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潜艇关闭发动机,静卧在航空母舰下方的海底上,能不能被航空母舰发现呢?

蝶熙儿


反潜一直是各国的重点任务,但是潜艇也最受各国重视,也是所有武器中发展最快的,对于核潜艇来说、目前没有任何一种装备可以提前发现并完美制服它。目前用于反潜的两项技术为声呐和磁异常,但对于核潜艇而言,这两项技术都只是杯水车薪。

1968年——1991年,美苏之间一共发生了九次潜艇撞击事故;即便进入二十世纪之后,核潜艇撞击事故也时常发生,例如、2009年英法核潜艇相撞。这就是因为双方的核潜艇只开启了被动声呐,而核潜艇的噪音太小,所以谁也发现不了谁。

而主动声呐虽然听起来很神奇,仿佛各类潜艇无处可逃,但是主动声呐开启之后、开启声呐的装备会先一步暴露自己的位置,而声呐的单位又没有潜艇的攻击范围广,所以往往先开主动声呐的人、会先成为靶子。对于顶尖的潜艇、尤其是核潜艇,都使用了橡胶消音瓦、这种顶尖材料可以错误引导敌方的主动声呐,因为它会吸收一部分声音、再反弹回去,所以会让敌人产生距离上的误判。主动声呐并没有那么神奇、也并不是“战无不胜”,潜艇还是可以埋伏在特殊地形、隐蔽地等待航母到来的。至于磁异常探测,它的探测距离不够深,探测能力受到一定限制。

众所周知,航母出战都是以航母编队的形式,作为航母战斗群的核心,自然是由一干舰艇为航母保驾护航,以之前美国开往中东的杜鲁门号航母战斗群为例,除了杜鲁门号航空母舰之外,战斗舰艇还编有2艘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3艘阿利·伯克级驱逐舰以及2艘洛杉矶级攻击核潜艇。承担舰队的防空、反潜任务自然是这些护卫舰艇的重要职责,在反潜探测能力上,这些驱逐舰以及核潜艇肯定比航空母舰更专业,所以要依靠航空母舰自己来发现潜艇,是不现实的,潜艇在作战时面对的肯定是整个航母舰队反潜力量的考验。退回来说,若真要航母依靠自己的能力来发现潜艇该怎么办呢,其实也并不是没有办法,虽然航母本身的声呐可能对探测潜艇不是特别在行,但是别忘了航母最强的战斗力是舰载机啊,舰载机发现的肯定能算是航母发现的吧。而在舰载机中肯定是配置有反潜机的,我们还是以美国的航母为例,之前美国航母上搭载有S-3反潜机,不过现在基本都退役了,如今反潜任务主要由搭载的SH-60反潜直升机来承担。

当代反潜机侦测潜艇主要依靠三种手段,一是雷达。这雷达怎么发现潜艇呢?主要是得益于现在日益先进的雷达技术,就算是不大的物体也会被雷达捕捉,虽然雷达肯定是探测不到水下的东西的,但是探测潜艇的潜望镜或者通气管还是可以做到的,所以雷达主要是针对这种情况使用的,但是对于今天我们的问题来说,显然雷达是用不上了。二是声呐浮标,虽然这飞机不能接触水面,但还是有办法使用声呐的,那就是投放声呐浮标,或者是使用线将声呐投入水中,前者多用于固定翼反潜机,后者则在反潜直升机上可以看见。声呐也分主、被动两种。被动声呐的话主要就是依靠探测噪音来发现目标,对于已经停机静卧的潜艇来说,发出的噪音完全可以被大洋背景噪音掩盖,所以被动声呐在这种情况下无能为力。那么主动声呐呢?主动声呐会主动发射水声信号,然后通过回声信号来探测目标,这样的话潜艇就算是不发出噪音,也会被回声信号探测到。这样看起来似乎航空母舰了有胜利的希望,但是可惜的是,这艘潜艇是静卧在海底的,主动声呐对于直接躺在海床上的目标的辨识能力就会大幅降低,毕竟潜艇坐底就像是和海床融为一体了一样,回声信号的特征就不会那么明显了,所以主动声呐在这种情况下依旧没有办法。

