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經濟那麼發達,為什麼985高校卻少得可憐?

廣東經濟實力雄厚是不必普及的常識,北上廣深一線城市,廣東佔其二,更不要說GDP常年排在國內第一。


也是在雄厚經濟實力的襯托之下,廣東薄弱的高校資源一直為人詬病。


清北壓陣的北京獨傲群雄,有著全國最多的名校。復交領頭的上海講究個牌面,只要分數合適選誰都不會錯。


廣東經濟那麼發達,為什麼985高校卻少得可憐?


就因為常年徘徊在全國高校榜Top10左右,廣東唯一能被人記起來的名校中山大學也被戲稱為“名校守門人”。

明明在吸引就業人才上毫不手軟,怎麼在高等教育上就拖後腿了呢?


1、沿海的高等教育荒漠


廣東,已經連續30年成為我國第一經濟大省,GDP總量始終排名全國第一位。從全世界來看,廣東省的經濟體量也已經超過眾多發達國家,經濟體量龐大,可以說是真實存在的“富可敵國”。


它憑著一己之力,已先後超過了亞洲四小龍中的新加坡、中國香港和中國臺灣,現在只剩下韓國,預計2022年左右廣東GDP會超越韓國,實現對亞洲四小龍的全部超越。


廣東經濟那麼發達,為什麼985高校卻少得可憐?


但也是在雄厚經濟實力的襯托之下,廣東薄弱的高校資源一直為人詬病。


廣東在很多省份的眼裡,就像是突然暴富的土豪,哪裡都好,就是肚子裡少了點墨水。看看廣州的大學情況,就能清楚知道它的文化環境究竟如何:


廣東只有華南理工大學、中山大學2所985高校;而211也同樣不多,只有暨南大學、華南師範大學2所211高校。


廣東省985、211的高水平大學佔本科學校的比重,也要比全國平均水平低接近4個百分點,跟北京、上海這些地方更是差得遠。


廣東省共有本科學校46所,佔全省高等學校數的32.62%,這個佔比,連全國平均水平都達不到。


廣東經濟那麼發達,為什麼985高校卻少得可憐?

華南理工大學

在2017年公佈的“雙一流”建設高校中,北京、江蘇、上海分別以33所、15所、13所的數量高居前三,而偌大的廣東舉全省之列也只能排名全國第8。這5所“雙一流”建設高校,分別是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暨南大學、廣州中醫藥大學、華南師範大學


即便不跟那些教育大省比,廣東還是顯得很弱勢。

廣東的本科院校有67所,儘管高於一些中西部省份,但廣東有超過1.15億的常住人口,對這些人而言,學校的數量真的太少了。


山西、甘肅、重慶,每一萬常住人口擁有的在校本科生也均在100人以上,而廣東省卻只有89人。


廣東經濟那麼發達,為什麼985高校卻少得可憐?

2018年3月10日,超過10萬人湧入華南農業大學賞花


悽悽慘慘慼戚,放在這裡形容廣東的高等教育恐怕是再合適不過了。


每當教育大省們挖苦著自己“人均本科生”“人均研究生”時,廣東是不是被這種炫富方式迷了雙眼呢?


2、為什麼廣東的好大學這麼少


你恐怕想不到,要是放在民國年代,廣東也曾做過高等教育界的翹楚。


民國時期的《二十三年度全國高等教育統計》記載,廣東的大學院校數在全國各省中能排到第二,廣東當時的中山大學、嶺南大學、光華醫學院等院校,在全國都有著響噹噹的名號。


這一時期,廣東的私立高校也盛極一時。廣州大學、廣州法學院、廣州鐵路專科學校、光漢中醫專科學校等,都是當時的有識之士創辦的,高等教育的辦學力量也趨於多元化。


廣東經濟那麼發達,為什麼985高校卻少得可憐?

廣東廣雅中學校園內,張之洞手跡“廣博雅正”。1881年,兩廣總督張之洞創辦了“廣雅書院”,就是今天的廣雅中學的前身


當時的廣東,作為近代中國人開眼看世界的窗口,有著西人辦學的悠久歷史,又有熱心資助家鄉教育建設的僑胞,可以說是集萬千寵愛於一身。

既然歷史上有所傳承,那為什麼現在廣東的大學怎麼就透著“夕陽產業”的味道?難道是廣東太飄了?

