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悬是大海,陈绮贞是太阳,曹方是风,而雷光夏是星空

我第一次听雷光夏的歌好像是《原谅》,特别惊艳,虽然唱歌技巧真的连业余歌手都不算,但就是这种哼唱,不知为何就很动人。今天推荐的这首《黑暗之光》,非常能代表她的特点,有规律的音阶引人入胜,听得人入神,再配上朴实又自然的歌词,形成了她独有的诗意又治愈的特点。这也是我读Cissy这篇文章时感受到的,雷光夏于她,是一种多年的陪伴和治愈,这大概也是创作者和聆听者之间最温暖的默契了吧。


张悬是大海,陈绮贞是太阳,曹方是风,而雷光夏是星空


1、


马世芳说,“有的歌手她只要开口唱歌,你就会觉得:哎呀,瞬间被她疗愈了,不管她唱什么,人世间的一切都从容起来。雷光夏就是这么一位歌手,她的声音就是有这样的魔力。”


而当我听到雷光夏的声音,脑海里也会浮现出像电影般一帧一帧的画面。


“我却原谅了你,像海洋原谅了鱼……”听她在《原谅》中温柔的声线,就想起过往的人和事,也忽而想起木心先生写过:“不知原谅什么,诚觉世事皆可原谅。”


“每当狂风暴雨,总会想起故乡的山林,悠悠清新……”听她在

《故乡》中娓娓道来,我就想起我那离开了的外公,即使多年后再听,依然会落泪。曲末的虫鸣声,让我思念着故乡的一切,也带给我无数个面对生活的勇气。


张悬是大海,陈绮贞是太阳,曹方是风,而雷光夏是星空


我听了很多年雷光夏,在清晨醒来听着她的音乐洗漱、做早餐;在旅行的车厢中戴上耳机听着她的音乐望着窗外的风景;在孕期听着她的音乐做胎乐;在大海边听着她的音乐静静享受海风拂面的温柔;在无数个夜里听着她的音乐读书写字画画;在异乡听着她的音乐思念故乡的山川河流……


我喜欢雷光夏的原因,全然是因为她对自然万物的声音有着最敏锐的诠释。她将收集的自然之声巧妙的录入歌里续写着一段又一段的声音电影,她就像音乐诗人般一直温柔地唱着,唱进了我的心里。


如果你要问我最喜欢的台湾音乐人是谁,我会回答:雷光夏。她的音乐有故事、有回忆、有灵魂。


张悬是大海,陈绮贞是太阳,曹方是风,而雷光夏是星空

雷光夏2003年的精选集《逝》


我记得很清楚,第一次听雷光夏是14岁,后来我开始写blog,在blog的BGM列表里一直保留着雷光夏的音乐,从《逝》到《时间的密语》,从《我的80年代》到《黑暗之光Version2)》。


也是那一年,我认识了这辈子很重要的朋友君君,我们一起参加学校的艺术节,我们一起做舞台剧的策划,我们一起主持毕业晚会。毕业后聚少离多,这些年,我从不过问她在哪儿,但每当我收到她从远方寄来的明信片时,我都会想象她在那个地方投递信件时的样子,是怎样的天气,是怎样的心情,我知道她会回来,会回来与我畅聊这些年的故事。


于我来说,雷光夏的音乐承载着我和她的青春与成长。


在东海音乐节深夜的海边,我们避开鼎沸燥热的人群,坐在沙滩上聊天,抬头看见月亮有光晕,海浪打过来,一个啤酒罐落在海滩上,一个小男儿经过,一脚踢起啤酒罐,海浪声和他的笑声重合。我点开手机播放器里的《黑暗之光(Version2)》给她听……“海靠近我,空气湿了;黑暗温柔,凝视着我;繁星亮起,回忆浮动;曾经存在,如今隐没……”


张悬是大海,陈绮贞是太阳,曹方是风,而雷光夏是星空

雷光夏在2006年发行的专辑《黑暗之光》


我们爬过了一座座山脉,走遍了岛上的崎岖山路,累了就坐在临海的岩石上听着浪花拍打岩石的声音……我录下了不同时刻的海浪声、风声、录下了我们一路上的点滴。当我在东极岛来信青旅的鸡鸣声和广播声中醒来时,走到露台眺望着山脉和海,任海风肆意吹乱发丝,心里格外丰盈、宁静。