最后就是磁性探测仪了,这主要是针对潜艇金属对地球磁力线会产生影响来实现探测的目的,这个方法倒是不受潜艇深度的影响,但是可惜的是,这种听起来就很悬乎什么影响地球磁力线的原理,缺点就是探测效果不够精准,想想就能明白,小小潜艇影响地球什么的,能把这个微小的影响侦测出来就不错了,还想要什么精确的信息实在是过分了,所以这种探测方法主要用于大范围的探测,而且还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所以想依靠磁性探测仪来找出藏在航母底下的潜艇,也太难了

这就是潜艇作战的一个主要战术,叫阵地伏击法,潜艇的速度一般为10-25节,这个速度主动追击舰艇有点困难,在敌方舰艇必经之路上如港口,海峡等地分设阵地进行沉底埋伏,可以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达到守株待兔的目的。

潜艇首要任务并不是攻击敌人,而是保护自己,发动机是潜艇噪声的控制来源,前段时间报道的我国的泵喷技术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伏击时关闭发动机可以有效降低噪声,提高伏击效果。

不过潜艇伏击航母的概率并不高,航母并不会单独行动,而是以航母战斗群进行行动,通常来说一个航母战斗群由巡洋舰,以美军的航母编队为例,一艘航母会配置2艘巡洋舰,4艘驱逐舰,1艘护卫舰,1艘供应舰以及2艘核潜艇,以及反潜巡逻机等。








经常用了


潜艇关闭发动机,静默的埋伏在海底,这种情况下很难被发现,因此这种手段也成为潜艇伏击战术之一,而且是非常常用的招数。潜艇关闭发动机后,动力系统的噪音几乎不存在了,此时潜艇就完全融入了海洋背景噪声中,很难被发现。

潜艇擅长在黑暗的深海中出击,而不是浮在水面打仗,浮航的潜艇大都是在赶路,而不是作战。


潜艇关闭发动机,静卧在航母下方,予以跟随,这样的事情在美苏冷战中经常上演,苏联海军的627A型液态金属反应堆核潜艇K27号曾经在1965年对美国海军的CVS-15伦道夫号航母进行了为期6天的跟踪,跟踪中,K27号核潜艇时不时的关闭发动机,潜伏在美国海军航母的下方,并且在6天内,从美国航母的右后方、左后方和右前方分别进行了3次模拟鱼雷攻击,均未被美国海军发现。这样的经历成功证明了潜艇跟踪战术的成功。

潜艇和军舰配合作战中,经常会潜伏在军舰的下方,这样难以被发现。


在俄罗斯海军历史上,曾经发生过非常严重的一次核潜艇沉没事故,也就是库尔斯克号沉没事故,这艘核潜艇沉没的原因是因为鱼雷爆炸,但是人们在回顾当时的演习时发现,库尔斯克号曾经有一段时间潜伏在基洛夫号核动力巡洋舰下进行潜航,没有被发现,但是库尔斯克号随后判断错误,选择了上浮,碰撞了巡洋舰的下方,这可能引发了后来库尔斯克号的鱼雷爆炸。

动力系统是潜艇上的巨大噪声源,如果关闭或者削减动力噪音,那么潜艇的战斗力将会很强。


还有一个例子就是核潜艇的鼻祖,美国海军的鹦鹉螺号核潜艇刚刚服役后,美国在太平洋上展开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反潜演习,以检测核潜艇的战斗力,当时美国海军派出一艘反潜航母,搭载有反潜飞机,2艘驱逐舰和1艘巡洋舰去猎杀鹦鹉螺号,但是在为期两天的对抗中,这些军舰虽然对鹦鹉螺号发动了300多次攻击,但是其中的有效攻击不足3次,鹦鹉螺号经常跟随在其他军舰的下方,使得人们无法发现他,因为核潜艇的航速能够跟上军舰的航速。