廣東的改變,要從建國初期的高校院系調整說起。

就像清華工科強,北大文科強一樣,每所學校都有自己的傳統優勢學科。

在當時,作為高校建設相對成熟的廣東,擁有文法商科的傳統優勢,但在院系調整的過程中,廣東高校的優勢學科卻被極大地削弱了。

通過一組簡單的數據對比我們就能看出來,在第一次院系調整前,廣東文科、財經、政治各科學生佔總學生數比重在三成左右;然而,在兩次院系調整後,比重連一成都達不到了。


五十年代初期,包括國立中山大學在內,許多院校的的財經類學科被調至“中南財經學院”,也就是今天位於武漢的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廣東經濟那麼發達,為什麼985高校卻少得可憐?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除此之外,廣東擁有傳統優勢的綜合類大學也被削弱。


拿中山大學來看,原本,國立中山大學有文、法、理、工、農、醫、師範7個學院,33個系,3個專修科,13個研究所,放到現在的大學中來比較也都算得上是家大業大了。


然而,在院系調整後,中山大學工、法、農、醫、師範五個學院各系全部調出,被調到中南財經學院、中南政法學院、武漢大學等學校。相比之前,可憐巴巴地只剩下9個系、1個專修科和1個研究所。


現在都說武漢的大學生愛去廣東,可要不是院系調整,本來就該有更多的學生在廣東上大學。


1954年,當時全國唯一的語言系被調至北京大學,全系師生遷走,至此,中山大學僅剩8個系。


院系調整對中山大學的打擊無疑是致命的。這就好比把北大三分之二甚至還要多的學科都分給浙大、武大、南大等等高校,那北大還能在一流學校中排到第幾,就很值得商榷了。


在院系調整中,中山大學還將天文系、地質系、人類學系、哲學系調出到南大、北大等高校。“雙一流”如果追根溯源,估計不少都跟中山大學沾親帶故 。


廣東經濟那麼發達,為什麼985高校卻少得可憐?


當時,廣東的綜合類高校普遍面臨著這樣的境況。


然而,比雪上加霜,還要加霜的是,為了便於管理,廣東盛極一時的私立學校也都被撤銷,由政府接收調整,或者直接停辦。


教育大廈的建起豈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廣東的無奈,或許是一切又要從頭開始了。


3、下一個逆襲的主角


廣東的大學,雖然被打得四分五裂,但幾十年後的今天,正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崛起。


要知道,想要支撐起一座高校雄起,用愛發電是遠遠不夠的,先進的設備,優質的師資,乃至高端的平臺機會,這些都與錢有關。


2017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教育經費為29919.78億元,其中中央財政教育經費為4663.16億元,僅佔15%左右。


很明顯,對於地方高校來說,中央財政僧多粥少,剩下85%的經費,還得通過地方財政等其他方式籌措。


此時,廣東高校的優勢顯露無疑,中央財政分到的粥不夠喝,廣東省財政出錢來補。自此,曾經在經費排行榜上零零星星做點綴的廣東高校逆勢而上,成為一股清流。


由廣東工業大學、華南農業大學、深圳大學、南方醫科大學等高校組成的粵系高校組團衝進年度科研經費榜單前五十。


2018年廣東省地方教育經費總投入達到了4268.43億元,佔據了全國教育經費總投入的9.25%。


廣東經濟那麼發達,為什麼985高校卻少得可憐?

廣州大學城風光氣派的背後,都是巨大的教育投入


針對廣東省內不同地區教育發展的特點,廣東省2018年還專門出臺政策支持高水平大學的建設,2019年廣東為37所公辦高校提供了35.74億元的資金支持。


龐大的資金支持下,廣東省的大學全面崛起只是時間問題。


這幾年年,廣東省大學的錄取分數線水漲船高,拿2017年才在廣東獲批開展本科教育的哈工大(深圳)來說,連續兩年在粵投檔線高出本部,2019年以622分的理科投檔線超出本部15分。


同樣作為“雙非”的深圳大學,理工類在川的錄取最低分從2014年的566分一路攀升到2018年的624分,2016年的錄取最低分甚至要比身為985、211的吉林大學高61分。


這所之前很多人可能都沒聽說過的深圳大學建校僅37年,卻在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排名中排進了全球前600,在內地大學中排名第18,可以說是“年少有為”。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校園。這所雙非院校排名22,緊跟在中國人民大學的後面,還超過了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C9”院校 。


廣東經濟那麼發達,為什麼985高校卻少得可憐?


比起分數和排名,大家更關心的可能是,去廣東讀大學好就業嗎?


答案是肯定的。別的不說,廣東遍地都是就業機會


打個比方,如果你從蘭州大學畢業,雖然是985、211的畢業生,但你學的專業可能在當地根本沒有用武之地,就算找到了工作,薪資待遇或許也很難如意,這遠沒有你在廣東的一所“雙非”大學讀書要來的順暢。


2018年廣東省的畢業本科生就業滿意度高達92.57%, 就業機會多,薪資高,吸引過來的年輕人也多,這樣的城市誰不愛呢?


廣東經濟那麼發達,為什麼985高校卻少得可憐?


在2018年大學畢業生薪酬排行榜中,身為“雙非”的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的薪酬排名要比廈大、西交大、哈工大等很多985、211高校的排名高。


高等教育的大廈還在建立,但現在的廣東已經今非昔比了。


分數合適,就去廣東讀書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