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孩子高考完,我們就離婚”,是為孩子好還是害了孩子?

我姐給我發消息:我累了,等女兒高考完,我和他就離婚。

這麼多年,他們夫妻之間的愛早沒有了,有的只是無休止的爭吵,但還是說為了孩子好而在一起。

今年過年因為一點點小事,兩口子在院子裡吵得不可開交,兩個孩子就靜靜地站在門口看著。不知道孩子心裡在想什麼,但這時候孩子看到的爸爸媽媽就是兩隻面目猙獰的大怪獸,大聲咆哮、拼命撕扯。

我一直都勸姐姐:離婚吧,這並不是對孩子好,而是害了孩子。

在中國,我姐這樣的家庭很多,尤其是我從事教育行業之後,每一年都會接觸到這樣的家庭。


“等孩子高考完,我們就離婚”,是為孩子好還是害了孩子?

孩子需要的是相親相愛的家庭,而不是一個冷漠的世界?

這些夫妻不離婚的原因只有一個:因為孩子。

簡單的問自己一句:你們兩口子天天吵架,孩子會覺得這是溫暖的家嗎?她在這樣的家庭長大,你以為就會健康快樂嗎?

不要將你和孩子放在對立面來考慮。你不離婚,你原來的婚姻就一直不會幸福。而你的孩子,跟著也是受苦受累。

“等孩子高考完,我們就離婚”,是為孩子好還是害了孩子?

我在工作中,經常會遇到孩子是非常不喜歡回家,因為孩子回家感受不到溫度,甚至和我說很不理解為什麼爸爸媽媽每天都吵架卻還是要生活在一起。

在電視劇《虎媽貓爸》中有這樣一個片段:爸爸媽媽因為一些瑣事鬧矛盾,媽媽收拾行李搬出了家。

看到這一切,女兒開始害怕爸爸媽媽離婚,害怕被拋棄,於是拼命學習,想要挽救這個家。但是,女兒的努力並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

在一次不小心摔倒了後,女兒再也沒有開後說話。

周國平說過:如果父母相愛,家庭和睦,孩子在愛和快樂的氛圍裡度過童年,他的人生就會有溫暖明亮的底色。

相反,如果父母之間沒有感情只有無休止的爭吵,即便天天住在一起,也會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傷害。

因為,孩子需要的也給有愛有溫度的家庭,而不是一個沒有感情的冷漠的世界。

不是一家人住在一起就是你要給孩子的完整家庭,完整的家庭不是指"大家生活在一起"這樣簡單的形式,而是彼此之間相互關心、有著溫暖和關愛,家庭功能正常運行才是完整的家庭,才是父母應該給予孩子的生活環境。


“等孩子高考完,我們就離婚”,是為孩子好還是害了孩子?

孩子天生是情緒的感受器

我姐的兩個女兒平時都喜歡住我家裡,尤其是寒暑假基本都是和外公外婆在一起。我問孩子,你們為什麼這麼喜歡和外公外婆呆在一起啊。孩子說,因為外公外婆不會吵架,並且經常帶著我們出去玩。

我問,你爸爸媽媽每天都吵架嗎?

外甥女說雖然他們沒有吵架,但是關係也不好啊,我在學校裡和我不喜歡的同學也是這樣的。

很多父母會以為自己在孩子的面前偽裝的很好,覺得自己的情緒還不能讓孩子發現,但是孩子天生就是情緒的感受器,尤其是對父母的情緒。

在電視劇《小別離》中,父母揹著女兒離婚,沒有告訴女兒是害怕影響到孩子的學習,在與女兒視頻的過程中還要裝的很恩愛。

但是,即便父母偽裝地再好,也讓孩子察覺到了父母之間的不對勁。

“等孩子高考完,我們就離婚”,是為孩子好還是害了孩子?

永遠不要小瞧你的孩子,真情還是假意,他們能感受到。一味地隱瞞欺騙,才更容易對孩子的心靈造成傷害。

孩子的承受能力也許比你想象的要強

李嫣是王菲和李亞鵬的女兒,從出生就備受關注,如今已經是個亭亭少女。李嫣整個人都是一種積極向上的狀態,出席活動不怯場,走紅毯自帶氣場,喜歡拍視頻分享自己的美妝心得。

父母的離異似乎並沒有在她身上留下痕跡。王菲和李亞鵬離他們對女兒的關心和愛護並沒有因此而減少,並且把她教育的很好,現在的李嫣妥妥的一枚陽光自信美少女。

我高中同學也是生活在離異家庭中,父親已經組建了新的家庭。但從不見他消極,每次談到自己父母離婚也並沒有絲毫介懷,他總是說:“我爸還是我爸,我媽還是我媽,我並沒有失去什麼。”你看,其實孩子想的可能很簡單,沒有那麼複雜,孩子也遠比你想象的要強大得多。

《少年派》中,錢三一的父母感情破裂,長期分居。但為了孩子,一直隱忍不發,沒有選擇離婚。

錢三一的媽媽每天就在痛苦裡煎熬。

錢三一不願意看到媽媽痛苦的生活,就主動勸她離婚。經過考慮,媽媽果斷辦了離婚手續,母子倆還為此慶祝一番。

對孩子來說,一個完整但是人人痛苦的家庭是令人崩潰的。與此相比,他們更願意看到父母能幸福的生活,即使不在一起。


“等孩子高考完,我們就離婚”,是為孩子好還是害了孩子?