水面舰艇对潜艇的攻击,很少是攻击性的,更多是防御性反潜,而潜艇则是进攻的一方,需要静默的接近敌人。


因此,潜艇关闭发动机,静默的埋伏在敌人航线的下方,是很难被发现的,甚至可以打开发动机,直接航行在敌人军舰的下方,这样依然很难被发现,而且是被证明了的。


海事先锋


这事我说个据说是真实的案例。

某国曾经派潜艇跟随美军日本的军舰,用的就是这种方法,不过不是题主说的坐沉,而是低速跟随,基本就是在船底下,原则上军舰是看不见潜艇的,毕竟这是灯下黑,属于探测死区,然后突然浮起吓他们一大跳,这是潜艇战的基本做法。

有一回,某国如法炮制,结果跟到人家的港口(日本)里,军舰回港休息了,潜艇懵了,浮起来会被俘虏,跑又跑不出去,就这样坐沉几天,氧气基本耗光了,于是开始写遗书,并准备破坏潜艇设备。遗书写完了,炸药也准备好了,日本的军舰突然开动离开港口,某国的潜艇趁机也跟着离开了,那个军舰离开港口直奔公海,然后又回到港口,潜艇也因此得救。

题主的问题结合这个例子慢慢考虑吧。


观上灵云


首先,潜艇在水下不用发动机,用蓄电池(启用aip的潜艇和核潜艇除外,下同)。二战时的潜艇出航时其实大部分时间是处于水面航渡状态的,战斗时才会下潜。一旦蓄电池电量快用尽了,就必须脱离战斗上浮到水面用柴油机充电。现代潜艇虽装有通气管,充电时不必上浮到水面,但也必须上浮至十几米深处将通气管放到水面。通气管航行状态的潜艇是无法投入战斗的,所以战斗状态下的现代潜艇也是使用蓄电池的。

其次,不管什么潜艇,能在水下保持深度,是因为在运动状态下,它的水平稳定翼上受到了升力,这个升力和浮力一起,抵消了重力。如果停机不动,就会像飞机一样,机翼上的升力消失,潜艇就会沉到海底去,这叫坐沉。坐沉是很有讲究的,如海底不能太深,否则水的压力会压扁潜艇。海底不能是石质等坚硬地型,否则会压坏螺旋桨。

所以问题来了,航母在大洋深处航行,你怎知它从哪条路走,不知航母的航线,如何提前埋仗?况且,大洋深达数千米,潜艇坐沉只会被压坏,再也上不来。如果航母到近海来,呵呵,美国人才不傻,人家航母从不出现在高危险的近海。他们在近海用的是濒临战斗舰,两栖攻击舰。

看了一下下面的回复,有很专业的,也有不专业的。对一些很白痴的问题,还是不回复了。不是因为他说得有道理,而是我不想把自己的智商拉低到跟他一个水平。


花生吨


一样会被发现,因为有一种东西叫“低频声纳系统”,这是一种主动声纳系统,由于采用低频声波,它的衰减较小,可以传播很远的距离;如果是潜艇静卧在航空母舰的下方海底,那么肯定不能是深海,而是较浅的海域,否则一旦沉底就没机会浮上来了。那这个时候主动声纳有很大几率发现它。

航母本身的球鼻艏里,就会安装一个主动声纳系统,空间非常充裕;而且其他护航舰艇也有球鼻声纳和拖拽声纳。哪怕潜艇把发动机都关了,凭借主动声纳系统,也可以探知到它的存在。

主动声纳探测潜艇示意图

福特级的球鼻艏,除了可以减少兴波阻力外,球鼻内还可以装主动声纳

052D上的主被动拖拽声纳系统

大家不要以为主动声纳只能做简单的测距,其实现在的声纳系统和合成孔径雷达一样,早就已经可以实现成像功能了。所以潜艇如果离航母太近,就不要妄想能假扮成一条鲸鱼或者大石头了,人家可以看的很清楚。

主动声纳成像图


纸上的宣仔


潜艇静卧在航母下方或者以很低的速度在航母下方跟随前进,在理想条件下航空母舰的确很难发现潜艇,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情况却很难实现。

