的房間,問他發生什麼了?奧吉說:“同學們說我像病毒般醜陋”。

媽媽溫柔的告訴他:“每個人臉上都有印記,或早或晚,心靈這張地圖,給我們指引前方的道路,外貌這張地圖,則記錄我們走過的路途,這張地圖從來都不醜陋,從來不......”


當孩子出現問題時,不要把所有問題歸咎於孩子身上,我們要像奧吉媽媽一樣,孩子在生活中遇到困難時,要及時給予孩子關心、愛護、和溝通,因為在孩子的世界裡,你是他最信任的人,您對他的鼓勵,會讓他的內心重新填滿陽光。


自我思考:沒有愚蠢的孩子,只有愚蠢的家長

之前有一部很火的電視劇《都挺好》,電視劇中的蘇明玉因長期受到原生家庭重男輕女的思想攻擊,從小蘇明玉缺失父母的關愛。因這樣的的家庭環境,雖然在職場上是一個成功人士,但是在生活中還是工作中一直很冷漠,對待其他人沒有一點溫暖,也不輕易相信任何人。

原生家庭的好壞,直接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家長儘量給孩子好的原生家庭,好的原生家庭不僅僅是物質上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家長要有正確的教育理念,讓孩子在快樂中成長,也不要因為成績的不好,對孩子大喊大叫,成績不是衡量一個孩子優不優秀的唯一標準,經過調查研究成績不好的人,容易當領導。

家長要在孩子身上找到他們的閃光點,挖掘孩子身上的有點,多用鼓勵的語言讓他們建立自信,父母是孩子的榜樣,您的一舉一動孩子都看在眼裡 ,他們的模仿能力很強,家長在生活中要給孩子做一個表率榜樣。

大家在生活中可以觀察,如果家長是蠻橫不講道理,那他的孩子也是一樣;如果家長喜歡幫助別人,那他的孩子肯定是一個充滿正能量的人,在生活中給別人帶來陽光。所以沒有不聽話的孩子,只有暴力的家長。

【結語】

當孩子遇到挫折時,家長不要以暴力的方式去解決問題,而是給他們更多的關愛和照顧,讓他勇敢的去面對生活。而現實中的大多數的父母在面對孩子缺點時,都會把個人意志的消極情緒帶給孩子,長時間孩子就會產生一種反感,嚴重了會影響彼此的情感。教育孩子我們需要把積極正能量的傳遞給他們,在生活和學習中要也要及時關注孩子的情緒反映,逐漸讓孩子找到自信。沒有不聰明的孩子,只有愚蠢的家長。

如果感覺幫助到你,請轉發文章,希望能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謝謝!



art張小寧


當然要和孩子講道理了,我個人認為長和孩子溝通是最好的教育,總不和孩子溝通根本不知道孩子心裡想些什麼,這樣就會和孩子之間有代溝,不管孩子和你說什麼事,都要有耐心的去聽完,再去和她去分析對與錯,我和我的女兒就是這樣相處的,雖然我回答的不好,希望能幫助大家一點點[微笑]


愛影視享受生活


謝謝題主提問,我覺得孩子不聽話的時候,我們還是要跟他講道理,理通了就什麼都通了。我是生活領域創作者,平時比較關心這方面的問題,所以我給列舉下當孩子不聽話時我們應該處理的若干:

1,若孩子較小的時候,我們應當循序漸進地和他講道理,這時的小孩吸收能力較強,講講應該能通的。

2當小孩慢慢長大以後,他們已有獨立的思維能力,這時打巳經沒用了,只能慢慢的和他講道理。

3當孩子步入青春期時,這時他的思維叛逆,好話聽不進,我只能利用我身邊的朋友去規勸他。

總之,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不能簡單粗暴來解決問題。一定要注意和孩子好好溝通,要多點耐心。現在的孩子接觸到東西太多,自然道理也懂得多,慢慢和他聊,沒有講不通理的。

各位有什麼不同觀點歡迎拿來共同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