“五月的阳光洒下,五月的风吹起,便是年轻的故事最潇洒的注脚。”每当哼起《逝》,就像是回到了那年青葱岁月里回不去却满是美好记忆的夏天。


2、


雷光夏是音乐制作人,她是歌手、爱乐电台DJ,从1995年,雷光夏发行个人首张音乐专辑《我是雷光夏》,到2015年,发行的《不想忘记的声音》,倏忽二十载。


雷光夏亦是一位电影配乐师,1996年,她的作品《老夏天》和《小镇的海》被采用在侯孝贤导演的电影《南国,再见南国》中,同时入围了第七届台湾金曲奖“最佳作词人”;1998年,

她为侯孝贤执导的电影《海上花》创作同名主题曲,并入围第九届台湾金曲奖“最佳作词人”;2001年,担任几米音乐专辑《地下铁的第二十个音乐场景》的旁边;2010年,凭借歌曲《第36个故事》获得第47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电影原创歌曲”;2011年,她为电影《朵儿咖啡馆》配乐专辑《她的改变》获得第22届台湾金曲奖流行类颁奖礼“演奏类最佳专辑制作人”。


张悬是大海,陈绮贞是太阳,曹方是风,而雷光夏是星空

由侯孝贤监制的电影《第36个故事》主题曲也是雷光夏所作


她的音乐之路上,获得殊荣繁多,但这些都无法概括她音乐中的灵性,让我更着迷的是她自身的神秘感,以及对音乐的纯粹。


雷光夏鲜少出现在公众媒体前,生活极为低调。就连出席金马奖,都是身着朴素上台领奖,尽管与大多数艺人的华丽出席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但我心里的雷光夏,就应该是这样清淡素雅的样子。她常年留着披肩黑发,戴着黑框眼镜,平日里她喜欢听古典乐,从最初制作音乐开始,她就试图通过听觉来传达视觉画面……从词、曲、演唱、配乐,均带着雷光夏独有的诗人气质。


她从小学到国中就开始喜欢写歌,而真正开始理解声音、觉得音乐不止是旋律而已这件事情是在上大学时。

那时她接触了“视觉传播”这门课程,并去反思构成一个画面最小的元素是什么,开始去拍最纯粹的光线、颜色、造型,而不是混为一体不明所以的笼统定义。


读大学时,她与两位学长举办了一场创作演出,那场演出全是唱自己写的歌,从最纯粹的“声音”出发,去完成了 自己所学习的“传播”。


之后,雷光夏考上了交大研究所,开始研究声音符号学。她说,“我决定要在这个社会里当一个生产者,像农夫一样,种东西下去,让东西会长出来给别人。”


张悬是大海,陈绮贞是太阳,曹方是风,而雷光夏是星空

雷光夏收集声音,再创造,让它们生长,再给予这个世界


毕业后,她继续选择做音乐,最大的一份工作来自她的父亲,当时雷父制作了一位作家的纪录片,而她当时花了一整年时间来做配乐。(注:雷光夏的父亲雷骧是台湾著名的作家、画家及纪录片工作者)1988年,雷光夏就凭借《作家身影》纪录片配乐作品获得“台湾金钟奖”。


后来她做了《老夏天》,她开始用一首歌代表一部电影。她想象在学校的操场,一个夏天的记忆。它也有剧情,一些镜头融进来再消失,然后是fade out,远景的,所以那个时候她做的第一个实验就是《老夏天》。于是《老夏天》和《小镇的海》被音乐人林强发现,作为配乐用于侯孝贤执导的电影《南国,再见南国》中。


张悬是大海,陈绮贞是太阳,曹方是风,而雷光夏是星空

侯孝贤的《南国,再见南国》,一部关于台南边缘小人物的电影


对雷光夏影响最深的,是文德斯(Wim Wenders)的《里斯本的故事》(Lisbon Story,1994年)。故事中的主角是个录音师,他在里斯本里常常带着麦克风去收音。那个时候的雷光夏因为也喜欢做声音拼贴,也买了一些录音器材,就开始学里面的主角,到处收音,并在