(潜艇擅长隐蔽于大洋深处)

航母本身的反潜能力不强,而静卧的潜艇又由于发动机已经关闭,所以它产生的噪声就非常小,几乎被海水内的噪音所淹没,因此潜艇的隐蔽性变得非常强,航母很难发现。如果此时潜艇对航母发动攻击,不管是鱼雷还是导弹,航母都将在劫难逃。但是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是否会有如此合适的海域和时机,让伏击的潜艇可以进行攻击。

(航母)

对于潜艇来说,如果想完成这样的伏击任务,就需要对战区的水下情况、洋流情况以及各种水下环境了如指掌,并且具备非常强大的情报支持,因为只有判断出敌方航母的路径才可以进行伏击。事实上,掌握敌方航母的动向就不可能是一件容易的事,再加上海底情况一般比较复杂,潜艇下潜深度有限,关闭发动机后,潜艇难免会随着洋流运动而脱离伏击位置,这些情况都会增加伏击的难度。

(海底环境十分复杂,稍有不慎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更重要的一点在于像航母这种薄皮大馅的重要目标,出门肯定会带齐了保镖。一个航母战斗群出门,反潜任务就是重中之重。就算你关闭了发动机,保持静卧,水面舰艇上所装备的主动声纳系统,还是可以探测水下较近距离内的目标。如果伏击潜艇距离比较近,就算“听”不见,那也可以“看”得见。再加上天上随时可能出现的反潜机,现实中的潜艇想要实现静卧伏击战术,只有在条件极其成熟时才有可能成功。

(航母编队中往往有专职反潜的舰艇)

目前,潜艇攻击航母的战术主要有两种,即外科手术式打法和破链式打法。前者通过外部情报探测信息引导,在航母预警范围外,利用火力机动发射导弹攻击航母。后者则利用单艘或多艘潜艇突破航母反潜网络,破坏反潜舰,分化瓦解反潜网络,进而对航母发动攻击。因此在现实条件下,静卧伏击战术攻击航母并不是潜艇的主要战术选择。

潜艇与航母的攻防大战是大洋上的永恒主题


战情解码


潜艇关闭发动机,躲藏在航母的底下,的确可能躲过航母编队的探测,出其不意的给航母编队造成致命一击。但是潜艇想要躲到航母的底下,需要的条件非常多。航母编队在海上会不断的进行移动航行,而航母编队装备着多艘具备反潜功能的舰艇,并且同时配备多架反潜直升机。在航母编队的底下还有1-2艘潜艇进行护航,潜艇想要突破重重包围圈,跑到航母的底下,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而且航母在全速前进的时候,潜艇加足马力也只能勉强追上航母。如果潜艇躲藏在航母的底下,关闭发动机停止不动,那么航母很快就会开走,潜艇根本没有攻击航母的机会。其实以潜艇的攻击距离,在接近航母编队后,完全不需要跑到航母的底下再进行攻击。只要进入到航母战斗群的附近,潜艇就能够发射鱼雷攻击航母,没有必要多此一举再去隐藏到航母编队的下面。毕竟航母编队的航行速度并不慢,潜艇想要跑到航母底下,需要追踪航母编队一段时间才行,这期间一旦被反潜直升机发现,潜艇存活下来的可能性非常低。



潜艇想要不动声色的跑到航母编队下方,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潜艇事先在海底关闭发动机。在航母编队到达的时候,潜艇就能对航母编队发起致命攻击。这种战术在理论上行得通,毕竟潜艇关闭发动机后,几乎不会被声呐发现。除非航母编队的护航潜艇,迎面碰到了潜伏在水下的潜艇。


不过在实战中这种战术的成功率非常低,在茫茫的大海上,航母和潜艇都显得十分的渺小。即使潜艇得知了航母的航线,在航母的必经之路埋伏。然而在宽阔的海面上,航母编队刚好路过潜艇潜伏水域的几率也非常小。除非潜艇跑到对方海军港口埋伏,在航母停泊的时候,突然发起攻击。