沒有愛只有吵架的家長給孩子的影響

一、沒有愛的家庭培養不出愛

我不相信一個父母經常吵架、雞犬不寧的家庭,能夠給孩子愛的滋養。

有心理學家研究得出:一個缺愛的家庭培養出的孩子,通常是不懂愛、不會愛、不理解愛的,簡而言之對於“愛”的能力匱乏。

最後孩子長大之後會有這3種表現:

  • 對愛極度渴望,想要很多很多的愛

蔣方舟上《奇葩大會》時說自己是討好型人格,太希望別人喜歡自己了,而成了一個諂媚的人。討好型人格的人就是不願拒絕、委曲求全、降低自我,不過是為了讓別人都來愛我。未得到過愛的滿足,所以即使不快樂也要假裝很幸福。

而這樣的孩子,長大後的戀愛或者婚姻中會靠另一方來治癒自己,以獲得想要的庇護和安全感。

  • 對別人的愛非常冷漠

第一種是非常渴望愛,不斷從別人身上去吸收愛。但是這一類卻是截然相反,表現出對愛的排次和抵抗。

因為他們沒有看到過愛是什麼樣的,也沒有體會過愛的感覺,所以他們理解不了愛,表達不了,同樣也接受不了別人的愛。

  • 不會表達愛,缺乏安全感

安全感,就是渴望穩定、安全的心理需求。

個體的安全感是這樣產生的:父母(尤其母親)是兒童成長過程中重要的客體,在孩子幼小的時候,如果能夠給與孩子足夠的愛,持續的、穩定的、持之以恆、前後一致的、合理的愛,孩子就會體驗的安全感,並延伸出對於他人及世界的信任,並且感覺到自尊、自信以及對現實和未來的確定感和可控制感。

從小缺愛的孩子會非常沒有安全感,他們既渴望被愛又害怕去愛,尤其對於愛情,既想要又拒絕。他們會對親密關係有焦慮情緒,就像無形中有隻大手,會不自覺推開真正關心自己的人。

塞林格在他《破碎故事之心》中寫道:“愛是想觸碰,又收回手”。


“等孩子高考完,我們就離婚”,是為孩子好還是害了孩子?

二、沒有愛的家庭,也影響著未來的愛情和婚姻

徐靜蕾上《魯豫有約》時說過一句話:“婚姻不是每個人都必須要經歷的,它不一定是適合我。”

她坦言,在她很小的時候爸爸媽媽就是在吵架,並且吵得特別兇,對她來說是一個很大的心理陰影。一想到家庭,她不會覺得這是一個和和睦睦的家,第一反應是吵死了。即便到了現在,和爸爸媽媽住在一起,都會不有自主的緊張,因為害怕他們一言不合又吵起來。

在《我家那閨女》中,王鷗在談及父母時,曾幾度哽咽。

雖然在她三歲時父母就離婚了,但在她的記憶裡,父母常常因為感情不和吵架。

當時只有三歲的王鷗,親眼目睹過父母吵架的畫面。如今30多年過去了,可每當回想起之前的種種,她都感到十分害怕。

她說:“直到這一刻我才明白,父母關係好不好,對我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長大後,我在面對愛情、面對事業、面對婚姻時,我都特別得悲觀。

我們經常會遇到身邊的人,有些是非常害怕愛情,也是非常害怕婚姻家庭,又或者根本處理不好愛情和婚姻,其實有很大原因都是受到了父母的影響。

有心理研究表明:經常面對家庭戰火的孩子,容易陷入人際交往障礙,對未來生活缺乏信心,尤其易對婚姻產生恐懼感。

父母的關係,深刻影響著孩子的性格。父母的相處模式,決定了孩子對未來的期盼。每個父母,都想給世上所有的美好送給孩子。殊不知,父母能夠給孩子最好的禮物,不是昂貴的物質,而是用愛去滋養孩子,讓孩子在愛的浸潤中長大。

沒有愛的家庭,是孩子一生的災難。


最後:本文說的是兩口子已經沒有感情只有無休止的吵架的情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