多年后去到了里斯本,开始真正做了这个社会的生产者。


后来,雷光夏在爱乐电台做节目,把巴哈的《精神之歌》,拿来配上她找到的鲸鱼唱歌的音效,然后加上海浪的声音,直接把这个故事用短短的一分半钟表现出来。之前的一点一滴,都影响到后来她在创作的时候会放进来的东西。当她需要的时候,这些神奇的力量会来帮助她。


她与声音之间的关系便是如此微妙地发生着。她说,“声音是尝试带我飞行的翅膀,也像是一个机械动力装置。当你在现实中被地心引力拉扯的时候,声音好像就是可以带我去远方的一个方法”。她也说,“真正让自己移动的还是这幅血肉之躯。”何尝不是呢。


而我渐渐发现,在慢慢了解声音对于雷光夏的意义,我才更听懂读懂雷光夏的音乐中那些神秘的声音符号。


张悬是大海,陈绮贞是太阳,曹方是风,而雷光夏是星空


3、


2015年,阔别九年后,雷光夏发行了第七张专辑《不想忘记的声音》

,她说这张唱片是她曾经想要收集全世界声音的一个企图心,但她渐渐发现那是不可能的。


我想,就像这个世界上曾有人气宇轩昂地想要征服全世界,也曾有人信誓旦旦地说过要爱一个人一辈子……很多誓言到最后,你会发现还不及这个变化万千的世界来得让你措手不及,而我们可以拥有和好好珍惜的,其实就是当下。雷光夏也一样,她用收录的声音结合音符铺展开情绪的脉络,融入这张专辑制作中,记录着她不想忘记的声音,均是她珍惜的时光。


张悬是大海,陈绮贞是太阳,曹方是风,而雷光夏是星空


2016年,雷光夏做客《一席》演讲,她在现场跟大家分享着她从世界各地收集回来的声音,并诉说着声音背后的故事。现场的她身着全套黑系服饰,安静神秘而沉稳的模样下,说话时却透露着少女般的羞涩。大多数人旅行时喜欢摄影,而她却喜欢录音。那是我第一次听她讲述《清晨旅行》的整个音乐创作历程,当城市里的环境之声被放大,她化身这场声音电影里的编剧,向大家诉说着这个世界里声音维度的奇妙。


我则看到了一位音乐人对声音的敏锐度,以及对音乐与生俱来的天分与热忱。于她而言,将声音融入自己的音乐创作中,像是宇宙万物存在自有它的意义。她说,“让我们能够继续往前走的,是你喜欢的事物还有你身边的人,支持你的朋友。如果有一天旅行是从清晨就开始,我们就有一整天的时间相处。”


张悬是大海,陈绮贞是太阳,曹方是风,而雷光夏是星空

雷光夏在一席讲述她的旅行和声音的故事


我一直觉得雷光夏的音乐像清风、像流水、像空气、像呼吸……她说音乐象征着自由,而自己一直在往远处去,不知道可以到达多远,只是觉得要离得越远越好,和别人越不一样越好。

我不知道音乐还会带她走向何方,但我相信只要她还自由地行径在这个世界上,她总能带给我不同的听觉享受与感动。


而我因为喜欢雷光夏,竟也不知不觉已将声音融入到我自己的生活中,开始录下女儿成长中的哭声、笑声、呼噜声、各种点滴。比起创作动机和目的,我只是想做一个对生活的记录者,也感觉到声音和生活的贴合感。


我有时候在想,如果雷光夏有一天当妈妈了,她又会创作出怎样动人心扉的音乐作品呢?她那股像清泉一般流淌,又似大海般澎湃的心,总会随着时光的变迁带给我共鸣与感动。


张悬是大海,陈绮贞是太阳,曹方是风,而雷光夏是星空


雷光夏,她记录万物之声,她是自己这场声音电影的剧作家,她一直在和声音玩着“借境练心”的游戏,音乐是她的剧本,文字是她的表达方式。


谢谢你,雷光夏。


谢谢你的声音电影守护着我从少女到为人妻母,谢谢你用音乐带给我诗意般生活的启迪,告诉我:比起相机胶卷能定格回忆,声音更像是一个居住在回忆里的精灵,赋予了生活美丽的灵魂。而我,当面对时光变迁与生命无常时,学会了,静默,呼吸,聆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