这种方法的结果是航母受伤,潜艇被击沉。现代航母的防护能力非常强,一艘潜艇在不使用核武器的情况下,击沉航母的概率非常低。现代核潜艇的造价不低,用潜艇沉没的代价,来换航母受重伤,算起来也不够本。实际上现代主要的军事强国,为了提高反潜能力,都在研制不通过声呐,也能发现潜艇的新型反潜设备。假如未来这类设备技术成熟,使用关闭发动机的方法,也无法躲避航母编队的探测。


军武小咖


目前对付潜艇的不是航空母舰,而是漫天飞的海上反潜巡逻机。P-3C猎户座海上反潜巡逻机是装备数量最多的海上反潜巡逻机,这是一款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在商用客机上成功改造的型号。潜艇最大的对手就是这些海上反潜巡逻机,这些海上反潜巡逻机主要的探测手段是声呐浮标和磁异常探测器。

理论上潜艇在水底是无法关闭所有的发动机的,这是因为潜艇需要能源进行运行,目前的柴电潜艇在水底航行是采用蓄电池驱动螺旋桨拉实现运动,另外也有使用AIP不依赖空气的发动机等。当然如果是核潜艇的话就是利用蒸汽涡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在带动螺旋桨来驱动潜艇。潜艇为了保持整体的内部的生命保障系统的运行所以不能完全关闭发动机,不然所有人都要出现问题了,因此潜艇就算停在海底还是会有噪音产生的。

当然如果仅仅是航空母舰,仅仅依靠其本身携带的声呐装置可能无法发现躲在水底的潜艇,但是这种这种作战的用途何在呢?航空母舰是大洋上作战的武器系统,一般都在深水区活动,而一般的潜艇最多也就能够实现500米的极限深度,如果航空母舰在水深1000米的地方活动,潜艇根本就达不到这个深度。

实际上还有一种战术是潜艇躲在航空母舰的船体下方同步运行,但是也要看这个潜艇使用什么动力了,如果是核动力潜艇还是能够进行长期的潜伏,常规动力潜艇就有问题了,就算是AIP潜艇在水下航行也是跟不上航空母舰的速度的,一般航空母舰可以实现30节的航速,但是AIP潜艇在水下长时间运行是无法实现这个速度的,所以也无法跟上航空母舰。

另外伴随航空母舰打击群的是有攻击型核潜艇,这些潜艇在水下的作用就是堤防对手的潜艇的靠近,所以一般潜艇也不敢靠近航空母舰打击群来冒险。


航空视界


拜托,9102年了,还在玩“守株待兔”的游戏。得反问您一个问题,潜艇怎么才能静卧到航母下面呢?

航母不孤单,不会单独作战。航母作为主心骨,拖家带口出动,外围的驱逐舰、护卫舰、猎潜舰、潜艇等舰艇最大的作用就是防空与反潜。驱护舰有完备的反潜侦察设备,包括军舰上的拖拽声呐、反潜舰载直升机,潜艇一前一后为航母开路断后,以潜探潜,以潜反潜。

航母战斗群反潜作战示意图

潜艇关闭发动机是吧,还有一款神器对付它。反潜巡逻机的长尾巴磁探仪,磁探仪作用原理是探测地球磁场的微弱变化。只要是铁疙瘩,不管它本身有没有磁性,都会对影响周边地区的磁场产生影响,被磁探仪发现是大概率事件。反潜巡逻机还配有对海搜索雷达与声呐浮标,搜潜手段多样,相比直升机飞行速度更快,探索面积更大,可以对航母前进区域进行地毯式立体搜索。

反潜巡逻机

所以说,潜艇作战需要躲过对手的声呐、雷达、磁探仪,过五关斩六将,才能接近航母。发现航母后也就没有必要再去关闭发动机潜伏了,直接攻击了事,如果能以一艘潜艇置换一艘航母,也是很划算的。至于隐藏在固定海域守株待兔的做法,也就太不靠谱了,海洋太大,等到航母经过,恐怕得等上一万年。

