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拉特后旗历史沿革


乌拉特后旗历史沿革


乌拉特后旗虽地处北陲,但却是一块历史悠久,写满沧桑之地。

境内人类活动踪迹可溯源到新石器时代。本旗达拉盖山口南口东侧台地上有一处面积1000多平方米新石器时代遗址,遗址不远处是一片排列有序的石棺墓葬群。据考证,是新石器时代狩猎民族的遗址和墓葬。

呼和温都尔镇境内大坝口、炭窖口东段有一些巨幅岩画。这些岩画是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最早发现的阴山岩画。

在旗山后之特哈查干、乌素沟、潮格明路、休日海等地发现了为数不少的石垒墓葬。这些墓葬有的呈"工"字形,有的呈半月形,有的为圆形或方形。据考证,为古代契丹、突厥、党项等族先民墓葬。

战国时,今旗境阴山的南为赵九原地,北为匈奴牧地。

秦,旗境属九原郡并北假之地。

汉,旗境属朔方郡,隶北方刺史部统领。汉末,边郡并废,为南匈奴复踞。今旗境先后为其所属。

三国至晋初,仍为南匈奴牧地。

五胡十六国时期,今旗境迭次为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赫连夏属地,阴山以北为拓跋鲜卑牧地。

南北朝时期,今旗境为北魏沃野镇,怀朔镇部分,继为西魏地,未几,辖于北周。

隋时,今旗境阴山南属丰州。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州设郡,隶五原郡。

唐初,唐太宗贞观年间改州置郡,今旗境隶九原郡,山后为突厥所踞。景龙二年(708年)朔方总管张仁愿筑三受降城。今旗境为西受降城辖地。宋、辽、金、西夏时期,今旗境皆为西夏地。元时,阴山南属云内州,隶中书省大同路;阴山北属宁德路,砂井总管府。

明时,今旗境阴山南属东胜卫辖地,隶山西布政司;山北属蒙古。永乐元年(1403年)东胜卫军民徒内地,遂废。正统三年(1438)再度复置,不久再废,为瓦喇所踞。后为土默特万户罗士蛮部属地。明末为林丹汗所踞,后该部西迁青海。

清朝时期,乌拉特部游牧于呼伦贝尔草原,天聪7年(1433年)归附后全,为清王朝开疆辟土立下战功。顺治5年(1648年)叙从战功,将其封为乌拉特前、中、后三旗(史称三公旗)赐牧地于木纳山(乌拉山)、狼山一带。

清顺治6年(1649年)乌拉特三公旗在图巴的率领下,跋涉千里由呼伦贝尔草原迁徒于清廷赐地。三扎萨克同驻哈达玛(包头哈业脑包苏木),属会盟的乌兰察部盟。

乌拉特三旗素"同牧地",向来未划分旗界,各旗属民可在乌拉特草原逐水草而牧。当时乌拉特后旗有6个佐领(苏木),即阿鲁宝日吉格德、乌布日宝日吉格德、高勒、巴图、苏海图、黑亚苏木,此外,还有一个王府直属塔宾---扎鲁特苏木。依清制,每佐领有兵丁150人,全旗共有兵丁900人,依户统计,乌拉特后旗当时有人口约4500人左右。

历史上的乌拉特后旗位居三旗东北部。南北狭长,南北为高原,宜牧;中间为平原宜农。西北与乌拉特中旗相接,东与达尔罕茂明安、土默特交界,南与包头、乌拉特前旗毗邻。

民国时期,乌拉特后旗辖两区(石哈河区、阿斯冷沟区),两苏木(城圐圙苏木、阿贵图苏木)。

1949年,绥远省和平解放,乌拉特草原获得新生。

1950年,7月18日乌拉特后旗人民政府成立,驻地本巴图庙。

1952年10月,根据绥远省人民政府民政字第127号命令:乌拉特中旗与乌拉特后旗合并,组成乌拉特中后联合旗,驻地海流图。

1970年,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划出乌拉特中后联合旗西部之宝音图、巴音前达门、巴音戈壁、乌力吉、乌盖、那仁宝力格、潮格温都尔、巴音宝力格8个人民公社,明星、莫林两个合营牧场,设置潮格旗。

1971年1月8日--11日,潮格旗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宣布潮格旗成立。

1981年8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潮格旗复称乌拉特后旗。

2004年8月,旗府由赛乌素镇迁至山前巴音宝力格镇。

2005年,全旗苏木镇由10个撤并为5个。即:巴音宝力格镇、潮格温都尔镇、呼和温都尔镇、巴音前达门苏木、获各琦苏木。

2013年,乌盖苏木恢复,全旗由巴音宝力格镇、潮格温都尔镇、呼和温都尔镇、获各琦苏木、巴音前达门苏木、乌盖苏木组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