反潜巡逻机搜潜示意图

反潜手段很多,并不意味着潜艇就毫无机会。在大国博弈中,相对偏弱的一方仍然将潜艇作为有效反击的手段。二战时期的德国海军,冷战时期的苏联红海军,都将潜艇作为不对称战力重点建设。

新型深潜潜艇

随着潜艇的噪音水平的降低,以及续航时间、潜航深度的提高,潜艇对水面舰艇仍然有相当大的威胁。潜艇的噪音水平已经与大海背景噪音差不多了,提升的空间已经不多。各国正在谋求潜艇续航能力与潜入深度的突破。比如:7月初,俄罗斯海军北方舰队一艘特种核潜艇在巴伦支海海底发生火灾,导致艇上14人牺牲,该潜艇可能是俄罗斯正在研发的AS-12核潜艇,采用钛合金球状耐压艇体,最大潜深超过6000米。潜艇躲在数千米深的海底,目前的探测手段基本毫无办法。


红龙军团长


如果只是航空母舰与潜艇“单挑”的话,航母能够发现静卧在海底的潜艇的可能性是极小的,就算是整个航母战斗群一起上,也不一定能够在潜艇发动攻击前准确搜寻到“静默”海底的潜艇,这就是潜艇作战的最大优势所在!但是,潜艇一旦发动袭击,那其行踪就会马上暴露,在航母战斗群护航舰艇的围攻下“九死一生”都是万幸!
航母出行向来不会形单影只,护航舰艇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反潜!


168舰发射反潜火箭深弹(我国出镜率最高的反潜武器😂)

潜艇最大的优势就是隐蔽性强,而潜艇作战的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打伏击”,也就是提前预判敌方航行路线,借助海底有利地形降低被探测可能性,待敌方舰艇进入攻击范围后对其实施突然打击!而“打伏击”时通常都会选择关闭发动机以最大限度降低噪音,但并不意味着无法被发现。
潜艇的核心优势就是隐蔽性,而反潜也一直是海上对抗的难题


号称反潜世界第二的日本海上自卫队

探测水下目标(包括潜艇、水雷、无人潜航器等)是世界性难题,目前普遍采用的手段包括声呐、磁探测仪等。声呐包括主动声呐和被动声呐,对于潜艇来说,除非在作战等特殊情况下需要对敌方舰艇或者水下障碍物进行定位外,否则不会开启主动声呐,因为一旦开启主动声呐也就是意味着潜艇就会处于类似“暗夜里打开手电筒”的状态,隐蔽性就荡然无存了。对于水面舰艇来说,由于其自身的噪音(包括机械噪音和航行中的流体噪音)较大,其反潜的主要手段就是主动声呐,尤其是在航母编队航行时,反潜是首要任务之一,在航母航行前方会有核潜艇和护航驱逐舰扫清水下威胁。


美海军的无人反潜艇
水面舰艇在静音性方面不如潜艇

对于关闭发动机“坐底”的潜艇,无论是护航舰艇还是反潜巡逻机/直升机,其能够发现潜艇的可能性都不大。一方面潜艇处于完全“静默”状态,自身不会发出主动噪音,基本上完全融于海洋背景噪音中,另一方潜艇“坐底”也会把自身的轮廓融于海底地形,即便是能够进行三维海底定型的设备也很难区分海底地形与潜艇的轮廓。类似问题中所说的潜艇潜伏于航母船底,无形中又在潜艇头上放了一层防护罩,类似于“灯下黑”的情况,被发现的可能性就更低了。
不同反潜手段的作用范围

别说潜艇“静坐”海底,对于现代静音性能较高的AIP常规潜艇来说,就算是航母编队集体反潜也无法保证大概率发现潜艇。但是,如果是潜艇与航母编队对抗的话,基本上也就是“一锤子买卖”,潜艇的航速相对于反潜舰艇和反潜直升机来说较慢,从“静默”状态发动一波攻击后,也就只有等着挨深水炸弹、反潜鱼雷的份儿了!
挂载大量反潜武器装备的P-8“海神”反潜机
国产高新6号反潜巡逻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